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6小题,每小题12分)1.(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提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昭示着深圳的开拓进取,“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如果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作品,即便有再大的手笔,也会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其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或设计,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发展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先后为观众带来了1万多场演出,开展过大量艺术普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文化地标形象更加亲切,影响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的口碑和影响。(取材于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法:仿效,取法。B.审美旨趣旨:目的,意图。C.形神兼备兼,两倍,双份。D.不懈努力懈:松懈,放松。(2)下列有关“文化地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化地标代表着地方精神和文化的独特性。B.文化地标包含有建筑雕塑等多种文化元素。C.文化地标在其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D.文化地标在地方形象的传播上影响力巨大。(3)下列各项中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的古典风格,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温婉气质。B.丽江古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因而成为了文化地标。C.游览福州古厝,能够唤起每一位参观者的共同回忆。D.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唯一途径。(4)根据材料概括,文化地标的口碑和影响的形成要关注哪些方面?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各题。(6分)2.(3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B.不管大家是否报名参加学期末的学业水平考试,都需要向学校说明。 C.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笔以及文具,都是学习活动中的必备物件。 D.我们所处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3.(3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歌咏田园风光为主,风格是瑰丽浪漫而又意境深远。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 D.词又称为“长短句”,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词的创作风格看,主要有婉约以及豪放两种。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3小题,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各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zhōng)B.吾尝跂而望矣(qǐ)C.声非加疾也(jí)D.假舆马者(y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见识。B.而闻者彰彰:清楚。C.而绝江河绝:横渡。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3)下列两个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学不可以已②金就砺则利A.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②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B.①学习不可以停止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会锋利C.①学习不可以停止②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D.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会锋利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5.(8分)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做其中4小题)(1)青青子衿,。,沉吟至今。(《短歌行》)(2)且放白鹿青崖间,。,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4)。师者,。(《师说》)(5)清风徐来,。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赤壁赋》)(6)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一词如何理解?(2)“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倒来得正好”?(3)节选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故都的特殊秋味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7.(5分)阅读《乡土中国》相关文字,完成小题。①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③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结合《乡土中国》,就“差序格局”作简要解释。六、文言文阅读。(15分)8.(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景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仰天而大笑。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人,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享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撝夺【注】,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天之变,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取材于《晏子春秋》)【注】撝(huī)夺:掠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阳:山南。B.天之分也分:职责。C.公惭而更辞曰更:更加。D.薄赋敛,缓刑罚薄:减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泣数行而下/晏子独仰天而大笑B.其孰可为乎/则欲其高且大也C.不肖者得之以伏/夫盛之有衰D.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则欲其深以广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景公感慨来日无多,为自己不能持久地造福于齐国百姓而悲伤落泪。B.三个近臣看见景公悲伤,便陪着景公哭泣起来,其中谄媚之态毕现。C.晏子认为,景公的贪图逸乐以及暴敛伤民才是齐国真正的忧患所在。D.晏子抓住景公不愿意遭遇灾殃的说辞,并借用这一话题来劝诫景公。(4)文章中晏子认为国君应该如何治国?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9.(7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寻南溪常道士(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莓苔”上有“屐痕”一路留下,暗示所往之处的偏僻。B.“白云”和“春草”的远景近景,都突出了环境的幽静。C.“随山”写出了忽然遇雨之下,随性沿山道纡绕的兴致。D.“忘言”是说两人最终见面,诗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2)这首诗的标题是“寻南溪常道士”,结合诗意谈谈,诗人“寻”到了什么?其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10.(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登泰山记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最多在山门那里花几元钱买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字汇》中记录:“泰,安。”庄子曾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多数人会爬不上去。所以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泰山本来也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蹬接着一蹬,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要像水一样地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在孟子那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这就给我一种印象,泰山似乎是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和神迹。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山谷苍翠,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齐鲁大地上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种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这就是泰。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在石头上刻字是大事,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石头本来不朽,但现在升华到更高层次的不朽,在我们这些一代代生下来又死去的人群中不朽了。每一代人都知道泰山石刻,登泰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山脚是近代的,力道气息奄奄;到了山顶,写字的是秦朝的李斯,遒劲刚健。内容也不同,近代的文人,小聪明多,有个秀才题在岩石上的字是“虫二”。同行中有智者,猜出是“風月无边”。山顶李斯的字,意思看不明白了,只剩越发苍凉雄劲的一笔一画,似乎上天被这文字的神力感动,风吹雨刷,雷摹电刻,日日夜夜跟着描画。一路上的文人刻字,大都在歌颂孔子。我以为山顶大约也是孔庙独尊,却不独有孔庙,还有佛寺、道观、土地庙、祭天台……并未独尊孔子,泰山依然诸神共处,这也是泰山一泰。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另一个热闹处是皇帝祭天地,就是泰山海拔最高的几块石头,盖了庙围着。从前,天子在此设坛,跪在石头上,在泰山这离天最近的地点,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现在的守庙人在石头周围围起一圈,供游客朝这些石头扔钱币,挂铜锁,意思是获得好运长久财源旺盛。黄澄澄的铜锁灿烂刺目,白花花的镍币堆成几座小丘,压住了泰山极顶。上山途中我曾想到四个字﹣﹣登泰仰丘,却没料到此丘不是彼丘。下山时瞥见路边有牌子指出通往经石峪的路,就离开直线拐进去了。这是古代的小路,顺着山势走。松老横,鸟霸道,雾厚,苔滑,没遇见什么人。谷底是一大片平坦的花岗岩,《金刚经》就刻在上面。这是山瀑流经之地,经文大多数时候藏在流水下面,只在枯水期才偶尔露出。经文清晰可见,雄劲飞扬,仿佛刚刚镌入。不知道是谁写的,书者已逝,继续将这些字往深里刻或者磨去它的,乃是泰山。沉默良久,咏而归。(取材自于坚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现代人为节省时间,修建了直达泰山山顶的石阶,这使登山变得无趣。B.久负盛名且数量众多的泰山石刻,从侧面呈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C.孔子登泰山后发出“小天下”的感慨,将泰山推到了文化圣地的高度。D.由于泰山顶上孔庙冷清又败落,作者对自己此次的泰山之行极为失望。(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作者看来,登泰山就应该依山势而行,尽享攀登过程的乐趣,而不能只在意于是否以最短时间实现登顶。B.受泰山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作者内心对泰山充满敬畏,这种沉重的压迫使他感觉自己无法面对泰山。C.泰山的石刻作品在形成时间、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对其中艺术变化的解释,折射出欣赏者的审美趣味。D.文中写《金刚经》石刻的书写者已逝,然而经文仍清晰可见,流露出一种生命短暂而文化光芒永恒的思考。(3)文中说:“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意?(4)在文中,“登泰山”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九、语文活动与语文表达。(10分)11.(1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语文表达。每年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民间都会流行起各种“数九”活动。像传唱“数九歌”、描红“九九消寒图”、临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風)”等等。这些活动,大多都以九天作为一个单元,引导人们逐一数过八十一天,正好迎来春暖花开的时节。比如图:这九个字每字九划,按笔划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垂柳回黄泛绿,而其中“珍重”“待”“春风(風)”各词又都意义双关,传递出一种迎接春天的殷殷心意。由此,历时八十一天完成此举就成为颇为别致广为流传的“数九”活动之一。对于这类“数九”活动,你有过怎样的体验或回忆?或者,你觉得可以怎样向尚未留意“数九”活动的人们作个介绍?再或者,你对传统的“数九”活动有些什么看法?根据提示,选取任意一项“数九”活动,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十、写作。(50分)12.(50分)以“锤炼”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2020-2021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6小题,每小题12分)1.(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提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昭示着深圳的开拓进取,“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如果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作品,即便有再大的手笔,也会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其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或设计,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发展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先后为观众带来了1万多场演出,开展过大量艺术普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文化地标形象更加亲切,影响更加持久。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的口碑和影响。(取材于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道法自然法:仿效,取法。B.审美旨趣旨:目的,意图。C.形神兼备兼,两倍,双份。D.不懈努力懈:松懈,放松。(2)下列有关“文化地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A.文化地标代表着地方精神和文化的独特性。B.文化地标包含有建筑雕塑等多种文化元素。C.文化地标在其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D.文化地标在地方形象的传播上影响力巨大。(3)下列各项中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苏州园林的古典风格,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温婉气质。B.丽江古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因而成为了文化地标。C.游览福州古厝,能够唤起每一位参观者的共同回忆。D.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唯一途径。(4)根据材料概括,文化地标的口碑和影响的形成要关注哪些方面?【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既要结合平时所学,也要结合上下句的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通读全文,找准关键词,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解答】(1)C.“兼,两倍,双份”错,结合原文“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可知这里的“形神兼备”是指文化地标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追求环境与精神兼有的境界。这里的“兼”应当是“同时具备”的意思。故选:C。(2)C.“文化地标在其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错。原文没有提到地标的“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只是说“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故选:C。(3)B.“丽江古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错,原文写“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所以丽江古城成为文化地标是因它自身的地理位置;C.“能够唤起每一位参观者的共同回忆”错,原文写“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所以表述过于绝对化;D.“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唯一途径”错,“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发展的认知”,没有说是唯一途径。故选:A。(4)文章首先说每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关注的是那个地方文化地标,因为“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可见要想形成有口碑和影响的文化地标,要使之有效传播地方文化形象;接着作者说到文化地标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还举了丽江古城和北京鸟巢为正面例子来论证,可见要想形成有口碑和影响的文化地标,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然后作者说文化地标是“源于其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可见要想形成有口碑和影响的文化地标,要使之积极传承地方历史文脉;最后,作者说“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文化地标形象更加亲切,影响更加持久”,可见要想形成有口碑和影响的文化地标,要使之能够服务社会公众。答案:(1)C(2)C(3)A(4)①有效传播地方文化形象;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③积极传承地方历史文脉;④能够服务社会公众。【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各题。(6分)2.(3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B.不管大家是否报名参加学期末的学业水平考试,都需要向学校说明。 C.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笔以及文具,都是学习活动中的必备物件。 D.我们所处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解答】A.正确。B.正确。C.概念混淆,“书、本、笔”包含在“文具中”,不能用“以及”,用“等”。D.正确。故选:C。【点评】概念不清: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书、本、笔”这些都是属于文具的,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3.(3分)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歌咏田园风光为主,风格是瑰丽浪漫而又意境深远。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 D.词又称为“长短句”,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从词的创作风格看,主要有婉约以及豪放两种。【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正确。B.“风格是瑰丽浪漫而又意境深远”错误。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3小题,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各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木直中绳(zhōng)B.吾尝跂而望矣(qǐ)C.声非加疾也(jí)D.假舆马者(y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见识。B.而闻者彰彰:清楚。C.而绝江河绝:横渡。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3)下列两个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①学不可以已②金就砺则利A.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②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B.①学习不可以停止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会锋利C.①学习不可以停止②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D.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会锋利【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注意选项的翻译是否将关键词翻译到位。【解答】(1)A.“中”的读音是“zhòng”。(2)D.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生:同“性”,秉性。(3)①已:停止。句子翻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②就:靠近,接近,这里是“拿”的意思。句子翻译为: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故选:C。答案:(1)A(2)D(3)C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5.(8分)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做其中4小题)(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悠悠我心但为君故(重点字:悠)(2)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摧)(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4)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受)(5)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重点字:诵)(6)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重点字:茂)【点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6.(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的“深沉”一词如何理解?(2)“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倒来得正好”?(3)节选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故都的特殊秋味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陈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3)本题考查对形象的把握。分析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把握形象特点,然后根据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解答】(1)“深沉”的含义,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来理解,句子中“这些深沉的地方”要结合前文语境来理解,指的是“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由日常生活中这样平常的“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的场景体味生活,“细腻”“清闲”“落寞”是一种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感受,这些是对生活缺少感受的人很难体味的到的,“深沉”代表了作者独到的感受。(2)“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指的是“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一句,原本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而北方人总是习惯念成“一层秋雨一层凉”,说的是秋天雨水的来临,预示着天气由温暖逐渐转向寒冷的过程。作者说“层”字“倒来得正好”,其实是表达对北方秋雨的喜爱之情,结合“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可知,作者觉得“层”字比“阵”字更能表现秋雨之“奇”“有味”“像样”的特点。(3)节选文字写了故都的秋景中的三个意象:秋槐、秋蝉和秋雨。需要结合对秋景的描写来体味故都的秋味:由秋槐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概括出柔软、细腻;由“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概括出秋蝉残声的衰弱、普遍;由“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概括出秋雨的独特的味道。作品通过对故都这些秋景的描写,对故都的秋的独特的感受来表现作者笔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答案:(1)从扫帚丝纹品味出清闲与落寞,是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一种深入而又特别的内心感受。(2)把“阵”念得像“层”,既包含了对故都秋雨特点(奇、有味和像样)的描述,同时也写出了寒意渐重的心理感受。(3)通过写秋槐落蕊的柔软、细腻,秋蝉残声的衰弱、普遍,以及秋雨寒凉的奇、有味和像样,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的韵味。【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五、经典作品阅读。(5分)7.(5分)阅读《乡土中国》相关文字,完成小题。①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③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结合《乡土中国》,就“差序格局”作简要解释。【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根据①能提炼出的主要信息是: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根据②能提炼出的主要信息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根据③能提炼出的主要信息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答案: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由亲而疏,或由近而远,向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群发挥影响,越往外影响越小。【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六、文言文阅读。(15分)8.(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景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仰天而大笑。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人,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享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撝夺【注】,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天之变,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取材于《晏子春秋》)【注】撝(huī)夺:掠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公置酒于泰山之阳阳:山南。B.天之分也分:职责。C.公惭而更辞曰更:更加。D.薄赋敛,缓刑罚薄:减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A.泣数行而下/晏子独仰天而大笑B.其孰可为乎/则欲其高且大也C.不肖者得之以伏/夫盛之有衰D.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则欲其深以广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景公感慨来日无多,为自己不能持久地造福于齐国百姓而悲伤落泪。B.三个近臣看见景公悲伤,便陪着景公哭泣起来,其中谄媚之态毕现。C.晏子认为,景公的贪图逸乐以及暴敛伤民才是齐国真正的忧患所在。D.晏子抓住景公不愿意遭遇灾殃的说辞,并借用这一话题来劝诫景公。(4)文章中晏子认为国君应该如何治国?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积累,熟练掌握18个虚词,重点关注常考也是常用的虚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解答】(1)C.公惭而更辞曰,意思是“景公很羞惭,于是改变言辞说”。更:改变。故选:C。(2)A.“而”均为连词,表修饰。B.第一个“其”为语气词,表反诘;第二个为代词,它们。C.第一个“之”为代词,它;第二个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第一个“以”为连词,表顺承;第二个为连词,表并列。故选:A。(3)A.“为自己不能持久地造福于齐国百姓而悲伤落泪”错。原文是“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景公是害怕自己死去,不能再享受这堂堂大国国君的地位。故选:A。(4)题目问的是晏子认为国君应该如何治国。考生需要找到晏子的话,筛选出关于治国的论断。晏子批评景公“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可知正确的治国方法应当是“正义立德,以立表率”;晏子批评景公“赋敛如撝夺注,诛戮如仇雠”,可知正确的治国方法是“轻敛薄刑,寡欲爱民”;晏子还批评景公“左右助哀者,谀也”,可见应当“远佞近贤,多听正谏”;晏子劝景公“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可知应当“勇对生死,惜时有为”。答案:(1)C(2)A(3)A(4)①正义立德,以立表率;②远佞近贤,多听正谏;③轻敛薄刑,寡欲爱民;④勇对生死,惜时有为。参考译文:齐景公在泰山南边摆设酒宴。酒喝得畅快尽兴时,景公环顾自己四周的土地,禁不住感慨叹息,眼泪一行行地流了下来,说:“我将来也要离开这堂堂大国死去吗?”近臣陪着难过、跟着哭泣的有三个人,(他们)说:“我们都是小人物,也还为死而难过,更何况国君您呢!丢下这样的国家死去(却不伤心),有谁能够做到呢!”唯独晏子仰天大笑起来。景公变脸发怒说道:“寡人内心悲哀,你却大笑,为什么?”晏子回答道:“现在我看到一个胆小怕死的国君,三个阿谀的臣子,我因此大笑起来。”景公问道:“什么是阿谀、怯懦?”晏子回答说:“自古以来就有死亡,死让世上那些贤德的人得到休息,让不贤不才的人隐没消失。假若自古以来君王都不死,那齐国的先君太公就会至今还活着,那您如何能得到这国家,安享国君的尊贵?一切事物有盛有衰,有生有死,这是自然的职责。有必定会到来的事物,有保持稳定状态的形势。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到了老年还为死亡而悲哀,是怯懦;近臣陪着难过,是阿谀。怯懦的和阿谀的凑到一起,因此我大笑起来。”景公很羞惭,于是改变言辞说:“我并不是为去国而死感到悲哀。我听说,彗星出现了,它指向的那个国家,国君就会承受(其中的凶险)。如今彗星正指向齐国,我因为这个才难过。”晏子说:“您品行邪恶,对国家没有德惠。您(派人)挖掘池沼,就想让它又深又广;修建楼台馆舍,就想让它又高又大。您征赋敛财如同抢动,杀戮百姓如同对待仇敌。由此看来,上天降下异变,彗星出现,哪里值得恐惧?”于是齐景公害怕起来,就回到京城,填平了池沼,拆除了台榭,减轻赋税,宽缓刑罚。三十七天后,彗星消失了。【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七、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7分)9.(7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寻南溪常道士(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莓苔”上有“屐痕”一路留下,暗示所往之处的偏僻。B.“白云”和“春草”的远景近景,都突出了环境的幽静。C.“随山”写出了忽然遇雨之下,随性沿山道纡绕的兴致。D.“忘言”是说两人最终见面,诗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2)这首诗的标题是“寻南溪常道士”,结合诗意谈谈,诗人“寻”到了什么?其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两人最终见面,诗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理解错误,从诗中看,“相对”的是“溪花与禅意”,诗人与溪花相对,仿佛有所参悟,“得意”而“忘言”。故选D。(2)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颔联写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颈联写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尾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由此可知,诗人寻到了溪花与禅意。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流露出作者淡然自得的惬意之情。答案:(1)D(2)作者沿着山路顺着莓苔屐痕寻道士而不遇,于是看松色寻水源而见溪花;人虽未晤却仿佛寻得禅意,流露出淡然自得的惬意之情。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八、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18分)10.(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登泰山记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最多在山门那里花几元钱买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字汇》中记录:“泰,安。”庄子曾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多数人会爬不上去。所以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泰山本来也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蹬接着一蹬,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要像水一样地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在孟子那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这就给我一种印象,泰山似乎是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和神迹。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山谷苍翠,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齐鲁大地上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种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这就是泰。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在石头上刻字是大事,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石头本来不朽,但现在升华到更高层次的不朽,在我们这些一代代生下来又死去的人群中不朽了。每一代人都知道泰山石刻,登泰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山脚是近代的,力道气息奄奄;到了山顶,写字的是秦朝的李斯,遒劲刚健。内容也不同,近代的文人,小聪明多,有个秀才题在岩石上的字是“虫二”。同行中有智者,猜出是“風月无边”。山顶李斯的字,意思看不明白了,只剩越发苍凉雄劲的一笔一画,似乎上天被这文字的神力感动,风吹雨刷,雷摹电刻,日日夜夜跟着描画。一路上的文人刻字,大都在歌颂孔子。我以为山顶大约也是孔庙独尊,却不独有孔庙,还有佛寺、道观、土地庙、祭天台……并未独尊孔子,泰山依然诸神共处,这也是泰山一泰。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另一个热闹处是皇帝祭天地,就是泰山海拔最高的几块石头,盖了庙围着。从前,天子在此设坛,跪在石头上,在泰山这离天最近的地点,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现在的守庙人在石头周围围起一圈,供游客朝这些石头扔钱币,挂铜锁,意思是获得好运长久财源旺盛。黄澄澄的铜锁灿烂刺目,白花花的镍币堆成几座小丘,压住了泰山极顶。上山途中我曾想到四个字﹣﹣登泰仰丘,却没料到此丘不是彼丘。下山时瞥见路边有牌子指出通往经石峪的路,就离开直线拐进去了。这是古代的小路,顺着山势走。松老横,鸟霸道,雾厚,苔滑,没遇见什么人。谷底是一大片平坦的花岗岩,《金刚经》就刻在上面。这是山瀑流经之地,经文大多数时候藏在流水下面,只在枯水期才偶尔露出。经文清晰可见,雄劲飞扬,仿佛刚刚镌入。不知道是谁写的,书者已逝,继续将这些字往深里刻或者磨去它的,乃是泰山。沉默良久,咏而归。(取材自于坚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A.现代人为节省时间,修建了直达泰山山顶的石阶,这使登山变得无趣。B.久负盛名且数量众多的泰山石刻,从侧面呈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C.孔子登泰山后发出“小天下”的感慨,将泰山推到了文化圣地的高度。D.由于泰山顶上孔庙冷清又败落,作者对自己此次的泰山之行极为失望。(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作者看来,登泰山就应该依山势而行,尽享攀登过程的乐趣,而不能只在意于是否以最短时间实现登顶。B.受泰山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作者内心对泰山充满敬畏,这种沉重的压迫使他感觉自己无法面对泰山。C.泰山的石刻作品在形成时间、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对其中艺术变化的解释,折射出欣赏者的审美趣味。D.文中写《金刚经》石刻的书写者已逝,然而经文仍清晰可见,流露出一种生命短暂而文化光芒永恒的思考。(3)文中说:“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意?(4)在文中,“登泰山”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A.“为节省时间”错,原文是“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可见修石阶客观上使得登山时间缩短,但节省时间并不是修石阶的目的,修石阶是为了方便游客登山。C.“孔子登泰山后发出‘小天下’的感慨”错,原文是“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可见发出“小天下”的不是孔子而是孟子。D.“作者对自己此次的泰山之行极为失望”错,原文是“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作者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表现出“极为失望”。故选B。(2)B.“这种沉重的压迫使他感觉自己无法面对泰山”错,原文是“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表达的是对泰山的敬仰,而非“无法面对”。故选B。(3)此句表达的是泰山石刻的价值和意义。作者说“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是说石头原本是没有意义没有生命的;而一旦刻上了字,“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文明”是指石头有了价值和意义,呈现出历史的轨迹;“照亮”是说泰山石刻的文化光彩使得泰山本身受到了敬仰,也使得中国书法得到世人的瞩目和认可。此句强调了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使石头折射出历史的光彩,彰显了泰山的文化影响,也光大了泰山以及中国书法文化的意义。(4)作者登泰山的思考贯穿于全文之中,随着作者的游踪而变化,因此考生要分析出作者的游踪,看看作者都看了泰山的哪些地方,对什么内容有所思考,从而找出表现作者思考的句子加以概括。文章开头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可概括出“登泰山是回到一种永恒的怀抱之中”;接着,作者感慨于泰山修的石阶,将这样的登山与孔子登山进行对照,从而引发作者的思考,“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等,可见作者的思考是登山应该尊重泰山的自然属性;而对于泰山的文化属性,作者的思考是“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每一代人都知道泰山石刻,登泰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可见作者的思考是登山应该尊重泰山的文化馈赠;作者看到的石刻“山脚是近代的,力道气息奄奄;到了山顶,写字的是秦朝的李斯,遒劲刚健。内容也不同,近代的文人,小聪明多……”,作者的思考是“泰山文化的发展要克服一种急躁和功利”;当作者以为山顶应该只有孔庙的时候,发现“却不独有孔庙,还有佛寺、道观、土地庙、祭天台……并未独尊孔子,泰山依然诸神共处”,作者思考的是“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显示了泰山文化的博大”;作者还发现“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另一个热闹处是皇帝祭天地……现在的守庙人在石头周围围起一圈,供游客朝这些石头扔钱币,挂铜锁,意思是获得好运长久财源旺盛。黄澄澄的铜锁灿烂刺目,白花花的镍币堆成几座小丘,压住了泰山极顶”,作者的思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正在面临衰落的危机”。答案:(1)B(2)B(3)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使原本没有意义没有生命的石头折射出历史的光彩;这明确了泰山的文化影响,也光大了泰山以及中国书法文化的意义。(4)①登泰山是回到一种永恒的怀抱之中;②登山应该尊重泰山的自然属性与文化馈赠;③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显示了泰山文化的博大;④泰山文化的发展要克服一种急躁和功利;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正在面临衰落的危机。【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九、语文活动与语文表达。(10分)11.(1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语文表达。每年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民间都会流行起各种“数九”活动。像传唱“数九歌”、描红“九九消寒图”、临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風)”等等。这些活动,大多都以九天作为一个单元,引导人们逐一数过八十一天,正好迎来春暖花开的时节。比如图:这九个字每字九划,按笔划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垂柳回黄泛绿,而其中“珍重”“待”“春风(風)”各词又都意义双关,传递出一种迎接春天的殷殷心意。由此,历时八十一天完成此举就成为颇为别致广为流传的“数九”活动之一。对于这类“数九”活动,你有过怎样的体验或回忆?或者,你觉得可以怎样向尚未留意“数九”活动的人们作个介绍?再或者,你对传统的“数九”活动有些什么看法?根据提示,选取任意一项“数九”活动,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分析】本题考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地交换协议书签订条
- 铁路铺设工程免责合同
- 烤肉店厨师劳动合同模板
- 跨境电商班主任招聘合同
- 物业管理公司维修工岗位协议
- 数据分析应届生劳动合同样本
- 智能健身房监控施工合同
- 教学设备租赁合同范本
- 城市博物馆用地租赁合同范本
- 汽车租赁法律审查协议
- 创新创业实战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体育导论(大学体育1)(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青岛科技大学
- 生态文明通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施工设计方案
-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档案
- 少年闰土薛法根教学实录
- 600MW凝汽式机组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DOC)
- 标准工时评定方法
-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影响因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