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质描述_第1页
济南地质描述_第2页
济南地质描述_第3页
济南地质描述_第4页
济南地质描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1532米),是鲁中山地、也是山东的最高峰。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最南部的长城岭,构成了本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时也构成了汶河水系与小清河、玉符河的分水岭,最高点(摩天岭)为988.8米。市区西北部为黄河,黄河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有小清河,两河均为不对称水系,右岸多支流,左岸无支流或支流少而短。山前洪积、冲积地貌比较发育。济南现在的地貌形态,是长期经受内外营力作用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基性至中性岩浆岩大量侵入,在市区、历城、章丘最为活跃,形成了济南岩体、沙沟岩体、唐冶岩体、西杜庄岩体、鱼山岩体、张家庄岩体、流海岩体、荆山庄岩体、茶叶山岩体、大有岩体、驼沟岩体等;同时火山强烈喷发,在历城十里铺到章丘的魏化林、章丘东北部到邹平,火山岩覆盖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伴随着岩浆岩的侵入与火山岩的喷发,产生了大面积的升降、较大的断裂与局部的穹状隆起,南部以大幅度的上升为主。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对燕山运动有继承性,进一步破坏并改造了原有形态,基本形成今日之地貌。在喜山期,约在上新世或更早,有一个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处经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形成了一个夷平面,即鲁中期地面。后来地壳活动加强,继续产生断裂与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断裂使鲁中期地面进一步变形,而上升幅度不均匀,上升量约500〜1000米。泰山上升幅度最大,北部、西北部小,使地面向北、北西倾斜,形成泰山穹隆。该地面在市内应以长城岭为代表。在齐河一广饶深大断裂以北继续下降,本市北部接受了第三系沉积。到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初期,升降渐缓,直至最后稳定,使地面强烈剥蚀堆积,又形成一个夷平面,即临城期地面。此地面与后来的两级阶地两者很难区分,多数留有残丘。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外力作用,不仅使其表面广泛发育残积层,冲洪积物很发育,厚度可达近百米。到全新世地壳又有过小幅度的动荡,在巴漏河、玉符河、东沙河等地,形成了两级阶地。辖内地貌可分为侵蚀低山、剥蚀丘陵、堆积平原三个区。济南市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济南市南北跨鲁西断隆和华北断陷两个构造单元。两个构造单元之间,为齐河一广饶断裂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其中古老基底以褶皱为主,构造复杂,而盖层构造较为简单,以单斜为主。此外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并且控制了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一、褶皱(一)基底褶皱构造区内南部基底由太古界泰山群组成,发育一系列褶皱构造,褶皱轴向为300〜340度,表现为一系列紧密的复背斜相间排列,近于平行分布。褶皱轴面多数向南西倾,倾角50〜80度。复背斜核部由遭受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混合花岗岩、交代式花岗岩组成。本区主要分布有泰山一徂徕山一蒙山倒转复背斜(北段)。(二)盖层褶皱构造区内广泛分布着寒武、奥陶系,产状平缓,约10度左右,大致向北北西或北北东向倾斜,多呈单斜构造。石炭、二叠系覆盖在下古生界地层之上,亦成单斜构造,并且多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二、断裂本区除了近东西向分布的齐河一广饶隐伏断裂带外,还有北北西向、北北东向两组规模较大的断裂。(一) 齐河一广饶隐伏断裂带是鲁西断块隆起与济阳拗陷的分界断裂。总体走向80度左右,向北西倾,倾角40〜60度,落差900〜1500米。沿断裂带有间歇性中、基性岩浆喷发和小规模的中基性侵入岩。其南侧章丘一邹平有辉长岩体及青山组火山岩系分布,北侧新生代拗陷中堆积有巨厚的下第三系含油建造。(二) 北北西向断裂主要有五条。从西向东依次为长清断裂、千佛山断裂、刘志远一十八盘断裂、文祖断裂和白泉庄一五色崖断裂。1.长清断裂从长清县西侧通过,北越黄河,南至肥城以北,长达40公里以上。呈330度走向,向西南倾。它不但切穿古生界盖层,而且下切至泰山群。西盘下降。在季家庄附近见有断层角砾岩及破碎带。呈张扭性断裂。2.千佛山断裂出露于千佛山西南侧,长约25公里,呈320〜350度走向,向南西倾,倾角78度。它切穿古生界盖层,并且西盘地层下降。断裂带内发育有张性角砾岩,宽者五六米,窄处仅数十厘米,角砾成份主要为两侧岩石,属于先张后压扭的断裂。断裂西盘近断层西处地层产状变化大,局部形成小型向斜褶曲。断裂北段有灰绿岩脉充填,沿断裂上盘的层间滑动破碎带,辉绿岩呈岩床产出。北部通过桑梓店的一条北西向隐伏断裂,可能是该断裂的北延部分。1978年9月25日泺口发生地震,表明该断层切过济南辉长岩体,至今仍有活动。该断裂通过市内趵突泉一带,地下水沿断裂上溢,形成了该处的众多泉群。3.刘志远一十八盘断裂南自西营东,经十八盘、刘志远村,向北延至西沙河。断裂长约30公里,走向335〜345度,向西南倾,倾角60〜80度左右。在小汉峪处与北北东向大田庄断裂相交,交接处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断裂切割古生界盖层,南段切割泰山群。主断裂西盘碎裂岩带宽30米左右,其中角砾岩带宽4米,角砾成份为灰岩、白云质灰岩,被钙质泥质胶结,多呈浑圆状。断层面比较平直规则,其西盘地层下降。属于先张后压并具扭动的断裂。4.文祖断裂北自枣园,向南经文祖延至莱芜上游庄,长约36公里(据煤炭系统资料,枣园以北隐伏断裂继续向北北西向延伸)。其走向330度左右,向南西倾,倾角72度左右。断裂西南侧地层下降并相对向南位移,产状变化较大,多和断层面倾向一致,东盘地层产状稳定。断裂两盘位移幅度南段大于北段。如南段鲁村一带,太古界直接与下奥陶统接触,而北段则在二叠系中通过。破碎带中角砾岩发育,角砾岩带宽度一般小于10米,宽处可达10余米。在南山寨至文祖一带角砾成分为石灰岩、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等,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和少量铁质,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直径一般为3〜5厘米,有的可达二三十厘米。5.白泉庄一五色崖断裂在文祖镇以东约3公里处通过,大致与文祖断裂平行,长度约80公里。走向330度左右,向西南倾。断裂切穿古生界盖层,至南段下切至太古界,北段可能切割侏罗系,西南盘下降。(三)北北东向断裂发育有大田庄一黑龙峪断裂、孙村断裂和埠东断裂。三、凸起和凹陷本区在中生代时期,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表现明显,南部隆起,形成泰山凸起,主要由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片理或片麻理,走向北北西。凸起北部为古生界,从西到东走向由北转为东西至北西,向济阳拗陷倾伏,地层倾角平缓,斜坡较大。本区位于其北缘,北部齐(河)广(饶)构造结合带开始活动,沿结合带在章丘以东发育有小型断陷盆地,其中堆积了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建造。济南市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均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及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控制。南部隆起区基岩裸露;北部沉降带广布巨厚的黄河冲积层;中部山前过渡带冲洪积物向北延展并与黄泛冲积层交错相接。区内地势自南而北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地下水赋存于各水文地质单元之中。市境南部由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基底,盖层总体倾向为北,倾角5〜12度,由南往北依次展布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岩层一般为单斜产状,褶皱不显,断裂发育,至山前逐渐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市区北部下伏中生代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东、西郊的北部地区下伏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与奥陶系灰岩成假整合接触;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广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其中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巨野河、绣江河和漯河形成冲洪积层。市境以北有齐(河)广(饶)东西向隐伏大断裂。区内断裂有三组:北北西向的东梧断裂、千佛山断裂、石马断裂、平安店断裂和马山断裂,近南北向的炒米店断裂,

北东向的港沟断裂。这些断裂对济南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运移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变质岩山区,基岩裸露,表层普遍存在风化带,含孔隙—裂隙潜水,一般富水性不大。因处于岩溶水系统的至高部位,地下水位往往仅表现为降水补给,浅部循环,短途排泄,雨后以表流和地下径流形式流入岩溶水分布区,成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寒武、奥陶系广布于南部山区及山前地带,呈东』北一西南条带状分布。南侧的山地丘陵石灰岩裸露,且降水量较大,地表溶蚀现象明显,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普遍发育,地下岩溶裂隙发育亦较好,而且连通性强,为地下水直接补给区。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赋存裂隙岩溶地下水。在明水、历城和长清以北,地势逐渐低平,奥陶系灰岩大致向北倾伏于石炭、二叠系之下,地下裂隙岩溶发育,地下水接受南部裂隙岩溶水的径流补给,在受到煤系地层或岩浆岩体阻隔时,水位回升而富集,在济南、明水一带地势低洼处或构造有利出露部位,上涌成泉排泄,形成本区裂隙岩溶水的承压排泄区。该区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上游补给面积大,降水多,水量充沛,为裂隙岩溶水的强富水地段。以碎屑岩为主的石炭、二叠及侏罗系地层,分布于章丘、郭店及长清以北一带,在构造上位于泰山隆起向济阳拗陷的倾伏部位。石炭系为一套砂、页岩夹煤层及石灰岩相间的煤系地层,覆盖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因砂、页岩裂隙不发育,石灰岩层厚度薄,岩溶发育较差,岩溶裂隙水不甚富。其补给源以接受奥陶系裂隙岩溶水顶托补给为主,在地形低洼及构造发育地带亦往往成为奥陶系裂隙岩溶水之排泄带。二叠系、侏罗系的砂、页岩及砂砾岩具微弱的孔隙、裂隙,赋存不丰富的孔隙、裂隙水。其中二叠系奎山段砂岩及侏罗系砾岩孔隙发育相对较好,在裸露区接受降水补给,径流排泄于山前地带,并隐伏于冲洪积层之下。除降水补给外,还接受第四系孔隙水补给,故富水性相对较强,成为此区具一定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章丘县东北部的长白山为火山岩分布的低山丘陵,火山岩气孔不太发育,裂隙发育亦差,所以仅赋存不丰富的孔洞裂隙水。趵源唯大气降水。由于该区地势山高坡陡,降水大部呈表流形式泄于沟谷,地下水多沿地形坡降运移,水位浅,流泄较快,不易蓄存,所以赋存条件差,地下水贫乏。在侵入岩分布地带,如济南北郊辉长岩体、沙沟闪长岩体、茶叶山辉长岩体等处,岩石结构致密,质地坚硬,很少裂隙,风化层薄。地下裂隙水赋存条件差,地下水贫乏。平原区广泛分布第四系沉积物,岩性松散,孔隙发育,赋存孔隙水。在山前地带分布着冲洪积层,多有黄土状粘性土或砂性土组成。间夹透镜状碎石层,地下水赋存条件不好;北部平原区冲积层几经黄泛沉积而成,岩性松散,具较好的蓄水空间,富水性较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沿黄尚接受黄河侧渗补给,山前冲洪积层径流和河川径流的侧渗也是补给源之一。黄河冲积平原深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及上第三系的松散岩类孔隙中。含水层分布广,埋藏深度大,层次多,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颗粒较粗,

孔隙发育,有较好的蓄水空间。此类地下水静压力大,水头高,但运移迟缓,径流途径远,补给困难,可供开采的资源有限。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小断块,其中千佛山堑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一一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在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由于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1/5,冬春两季降水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体情况是:春季G〜5)86.9毫米,夏季(6〜8)448.2毫米,秋季(9〜11)124.9毫米,冬季(12〜2)25.2毫米。随着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1972年1月20日6时40分,市区大面积停电4小时50分钟的事故,提水系统全部停机,这段时间市区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