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_第1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_第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_第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_第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描绘和分析^p的过程。2、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展分析^p,培养学生的分析^p推理才能。4、进一步感受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提出和答复下列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的的施行〕一、情景引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xx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p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2、自主探究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②设疑问难: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3、合作交流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老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③全班汇报、交流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⑤联络实际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p人口逐年变化情况。三、稳固应用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答复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②假如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2、出示1997-20xx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答复下列问题。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浸透环保意识〕四、拓展应用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五、回忆总结,展示个性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教材分析^p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教材分析^p: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拟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展比拟,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络。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p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局部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程度有了一定的开展,根底知识掌握比拟结实,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才能。个别学生根底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p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拟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教学目的1.经历操作毛线的过程,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2.在观察比拟中掌握三种线的特征。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设计理念]:“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历根底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浸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开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才能。[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2、知道平角、周角、直角、锐角、钝角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拟才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关系。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角。〔板书:角〕〔二〕学习新课1、认识平角我们已经知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许多不同的角。如今老师手中有把扇子,当扇子旋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就隐藏着这样一个图形〔多媒体演示折扇图1〕,它是角吗?请大家谈谈自己观点。指名答复,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角的概念来分析^p是否是角。2认识周角。老师手中还有一把扇子,扇子的一边继续旋转一周,隐藏着另一个图形,这时还是角吗?同学们再谈谈你的看法。3、角的分类〔1〕我们把新认识的角放到角的大家族中,〔投影:出示一堆角三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三个钝角〕,让学生感觉混乱,你想知道些什么?指名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在下面议论什么呢?你如今最想干的是什么?〔我想知道它们每个角的度数;还有它们的各自的名称;我觉得很乱,可不可以分一分类等。〕好,今天我们就通过角的分类来进一步理解这些角。〔老师板书课题:角的分类〕观察一下,它们可以分为几类?把你认为是一类的角的序号写在一块。老师观察分类情况。让几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将贴纸分类。〔2〕通过观察我发现大家对这三个特殊角比拟感兴趣,这样吧,我们先研究者几个特殊的角吧。〔将直角、平角、周角移开成一列〕对于这几个特殊角,你有哪些理解?同学们,你怎么知道平角是180°,周角是360°?下面拿起你准备好的白纸,跟老师一起来验证吧。①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用笔标出直角〕这个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90°②把刚刚折成的直角纸翻开来,如右图。两个直角组成我们新认识的角,它叫平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它是多少度?老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板书:平角180°继续问: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角?③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④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了。老师指出:通过刚刚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360度。板书:周角=360°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明确〔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3〕今天你们表现的都很棒!真不错。〔将移开的角归位〕下面我们来看剩下的这些角,同学们,你说这位同学分的合不合理?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的?独立考虑。我们来看这一类角,它们和直角的关系怎样?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这一类呢,它们和直角的关系怎样?有补充的吗?从同学们的介绍和图中显示,直角、平角、周角都只有一个角,而锐角、钝角有三个。对吗?钝角呢?平角,周角呢?好了,这几类角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关系:锐角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教学内容:比拟图形的面积目的预设: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交流,知道比拟图形面积大小的根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拟的方法。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比拟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同学进展交流。二、归纳比拟的方法:〔1〕平移〔2〕分割〔3〕数方格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展交流三、练习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四、作业课堂作业:17页第4题。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教学反思《比拟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以自主探究为主、合作交流、多媒体演示验证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比拟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认知程度,在每位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考虑,自主探究后,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比拟的方法,表达了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和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拟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究x。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屏幕中5副图形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究比拟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才能。为探究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的主体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x,当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如今大屏幕的时刻,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同学们睁大了双眼,努力的寻找着,渴望发现更多的奥秘,我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先观察判断图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再使用学具动手操做验证,并作好记录以便交流。目的是抓住一切时机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经过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动脑观察,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拟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时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拟的,它们根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拟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表达了比拟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真正成为个性充分开展的学习的主人。当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时,同学们紧盯大屏幕,屏住呼息,等待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全体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和比拟方法的全过程,同时感性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在练一练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更明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拟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表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直观演示,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的形象、生动,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好奇,和探究的x,学生学习趣盎然,求知x高,课堂气氛活泼。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缺乏的地方。如练一练时,对习题缺乏沿深,假设能对习题加以沿深这样即可以突出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为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提供再一次学习的时机。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进步自身的应变才能,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重难点:1.体会面积单位。2.能选择正确适宜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初步感知物体的外表。〔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局部?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2〕师:黑板的外表是指哪局部?〔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外表?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老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拟它们的大小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局部?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局部。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学生答复:书面、桌面、地板、瓷砖……老师:同学们答复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外表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3.引出面积单位。二、探究新知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感觉一下它有多大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师:同学们,你们的答复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拟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假如老师不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方法?学生答复:统一面积单位。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老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外表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3.比拟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展比拟。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稳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四、课时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一、单元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二、单元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四、单元教学安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第一环节平行1、每个同学先独立考虑,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2、老师巡视,参与讨论,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展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展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第二环节垂直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2、假如老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3、在同一平面内,假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三〕稳固发散1、教材P57做一做〔四〕评价反应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平行:a∥b垂直:a⊥b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才能、空间想象才能和抽象概括才能。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设计说明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垂线画法的实际应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画几何图形的根本技能。作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画长方形,还要让学生从长方形的特征出发,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探究。1.动手操作,自主画长方形。用三角尺画长方形的方法教材中已经给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画并经历试画的过程后,老师再示范画法,然后归纳总结画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化。2.重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画出长方形并总结出长方形的画法和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方法归纳出画正方形的方法,然后画正方形。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学生准备三角尺教学过程⊙铺垫孕伏,引入新课1.复习。师: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并说一说画法与步骤。(学生动手画,并汇报画法与步骤)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预设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相等,邻边互相垂直。2.揭题。师:你能根据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既稳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理论操作,建构模型1.探究画长方形的方法。(1)阅读理解,搜集信息。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中的题目要求,并让学生完成对话框中的内容。(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2)分析^p画图方法,动手操作。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画长方形的方法并动手画长方形。(3)回忆反思,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画长方形的方法:①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②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都是8厘米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③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4)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长方形的过程。(5)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长方形,老师巡视指导。(6)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2.探究画正方形的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60页“做一做”2题,让学生独立尝试画正方形。(2)提问: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3)小结: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只是画图时要注意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正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比拟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画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画图的根本技能。⊙稳固练习,拓展延伸1.画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2.画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课堂总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教材63页12题。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画长方形的方法:(1)画长度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2)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3)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的:1、集合详细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拟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240÷60=420÷7=150÷30=54÷9=,960÷6=88÷8=76÷4=85÷5=810÷9=(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的原那么”,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进步学生的运算才能,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根底。】(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支铅笔2号笔筒有()支铅笔3号笔筒有()支铅笔4号笔筒有()支铅笔5号笔筒有()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表达了低起点、多层次、深考虑、求精炼的原那么,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亲密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络严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四)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展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展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时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展,让学生在考虑、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五)班级展示提升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展补充。2、组长带着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展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的根底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展评价、补充、质疑。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进展评价、补充、质疑。老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3、老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化考虑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打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六)挑战自我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老师提出:要比拟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答复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展比拟。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老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展板演。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34+36+42+44+46+50+42)÷7=42(千克)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提出“议一议”中问题“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拟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七)稳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目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八)拓展延伸: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泼。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教学目的: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二、探究活动解决方法: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拟了。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考前须知:1、要有图例2、找好间距3、一格表示的数量一样4、制图名称四、完成试一试五、课堂小节你有什么收获?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设计说明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在计算不同的除法算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敏试商。为了更好地到达教学目的,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学生对于计算课都有这样的感受:计算课难,学会不容易,学好更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时,要着重从实际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在尊重教材的根底上创设了“韩信点兵”的故事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在相对轻松的问题情境下获取新知。2.注重有序考虑的方法。通过观察平时的计算课教学发现:有些学活力械模拟,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自己的考虑过程,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逐步进步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小红花教学过程故事引入,提醒目的1.老师为学生讲述“韩信点兵”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方向。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出知识。因此本节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利用故事人物的典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出示问题:计算240÷26。2.组织计算竞赛。请大家独立计算,做得又对又快的前五名学生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3.学生计算结果,评选优胜的学生,奖励小红花。4.选择计算中不同的试商情况进展汇报。预设:生1:我把除数26看作30,想:30×8等于240,试商后发现余数32比除数大,32里面还有1个26,所以商8小了,改商9。生2:我是这样想的,10个26是260,比240多20,可以商9。生3:我把除数26看作25,想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8+1=9,所以商9。(假如学生想不到把26看作25来试商,老师要提示能否把26看作25来试商,并留给学生考虑的时间)5.考虑:哪种方法比拟简便?你是怎样想出商的?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6.介绍“中数试商法”。师:把26这样的数看作与它接近的25来试商,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中数试商法”。7.介绍“同头无除商xxx”的试商方法。(1)先用自己喜欢的试商方法计算239÷26,再结合课件逐步介绍“同头无除商xxx”的试商方法。(被除数与除数首位上的数一样,俗称同头,但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第二位上的数,不够商1,俗称无除,那就可以用8或9试商。如239÷26,被除数与除数的首位都是2,称为同头;23小于26,不够商1,称为无除,可以用8或9试商)(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能使用这种方法试商并计算。532÷61=532÷51=532÷55=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设计说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法试商,另一种是用“五入”法试商。对于学生来说,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是一个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方面:1、先复习旧知,通过判断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求近似数的练习,为学习新课作铺垫。2、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从中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并引出84÷21,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20来试商。因为被除数和除数相对较小,所以很多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直接试商,但是也有局部学生因为有准备题的铺垫,会把21看作20来试商。接着通过练习题稳固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197÷28是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30来试商。这道题既是第一次出现用“五入”法试商,又需要调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针对此种情况,在此处设计讨论交流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既让学生掌握了试商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1、(出示课件)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60×()<26280×()<45370×()<49250×()<3042、说一说下面各数分别接近哪个整十数。21接近()53接近()88接近()39接近()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与新课有直接联络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作铺垫。⊙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探究用“四舍”法试商。(1)(课件出示教材76页例3情境图)文化用品商店购进了一些商品,看一看,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交流信息,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2)出示问题,明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①出示问题(1):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多少个?②理解题意,列出算式:84÷21。(3)探究试商方法。①观察,发现不同。请仔细观察,此题与上一节课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②尝试计算。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学生尝试独立计算)③交流汇报。谁愿意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看?(老师根据巡视情况指名进展展示)师小结:这道题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比拟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它们的商。假如被除数和除数都比拟大,不能一眼看出商几,又该怎么办呢?(学生明确可以试除,也就是试商)(4)小组合作探究,经历试商的过程。师:如今我们来探究如何进展试商。请大家考虑:把21看作几试商?怎样试?(学生考虑后汇报:除数21接近20,把它看作20,4个20是80,接近84又小于84,所以商4。把4与21相乘,正好等于84,说明商4适宜)师说明: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要判断“初商”是否适宜必须进展检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在四那么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展计算。为了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上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旧知回忆,以旧引新。学生获取的新知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的'。在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学习经历。为了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复习导入环节设计了7道四那么混合运算题,引导学生答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复习了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用比照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考虑才能。数学考虑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考虑,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拟和练习。在出示每道例题以后,都要求学生来找出这道算式和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一样,让学生在比照辨析的过程中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使考虑更加深化,思维也更加有序。3.在探究中理解。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究能促使学生更深化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尝试计算,使学生发现:一样的数字,一样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计算结果也不一样了,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中括号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计算下面各题。85-26+7318÷9×8200-17×724×5+12师: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随学生的答复课件出示: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计算下面各题。185-(51+49)35×(107-79)819÷(108-99)师:谁能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随学生的答复课件出示: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师: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些知识的根底上继续探究四那么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不同类型的计算题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唤起学生对这局部知识的记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活动探究,获取新知1.不含小括号的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师:每到新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自己添置一些新文具,这学期你又为自己购置了哪些文具?(课件出示情境图)师:淘气和笑笑来到文具店,想给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文具(提醒课题:买文具)。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答复提取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1)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师:你能列出算式吗?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独立考虑,列出算式。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算法,互相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列式方法。预设生1:我用的是分步计算,先求出3个计算器的价钱,再求出1支钢笔的价钱,最后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是用的总钱数。22×3=66(元)24÷4=6(元)66+6=72(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设计说明本课时主要教学的是大数的读、写方法,万以内数的读、写经历为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根底,鉴于本课时的知识特点,我在本课时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1.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考虑并探究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应该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自主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整节课的设计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考虑的根底上进展合作交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合作探究的过程,扩大学生的参与面。2.教学环节层次清楚,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无论是在多位数的读法还是写法上,本设计都遵循由易到难,分层推进的思想。例如在设计多位数的读法时,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假设干个学生准备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激发兴趣。(1)提问: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总人口数大约是多少?知道首都北京的人口数吗?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答复老师提出的问题。(2)课件依次出现北京、安徽、____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是哪个城市吗?(学生欣赏的同时,答复老师提出的问题)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比拟大,应该怎样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口普查中的数学问题。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重视自主探究,开展学生的数感。开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比拟少,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感知,本教案设计了两组“数一数”活动,通过第一组“数一数,认一认”的活动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