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PPT_第1页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PPT_第2页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PPT_第3页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PPT_第4页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制定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制定过程23一、

共同纲领制定的背景(一)历史背景:战争时局共同纲领的出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可以说,它是战争时局、民心民意、理论基础、政统和法统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经历了三年的解放战争后,在中国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筹建新中国的任务提上了中共的议事日程。当时大陆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完全结束,土地改革还没有彻底实现,人民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显然条件并不成熟,制定宪法更是毫无基础。因此,通过召开由协商产生的各方面代表组成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是在当时条件下可选择的唯一的途径和方式。4(二)法律背景:新旧法统的更替1949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惩办战犯和废除伪宪法、伪法统等和平谈判的条件。同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宣告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宪法是国民党六法之首,自然在废除之列。此外,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及《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新民主主义宪法性文件,为

《共同纲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文本基础。相同的革命性质与面临的任务决定了作为宪法文件的

《共同纲领》与前两者在文本的内容、文本的形式方面具有连续性和承继性。5(三)理论背景:新民主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其关于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三种宪政模式:即工农民主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认为,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他还认为,由于领导力量、革命主体的不同,民主主义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过渡性质,兼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性质。这种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为目的的革命。基于上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认为,其时中国准备实行的宪政,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说,为后来《共同纲领》的制定和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和宪政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新民主义的过渡特点的《共同纲领》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主张的法律形式与宪法文本实现,是这一理论的固定化和法律化。6《共同纲领》草案,是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三小组决定由中国共产党负责起草的。经过七次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广泛地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然后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作了基本通过,最后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结构作了较大的变动,在结构方面不再分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而是在序言之后平列“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七章。原先”一般纲领”的主要内容放在”序言”和”总纲”中;在原先”具体纲领”中去掉”解放全中国”一节,把”民族政策”单列为一章,从而形成新的结构。7二、

《共同纲领》制定的过程新中国诞生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章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它不仅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民主联合政府真正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人民政府。8(一)立宪的组织准备:政协会议的召开按照中共的最初设想,新成立的民主联合政府由选民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由于当时形势的发展,由新政协会议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新政府。因此说,政治协商会议是制定通过《共同纲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组织前提。1949年9月21-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组成单位45个,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邀人士75人,共662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其它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从与会代表包括工农兵学商等各阶层的广泛来源看,这次会议实际上又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9(二)立宪的过程:起草三阶段共同纲领从开始起草到正式通过,中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曾三次起稿,三次命名。从其名称的变化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命名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第二稿命名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稿方才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0《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酝酿和成稿于1948年,因此其重点还是放在“人民民主革命”上,更着重于战时任务的规定。这个草稿基本反映了中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的立国思想,因此许多内容大都为后来各个稿本所采纳。三大战役的结束使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必须重新起草。为此,1949年6月15日成立的新政协筹备会提出了起草以建设新中国为主题的共同纲领的任务。《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草案初稿)应运而生,它构成了此后不久正式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基础。11三、《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1949年9月29日颁布。从文本结构看,除“序言”外,分为7章,共60条。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12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序言受苏俄宪法宣言的启发,《共同纲领》在总纲的前面添加序言。序言记载了《共同纲领》的制定背景、新政权的归属、新政权的组织形式、组成及其功能。一定程度上说,序言具有较强的宣示意味。这样一种序言安排及其内容表达,既有苏俄宪法的影子,也是新中国宪法的创造。正因为如此,这些为以后的中国宪法所承继,成为中国宪法的一个显著标志。13(二)总纲从内容角度看,总纲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任务与目标。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当时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奋斗目标是建成“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总纲”规定了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并以列举的方式确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与“国民”的基本义务。此外,它还确认了“男女平等”原则。对于那些“非人民”的人员,“反革命首要分子”和“一般的反动分子、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总纲作出了区别对待。(三)政权机关在“政权机关”一章中,《共同纲领》确认了国家政权的归属,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产生方式、组织原则;明确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组成及其职能;监察机关的设立与职能;规定了实行普选的条件;中央与地方机关权限的划分原则。14(四)军事制度

《共同纲领》还专章规定了新中国的军事制度。新中国的军队包括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它们接受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和统一的纪律。(五)经济政策有关“经济政策”的规定是《共同纲领》的重中之重。单从其条款15条来看,占整个

《共同纲领》条款总数的四分之一。从其内容看,本章规定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五种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六)文化教育政策

《共同纲领》从41条到49条对文化教育问题作出了规定。规定了新中国发展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指针。同时明确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5(七)民族政策本章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原则。明确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实行民族自治制度。从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共同纲领》奠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框架。此处“人民”与“国民”的区分,来自于《共同纲领》文本本身。“人民”是相对于“敌人”的政治概念;而“国民”是一个既包括“人民”、也包括“敌人”的概称。“国民”大致相当于现在我们所指称的表明一国国籍身份的“公民”概念。(八)外交政策整体而言,新中国实行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平的外交政策。在此前提之上,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确立了新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