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1.gif)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2.gif)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3.gif)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4.gif)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04fcb8c0955819e9346745687cba03c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一、按要求填空。(5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书生意气,。(毛泽东《•长沙》)(2),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3)姜夔的《扬州慢》中最贴近《黍离》诗意,表达昔盛今衰感慨的句子是:,。二、按要求选择。(5分)2.(2分)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浦东开发开放走过而立之年,从筚路蓝缕到世界标杆,成就值得骄傲,未来更加可期。 B.中国如期举办进博会,意在同各国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共同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繁荣。 C.台湾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在当前波谲云诡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极具必要性。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现代体育,还需要强调“拼搏”吗?如今的竞技体育,早已走过了当年那个只需高强度训练,拥有顽强比赛作风就能获胜的时代。的确,科学技术、大数据统计以及营养医疗等专业的介入,让现代体育在训练、比赛以及伤病管控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和保证,即使一支队伍再有拼劲,再有血性,也必定无法立足世界舞台。_____,_____,_____,_____。①然而,你问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女排精神”吗?答案依旧是肯定的②如果此时没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③因为在竞技体育中,当体能达到极限,球员将会陷入到心态失衡,动作变形等困境中④即使有再完美的战术布置和后勤保障,也只能成为徒劳A.③④②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三、现代文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作品的意义何处寻①对一部作品的意义所做的阐释到底有没有限度?历来众说纷纭。张江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阐释的正态分布”的说法,他指出阐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它的无限,在于意义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它的有限,指意义会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②数学方法会带来启示,也会造成遮蔽。南帆教授则认为:“必须穿过数学语言的帷幕持续地追溯至社会历史范畴:何种历史土壤促成了现代阐释的急速发育?”这一立场,是提醒研究者防止数学语言造成遮蔽。防止“遮蔽”的办法是他所说的“穿过”,但“穿过”以后,就来到了哪里?我们所要追溯的是何种“社会历史范畴”?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③打个比方,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书,读完字面意思后,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有两条途径:一是去读马克思读过的书,再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力图了解他所写的书背后的意义;二是结合当代的生活、生活经验和实践需要去理解,从而探讨其当下的指导意义。这两条路径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学者喜欢只是“考古”,倾向于前者;而从事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可能更喜欢后者,将一些道理付诸当下实践。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更多人是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对两者加以区分。④1861年,斐迪南•拉萨尔出版了一部法学著作寄给马克思请他提意见。马克思在回信中,针对书中所谈到的“遗嘱自由”的罗马起源,说明不同时代可以对它有着适用于自己时代的理解,从而为当代服务。在这个语境下,马克思写出了一句名言:“被曲解了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且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是适于普遍运用的形式。”虽然是“曲解”,但“曲解”有其社会根源。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原则来看,我们可以说,应该有对马克思观点的当代理解。⑤然而阐释总是人在阐释,阐释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因而方法也是多样的。“曲解”后会有人要求“正解”,意义衍生以后会有人要求再进行“历史的还原”,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范畴”又进行新一轮的辨析。⑥回到本文所涉及的文学解读上来。接受者个体千差万别,当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接受者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时代的差异而对文本的接受产生差异,也可能会由于各种个人原因,如年龄、性别、个体的差异,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部作品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的确可以说,一百万个读者,就有一百万个哈姆雷特。数字在这里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谁在决定哈姆雷特的解读。宋人朱熹用“月印万川”来解说他的“太极”,借用到这里,也很有说服力。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条河,在这条河上,会对同一个月亮有不同的反应。⑦然而,正像人们在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后,会接着说“但他不是李尔王”一样,这种阐释的多样性仍然有一个范围。这就是说,在各位接受者那里有种种偏差,但意义的分布点仍然在确定的范围之内。因此,这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的意义多样性,都是在这个被限定的范围之内出现的。无论意义如何变,哈姆雷特不能变成李尔王,同样,孙悟空不能变成猪八戒,林黛玉不能变成王熙凤,宋江不能变成李逵,关羽也不能变成张飞。“月印万川”中之“月”,毕竟仍是月而不是日,也不是星星。观者可对此写出多种多样咏月的诗文,但不可将之看成王维所写的照在长河上的夕阳,也不是李白居于高楼上要摘的星辰。无论人们对一物的理解和解读多么不同,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异。对人物的理解也是如此,变异是无限的,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各有所异,可作出无限的解读;但解读也是有限的,不能逾越一定的界限。⑧可以说,读者具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在作品中读出多样的意义来。读者可以有自己的创造,通过阐释形成自己的发挥。这种阐释还可以具有时代的合理性。然而,所有这些阐释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所有的阐释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选自《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3期,有删改)(1)文章第③段加点词“考古”在文中具体指。(2)根据文意可以做出的推断是A.用数学方法来阐释作品会带来研究的障碍。B.对马克思的著作也可以有适合当代的解读。C.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可以不受作者控制。D.作品产生的时代形成了束缚阐释的镣铐。(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A.只有穿过作品被阐释时的历史范畴才能到达其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范畴。B.绝大多数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更愿意结合实践和当下生活探寻作品意义。C.对人物的阐释会产生偏差,但不能逾越界限,模糊了人物性格的差异。D.读者对作品的阐释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自由发挥,但不能违背原著本意。(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有人曾说过:“一部《红楼梦》,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结合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评析。5.(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冬夜记李娟①小时候的富蕴县,冬天真冷啊。睡到天亮,脚都是冰凉的。我和我妈睡一个被窝,每当我的脚不小心触到她,总会令她惊醒于尖锐的冰意。被子那么厚,那么沉,却是个大冰箱,把我浑身的冰冷牢牢保存。我俩睡在杂货店的货架后面。那时,我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失眠了。我总是静静躺在黑暗中,相峙于四面八方的坚固寒意。潜伏于白昼中的许多细碎恍惚的疑惑也在这寒冷中渐渐清晰,膨胀,迸裂,枝繁叶茂。我正在成长。一遇到喧嚣便欢乐,一遇到寂静便恐慌。我睡不着,又不敢翻身,怕惊醒我妈。好在不到十年就已经攒存了许多记忆,便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回想。黑暗无限大。我一面为寒冷而痛苦,一面又为成长而激动。②就在这时,有一个姑娘远远走来了。我过于清晰地感觉到她浑身披戴月光前来的模样。她独自穿过长长的,铺满冰雪的街道,坚定地越来越近,终于响起了敲门声。我惊醒般翻身坐起。听到我妈大喊:“谁?”她的声音清晰响起:“我要一个宝葫芦。雪青色的。”我妈披衣起身,持手电筒走向柜台。我听见她寻摸了一阵,又向门边走去。我裹着被子,看到手电筒的光芒在黑暗中晃动,看到一张纸币从门缝里递进来,又看到我妈把那个小小的玻璃饰品从门缝塞出去。这时,才真正醒来。③小时候的富蕴县真远啊。从富蕴县去乌鲁木齐至少得坐两天车。我妈每年去乌鲁木齐进两到三次货。如果突然有一天,县里所有的年轻姑娘都穿着白色“珠丽纹”衬衫、黑色大摆裙;或者突然一天,所有人不停哼唱同一个磁带专辑的歌﹣﹣那一定是我家的小店刚进了新货。在小而遥远的富蕴县,我家小店是一面可看到外面世界些微繁华的小小窗口。④又有一天,所有年轻人每人颈间都挂着一枚葫芦形状的玻璃吊坠,花生大小,五颜六色,晶莹可爱。“宝葫芦”是我妈随口取的名字,一旦叫开了,又觉得这是唯一适合它的名字。还有“雪青色”,原本也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然而一夜之间突然开窍。从此一种颜色美于另一种颜色,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令人记挂。原来世上所有美丽的情感不过源于偏见罢了。偏就喜欢雪青色,偏要迷恋前排左侧那个目光平静的男生。盲目任性,披荆斩棘。⑤我在路上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跟上冬夜里前来的那个姑娘的脚步。我千万遍模仿她独自前行的样子,千万遍想象她暗中的美丽。又想象她已回到家中,怀揣宝葫芦推开房间门。想象那房间里一切细节和一切寂静。我非要跟她一样不可,仿佛只有紧随着她才能历经真正的青春。⑥我总是反复想她只为一枚小小饰品冒夜前来的种种缘由。想啊想啊,最后剩下的那个解释最合我心意:她期待着第二日的约会,将新衣试了又试,难以入睡。这时,突然想起最近年轻人间很流行的一种饰品,觉得自己缺的正是它,便立刻起身,穿上外套,系紧围巾,推开门,心怀巨大热情投入黑暗和寒冷之中。⑦我见过许多在冬日的白天里现身的年轻姑娘,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她们拉开门,掀起厚重的门帘走进我家小店,冰冷而尖锐的香气迎面扑来。她们解开围巾,那香气猛然浓郁而滚烫。她们手指绯红,长长的睫毛上凝结白色的冰霜,双眼如蓄满泪水般波光潋滟。她们拍打双肩的积雪,晃晃头发,那香气迅速生根发芽,在狭小而昏暗的杂货铺里开花结果。⑧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晚上睡不着时,再一遍又一遍回想。一时焦灼一时狂喜。这时敲门声响起,雪青色的宝葫芦在无尽暗夜中微微闪光。霎时所有门都开了,所有的路光明万里。心中雪亮,稳稳进入梦乡……⑨这世上那么多关于青春的比喻:春天般的,火焰般的,江河湖海般的……在我看来都模糊而虚张声势。然而我也说不清何为青春。只知其中的一种,它敏感,孤独,光滑,冰凉。它是雪青色的,晶莹剔透。⑩白天我缩在深暗的柜台后,永远只是青春的旁观者。⑪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我困于冰冷的被窝,与富蕴县有关的那么多那么庞大沉重的记忆都温暖不了的一个被窝。躺在那里,缩身薄脆的茧壳中,侧耳倾听。似乎一生都处在即将长大又什么都没能准备好的状态中。突然又为感觉到衰老而惊骇。(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1)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给人新奇之感,分析作者这样开篇的意图。(2)有人认为第②段的内容显得太过突兀,放到第④段后更加合理,说说你的看法。(3)第⑦段连用五个“她们”,简析其表达效果。(4)赏析“宝葫芦”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6.(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______•次汤碧山①清溪(元)许有壬木落霜清,水底见、金陵城郭。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载酒时时寻伴侣,倚阑处处皆楼阁。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沙洲外,轻鸥落。风帘下,扁舟泊。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箬。为向九原江总②道,繁华何似今凉薄。怕素衣、京洛染缁尘,从新濯。【注】①汤碧山,作者的友人,做了一首写清溪的词,作者这首词是和作。②九原江总:九原,春秋时晋卿大夫的墓地,后泛称墓地。江总,南朝人,陈时任尚书令,受到陈后主宠幸,不持政务。(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满江红B.踏莎行C.水龙吟D.雨霖铃(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作品的一项是A.雄奇瑰丽B.质朴清雅C.苍凉委婉D.旷达豪迈(3)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上下阕诗人情感的变化。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周行逢传①周行逢,武陵人也。与王进逵俱为静江军卒,事希萼为军校。进逵攻边镐,行逢别破益阳,杀李景兵二千馀人,擒其将李建期。进逵为武安军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进逵行军司马。进逵与刘言有隙,行逢为画谋策袭杀言。进逵据武陵,行逢据潭州。②行逢,故武陵农家子,少贫贱,无行,多慷慨大言。及居武陵,能俭约自勉励,而性勇敢,果于杀戮,麾下将吏素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大将十馀人谋为乱,行逢召宴诸将,酒半,以壮士擒下斩之,一境皆畏服。民过无大小皆死,夫人严氏谏曰:“人情有善恶,安得一概杀之乎!”行逢怒曰:“此外事,妇人何知!”严氏不悦,绐曰:“家田佃户以公贵颇不力农多恃势以侵民请往视之。”至则营居以老,岁时衣青裙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往就见之,劳曰:“吾贵矣,夫人何自苦邪!”严氏曰:“公思作户长时乎?民租后时,常苦鞭扑,今贵矣,宜先期以率众,安得遂忘垅亩间乎!”行逢强邀之,以群妾拥升肩舆,严氏卒无留意,因曰:“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以不欲留者,一旦祸起,田野间易为逃死尔。”行逢为少损。③建隆三年,行逢病,召其将吏,以其子保权属之曰:“吾起陇亩为团兵,同时十人,皆以诛死,惟衡州刺史张文表独存,然常怏怏不得行军司马。吾死,文表必叛,当以杨师璠讨之。如其不能,则婴城勿战,自归于朝廷。”④行逢卒,子保权立。文表闻之,怒曰:“行逢与我起微贱而立功名,今日安能北面事小儿乎!”遂举兵叛,攻下潭州。保权乞师于朝廷,亦命杨师璠讨文表,告以先人之言,感激涕泣,师璠亦泣,顾其军曰:“汝见郎君乎?年未成人而贤若此。”军士奋然,皆思自效。师璠至平津亭,文表出战,大败之。初,保权之乞师也,太祖皇帝遣慕容延钊讨文表,未至而文表为师璠所执。延钊兵入朗州,保权举族朝于京师。(选自《新五代史》)(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进逵与刘言有隙②今日安能北面事小儿乎(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严氏不悦,绐曰A.责备B.哄骗C.忧虑D.疑惑②军士奋然,皆思自效A.保全自己B.效法自己C.为自己效力D.为别人效命(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民租后时,常苦鞭扑,今贵矣,宜先期以率众,安得遂忘垅亩间乎!(4)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家田佃户以公贵颇不力农多恃势以侵民请往视之。(5)结合文章分析夫人严氏“营居以老”的原因。(6)概括周行逢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8.(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海舶三集》①序(清)刘大櫆①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将有倾覆之忧、沉沦之惨也。又况海水之所汩没,渺尔无垠,天吴睒晹,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一任其挂罥奔驰,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顾乃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②余谓不然。人臣悬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轮,响如霆轰,则其于外物也,视之而不见其形,听之而不闻其声。彼其视海水之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之峌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之出没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罗于苑囿。歌声出金石,若夫风潮澎湃之音,彼固有不及知者,而又何震慴恐惧之有?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以康熙某年之月日,奉使琉球,岁且及周,歌诗且千百首,名之曰《海舶三集》,海内之荐绅大夫莫不闻而知之矣。后二十余年,先生既归老于家,乃命大櫆为之序。【注】①《海舶三集》是徐葆元奉使琉球时所作诗集。(选自《古文观止》)(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焉B.耶C.矣D.耳(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出了诗作者对大海的不了解和不在意。B.肯定诗作者胆气雄起,能承受风涛之大。C.赞美诗作者为诗,心无外物,不惧风涛。D.表明了作者对诗作文辞铿锵优美的褒扬。(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4)本文作为一篇诗序,评论诗歌的角度独特,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四、作文。9.(60分)写作。生活中处处有墙,有时帮我们划出界限,有时也会挡住我们的视线……其实,人们心中往往也有这样一道墙。就此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按要求填空。(5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3)姜夔的《扬州慢》中最贴近《黍离》诗意,表达昔盛今衰感慨的句子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挥斥方遒沁园春(重点字:斥、遒)(2)黄沙百战穿金甲(重点字:穿)(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重点字:荠、麦)【点评】《沁园春•长沙》名句辑录:(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二、按要求选择。(5分)2.(2分)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浦东开发开放走过而立之年,从筚路蓝缕到世界标杆,成就值得骄傲,未来更加可期。 B.中国如期举办进博会,意在同各国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共同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繁荣。 C.台湾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在当前波谲云诡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极具必要性。【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正确。B.共克时艰:共同战胜当前的艰难困苦。正确。C.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意为“危险的言行”,错误。D.波谲云诡:形容事物变幻莫测。正确。故选:C。【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现代体育,还需要强调“拼搏”吗?如今的竞技体育,早已走过了当年那个只需高强度训练,拥有顽强比赛作风就能获胜的时代。的确,科学技术、大数据统计以及营养医疗等专业的介入,让现代体育在训练、比赛以及伤病管控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和保证,即使一支队伍再有拼劲,再有血性,也必定无法立足世界舞台。_____,_____,_____,_____。①然而,你问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女排精神”吗?答案依旧是肯定的②如果此时没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③因为在竞技体育中,当体能达到极限,球员将会陷入到心态失衡,动作变形等困境中④即使有再完美的战术布置和后勤保障,也只能成为徒劳A.③④②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衔接与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大处着眼、小处探究,重在整体把握,然后逐一击破。【解答】语段阐述了现代体育还需要强调拼搏的观点。②“如果此时没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与④“即使有再完美的战术布置和后勤保障,也只能成为徒劳”构成假设关系,故顺序为②④,排除AC;通读语段可知,前文强调的科学技术、大数据统计以及营养医疗等专业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但开端的现代体育,还需要强调‘拼搏’吗”的反问,告诉我们“拼搏”精神仍有现实意义,故后面所填写的内容,应与之呼应,故①“然而,你问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女排精神’吗?答案依旧是肯定的”句排在首位,排除D。故选:B。【点评】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三、现代文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作品的意义何处寻①对一部作品的意义所做的阐释到底有没有限度?历来众说纷纭。张江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阐释的正态分布”的说法,他指出阐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它的无限,在于意义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它的有限,指意义会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②数学方法会带来启示,也会造成遮蔽。南帆教授则认为:“必须穿过数学语言的帷幕持续地追溯至社会历史范畴:何种历史土壤促成了现代阐释的急速发育?”这一立场,是提醒研究者防止数学语言造成遮蔽。防止“遮蔽”的办法是他所说的“穿过”,但“穿过”以后,就来到了哪里?我们所要追溯的是何种“社会历史范畴”?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③打个比方,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书,读完字面意思后,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有两条途径:一是去读马克思读过的书,再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力图了解他所写的书背后的意义;二是结合当代的生活、生活经验和实践需要去理解,从而探讨其当下的指导意义。这两条路径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学者喜欢只是“考古”,倾向于前者;而从事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可能更喜欢后者,将一些道理付诸当下实践。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更多人是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对两者加以区分。④1861年,斐迪南•拉萨尔出版了一部法学著作寄给马克思请他提意见。马克思在回信中,针对书中所谈到的“遗嘱自由”的罗马起源,说明不同时代可以对它有着适用于自己时代的理解,从而为当代服务。在这个语境下,马克思写出了一句名言:“被曲解了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且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是适于普遍运用的形式。”虽然是“曲解”,但“曲解”有其社会根源。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原则来看,我们可以说,应该有对马克思观点的当代理解。⑤然而阐释总是人在阐释,阐释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因而方法也是多样的。“曲解”后会有人要求“正解”,意义衍生以后会有人要求再进行“历史的还原”,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范畴”又进行新一轮的辨析。⑥回到本文所涉及的文学解读上来。接受者个体千差万别,当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接受者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时代的差异而对文本的接受产生差异,也可能会由于各种个人原因,如年龄、性别、个体的差异,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部作品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的确可以说,一百万个读者,就有一百万个哈姆雷特。数字在这里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谁在决定哈姆雷特的解读。宋人朱熹用“月印万川”来解说他的“太极”,借用到这里,也很有说服力。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条河,在这条河上,会对同一个月亮有不同的反应。⑦然而,正像人们在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后,会接着说“但他不是李尔王”一样,这种阐释的多样性仍然有一个范围。这就是说,在各位接受者那里有种种偏差,但意义的分布点仍然在确定的范围之内。因此,这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的意义多样性,都是在这个被限定的范围之内出现的。无论意义如何变,哈姆雷特不能变成李尔王,同样,孙悟空不能变成猪八戒,林黛玉不能变成王熙凤,宋江不能变成李逵,关羽也不能变成张飞。“月印万川”中之“月”,毕竟仍是月而不是日,也不是星星。观者可对此写出多种多样咏月的诗文,但不可将之看成王维所写的照在长河上的夕阳,也不是李白居于高楼上要摘的星辰。无论人们对一物的理解和解读多么不同,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异。对人物的理解也是如此,变异是无限的,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各有所异,可作出无限的解读;但解读也是有限的,不能逾越一定的界限。⑧可以说,读者具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在作品中读出多样的意义来。读者可以有自己的创造,通过阐释形成自己的发挥。这种阐释还可以具有时代的合理性。然而,所有这些阐释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所有的阐释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选自《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3期,有删改)(1)文章第③段加点词“考古”在文中具体指研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追寻作品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范畴)。(2)根据文意可以做出的推断是BA.用数学方法来阐释作品会带来研究的障碍。B.对马克思的著作也可以有适合当代的解读。C.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可以不受作者控制。D.作品产生的时代形成了束缚阐释的镣铐。(3)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DA.只有穿过作品被阐释时的历史范畴才能到达其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范畴。B.绝大多数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更愿意结合实践和当下生活探寻作品意义。C.对人物的阐释会产生偏差,但不能逾越界限,模糊了人物性格的差异。D.读者对作品的阐释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自由发挥,但不能违背原著本意。(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有人曾说过:“一部《红楼梦》,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结合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评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准确把握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推断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5)本题考查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解答】(1)由“倾向于前者”“一是去读马克思读过的书,再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力图了解他所写的书背后的意义”可知“考古”在文中具体指研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追寻作品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范畴)。(2)A.原文第二段为“数学方法会带来启示,也会造成遮蔽”,南帆教授是提醒研究者防止数学语言造成遮蔽,而不是说“用数学方法来阐释作品会带来研究的障碍”。C.“读者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可以不受作者控制”说法错误,原文第八段“然而,所有这些阐释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所有的阐释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可知是受作者制约的,如不能把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D.“作品产生的时代形成了束缚阐释的镣铐”于文无据,文中第八段说“这种阐释还可以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可见作品产生的时代并不会形成束缚阐释。故选B。(3)A.由第二段可知作者对“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B.“绝大多数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于文无据,判断也过于武断,原文第三段为“而从事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可能更喜欢后者,将一些道理付诸当下实践。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作者说的是“可能”,是一种推测,并不是定论。C.“但不能逾越界限”表述不准确,原文第七段为“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各有所异,可作出无限的解读;但解读也是有限的,不能逾越一定的界限”,注意是“一定的界限”。故选D。(4)第1段先提出“对一部作品的意义所做的阐释到底有没有限度”的疑问,接着由张江教授的说法“他指出阐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提出“作品意义的阐释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话题。第2段由南帆教授提出作品意义阐释应追溯到社会历史范畴引出思考,明确: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第3、4段结合读马克思的书的例子以及马克思为斐迪南•拉萨尔出版的一部法学著作提意见的例子表明可以从社会历史范畴的两种途径进行作品阐释。第5段“然而阐释总是人在阐释,阐释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因而方法也是多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范畴’又进行新一轮的辨析”,补充了作品意义阐释的循环特征。第6段“回到本文所涉及的文学解读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部作品的意义是无限的”,从文学解读的角度,提出读者对文本阐释的无限性。第7段“然而……这种阐释的多样性仍然有一个范围”“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各有所异,可作出无限的解读;但解读也是有限的,不能逾越一定的界限”,延续第6段的话题,提出对文本阐释的有限性。最后第8段“可以说,读者具有很大的自由……读者可以有自己的创造,通过阐释形成自己的发挥。这种阐释还可以具有时代的合理性。然而,所有这些阐释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所有的阐释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总结全文,再次点明读者阐释作品可以发挥创造、符合时代合理性,但仍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5)由“这种阐释的多样性仍然有一个范围。这就是说,在各位接受者那里有种种偏差,但意义的分布点仍然在确定的范围之内。因此,这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的意义多样性,都是在这个被限定的范围之内出现的”“无论人们对人物的理解和解读多么不同,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异。对人物的理解也是如此,变异是无限的,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各有所异,可作出无限的解读;但解读也是有限的,不能逾越一定的界限”“然而,所有这些阐释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所有的阐释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可知作者虽然也认同读者阐释作品可以发挥创造、符合时代合理性,但仍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要在确定的范围之内。所以该观点是片面的,它只强调了读者因为各自身份不同,关注点不同,进而对作品的阐释意义也不同,虽然体现了《红楼梦》意义阐释的无限,但结合作者的观点,《红楼梦》的意义阐释的无限性是一种在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的意义多样性,都应限制在《红楼梦》所涵盖的题材和内容的范围内。因此,这种说法在作品阐释方面有片面性。答案:(1)研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追寻作品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范畴)(2)B(3)D(4)首先第1段由张江教授的说法,提出“作品意义的阐释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话题。接着2、3、4段,先由南帆教授提出作品意义阐释应追溯到社会历史范畴,再用两个例子表明可以从社会历史范畴的两种途径进行作品阐释。第5段补充了作品意义阐释的循环特征。然后6、7段从文学解读的角度,提出读者对文本阐释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最后第8段总结全文,再次点明读者阐释作品可以发挥创造、符合时代合理性,但仍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5)从本文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本文作者表达的观点是:阐释者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时代的差异对文本的接受产生差异,也可能会由于各种个人原因,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但不管阐释如何千差万别,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仍要在确定的范围之内。这种说法虽然体现了《红楼梦》意义阐释的无限性,读者因为各自身份不同,关注点不同,进而对作品的阐释意义也不同,但是《红楼梦》的意义阐释的无限性是一种在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的意义多样性,都应限制在《红楼梦》所涵盖的题材和内容的范围内。因此,这种说法在作品阐释方面有片面性。【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5.(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冬夜记李娟①小时候的富蕴县,冬天真冷啊。睡到天亮,脚都是冰凉的。我和我妈睡一个被窝,每当我的脚不小心触到她,总会令她惊醒于尖锐的冰意。被子那么厚,那么沉,却是个大冰箱,把我浑身的冰冷牢牢保存。我俩睡在杂货店的货架后面。那时,我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失眠了。我总是静静躺在黑暗中,相峙于四面八方的坚固寒意。潜伏于白昼中的许多细碎恍惚的疑惑也在这寒冷中渐渐清晰,膨胀,迸裂,枝繁叶茂。我正在成长。一遇到喧嚣便欢乐,一遇到寂静便恐慌。我睡不着,又不敢翻身,怕惊醒我妈。好在不到十年就已经攒存了许多记忆,便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回想。黑暗无限大。我一面为寒冷而痛苦,一面又为成长而激动。②就在这时,有一个姑娘远远走来了。我过于清晰地感觉到她浑身披戴月光前来的模样。她独自穿过长长的,铺满冰雪的街道,坚定地越来越近,终于响起了敲门声。我惊醒般翻身坐起。听到我妈大喊:“谁?”她的声音清晰响起:“我要一个宝葫芦。雪青色的。”我妈披衣起身,持手电筒走向柜台。我听见她寻摸了一阵,又向门边走去。我裹着被子,看到手电筒的光芒在黑暗中晃动,看到一张纸币从门缝里递进来,又看到我妈把那个小小的玻璃饰品从门缝塞出去。这时,才真正醒来。③小时候的富蕴县真远啊。从富蕴县去乌鲁木齐至少得坐两天车。我妈每年去乌鲁木齐进两到三次货。如果突然有一天,县里所有的年轻姑娘都穿着白色“珠丽纹”衬衫、黑色大摆裙;或者突然一天,所有人不停哼唱同一个磁带专辑的歌﹣﹣那一定是我家的小店刚进了新货。在小而遥远的富蕴县,我家小店是一面可看到外面世界些微繁华的小小窗口。④又有一天,所有年轻人每人颈间都挂着一枚葫芦形状的玻璃吊坠,花生大小,五颜六色,晶莹可爱。“宝葫芦”是我妈随口取的名字,一旦叫开了,又觉得这是唯一适合它的名字。还有“雪青色”,原本也从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然而一夜之间突然开窍。从此一种颜色美于另一种颜色,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令人记挂。原来世上所有美丽的情感不过源于偏见罢了。偏就喜欢雪青色,偏要迷恋前排左侧那个目光平静的男生。盲目任性,披荆斩棘。⑤我在路上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跟上冬夜里前来的那个姑娘的脚步。我千万遍模仿她独自前行的样子,千万遍想象她暗中的美丽。又想象她已回到家中,怀揣宝葫芦推开房间门。想象那房间里一切细节和一切寂静。我非要跟她一样不可,仿佛只有紧随着她才能历经真正的青春。⑥我总是反复想她只为一枚小小饰品冒夜前来的种种缘由。想啊想啊,最后剩下的那个解释最合我心意:她期待着第二日的约会,将新衣试了又试,难以入睡。这时,突然想起最近年轻人间很流行的一种饰品,觉得自己缺的正是它,便立刻起身,穿上外套,系紧围巾,推开门,心怀巨大热情投入黑暗和寒冷之中。⑦我见过许多在冬日的白天里现身的年轻姑娘,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她们拉开门,掀起厚重的门帘走进我家小店,冰冷而尖锐的香气迎面扑来。她们解开围巾,那香气猛然浓郁而滚烫。她们手指绯红,长长的睫毛上凝结白色的冰霜,双眼如蓄满泪水般波光潋滟。她们拍打双肩的积雪,晃晃头发,那香气迅速生根发芽,在狭小而昏暗的杂货铺里开花结果。⑧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晚上睡不着时,再一遍又一遍回想。一时焦灼一时狂喜。这时敲门声响起,雪青色的宝葫芦在无尽暗夜中微微闪光。霎时所有门都开了,所有的路光明万里。心中雪亮,稳稳进入梦乡……⑨这世上那么多关于青春的比喻:春天般的,火焰般的,江河湖海般的……在我看来都模糊而虚张声势。然而我也说不清何为青春。只知其中的一种,它敏感,孤独,光滑,冰凉。它是雪青色的,晶莹剔透。⑩白天我缩在深暗的柜台后,永远只是青春的旁观者。⑪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我困于冰冷的被窝,与富蕴县有关的那么多那么庞大沉重的记忆都温暖不了的一个被窝。躺在那里,缩身薄脆的茧壳中,侧耳倾听。似乎一生都处在即将长大又什么都没能准备好的状态中。突然又为感觉到衰老而惊骇。(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1)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给人新奇之感,分析作者这样开篇的意图。(2)有人认为第②段的内容显得太过突兀,放到第④段后更加合理,说说你的看法。(3)第⑦段连用五个“她们”,简析其表达效果。(4)赏析“宝葫芦”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特点,从而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看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题干已经提示画线句的描写给人新奇之感,新奇主要体现用词、比喻手法上。如“尖锐的冰意”用语奇特,将“被子”比作冰箱,“把我浑身的冰冷牢牢保存”夸张地写出在冬夜感到无比寒冷,以及孤独的生命状态和感受。结构上,“我一面为寒冷而痛苦,一面又为成长而激动”“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我困于冰冷的被窝,与富蕴县有关的那么多那么庞大沉重的记忆都温暖不了的一个被窝”作者这样开篇为后文孤独地感受成长,表达对于青春的热烈的渴望作铺垫。(2)首先应肯定并不突兀。接着从内容、结构、读者等层面进行分析。第②段记叙了一位姑娘寒夜来买的“宝葫芦”的事,与上文“好在不到十年就已经攒存了许多记忆,便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回想。黑暗无限大”的内容恰好衔接,作者正沉浸在回忆里,突然一位姑娘走来,给人感觉如梦似真,不明所以,则更真实准确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状态下的记忆。“我总是反复想她只为一枚小小饰品冒夜前来的种种缘由”姑娘如此寒夜来买的“宝葫芦”的行为不同寻常,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啊想啊,最后剩下的那个解释最合我心意:她期待着第二日的约会,将新衣试了又试,难以入睡。这时,突然想起最近年轻人间很流行的一种饰品,觉得自己缺的正是它,便立刻起身,穿上外套,系紧围巾,推开门,心怀巨大热情投入黑暗和寒冷之中”,文章的构思巧妙,凸显姑娘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以及给作者带来的生命感受。(3)“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描绘出了一幅年轻姑娘的群像。“她们手指绯红,长长的睫毛上凝结白色的冰霜,双眼如蓄满泪水般波光潋滟”描写了她们身上洋溢的青春的美。年轻姑娘散发的香气、她们的穿着和面貌体现了她们对青春和美丽的热烈追求。结合后文“我是矮小黯然的女童,站在柜台后的阴影处,是唯一的观众,仰望眼前的青春盛况”,连用五个“她们”突出“我”对年轻姑娘们的细致观察以及她们带给“我”的强烈震动,这些都表现了“我”对她们的艳羡之情以及对青春的渴望。(4)“宝葫芦”是文章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说贯穿全文。“我要一个宝葫芦。雪青色的”,姑娘寒夜“买宝葫芦”;“她们几乎是穿一样的外套,梳一样的辫子,佩戴一样的雪青色宝葫芦”,每个姑娘都戴着“宝葫芦”,“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作者也特别羡慕“宝葫芦”。“宝葫芦”具有象征性,“又有一天,所有年轻人每人颈间都挂着一枚葫芦形状的玻璃吊坠,花生大小,五颜六色,晶莹可爱”,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丽可爱。“偏就喜欢雪青色,偏要迷恋前排左侧那个目光平静的男生。盲目任性,披荆斩棘”,对“雪青色宝葫芦”的偏爱,表现了青春时期的率真、任性、勇敢、执着。“宝葫芦”的颜色是“雪青色”,是一种冷色调,与作者敏感、孤独、冰冷的生命感受相契合。“雪青色的宝葫芦在无尽暗夜中微微闪光。霎时所有门都开了,所有的路光明万里。心中雪亮,稳稳进入梦乡……”“那时,我觉得一切的困境全都出于自己缺了一枚宝葫芦”,作者对“宝葫芦”的渴望,其实是对青春的渴望。答案:(1)画线句用词、比喻手法新奇,如“尖锐的冰意”,将“被子”比作冰箱,夸张地写出在冬夜感到无比寒冷,以及孤独的生命状态和感受,为后文孤独地感受成长,表达对于青春的热烈的渴望作铺垫。(2)并不突兀。第②段的内容发生在夜里,时间上正是第①段作者在夜里醒来之时发生的事;给人感觉如梦似真,不明所以,则更真实准确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状态下的记忆;更加突出了姑娘寒夜来买的“宝葫芦”的行为的不同寻常,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的构思更巧妙,凸显姑娘对青春的热烈追求以及给作者带来的生命感受。(3)连用五个“她们”作为主语,由点到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一幅年轻姑娘的群像;她们的穿着打扮和精神面貌,体现了她们对青春和美丽的热烈追求;表现“我”对她们的艳羡之情以及对青春的渴望。(4)文中姑娘寒夜“买宝葫芦”,每个姑娘都戴着“宝葫芦”,作者也特别羡慕“宝葫芦”,“宝葫芦”成为文章线索;“宝葫芦”象征着青春时期的美丽可爱;对“雪青色宝葫芦”的偏爱,表现了青春时期的率真、任性、勇敢、执着;“雪青色”是一种冷色调,也准确传达了作者敏感、孤独、冰冷的生命感受;全文借助对“宝葫芦”的渴望,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渴望。【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6.(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______•次汤碧山①清溪(元)许有壬木落霜清,水底见、金陵城郭。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载酒时时寻伴侣,倚阑处处皆楼阁。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沙洲外,轻鸥落。风帘下,扁舟泊。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箬。为向九原江总②道,繁华何似今凉薄。怕素衣、京洛染缁尘,从新濯。【注】①汤碧山,作者的友人,做了一首写清溪的词,作者这首词是和作。②九原江总:九原,春秋时晋卿大夫的墓地,后泛称墓地。江总,南朝人,陈时任尚书令,受到陈后主宠幸,不持政务。(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A.满江红B.踏莎行C.水龙吟D.雨霖铃(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作品的一项是CA.雄奇瑰丽B.质朴清雅C.苍凉委婉D.旷达豪迈(3)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上下阕诗人情感的变化。【分析】(1)本题考查有关诗歌体裁方面的文学常识,平时要注重积累这方面的常识。(2)本题考查对诗歌作品风格的把握,在仔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辨析。(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赏析诗句,就是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的心境。【解答】(1)A.每个词牌的格式是规定好的,有几句,每句多少字。有时句式虽然长短不同,但是同种词牌是固定的,根据这个来判断词牌名。解答本题可以参照学过的课文比照,本题的词牌是《满江红》,可参照岳飞的《满江红》。原文是“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牌《踏莎行》可参照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一篇,词牌《水龙吟》可参照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牌《雨霖铃》可参照柳永的《雨霖铃》。(2)C.整首词读起来倍感苍凉,比如从本诗“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繁华何似今凉薄”可知,朝代变换,繁华逝去,人生无常,“人生哀乐”“凉薄”细腻表达人物感受,用语苍凉委婉。(3)解答本题应抓住蕴含诗人情感的句子,上阕“都莫问、南朝兴废,人生哀乐”一句蕴含诗人复杂的情感,“都莫问”就是都不要问,不问什么呢?不要问朝代兴衰,不要问人生是哀是乐,诗人用“都莫问”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人生哀乐的感慨,想放下却又无法释怀的无奈。上阕还提到“载酒时时寻伴侣”,“时时寻伴侣”是时刻寻找知音,表达知音难觅、无人倾诉的痛苦。结果不能寻到知音,只得“对溪云、试放醉时狂,浑如昨”,“对溪云”,希望借酒消愁,喝酒喝得再狂放,但心情依旧如故。下阕应关注写景句,“沙洲外,轻鸥落。风帘下,扁舟泊。更寒波摇漾,绿蓑青箬”借景抒情,这些景物里蕴含深意,用意象“轻鸥”“扁舟”“绿蓑青箬”寓归隐之意。结合注释可知,“为向九原江总道,繁华何似今凉薄”运用典故,过去繁华,现在凉薄,今昔对比,表达繁华不能长久。“怕素衣、京洛染缁尘,从新濯”一句的核心词语是“怕”,害怕自己的白衣染上世俗的尘埃,这是寄托自己要坚守节操,不被世俗所染,表达自己归隐之志。答案:(1)A(2)C(3)上阕用“都莫问”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朝代更迭、人生哀乐的感慨,想放下却又无法释怀的无奈,然后用“时时寻伴侣”表达知音难觅、无人倾诉的痛苦,只得“对溪云”,希望借酒消愁,但心情依旧如故。下阕转而用意象“轻鸥”“扁舟”“绿蓑青箬”寓归隐之意,再用典故表达繁华不能长久,最后用“怕素衣”“染缁尘”寄托自己要坚守节操,不被世俗所染,表达自己归隐之志。【点评】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①注意从诗歌形象、意境所营造的总体氛围中寻找诗歌蕴蓄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②注意把握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③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④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的已有的认知内容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⑤注意结合诗人的诗歌的风格、流派等因素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周行逢传①周行逢,武陵人也。与王进逵俱为静江军卒,事希萼为军校。进逵攻边镐,行逢别破益阳,杀李景兵二千馀人,擒其将李建期。进逵为武安军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进逵行军司马。进逵与刘言有隙,行逢为画谋策袭杀言。进逵据武陵,行逢据潭州。②行逢,故武陵农家子,少贫贱,无行,多慷慨大言。及居武陵,能俭约自勉励,而性勇敢,果于杀戮,麾下将吏素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大将十馀人谋为乱,行逢召宴诸将,酒半,以壮士擒下斩之,一境皆畏服。民过无大小皆死,夫人严氏谏曰:“人情有善恶,安得一概杀之乎!”行逢怒曰:“此外事,妇人何知!”严氏不悦,绐曰:“家田佃户以公贵颇不力农多恃势以侵民请往视之。”至则营居以老,岁时衣青裙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往就见之,劳曰:“吾贵矣,夫人何自苦邪!”严氏曰:“公思作户长时乎?民租后时,常苦鞭扑,今贵矣,宜先期以率众,安得遂忘垅亩间乎!”行逢强邀之,以群妾拥升肩舆,严氏卒无留意,因曰:“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以不欲留者,一旦祸起,田野间易为逃死尔。”行逢为少损。③建隆三年,行逢病,召其将吏,以其子保权属之曰:“吾起陇亩为团兵,同时十人,皆以诛死,惟衡州刺史张文表独存,然常怏怏不得行军司马。吾死,文表必叛,当以杨师璠讨之。如其不能,则婴城勿战,自归于朝廷。”④行逢卒,子保权立。文表闻之,怒曰:“行逢与我起微贱而立功名,今日安能北面事小儿乎!”遂举兵叛,攻下潭州。保权乞师于朝廷,亦命杨师璠讨文表,告以先人之言,感激涕泣,师璠亦泣,顾其军曰:“汝见郎君乎?年未成人而贤若此。”军士奋然,皆思自效。师璠至平津亭,文表出战,大败之。初,保权之乞师也,太祖皇帝遣慕容延钊讨文表,未至而文表为师璠所执。延钊兵入朗州,保权举族朝于京师。(选自《新五代史》)(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进逵与刘言有隙隔阂、嫌怨②今日安能北面事小儿乎面朝北臣服(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严氏不悦,绐曰BA.责备B.哄骗C.忧虑D.疑惑②军士奋然,皆思自效DA.保全自己B.效法自己C.为自己效力D.为别人效命(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民租后时,常苦鞭扑,今贵矣,宜先期以率众,安得遂忘垅亩间乎!(4)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家田佃户以公贵颇不力农多恃势以侵民请往视之。(5)结合文章分析夫人严氏“营居以老”的原因。(6)概括周行逢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6)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解答】(1)①译文:进逵与刘言有隔阂。“隙”,隔阂。②译文:现在怎能北面臣服侍奉小儿呢!“北面”,面朝北臣服。(2)①译文:意思是严氏不高兴,欺骗他说。“绐”,哄骗,欺骗。故选B。②译文:军士们被感动,都愿为他效力。“自效”,为别人效命。故选D。(3)“后时”,不及时;“鞭扑”,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此处指遭受刑罚;“宜”,应该;“率众”,为众人表率;“安”,怎能;“垅亩”,田亩,乡野间。译文:百姓交租不及时,常苦于遭受刑罚,今天你富贵了,应该身先力行,为众人表率,怎能就忘记了过去乡野间的事呢?(4)“家田佃户以公贵”中,“家田佃户”是本句的主语,“以公贵”介宾短语作谓语,故“贵”后面断开;“颇不力农”,主语“佃农”承前省,“力”谓语,“农”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多恃势以侵民”,主语“佃农”承前省,“多恃势”状语,“侵”谓语,“民”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综上断句为:家田佃户以公贵/颇不力农/多恃势以侵民/请往视之。本句译为:我家佃户,因你而地位升高,不专心务农,常仗势欺民,想亲自去看一下。(5)由“人情有善恶,安得一概杀之乎”可知,严氏认为人有善恶之分,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杀死,认为丈夫用法太严苛;由“家田佃户以公贵,颇不力农,多恃势以侵民,请往视之”“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以不欲留者,一旦祸起,田野间易为逃死尔”可知,严氏借此来规劝丈夫,督促家田佃户交租,防止他们再仗势侵民,保全自己,远离灾祸。(6)由“大将十馀人谋为乱,行逢召宴诸将,酒半,以壮士擒下斩之,一境皆畏服”分析可知,周行逢杀伐果断:手下大将叛乱,在宴席上捉拿斩杀;由“民过无大小皆死”分析可知,用法严苛:百姓犯错无论过错大小都处死;由“行逢为少损”分析可知,能听劝谏:在夫人劝阻下,能减少刑罚;由“行逢病,召其将吏,以其子保权属之曰:‘吾起陇亩为团兵,……吾死,文表必叛,当以杨师璠讨之。如其不能,则婴城勿战,自归于朝廷’”分析可知,料事如神:临死嘱咐儿子的保全之策,后面一一应验。答案:(1)①隔阂、嫌怨;②面朝北臣服(2)①B;②D(3)百姓交租不及时,常苦于遭受刑罚,今天你富贵了,应该身先力行,为众人表率,怎能就忘记了过去乡野间的事呢?(4)家田佃户以公贵/颇不力农/多恃势以侵民/请往视之。(5)不满丈夫用法太严苛,借此来规劝丈夫,督促家田佃户交租,防止他们再仗势侵民,保全自己,远离灾祸。(6)①周行逢杀伐果断:手下大将叛乱,在宴席上捉拿斩杀;②用法严苛:百姓犯错无论过错大小都处死;③能听劝谏:在夫人劝阻下,能减少刑罚;④料事如神:临死嘱咐儿子的保全之策,后面一一应验。参考译文:①周行逢,武陵人,和王进逵同为静江军兵卒,当希萼的军校。进達进攻边镐,行逢攻破益阳,杀死李景军士二千余人,活捉其部将李建期。进逵任武安军节度使,叫行逢当集州刺史,做进逵的行军司马,进逵与刘言不和,行逢就和进逵密谋杀掉言。进逵占据武陵,行逢占据潭州。②行逢,出身于武陵农家,幼时家贫贱,没有德行,喜欢说大话。进入武陵后,还能注意节俭,且性格坚毅,敢于杀戮,手下将吏如有恃功自大者,一律绳之以法。有十余名大将谋划叛乱,行逢设宴请诸将,喝到半醉时,派壮士将他们捉住杀掉,全境上下莫不惧服。百姓犯错不论大小全判死罪,夫人严氏告诫道:“人有善恶之分,怎能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杀了呢!”行逢恼怒地说:“这是外面的事,女人知道什么。”严氏不高兴,欺骗他说:“我家佃户,因你而地位升高,不专心务农,常仗势欺民,想亲自去看一下。”去后就长期居留,每年穿青裙监督佃户送租进城。行逢前去看望她,劝她道:“我富贵了,夫人何必自找苦吃。”严氏说:“公还记得做户长时的情形吗?百姓租田后,常遭鞭打,今天富贵了,应该身先力行,怎能马上就忘记过去呢?”行逢强行要她随行,叫群妾送上轿子,严氏不肯,并说:“你行法太严失去民心,所以不想留下,一旦灾祸来临,田野之间容易逃命。”行逢因此稍稍减轻刑罚。③建隆三年(9062),行逢生病,召集将吏,把其子保权托付给他们说:“我由乡下入伍,当时一共十人,都被杀死,只有衡州刺史张文表独存,他因没有当上行军司马常心中不满,我死后,文表必然叛乱,到时叫杨师璠讨伐他。如他不干,就闭城坚守,归附朝廷。”④行逢死,子保权即位。文表听说后,恼怒地说:“行逢和我一同由贫贱创立功名,现在怎能北面侍奉小儿!”就率兵叛乱,攻占潭州。保权向朝廷求援,又命杨师璠讨伐文表,将先父遗言告诉他,情至泪下,师璠也流着泪,对部下说:“你们见过这样的郎君吗?没有长大就如此贤明。”军士们被感动,都愿效力。师璠到平津亭,文表出城迎战,大败。起初,保权求援,太祖派慕容延钊讨伐文表,还没到,文表已被师璠俘获。延钊进入朗州,保权率家族到京城朝见。【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8.(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海舶三集》①序(清)刘大櫆①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将有倾覆之忧、沉沦之惨也。又况海水之所汩没,渺尔无垠,天吴睒晹,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一任其挂罥奔驰,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顾乃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②余谓不然。人臣悬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轮,响如霆轰,则其于外物也,视之而不见其形,听之而不闻其声。彼其视海水之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之峌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之出没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罗于苑囿。歌声出金石,若夫风潮澎湃之音,彼固有不及知者,而又何震慴恐惧之有?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以康熙某年之月日,奉使琉球,岁且及周,歌诗且千百首,名之曰《海舶三集》,海内之荐绅大夫莫不闻而知之矣。后二十余年,先生既归老于家,乃命大櫆为之序。【注】①《海舶三集》是徐葆元奉使琉球时所作诗集。(选自《古文观止》)(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CA.焉B.耶C.矣D.耳(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写出了诗作者对大海的不了解和不在意。B.肯定诗作者胆气雄起,能承受风涛之大。C.赞美诗作者为诗,心无外物,不惧风涛。D.表明了作者对诗作文辞铿锵优美的褒扬。(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4)本文作为一篇诗序,评论诗歌的角度独特,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要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语境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赏析。注意,需要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主要从长短句、整散句等角度进行赏析。(4)本题考查对文本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评价其评论角度。【解答】(1)“此所谓神勇者”意思是这真是异常勇敢呀!是由衷的赞叹,表肯定的语气,“焉”“耶”一般表疑问,排除AB;“耳”是罢了的意思,显不出赞叹的语气,排除D。故选C。(2)A.“对大海的不了解”说法错误,原文“彼固有不及知者”意思是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是对大海风涛之险不以为意而不是不了解。故选A。(3)这里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偶句、奇句适当配置,整散结合,分明是作家匠心构筑,然而表面却自然朴素,无迹可求。“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运用整句,表现诗作者在惊险之极的环境却神态安然,起伏自如,才思飞翔,写就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是散句,评价其诗作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有杜甫、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自有一番情韵扣人心弦。(4)本文开头凌空而起,截除了一般序文中常见的浮词套语,使笔势不但更为峭健,而且新奇、不同凡响。“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作者独出机杼,避开直接评价,以浓墨极力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衬托海上吟诗之奇,着重抉发诗作者一心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从容吟咏的气概和风度。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答案:(1)C(2)A(3)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表现诗作者面对惊涛骇浪,众人皆惧的环境,从容吟诗,抒发情感,文辞藻饰灵动,荟萃成宏伟篇章,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再用散句评价其诗作具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4)作者既有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又以浓墨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诗作者海上吟诗之奇,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的从容气概来评价诗风如其人。参考译文:乘坐着五块木板制作的船只,漂浮在江淮之上,云气四起,风浪勃发,惊涛兴起,巨浪大作,船夫仆夫面对面改变脸色,认为会有覆灭之忧、溺水之险。况且,海水波浪涌流翻腾浩渺无边,天吴水神睁大眼睛,鱼鼋水族撞冲奋跃,人在其中,如萍漂浮如草飘转,全任由风浪缠绕而飞跑,竟然不能自我支配,所以常常吓得魂飞魄散惊恐万分,还不等桅杆和船桨被摧折,因而睡梦中也不得安宁。但他却起伏自如,诵读吟咏自我安然,在汪洋澎湃之所驰念遐想,在云霞之外寄托情怀,翩翩然而文章的才思飞翔,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写就,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仿佛杜甫、高适、岑参等大家的篇章,这真是异常勇敢呀!我不这样认为。人臣在心中牢记君父之命,如太阳般巨大,如雷霆般响亮,但他对于外物,看到它,却如同没有见到其外形,听到它,却如同没有听到其声音。他看到海水动荡翻涌,像坐在层层的坐垫和席子上一样安稳;看待当前的高高的岛屿,像看到青翠的屏风和几案砚台陈列在那里一般;看到百灵、怪物出没沉浮,像看到佳花、美竹、奇石在园林罗列分布。他的诗作音调铿锵文辞优美,像那风浪发出的浩大声音,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不以为意),又有什么可震惊、恐惧的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跨境电商物流配送服务合作协议书4篇
- 广东电力市场2024年半年报告
- 2025年度体育产业合伙人投资管理合同模板
- 2025年纺织片梭织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开发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智能物流运输车辆节能减排服务协议
- 美术教育的社会责任倡导计划
- 生物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计划
- 学生美术能力测评体系建设计划
- 秋季师生互动活动计划
- 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监控系统证券公司接口规范
- 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
- 2025届天津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八校联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 水产品冷冻加工原料处理与加工技术考核试卷
-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整章思维导图
- 全新保密协议模板公安下载(2024版)
- 初一英语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
- GB/T 4008-2024锰硅合金
- DZ∕T 0447-2023 岩溶塌陷调查规范(1:50000)(正式版)
- 2024年天津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