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7分)学校组织初二的同学们参观了在故宫文华殿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展。观展之后,他们打算制作一本电子纪念册。你作为编辑,需要帮助他们完成定稿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1.(2分)“卷首语”的用词同学们不太确定,请你来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如果要选出一位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人物,很多人会说苏轼。提到苏轼,你会想到什么?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_____,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_____,亦或是“不践古人,自出心意”的_____?让我们走进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来一场与苏轼的精彩相遇吧!A.洒脱人生豪迈诗词书法佳作 B.豪迈诗词书法佳作洒脱人生 C.洒脱人生书法佳作豪迈诗词 D.豪迈诗词洒脱人生书法佳作2.(3分)“苏轼简介”的表格有3处空项,请你补充完整。朝代北宋字子瞻号①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句②(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主要成就“③”之一3.(8分)“观展剪影”栏目有一篇介绍文字,请你进行文字校对。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①2020年金秋时节,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此次展览以苏轼传世真迹为核心,集结了苏洵、苏辙、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等北宋文坛大家。②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不但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艺术与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成为bèishòu景仰的文人典范。③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的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hángài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举办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及其人格风范的展览,这在故宫尚属首次。(1)给第①段画线句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B.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C.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D.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2)第②段画线句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第②③三段中用拼音标注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倍受涵盖B.备受涵盖C.倍受含盖D.备受含盖(4)第③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碑帖tiè造诣yìB.碑帖tiē造诣yìC.碑帖tiè造诣zhǐD.碑帖tiē造诣zhǐ4.(2分)“书法欣赏”栏目征集了同学们对苏轼书法代表作《寒食帖》的感受,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说明】《寒食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感叹自己人生际遇的两首诗。A.这幅楷书字帖横平竖直,端庄秀丽,神充气足,笔法和线条都随着苏轼苍凉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B.这幅行书字帖起伏跌宕,飞扬飘洒,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时灰暗烦闷、惆怅孤独的心境。 C.这幅楷书字帖字形扁方,一波三折,笔画丰富和精妙,体现了苏轼学古创新、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D.这幅行书字帖均匀齐整,圆转流畅,随着奔腾充沛的情感,作品给人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感觉。5.(2分)纪念册选用同学们的观展感受作结束语,对其中的对联补充恰当的一项是()看完这个书画特展,苏轼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具体了,总觉得看到一个憨厚的四川胖子在冲着我笑。他虽然被贬黄州五年,但相比于后来广东惠州的野菜麦饭、海南儋耳的蛮地之花,仍觉山水清幽。正如清代张之洞在对联中所写“五年间谪官栖迟,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三苏中天才独绝,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这种心态让我感到,即便今年的疫情让我们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要慢慢学着豁达,每天都要笑对生活,有所收获。A.①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②哪得此清幽山水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B.①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②哪得此清幽山水③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C.①还是公游戏文章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③哪得此清幽山水④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 D.①哪得此清幽山水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④还是公游戏文章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6.(4分)诗词积累。总有一些地方与经典诗文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相互辉映。这些地点为这些诗文提供了灵感与背景,这些诗文为这些地点增添光彩并在文字里永生。不同作家在同一地方写出过各有千秋的文字,例如:灵秀的西湖有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有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①”;高峻的赤壁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有杜牧的“②,自将磨洗认前朝”;醉人的扬州有苏轼的“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也有③的“④”。7.(6分)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同意苏轼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8.(8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欣然起行/杂然相许C.念无与为乐者/天子为动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寡助之至(2)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的一种景象是A.皎洁的月光照在门窗上B.像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的月光C.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和荇菜(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的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月下徘徊,《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的月下漫步,从中能够看到苏轼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①,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⑤冷。注: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②漏断:指深夜。③幽人:幽居之人。④省xĭng:知晓。⑤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三、现代文阅读(共20分)9.(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故宫博物院此次特展的第一单元选取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他的交游圈以及所处的时代氛围,呈现以苏轼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与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坛璀璨的明星。【材料二】作为一代文豪,苏轼开豪放词派先河,其文章诗词俱佳,不仅因文辞精妙而为人传颂,许多作品还因为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而成为了后世书画家喜爱的创作素材。热爱书画艺术的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题画和论画诗文,还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后世的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此后的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展览的第二单元通过选取苏轼本人的诗歌墨迹,及后人根据其诗文创作的书画作品,展现其文学造诣和影响,为大家展现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形象。苏轼在中年被贬谪黄州后,曾两次到游黄州附近的赤壁游玩,并创作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均成千古绝唱。苏轼游赤壁的故事也成为后世书画和工艺品中常用的题材。【材料三】苏轼的书法博采众家,在受到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影响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引领的宋代“尚意”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览的第三单元通过苏轼书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轼书法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其中,《春中帖》是苏轼写给范德孺的信札。范德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材料四】展览的第四单元选取以苏轼逸事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自抒情怀的小品文,展现他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他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能够洒脱地面对各种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崇敬与仰慕。其中明代仇英的《竹院品古》描绘了苏轼等文士赏古物的场景,图中文人举止高雅潇洒,被后世视为文人典范。(1)如果用苏轼的诗句给这次特展的四个单元分别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B.胜事传说夸友朋我书意造本无法苏子作诗如见画人间有味是清欢C.人间有味是清欢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胜事传说夸友朋D.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书意造本无法苏子作诗如见画胜事传说夸友朋(2)下面是本次展览中欧阳修的《灼艾帖》和蒋之奇的《北客帖》,结合【材料一】和链接的【知识卡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欧阳修《灼艾帖》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蒋之奇《北客帖》之奇顿首启:改朔,伏惟台候万福。北客少留,方此甚热,又房室隘窄,良不易处。亦闻小苦痔疾,更乞调饮食将息为佳。久阔不展,深以想念也。谨驰启上问不宣。之奇顿首再拜修史承旨侍读台坐。【知识卡片】北宋尺牍信札的署款形式与内容宋人书信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面对长幼尊卑不同的收信人,署款内容及格式都有不同。以苏轼信札为例:开篇:“轼启”“轼顿首”。署款:“轼上”“轼顿首”“轼再拜”。对收信人,称呼尊者“某执事”,稍尊者为“某阁下”,平辈朋友为“足下”。结尾提称语:对长辈用“叩禀”,对平辈用“谨启”,对晚辈用“白谕”。A.《灼艾帖》是苏轼的学生欧阳修写给长辈的。B.《灼艾帖》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写给朋友的。C.《北客帖》是苏轼的长辈蒋之奇写给晚辈的。D.《北客帖》是苏轼的晚辈蒋之奇写给友人的。(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流”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另一种是“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本次展览主题中“风流”一词是哪一种含义?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0.(12分)阅读《少年苏东坡》,完成问题。少年苏东坡林语堂①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结果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②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范滂为人正直、清高,有气节,抑制豪强,并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汉灵帝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范滂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且不让老母亲流离失所,自往投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③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④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⑤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来当砚台,非常合用。⑥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他的老师正在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他将来崭露头角的端倪。⑦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甲】读者对作者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⑧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⑨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当时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必然是懊恼颓丧的。⑩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乙】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兄弟二人,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识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却对儿子高中坚信不疑。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⑪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就是堆砌艰深难解的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雅。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自然的句子。【丙】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的运动,对于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学子,不予录取。⑫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写诗互相寄赠,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似,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子由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与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1)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的成熟,往往由其青少年时期打底。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轼的少年经历为他的人格、思想打下怎样的“底子”。(2)请从【甲】【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3)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学过的诗文,谈谈对第⑪段所提到的“文章的淳朴风格”的理解。(4)读了本文之后,你从少年苏东坡身上能学到怎样的读书学习方法?四、名著阅读(5分)11.(5分)虽然苏轼的人生起起落落,但是他的诗词却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这种精神在中华文明中代代相传,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们也能常常感受到同样的精神。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体会。(100字以内)五、作文(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12.(40分)请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容易暴露身份的地名。13.有人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一起。当代诗人余光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余光中选择了苏轼,也有人会选择李白、杜甫,还有人会选择李清照、徐霞客……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和哪位古人一起旅行呢?在旅行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运用(共17分)学校组织初二的同学们参观了在故宫文华殿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展。观展之后,他们打算制作一本电子纪念册。你作为编辑,需要帮助他们完成定稿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1.(2分)“卷首语”的用词同学们不太确定,请你来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如果要选出一位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人物,很多人会说苏轼。提到苏轼,你会想到什么?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_____,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_____,亦或是“不践古人,自出心意”的_____?让我们走进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来一场与苏轼的精彩相遇吧!A.洒脱人生豪迈诗词书法佳作 B.豪迈诗词书法佳作洒脱人生 C.洒脱人生书法佳作豪迈诗词 D.豪迈诗词洒脱人生书法佳作【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诗词知识积累。【解答】第一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气概,故应填“豪迈诗词”;第二处:“竹杖芒鞋轻胜马”出自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故应填“洒脱人生”;第三处:“不践古人,自出心意”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自评,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故应填“书法佳作”。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意思,结合语境作出判断。2.(3分)“苏轼简介”的表格有3处空项,请你补充完整。朝代北宋字子瞻号①东坡居士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句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主要成就“③唐宋八大家”之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解答】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答案:①东坡居士;②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唐宋八大家。【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3.(8分)“观展剪影”栏目有一篇介绍文字,请你进行文字校对。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①2020年金秋时节,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此次展览以苏轼传世真迹为核心,集结了苏洵、苏辙、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等北宋文坛大家。②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不但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苏轼的艺术与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成为bèishòu景仰的文人典范。③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的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hángài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举办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及其人格风范的展览,这在故宫尚属首次。(1)给第①段画线句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CA.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B.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C.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D.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2)第②段画线句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第②③三段中用拼音标注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BA.倍受涵盖B.备受涵盖C.倍受含盖D.备受含盖(4)第③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A.碑帖tiè造诣yìB.碑帖tiē造诣yìC.碑帖tiè造诣zhǐD.碑帖tiē造诣zhǐ【分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展览的名称不用书名号,应用引号。“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是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进一步补充解释,应用破折号,而不是冒号。故选:C。(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他不但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语序不当,应改为“他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bèishòu”备受,意为:受尽,尝尽;“hángài”涵盖,意为:包容、覆盖。故选:B。(4)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帖”读tiè,碑帖:石碑的拓本。“诣”读yì,造诣:学业、专门技术等达到的水平、境地。故选:A。【解答】答案:(1)C(2)“他不但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语序不当,改为:他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3)B(4)A【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4.(2分)“书法欣赏”栏目征集了同学们对苏轼书法代表作《寒食帖》的感受,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说明】《寒食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感叹自己人生际遇的两首诗。A.这幅楷书字帖横平竖直,端庄秀丽,神充气足,笔法和线条都随着苏轼苍凉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B.这幅行书字帖起伏跌宕,飞扬飘洒,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时灰暗烦闷、惆怅孤独的心境。 C.这幅楷书字帖字形扁方,一波三折,笔画丰富和精妙,体现了苏轼学古创新、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D.这幅行书字帖均匀齐整,圆转流畅,随着奔腾充沛的情感,作品给人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感觉。【分析】本题考查书法作品赏析。解答此题,要了解常见字体及特点。【解答】这幅字帖落笔如行云流水,飞动自然,是行书作品。根据题目中的文字注解可知,这一字帖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官到了湖北黄州,做了团练副使,空有一腔才华却报国无门,不能施展,内心抑郁苦闷,惆怅孤独。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字体,还要结合作品的内容和作品说明进行分析判断。5.(2分)纪念册选用同学们的观展感受作结束语,对其中的对联补充恰当的一项是()看完这个书画特展,苏轼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具体了,总觉得看到一个憨厚的四川胖子在冲着我笑。他虽然被贬黄州五年,但相比于后来广东惠州的野菜麦饭、海南儋耳的蛮地之花,仍觉山水清幽。正如清代张之洞在对联中所写“五年间谪官栖迟,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三苏中天才独绝,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这种心态让我感到,即便今年的疫情让我们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要慢慢学着豁达,每天都要笑对生活,有所收获。A.①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②哪得此清幽山水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B.①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②哪得此清幽山水③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C.①还是公游戏文章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③哪得此清幽山水④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 D.①哪得此清幽山水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④还是公游戏文章【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广东惠州的野菜麦饭、海南儋耳的蛮地之花,仍觉山水清幽”,①应该是“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②应该填“哪得此清幽山水”,排除BCD.故选:A。【点评】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6.(4分)诗词积累。总有一些地方与经典诗文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相互辉映。这些地点为这些诗文提供了灵感与背景,这些诗文为这些地点增添光彩并在文字里永生。不同作家在同一地方写出过各有千秋的文字,例如:灵秀的西湖有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有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①谁家新燕啄春泥”;高峻的赤壁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有杜牧的“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醉人的扬州有苏轼的“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也有③李白的“④烟花三月下扬州”。【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①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②折戟沉沙铁未销(注意“销”的书写)③李白④烟花三月下扬州(注意“扬州”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7.(6分)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诗人写到了①南山之景,抒发了②与山林为伍之情。(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同意苏轼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据此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答案:(1)南山与山林为伍(2)我同意。因为一个“见”字写出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正专心致志悠闲地采菊花,偶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遥远的南山,准确地表达出诗人醉心于自然无心而得的神韵,表现的是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而“望”字则是有意而为之,不能表达出这种悠然自得的状态。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8.(8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欣然起行/杂然相许C.念无与为乐者/天子为动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寡助之至(2)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的一种景象是CA.皎洁的月光照在门窗上B.像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的月光C.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和荇菜(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的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月下徘徊,《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的月下漫步,从中能够看到苏轼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①,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⑤冷。注: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②漏断:指深夜。③幽人:幽居之人。④省xĭng:知晓。⑤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分析】译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A.连词,一起/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B.形容词后缀,……的样子;C.动词,做,行/表被动,被;D.动词,到/副词,极;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他们看到的景象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现代汉语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成清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藻荇并非真实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和荇菜。故选:C。(3)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缺月挂疏桐”用缺月,疏桐这样的意象在词首营造出冷清凄冷的氛围,然后“幽人独往来”一个“独”字可见诗人的孤独,下阕“有恨无人省”心中遗憾但无人知晓,作者的孤独抑郁又再次点明,最后用“寂寞沙洲冷”作结,不只是天冷,还有诗人内心的悲凉。因此,在被贬的第一年,苏轼的心情主要是忧愁和孤寂;《记承天寺夜游》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在半夜失眠的情况下能找个与自己心有灵犀的好友,一起欣赏美好月景,并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他在与好友月下漫步中感受到的是闲适与平静,可见其豁达乐观。由此总结,在被贬的四年中,苏轼已由最初的压抑愤懑转为乐观豁达。答案:(1)B(2)C(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苏轼看到的是“缺月”,见到的是“幽人”,他在独自徘徊中感受到的是忧愁和孤寂。《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看到的是澄澈的月光,同游的是志趣相投的好友。他在月下漫步中感受到的是闲适与平静。可见经过四年的贬谪生活,苏轼已由最初的压抑愤懑转为乐观豁达。【点评】“之”的用法: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三、现代文阅读(共20分)9.(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故宫博物院此次特展的第一单元选取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他的交游圈以及所处的时代氛围,呈现以苏轼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与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坛璀璨的明星。【材料二】作为一代文豪,苏轼开豪放词派先河,其文章诗词俱佳,不仅因文辞精妙而为人传颂,许多作品还因为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而成为了后世书画家喜爱的创作素材。热爱书画艺术的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题画和论画诗文,还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后世的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此后的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展览的第二单元通过选取苏轼本人的诗歌墨迹,及后人根据其诗文创作的书画作品,展现其文学造诣和影响,为大家展现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形象。苏轼在中年被贬谪黄州后,曾两次到游黄州附近的赤壁游玩,并创作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均成千古绝唱。苏轼游赤壁的故事也成为后世书画和工艺品中常用的题材。【材料三】苏轼的书法博采众家,在受到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影响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引领的宋代“尚意”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览的第三单元通过苏轼书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轼书法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其中,《春中帖》是苏轼写给范德孺的信札。范德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材料四】展览的第四单元选取以苏轼逸事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自抒情怀的小品文,展现他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他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能够洒脱地面对各种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崇敬与仰慕。其中明代仇英的《竹院品古》描绘了苏轼等文士赏古物的场景,图中文人举止高雅潇洒,被后世视为文人典范。(1)如果用苏轼的诗句给这次特展的四个单元分别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A.胜事传说夸友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B.胜事传说夸友朋我书意造本无法苏子作诗如见画人间有味是清欢C.人间有味是清欢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胜事传说夸友朋D.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书意造本无法苏子作诗如见画胜事传说夸友朋(2)下面是本次展览中欧阳修的《灼艾帖》和蒋之奇的《北客帖》,结合【材料一】和链接的【知识卡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欧阳修《灼艾帖》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蒋之奇《北客帖》之奇顿首启:改朔,伏惟台候万福。北客少留,方此甚热,又房室隘窄,良不易处。亦闻小苦痔疾,更乞调饮食将息为佳。久阔不展,深以想念也。谨驰启上问不宣。之奇顿首再拜修史承旨侍读台坐。【知识卡片】北宋尺牍信札的署款形式与内容宋人书信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面对长幼尊卑不同的收信人,署款内容及格式都有不同。以苏轼信札为例:开篇:“轼启”“轼顿首”。署款:“轼上”“轼顿首”“轼再拜”。对收信人,称呼尊者“某执事”,稍尊者为“某阁下”,平辈朋友为“足下”。结尾提称语:对长辈用“叩禀”,对平辈用“谨启”,对晚辈用“白谕”。A.《灼艾帖》是苏轼的学生欧阳修写给长辈的。B.《灼艾帖》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写给朋友的。C.《北客帖》是苏轼的长辈蒋之奇写给晚辈的。D.《北客帖》是苏轼的晚辈蒋之奇写给友人的。(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流”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另一种是“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本次展览主题中“风流”一词是哪一种含义?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本题为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第二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筛选信息。第三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1)根据材料一“故宫博物院此次特展的第一单元选取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他的交游圈以及所处的时代氛围,呈现以苏轼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可知,第一单元选取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故拟题恰当的是:胜事传说夸友朋。根据材料二“作为一代文豪,苏轼开豪放词派先河,其文章诗词俱佳,不仅因文辞精妙而为人传颂,许多作品还因为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可知苏轼诗作的特点有画面感,故第二单元拟题恰当的是:苏子作诗如见画。根据材料三“展览的第三单元通过苏轼书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轼书法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可知第三单元与书法有关,故拟题恰当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根据材料四“展览的第四单元选取以苏轼逸事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自抒情怀的小品文,展现他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可知第四单元选取的是生活逸事,故拟题恰当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故选:A。(2)A.由材料一可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A项“苏轼的学生欧阳修”说法错误。根据开篇“修启”,署款“修再拜,学正足下”判断书信是写给朋友的;B.正确;C.根据材料一可知蒋之奇是苏轼的同辈友人,不是长辈;由署款“谨驰启”判断书信是写给朋友的;D.根据材料一可知蒋之奇是苏轼的同辈友人,不是晚辈;故选:B。(3)结合材料内容了解苏轼。①“风流”的意思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根据材料二可知,苏轼是一代文豪,其文章诗词俱佳,文学才华令世人瞩目;根据材料三可知,苏轼的书法博采众家,在受到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影响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材料三可知:热爱书画艺术的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题画和论画诗文。由此可概括为苏轼既有成就又有文采。②“风流”的意思是“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根据材料四可知,苏轼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能够洒脱地面对各种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崇敬与仰慕。因此,可以说他“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答案:(1)A(2)B(3)示例一:我认为“风流”的意思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苏轼文学才华令世人瞩目,他文章诗词俱佳,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广为流传的佳作。另外,他在书法、绘画上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也令世人仰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示例二:我认为“风流”的意思是“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苏轼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能够洒脱地面对各种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崇敬与仰慕。【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10.(12分)阅读《少年苏东坡》,完成问题。少年苏东坡林语堂①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结果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②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范滂为人正直、清高,有气节,抑制豪强,并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汉灵帝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范滂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且不让老母亲流离失所,自往投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③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④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⑤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来当砚台,非常合用。⑥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他的老师正在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他将来崭露头角的端倪。⑦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甲】读者对作者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⑧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⑨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当时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必然是懊恼颓丧的。⑩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乙】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兄弟二人,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识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却对儿子高中坚信不疑。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⑪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就是堆砌艰深难解的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雅。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自然的句子。【丙】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的运动,对于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学子,不予录取。⑫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写诗互相寄赠,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似,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子由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与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1)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的成熟,往往由其青少年时期打底。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轼的少年经历为他的人格、思想打下怎样的“底子”。(2)请从【甲】【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3)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学过的诗文,谈谈对第⑪段所提到的“文章的淳朴风格”的理解。(4)读了本文之后,你从少年苏东坡身上能学到怎样的读书学习方法?【分析】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母亲教儿子读的《范滂传》,教育儿子效仿范滂。十一岁时,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为了背诵一整本书,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落第的苏洵,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让儿子受益匪浅。苏轼与弟弟苏辙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在学业、仕途上相互帮扶。【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第二段中的“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可知苏东坡小时候就有着远大的志向,要做像范旁一样的人。根据第三段中的“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可知苏东坡小时候就热爱生活。根据第八段中的“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可知苏东坡勤奋好学。根据第五段中的苏东坡幼年时发现一块美丽的石板,就想用它来当砚台,可知他从小就志趣高雅。(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甲】句中运用了多处生动形象的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又不失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还点明了文中用典的好处。【乙】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苏洵此时的心情比作猎人射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洵科举失利的沮丧之意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心理。【丙】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炫耀浮华的文章“比作“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轼对这种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文风的反对与批驳。(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与古诗积累。开放类试题,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具有“淳朴风格“的语句进行赏析即可。如:《湖心亭看雪》之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纯用白描写法,用语简单精准,语意浅显直白,描摹出一幅天地苍茫,众生皆渺的非凡情境,传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清高之意。(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七段中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可得:熟读成诵。根据第八段中的“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可得:通过抄写熟悉文章。根据第十段中的“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可得:高声诵读。答案:(1)①胸怀大志;②热爱生活;③勤奋好学;④志趣高雅。(2)【甲】句中运用了多处生动内涵丰富的词汇,使文章语言典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还点明了文中用典的好处,好的文章因为用典会更出色。【乙】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苏洵此时的心情比作猎人射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洵倾听儿子高声朗读经典的专注认真和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并以此来医治因为自己科举失利的心痛。【丙】苏轼将“炫耀浮华的文章”比作“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形象生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文风的弊端,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文章徒有表面的华丽,缺乏思想的深度。(3)我们学过的很多诗歌,没有艰深难解的词藻和晦涩罕见的典故,但同样很美。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中用字简单,像“大”“孤”“直”“长”“圆”等字,孩童都理解其意思,但放在一起,则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大漠落日图。该诗美在准确精当的用词,美在雄浑壮阔的气魄。(4)①熟读成诵;②通过抄写熟悉文章;③高声朗诵。【点评】对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四、名著阅读(5分)11.(5分)虽然苏轼的人生起起落落,但是他的诗词却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这种精神在中华文明中代代相传,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们也能常常感受到同样的精神。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体会。(100字以内)【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剧情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青年记者斯诺通过在中国十三年间的工作、采访及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审视1928~1941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变革、机遇和巧合的故事。【解答】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与概括。斯诺1936年6进入红区。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