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法律规定全文现如今,特困,救助,规定相关内容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拟定特困,救助,规定真的很难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特困人员救助供给的法律规定全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特困人员救助供给的法律规定全文
篇一:社会救助暂行方法
社会救助暂行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宪法,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连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进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正、准时的原则。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详细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担当。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帮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社会力气参加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支配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根据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七条国家鼓舞、支持社会力气参加社会救助。
第八条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果的单位、个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赐予表彰、嘉奖。
其次章最低生活保障
第九条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赐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依据当地经济社会进展水平和物价变动状况适时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方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根据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托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看法,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对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实行必要措施赐予生活保障。
第十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准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定期核查。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准时打算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打算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章特困人员供给
第十四条国家对无劳动力量、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力量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赐予特困人员供给。
第十五条特困人员供给的内容包括:
(一)供应基本生活条件;
(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赐予照料;
(三)供应疾病治疗;
(四)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给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特困人员供给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连接。
第十六条申请特困人员供给,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托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特困人员供给的审批程序适用本方法第十一条规定。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准时了解把握居民的生活状况,发觉符合特困供给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给。
第十八条特困供给人员不再符合供给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供给服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供给并予以公示。
第十九条特困供给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供给服务机构集中供给,也可以在家分散供给。特困供给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给形式。
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
其次十条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难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难严峻影响的人员,供应生活救助。
自然灾难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其次十一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难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自然灾难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状况,设立自然灾难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自然灾难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
其次十二条自然灾难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难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依据状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准时为受灾人员供应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宅、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
其次十三条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难损失状况。
其次十四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平安的前提下,对住房损毁严峻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其次十五条自然灾难危急消退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准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赐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其次十六条自然灾难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供应基本生活救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
其次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其次十八条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二)特困供给人员;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别困难人员。
其次十九条医疗救助实行下列方式:
(一)对救助对象参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赐予补贴;
(二)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担当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赐予补助。
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进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状况确定、公布。
第三十条申请医疗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给人员的医疗救助,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办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连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供应便捷服务。
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赐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连接。
第六章教育救助
第三十三条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给人员,赐予教育救助。
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一般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给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依据实际状况赐予适当教育救助。
第三十四条教育救助依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实行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赐予生活补助、支配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保障教育救助对象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第三十五条教育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经济社会进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公布。
第三十六条申请教育救助,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就读学校提出,按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由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施。
第七章住房救助
第三十七条国家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给的特困人员,赐予住房救助。
第三十八条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
第三十九条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进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公平因素确定、公布。
第四十条城镇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应当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直接向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家庭住房状况并公示后,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优先赐予保障。
农村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根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通过财政投入、用地供应等措施为实施住房救助供应保障。
第八章就业救助
第四十二条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力量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法,赐予就业救助。
第四十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劳动力量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该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第四十四条申请就业救助的,应当向住宅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核实后予以登记,并免费供应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第四十五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力量但未就业的成员,应当接受人力
篇二:社会救助暂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49号
现公布《社会救助暂行方法》,自2022年5月1
日起施行。总理*
2022年2月21日
社会救助暂行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宪法,制定本方法。
其次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连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进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正、准时的原则。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详细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担当。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帮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社会力气参加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支配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根据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七条国家鼓舞、支持社会力气参加社会救助。
第八条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果的单位、个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赐予表彰、嘉奖。
其次章最低生活保障
第九条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赐予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依据当地经济社会进展水平和物价变动状况适时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方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根据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托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看法,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对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共同生
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实行必要措施赐予生活保障。
第十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准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定期核查。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准时打算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打算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章特困人员供给
第十四条国家对无劳动力量、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力量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赐予特困人员供给。
第十五条特困人员供给的内容包括:
(一)供应基本生活条件;
(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赐予照料;
(三)供应疾病治疗;
(四)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给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
特困人员供给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连接。
第十六条申请特困人员供给,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托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特困人员供给的审批程序适用本方法第十一条规定。
第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准时了解把握居民的生活状况,发觉符合特困供给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给。
第十八条特困供给人员不再符合供给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供给服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供给并予以公示。
第十九条特困供给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供给服务机构集中供给,也可以在家分散供给。特困供给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给形式。
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
其次十条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难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难严峻影响的人员,供应生活救助。
自然灾难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其次十一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难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自然灾难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状况,设立自然灾难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自然灾难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
其次十二条自然灾难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难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依据状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准时为受灾人员供应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宅、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
其次十三条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难损失状况。
其次十四条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平安的前提下,对住房损毁严峻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其次十五条自然灾难危急消退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准时核实本行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赐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其次十六条自然灾难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供应基本生活救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
其次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其次十八条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您正在扫瞄的文章由www.glwk8.om()整理,版权归原、原出处全部。
(二)特困供给人员;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别困难人员。
其次十九条医疗救助实行下列方式:
(一)对救助对象参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赐予补贴;
(二)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担当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赐予补助。
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进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状况确定、公布。
第三十条申请医疗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给人员的医疗救助,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办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连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供应便捷服务。
第三十二条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赐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
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连接。
第六章教育救助
第三十三条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给人员,赐予教育救助。
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一般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给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依据实际状况赐予适当教育救助。
第三十四条教育救助依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实行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篇三:中国"三无'特困人员达580万将纳入救助供给
中国"三无'特困人员达580万将纳入救助供给共享
2022年02月18日06:20中国青年报中国"三无'特困人员达580万将纳入救助供给
共享
原标题:500多万群众受益国家特困人员救助供给制度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吴晶高皓亮《中国青年报》(2022年02月18日04版)
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给制度的看法》,部署进一步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给工作。《看法》指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平安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定要求。依据《看法》,国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给范围,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据统计,全国没有劳动力量,没有生活来源,没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简称"三无')的特困人员,多达580余万人。此外,徘徊在"三无'边缘而没有统计在内的特困群众,尚无确数。如何救助特困人群,已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更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达成的关键步骤。
应救尽救,应养尽养:政府职责义不容辞
2022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方法》实施,提出将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群众作为"特困供给人员'进行特地保障。截至2022年10月,全国农村五保人数为531.8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无'群众51.8万人。
中国农业高校人文与进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左停说,当前,我国经济进展呈现中高速增长新常态,而以现代化、城镇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仍未完成,"三无'特困人群在经济上没有收入来源和劳动力量、社会心理上缺少基本的家庭照料和生理上老幼残疾,属于我们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
长期以来,我国先后建立起农村五保供给、城市"三无'人员救济和福利院供给制度,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然而,由于目前特困人员供给经费基原来源于地方政府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而中央财政转移在东、中、西部地区比例不同,导致地方政府支付水平参差不齐,特困供给对象的认定标准、服务水平也差异很大。
"目前,各省份对特困供给对象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左停说,例如青海省将逆境儿童(即"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纳入特困人员供给范畴,湖南省尚未将逆境儿童纳入特困人员供给范畴,仅涵盖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内。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给制度的看法》明确,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无劳动力量、无生活来源、无法
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力量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给范围。
"应救尽救,应养尽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左停看来,应适度放宽特困人员的适用范围、适当增加特困供给对象的数量指标,从实际困难的程度动身,把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供给范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为其构建最终一道社会平安网。
集中供给率不足三分之一:特困人员生存现状堪忧
在江西一家县级养老院,80多岁的袁奶奶常常摔倒住院。作为农村五保老人,尽管袁奶奶的住院费用政府全包,但住院期间的护理费敬老院没有方法担当,医院的护工太贵请不起,只能发动院内的老人去照料。
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平均每13名集中供给的"五保'对象仅拥有1名工作人员。人员设施不足、维护经费不足等因素导致许多农村老人无依无靠、不救不活。
目前,我国特困人员救助供给形式分为在家分散供给和在当地的供给服务机构集中供给。尽管全国3万多个乡镇已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自建(或几个乡镇共建)有一个特困老人供给机构、每地(市)建有一个特困儿童供给机构和重症残疾人供给机构。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面对供给老人和残疾人的床位数3934390张、面对收留儿童的床位数102174张,拥有服务人员260余万。可现实却是我国特困人员集中供给率不到三分之一。
"敬老院里低龄老人照看高龄老人是一种抱负模式,但是由于条件有限、额外劳动,导致有些低龄老人不情愿住进养老院。'一位基层供给机构的工作人员告知记者,而且,由于护理力气不足,失能和未失能老人在集中供给意愿上结构性失衡,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全科医疗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蓬溪县2025年数学四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复变函数与常微分方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江苏百校大联考2025年高三下学期起点调研测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1月月考试题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嵊州市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零诊”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山东交通学院《现代食品微生物学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核二融三层四维”命题理论探析
- 心理咨询记录表10篇
- 数字经济学试题答案
- 创伤急救知识课件
- 专题13 统计与概率-【好题汇编】五年(2020-2024)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样题
- GB/T 44273-2024水力发电工程运行管理规范
- DB65-T 4765-2024 农牧区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
- 城轨行车课程设计
- 2024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