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课件(共40张PPT)_第1页
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课件(共40张PPT)_第2页
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课件(共40张PPT)_第3页
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课件(共40张PPT)_第4页
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一历史课件(共40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2.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3.理解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4.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发展历程;

难点: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自主阅读本课前言:归纳中共八大的背景和意义。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全党面临的全新课题。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3页中共八大的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中共八大会场单元时空坐标时间1949-19561956-19661966-1976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一化三改0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八大政策调整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1)时间:1956年9月15日(2)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3)指导思想:《论十大关系》(4)内容:

①明确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主要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②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作重心是进行经济建设)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5)意义: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当时的国情,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956年)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知识链接:《论十大关系》(1956.4.)《论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全面探索时期: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关系方面政治关系方面对外关系方面◎《论十大关系》书影

史料阅读(教材174页)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当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2、双百方针(1956年)(1)时间:1956.4(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3)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4)成就:郭沫若《蔡文姬》、吴晗《海瑞罢官》、老舍《茶馆》、杨沫《青春之歌》。话剧有老舍的《茶馆》双百方针(1956年)老舍话剧《龙须沟》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3、《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问题》(1)背景:①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造成思想混乱;国内存在对社会主义改造不满情绪;②党内存在不良风气。(2)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意义: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1956.2.24)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整风运动(1957—1958):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意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2)反右派斗争(1957—1958):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夸大了阶级斗争,动摇了八大路线,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7年国庆游行中的反右标语左倾思想出现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5、探索失误(1)原因:党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国际环境影响。(2)表现: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生产力破坏)和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破坏)运动。(3)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③危害: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三面红旗(1958年)

知识链接:“大跃进”(生产力破坏)1、含义:1958年在钢铁、粮食等主要产品的生产方面,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运动。(对生产力的破坏)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3、表现:“以钢为纲”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高速度。4、错误实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冒进错误)。5、后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农业生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等。

知识链接:“大跃进”(生产力破坏)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工业大跃进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知识链接:“大跃进”(生产力破坏)

农业大跃进:浮夸风(以粮为纲),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超英赶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钢为纲,带动一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知识链接:“人民公社”(生产关系破坏)1、含义: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指在农村盲目扩大规模、高程度的公有化运动。2、特点:(1)

“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制程度高;(2)“一平二调”:刮“共产风”,平均主义、无偿调拔。3、错误实质:生产关系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发展。

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干不干,三餐饭。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冒进后果

由于纠“左”进程的中断,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因而出现了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应有的灾难。因苏联专家撤走而停产的工厂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占耕地面积60%以上。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6、政策调整(1)内容: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②七千人大会(1962年):比较系统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教训。③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2)意义: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自我批评:“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谈谈十年探索对我们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02“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原因经过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1、“文革”发生的原因:(1)党内指导思想“左”倾错误的发展(根本)(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4)国际环境: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中美敌对情绪。2、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3、导火索:导火线:1965年11月,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

4、正式发动: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成立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首次接见“红卫兵”。5、夺权:(1)“一月风暴”:“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打砸抢事件,社会和生产秩序陷入混乱;党政机关瘫痪;(2)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3)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争)、批(判)、改(革)”运动。(4)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李达,中国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1966年自杀。吴晗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1968年自杀。傅雷著名翻译家。1966年与妻子上吊自杀。老舍,著名作家1966年跳北京太平湖溺死。田汉,国歌作词者,1968年被迫害致死容国团,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1968年自杀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践踏,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艺、文物、民主制度遭到摧残样板戏:“八亿人民八个戏”故宫被改成血泪宫观音被判死刑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1966年高考停止,“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教育停滞,文化损失难以估量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经济:1972年和1975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1971年10月,周恩来在北京东方红石油化总厂视察1974年12月,周恩来最后一次和毛泽东长谈商定四届人大人事安排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教训(笔记):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对毛泽东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03伟大的建设成就原因影响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领域

成就

意义工业①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②三线建设

①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国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综合国力。农业①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②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育医疗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阅读教材归纳: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

历史纵横(教材177页)

三线建设1、背景:20世纪60年代,国际环境紧张(美苏威胁)2、表现: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在中国中西部(西南、西北)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3、意义:①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②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弹一星”(笔记):1、背景:(1)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3)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4)打破大国核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2、意义:(1)增强了国防力量,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3)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有了原子弹,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一个月后,在中美大使级123次会议上,美国代表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谓。日本记者这样写道“在中国罗布泊这团蘑菇云的辐射下,人类的战争即将放慢脚步”。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的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1、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3、深空探测-嫦娥奔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4、2020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升空,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5、2022年6月5日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建造阶段。放眼整个茫茫太空,目前也只有两个人类空间站,一个是国际空间站,另一个就是中国独立运营的天宫空间站。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中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1973年,育成南优2号199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2000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19年,共和国勋章主要产品1952年1978年粮食1.63亿吨3.1亿吨棉花44.4万吨204.9万吨布18.3亿米110亿米糖料283.3万吨2020.8万吨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成就:(1)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2)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意义: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9,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知识链接: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笔记)1、中美关系改善原因(1)美国: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③20世纪70年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2)中国:①改善中国国际地位;②有利于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因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需要。2、影响:①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②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二次高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③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中美建交(1979.1)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席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56—1976年)

学思之窗(177页)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地质之光”李四光“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1.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