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_第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_第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_第3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_第4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心健教(育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学习目标:

识记)心理康的含义)心理辅导的义。理解)心理康教育的实施途径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心理评估。掌握)心理康教育的意义2)心理辅导及其目标)中小学生易产的心理健康问题。体系构造: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中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心理评估心理评估及其两种参考架构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一、心理康的含义和标准★(一)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等。所谓心理健康就是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研究者不同观点,归纳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我国教育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自己有信心;②对学校生活有兴趣;③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二、中小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题(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1.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简称多动症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10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③冲动行为。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另外,研究者采用自我教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1

2.学习困难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患有学习困难综合征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这类患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也非常敏感和不安。当过度焦虑反应急性发作时,除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外,还伴有睡眠不安稳、做恶梦、说梦话、食欲不振以及心慌、气促、汗多、尿频、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密切关系。4.儿童厌学症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课或辍学现象。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5.儿童强迫行为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迫现象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研究发现~8岁是继2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常儿童的强迫现象包括反复玩弄手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②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③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④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性行为。儿童的强迫行为不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只是机械地再三重复某些行为,在受到他人干扰时,患儿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具有强迫行为的儿童一般智力水平较高,富于想象,性格内向,遇事犹豫、拘谨,比较固执,自我克制过于严重。(二)中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1.焦虑症焦虑正式与客观威胁不想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症状表现为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学生中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心慌意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焦虑症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症状表现为: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②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③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④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矫正抑郁症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

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以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化解症状。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有人认为,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是我们无意识地防止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进入意识的一种替代方式。强迫症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有关,有些强迫症患者人格上有这样一些特征:主观任性,过分爱干净,过分谨慎、注意琐事,拘泥于细节生活习惯刻板往有强烈的道德观念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的情感也是强迫症产生的一个原因。矫正方法有:①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②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于阻止反应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症状表现有: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为不敢抬头,不干正时对方眼睛等。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想帮助学生客服学校恐惧症,一方面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客服学校恐惧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有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作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良好行为的范例,奖励他们对良好行为的模仿,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一般不属心理障碍。对不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对于过度手淫则要采取转移注意、转向与参加文体活动的方法予以纠正。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解释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凡是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即被视做厌食症的症状。神经性厌食症多发于女性。对食物厌恶、甚至恐惧,四肢无力,女生则有的出现闭经。由于家庭不断施与压力,当事人有可能变得脾气暴躁。神经性厌食的形成,可能与青少年担心发胖而极度限制饮食的错误做法以及父母过分关注孩子体型或姿态的态度有关。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纠正。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3

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及安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与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日常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四、心理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一)心理辅导主要传递预防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及技术。(二)心理咨询传递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及技术。(三)心理治疗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及技术,以消除心理患者的各种心理疾病。第章态与德形第二节中小学生品德发的基本特一、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20世30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成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任务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比如,听父母或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冬季。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前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在游戏中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成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二)科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试4

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水平一:习俗水平(以下)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二:俗水平(10~20岁)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水平三:习俗水平(20岁以上)以普遍得到的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地社会规范。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阶段向高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岁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二、中小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一)小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2.道德言行从比较调到逐步分化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具体5

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教师制定具体规定并检查是过渡阶段(体会纪律要求并遵守,但尚未形成自觉纪律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二)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1.伦理道德发展具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第五节学生的不良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成为准犯罪水平一、过错为与不良品的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种问题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校活中,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行为是经常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定义特点危害

不良道德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学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一贯性、严重性、有意、倾向性等特点。经常干扰学校的教育和学工作,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过错行为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盲目性、情境性、偶然性情绪性、易变性等特点给家长、学校带来麻烦,容易转化为品德不良,成为妨碍学生身心健康之患。二、学生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一)学不良行为形成的客观因1.家庭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与家长的作用关系甚为密切,家长对子女的态度过分严格或过分放任都极不适适宜,只有采取民主作风,对于孩子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才有良好影响。研究也显示,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特征同家庭作风的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呈正相关。反之,不良品的如敌对行为,则与家长的严厉作风呈正相关。2.社会不良风气的响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既容易接受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时期统的价值取向界观、人生观正受到深刻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不良的品德。(二)学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观素(1错误的道德认识。(2异常的情绪情感表现。(3明显的意志薄弱。(4不良行为习惯。三、学生良行为的矫正★★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及早矫正,在矫正时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工作要有诚心、细心和耐心,在着手工作时,要注意下列几点:(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6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第章中学心健教第二节心理评估一、心理估及其两种心理架构(一)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评估,指根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心理评估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以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在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二、心理估的基本方法★(一)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人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教师在选择测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测验的意图、测验的适用年龄、测验的方式和性质等,特别是在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上,应当把测验看成是一种检测学生某个方面特点的工具。(二)评估行会谈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可以对学生的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会谈可分为评估行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可以当面澄清问题,以提高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三)其他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地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一下三种:①项目检核表;②评定量表;③轶事记录。2.自述法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记记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第三节心理辅导一、心理导及其目标(一)心理辅导的意义★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7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成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二、影响生行为改变的方法(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性为。其根据是: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代币奖励法的实施步骤是:第一,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第二,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第三,让求诊者相信代笔的作用;第四,规定完成各项特定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回扣代币等。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先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具体运用中应注意一,目标行为要明确;第二,正确把握塑造行为的起点;第三,塑造的步子要适宜;第四,塑造的步子不宜太快或太慢。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一下集中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5.惩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其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其要点是,训练者要学会接受自身生理状态的信息,辨认肌肉紧张、放松的感觉,对肌肉做“紧张——坚持——放松”的练习,从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对比中学会放松;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坚持不断。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首创。3.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断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8

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请求他认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第二,拒绝他人无理需求而又不伤害对方;第三,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最主要的代表是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他提出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情绪反应C由(我们的信念)直接决定的B果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绪治疗的ABCDE步骤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理性情绪教育课程程首先让学生分辨理性观念与非理性观念,然后试图驳斥非理性信念。(育)第章教与人发第三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展与教育个体发展任务一、小学育与儿童发展(一)小学生发展心理的主要特征1.观察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2.注意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比重在不断地提高,但无意注意仍起作用。3.记忆小学生记忆的方式主要是形象记忆,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4.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相对较差。5.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二)学习特征(1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深刻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赞扬、父母的夸奖。(3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较低。(三)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打好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二、少年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的个体发展任务9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112岁—1415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这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对少年独立的要求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2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为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三、青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中教育的个体发展务(一)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青年初期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高中教育阶段。青年初期是学生身体发育达到基本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生理发展再度趋于平稳,最后完成性成熟。一般而言,这时的学生比较重视自己的仪表美,并追求自己的独特美。青年初期学生在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的同时,在心理上也日益成熟起来。在认知上,他们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世界的基本观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认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观已初步形成,但还不够稳定。青年初期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情感与少年学生相比,不仅更为丰富,而且也细腻、稳定和深沉得多。他们在意志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处理外部世界人和事时具有较强的自控力,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平衡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中。(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初期是学生初步确立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时期。面对升学与就业的社会选择,他们开始经常考虑自己的未来,其心理也会因此而发生剧烈的变化。对于这些已基本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学生,教育者应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面对社会选择这个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问题上去。(1要引导学生继续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各方年的素养为将来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处理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3要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八个人的理想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调整原有的社会观念,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4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认识过早恋爱的害处,真系学生时代同学之间的友谊,把主要的精力用到学习上。第章德第节中学育意、标内一、德育念★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10

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运动。教育学商的教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二、德育义(一)小学德育的意义第一,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第二,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第三,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以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二)中学德育的意义1.中学德育是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责成部分,也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之中。2.中学德育是实现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不仅处在长身体长识时期也正是思想道德品质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裕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3.中学德育是实现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宪法》规定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智体等并不是隔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三、德育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年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66年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三)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11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系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几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儿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1.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式,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四、德育容★★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选择德育内容,实质上就是选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需要落实到德育内容上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到预期目标。(一)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四点:①德育目标。只有在了解德育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开始选择德育内容的工作,所以德育目标觉得德育内容;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④文化传统的作用。德育内容因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各显特色。(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从性质上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国家观念教育,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教育,国情教育,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奋斗的教育,国防教育,国际主义与世界主义等。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家建设做准备的教育等。3.劳动教育包括热爱劳动和劳动致富的教育;尊重劳动者的教育;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教育;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的教育等。4.民主与法治和纪律教育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教育;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普及法律知识,遵纪守法的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12

包括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初步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公共秩序的遵守等等。6.理想教育包括社会“共同理想”的教育,个人理想教育,立志成才教育等。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包括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做准备;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德育目标要求正在提高,当代德育内容正在拓宽,形成一系列崭新的极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①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教育;②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道德教育;③经济教育,含经济伦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④信息道德教育;⑤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此外,海英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人口问题的道德教育等。第一小课活的育第一节中小学课外活动述一、课外动的概念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包括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两部分:由学校、班级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成为课外活动;由校外机关领导和组织的可与教育活动,成为校外活动。课外教育活动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二、课外动的特点★1自愿参与性从课外活动的性质来说,具有自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区别在于: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课外活动则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愿参与。2.形式灵活多样性课外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因科制宜,不拘一格,项目可大可小,人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伸缩性大。3.内容丰富性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包括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课堂教育以外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4.方法独立性课外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大多数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5.辅导力量多面性对学生课外活动起辅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