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_第1页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_第2页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_第3页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_第4页
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知识点精要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学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容:司外揣、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问诊

1、问诊的一般容

A.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婚否等。

B.生活史(习惯):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C.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

D.既往史: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如素体肝阳上亢者,易中风;患有癫狂病者,常因精神刺激而

复发。(问小儿:预防接种、传染病及传染病接触史。)

E.起病

F.十问歌》(明•景岳)

G.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H.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I.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J.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K.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全过程(病变过程、诊

治过程、现在症状卜

L.

2、现在症状(9):寒热、汗、疼痛、头身脱腹、耳目、饮食口味、睡眠、二便、妇女。

A.问寒热

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④但热不寒: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见于里热证。

名称表现类型临床意义

恶寒重,发热轻外感寒邪

恶寒发热

发热重,恶寒轻外感热邪

(外感表证)

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

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虚寒,久病阳气虚衰

但寒不热

实寒,寒邪直接侵入体,损伤

(里寒)新病脱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

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

壮热:高热持续不退(>39度),满面通红、口渴饮冷、里实热,伤寒阳明经和温病气

大汗出,脉洪大分阶段

潮热:病人发热定时,有规律,如潮汐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申时)热甚,兼腹胀便秘阳明腑实证

但热不寒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头身困重湿温病(湿邪粘腻,实遏热伏)

【按症状分】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⑴,有热自骨向外透发,兼

歉红、盗汗(骨蒸潮热卜阴虚证

*发热以夜间为主——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度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或高热不退,兼少气

脾气虚损

但热不寒自汗、倦怠乏力

【按病机分】小儿夏季热(血虚发热):夏季长期发热不已,兼烦躁、

口渴、无汗、多尿,至秋凉不治自愈;气阴两虚发热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少阳病:恶寒与发热交替,无定时,兼口苦、咽干、目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

寒热往来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半表半里)疟疾:寒栗鼓颔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兼头痛剧疟邪潜于膜原,入与阴争则恶

烈、口渴、多汗。寒,外出与阳争则发热。

[1]午后夜间发热,亦可见瘀血积久郁热化热。

B.问汗: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者。

里证有汗——阳气虚,阴虚,里实热,

里证无汗——阳虚或津血亏虚。

亡阴、亡阳;

名称分型产生机制临床意义

无汗(恶寒重、发热轻、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收

外感寒邪——表寒(实)证

头项强痛、脉浮紧)敛束表,媵理玄府闭塞

证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

辨有汗(发热恶风、脉浮缓)太阳中风----表虚证

汗表,媵理玄府开,津液外泄

有汗(发热重、恶寒轻头热为阳邪,其性升散,热邪袭外感热邪一表热证

咽痛、脉浮数)表,使膜理开,津液外泄

名称分型表现临床意义

日间出汗,活动尤甚,兼畏寒

自汗阳虚,亦可见气虚

神疲乏力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潮热、

盗汗阴虚,或气阴两虚

断红等证

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

亡阳,重病、危证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实一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实热,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传,

大汗:汗量多,津液大泄

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里热亢盛

辨*亡阴——汗热而黏如油,躁

汗扰烦渴,脉细疾数

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病情

战汗:多属邪盛正馁,邪挣扎,继而汗出转折点

伏不去汗出后热退脉缓邪去正安,疾病好转

汗出后仍发高热,脉来急疾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黄汗:历节病,历节关节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湿热

肿大部位溢出黄水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

上焦邪热循阳经上蒸头面

局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头汗(但头汗出):仅头

头面汗多,兼头身困重、身热中焦湿热循阳经上蒸头面,见于

辨部或头颈部出汗多

不扬、吃闷、苔黄腻湿温病

重危病人额部汗出如油,兼四病危,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

肢厥冷,气喘脉微阳上越、津随阳泄

患侧(无汗一侧)经络阻闭,气

仅半侧身体有汗,或左或右,

半身汗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

或为下半身

痿证、截瘫

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①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

手足心汗达于四肢;

②阳明燥热结。

阴着外生殖器及外阴周围汗出下焦湿热

C.问疼痛

名称表现临床意义

疼痛兼有胀感气滞

胀痛

*但头目胀痛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刺痛痛如针刺瘀血

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气滞、气痹

走窜痛胸胁脱腹气滞

四肢关节痹病,风邪偏胜

疼痛固定不移瘀血、痈痛、着痹

固定痛胸胁院腹瘀血

四肢关节寒湿、湿热,或热壅血瘀

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常见腰脊、腕腹、四

冷痛寒邪,或阳虚

肢关节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火热实证,或阴虚火旺

绞痛痛式剧烈,如刀绞割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

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绵绵不休

隐痛阳气、精血亏虚

(头、胸脱、腹)

疼痛兼有沉重感(头、四肢、腰及全身)湿邪

重痛

*头重痛(头重如裹)湿邪,亦可见肝阳上亢,气血上壅

瘦痛疼痛兼有酸软感湿邪,或肾虚骨髓失养

掣痛

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出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引痛、彻痛)

空痛疼痛兼有空虚感(头、小腹)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D.问头身

(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髓聚而为脑。

【头痛】

a.部位

①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面、额);

②侧头部,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头痛;

③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头顶、后头、面颊);

④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⑤头痛连齿——(足)少阴经头痛;*

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头痛。*

b.性质

I,实证: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外感。

①风寒头痛:头痛连项,遇风加重(与中联系记忆);

②风热头痛:头痛怕热、面红目赤;

③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羌活b

口、虚证: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伤。

①气虚头痛:头痛绵绵、过劳则甚;

②血虚头痛:头痛眩晕:、面色苍白;

③肾虚头痛:头脑空痛、腰膝酸软。

【头晕】病人自觉头部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视物旋转、不能站立。

①病人头晕胀痛,兼见面赤耳鸣,口苦咽干—肝阳上亢;

②头晕昏沉,兼胸闷呕恶痰——痰温阻;

③头晕眼花,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兼面白舌淡、心悸失眠——气血两亏;

④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肾精亏虚。

(2)周身: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所荣;又脾主肌肉、四肢,腰为肾之府。

【身痛】多见于外感风寒、风湿之邪的表证。*

①若外感暑湿疫毒,面赤发斑,身痛如被杖打——阳毒,湿热疫毒阻滞气血;

②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囿身疼通——营血不足、气血不和。

【身重】头身困重,兼见皖闷苔腻、纳呆便清——湿邪。

若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脾气亏虚。

【四肢痛】四肢关节疼痛,多见痹症——外感风寒湿邪。

①行痹:关节游走窜痛——风邪;

②痛痹:疼痛剧烈——寒邪;

③着痹:痛处沉重不移——湿邪;

④热痹:四肢关节红肿疼痛,或小腿部兼见结节红斑。

【腰痛】(3个)

①肾虚腰痛:绵绵作痛,瘗软无力——肾精亏损;

②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

③瘀血腰痛:腰部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转侧俯仰。

E.问胸胁脱腹

(1)问胸部

【胸痛】

名称表现意义

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胸阳不振,痰浊阻,或气虚血瘀(寒凝)

真心痛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心脉急骤闭塞不通

肺实热证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外感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肺瘩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肺阴虚证,阴虚化燥生热,虚火灼伤肺络

痰湿犯肺胸闷咳喘、痰白量多脾虚聚湿生痰,痰浊上犯

肺痈胸痛身热、咳吐脓血痰、味腥臭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脓

气滞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

血瘀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跌扑外伤,瘀血阻滞胸部脉络

【胸闷】(4个)

①胸闷咳喘,痰多量多——痰湿犯肺,因脾虚聚湿生痰;

②胸闷心悸气短心气虚,或心阳不足;

③胸闷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④胸闷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痞满】胸满而不痛。(4个)

①寒痞:胸满而不痛,兼胸冷、咳吐诞沫、脉迟;

②热痞:烦渴、脉数;

③虚痞:少气,呼吸不畅,脉弱,喜太息;

④痰痞:咯痰多,脉滑。

【胁痛】

①胁胀痛,太息易怒——肝气郁结,情志不畅;

②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肝火郁滞,火灼胁部脉络;

③胁肋胀痛、身目发黄——肝胆湿热蕴结,黄疸病;

④胁部刺痛、固定不移——跌扑坐闪,瘀血阻滞,经络不畅;

⑤胁痛,患侧胁间饱满,咳唾引痛:悬饮(饮邪停留于胸胁);

⑥伤寒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少阳证。

【心悸】惊悸,怔忡。

(2)问胃院部

【胃痛】(6个,气、血、阴、阳、寒、热)

①寒邪犯胃:胃腺冷痛剧烈、得热痛减;

②胃火炽盛:胃脱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

③胃腑气滞:胃腕胀痛、暧气、郁怒则痛甚——气郁不舒、肝气犯胃;

④胃腑血瘀:胃院刺痛、痛有定处——瘀血停,胃腑脉络阻滞;

⑤胃阳虚:胃脱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

⑥胃阴虚:胃腺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阴虚津亏,虚火扰。

【脱痞】病人自觉胃院胀闷不舒。(5个)

①食积胃吃:暧腐、吞酸;

②湿邪困脾:纳呆、呕恶、苔腻;

③饮停于胃:胃脱有振水声;

④脾胃气虚:食少、便澹;

⑤胃阴亏虚:干呕、饥不欲食。

(3)问腹部

a.部位

‘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澹——脾胃虚寒;

I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罐闭(膀胱气化不利);刺痛,小便自利

一蓄血(瘀血停于下焦);

I少腹:冷痛,牵引阴部——寒凝肝脉,肝脉拘急收缩;

绕脐痛,起包快,按之可移——虫积。

b.性质

寒证:腹痛,得热痛减;

Y

热证:腹痛,痛而喜冷;

实证: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

虚证: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

C.腹胀

{虚:喜按——脾胃虚弱;

实:拒按——食积,或燥热结滞肠道,或肠道气机阻滞。

(4)麻木:病人肌肤感觉下降,甚至消失(不仁卜

①气血亏虚;②风寒入络;③肝风动;④风痰阻络;

⑤痰湿,或瘀血阻络——筋脉拘挛。

F.问耳目:了解肝、胆、三焦、肾和其他脏腑病变。

(1)问耳(科耳鸣、耳聋: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感——风热、痰火、肝热、肝

肾亏虚。)

a.耳鸣:耳中有响声如潮水或蝉鸣,妨碍听觉。

I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或脾湿过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I虚证:鸣声渐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

b.耳聋: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觉。

(■

实证(易治):

J①伤寒耳聋——邪在少阳,经气闭塞;

②温病耳聋——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

,③外感风温、鼻塞头重而致耳聋。

虚证(难治):

①久病、病重——心气虚衰、肾惫精脱,危重;

②老年耳聋——气虚精衰。

c.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风邪,或肝经有热;或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2)问目

a.目痛

*青(或绿、或黄)风障: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色青(或绿、或黄卜

/•

实证:痛剧

虚证:痛微

①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夥;

②肝火上炎: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③阴虚火旺: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干涩。

b.目眩

一①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②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痰湿蕴、清阳不升。

C.目昏:两眼昏花、干涩、视物不清,多见久病、虚证、老年人——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

养。

d.雀目: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肝虚(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卜

G.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a.口不渴:津液未伤,寒证(湿证),亦见于虽非寒证而体无明显热邪的病人。

b.口渴多饮:津液大伤。(3种)

①实热证:口大渴喜冷饮,兼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

②消渴证: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能食消瘦——肾阴亏虚;

③汗、吐、下、利后,耗伤津液。

c.渴不多饮: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阻碍。(4种)

①阴虚:口干但不欲饮,兼潮热、盗汗、戳红;

②湿热:口渴饮水不多,兼头身困重,身热不扬,皖闷苔腻;

③痰饮停: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声;

④瘀血: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舌质隐青或有青紫瘀斑,脉涩。

(2)食欲与食量:询问病人食欲食量,可了解疾病转归、轻重及预后。

“除中”:久病、重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脾胃之气将绝,病危。

a.食欲减退:纳呆、纳少。(5种)

①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兼消瘦乏力,腹胀便澹,舌淡脉虚——见于久病虚证,素体气虚;

②湿邪困脾:脱闷纳呆,兼头身困重,便澹苔腻——长夏感受暑湿之邪;

③肝胆湿热:纳少厌油食,兼黄疸胁痛,身热不扬;

④食滞停:厌食,兼暧气酸腐,吃腹胀痛,舌苔厚腐——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⑤妊娠恶阻:妇女停经,厌食呕吐,脉滑数冲和。

b.多食易饥: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2种)

①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兼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

②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兼大便滤泻。

c.饥不欲食:饥不欲食,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虚火扰。

d.偏嗜食物: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2种)

①虫积:小儿嗜食生米、泥土,兼消瘦、腹胀腹痛,脐周有包块按之可移;

②妊娠:妇女嗜酸,停经、恶心、脉滑数冲和。

(3)口味*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甜、肺病嗜辛、肾病嗜咸。

①口淡乏味——脾胃气虚;

②口甜——脾胃湿热;粘腻——脾胃湿热,或痰热,湿热,寒湿;

③口中泛酸——肝胃蕴热;

④口中酸馍——伤食(暴饮暴食);

⑤口苦——热证,(心)火邪为病,肝胆热证;

⑥口咸一肾病及寒证;

⑦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逆。

H.问睡眠: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失眠,阳不出表则嗜睡。

(1)不寐(失眠):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主证,常伴多梦——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

舍、心神不安。(4种)

①心肾不交:不易入睡,兼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肾阴亏虚,或心火亢盛,心肾水火不能

既济;

②心脾两虚:睡后易醒,兼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

③胆郁痰扰:失眠而时时惊醒,兼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

④食滞停:失眠而夜卧不安,兼皖闷暧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

浊气上犯,“胃不和则卧不安

(2)嗜睡(多眠):以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为主证——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亦可

见温病邪入心包。(4种)

①痰湿困脾:困倦易睡,兼头目昏沉、身重脱闷、苔腻脉濡——外感暑湿之邪;

②脾气虚弱: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

③心肾阳衰: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一伤寒后期重症;

④温病:昏睡谣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温病热入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

昏。

I.问二便:大便的排泄,虽直接由肠道所主,但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和命门的温煦有密切关系;小便

的排泄,虽直接由膀胱所司,但与肾的气化、脾肺的转输肃降和三焦的通调关系密切。

(1)问大便

a.便次异常

【便秘】肠道津亏,大肠传导失司。

①实热证: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

②冷秘:面色苍白、喜热饮、大便秘结、脉沉迟——阴寒结;

③阴虚: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阴液亏虚,肠道失润;

④气液两亏:久病、老年或产后——气虚无力排便、津亏、肠道失润。

【泄泻】脾失健运、水停肠道、大肠传导失常。

①脾虚:纳少腹胀、大腹隐痛、大便滤泄——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

②肾阳虚: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瘗冷;

③伤食:腹闷暧腐,腹痛献血,泻后痛减——暴饮暴食或食物不洁;

④肝郁乘脾: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痛减——肝气郁结,横克脾土。

b.便质异常

①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②澹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肝郁乘脾;大便先干后滤——脾虚;

③痢疾:下利脓血;远血:便黑如油;近血:便血鲜红。

c.排便感异常***

①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见于暑泻;

②排便不爽:腹痛而排便不畅——肝郁乘脾,肠道气滞;便澹如黄糜,泻下不爽湿热蕴结大肠;

③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痢疾,湿热阻;

④滑泻失禁: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⑤肛门气坠: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脾虚中气下陷。

【另】脾虚——泄泻、完谷不化、肛门气坠、大便先干后滤;

肝郁乘脾——泄泻、大便时干时稀、排便不爽;

肾虚——黎明腹痛作泄、完谷不化、滑泻;

便演一脾气虚、脾气下陷、脾胃湿热;(1993真题)

湿热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2003真题)

(2)问小便

a.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

①虚寒证: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

②消渴病:口渴,多饮,多尿,消瘦——肾阴亏虚,开多合少。

【尿量减少】

①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小便短赤量少——热盛伤津,尿液化源不足;

②水肿病:尿少浮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停。

b.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

①淋证:小便短赤,频数急迫——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②肾气不固:小便澄清,频数失禁;

③肾病后期:夜尿增多,小便清长——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膀胱不约。

【瘦曲"稼: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

①实证: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阻塞;

②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c.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疼痛、灼热感——淋证,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②余沥不尽: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肾气不固,见于老年人;

③小便失禁:肾气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若病人神志昏迷而小便

自遗——危重证。

④遗尿:睡时不自主排尿——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另】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余沥不尽、尿失禁、遗尿、小便澄清频数。

J.问妇女

㈠问月经

a.月经不调:月经周期和量、色、质异常改变。

【月经先期】周期提前8~9天以上。

①血热:先期而经色深红、质稠、量多——邪热迫血妄行;

②气虚:先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气虚不能摄血。

【月经后期】周期错后8~9天以上。

①血虚:后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少——血少,经血不能按时满溢;

②寒凝:后期而经色紫暗,有块、量少——感寒经血凝滞,不能按时而下。

【月经衍期】前后不定,差错在8~9天以上。

①气郁:衍期而经色紫红、有块、量少、兼见乳房胀痛;

②脾肾虚损:衍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少不定——脾虚失摄则先期量多,肾虚血亏则后期量少。

b.行经腹痛(痛经)

①实证:经前小腹胀痛、行经后痛减——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②虚证:经后小腹隐痛、兼腰部痰痛——气气血不足或肾虚;

③寒证:行经小腹冷痛、待热痛减。

c.经闭: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三月以上——多由血瘀、肝气郁结、虚劳等病引起。【注】

问诊时应与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及暗经相鉴别。

d.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经崩”,长期淋漓不断——“经漏”: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

①崩漏经色深红有块——热证;

②经色淡红无块——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脾虚不能统血。

㈡问带下:正常情况下,妇女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或色质改变,或有臭味,即为

带下病。

①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寒湿,脾虚不运、寒湿下注;

②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粘稠、味臭秽——湿热,湿郁化热、湿热下注;

③赤带:带下色红粘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情志不舒、肝郁化热;

④绝经期后仍见赤带淋漓不断,可由癌症引起。

㈢问妊娠

①妊娠恶阻:妊娠妇女厌食、恶心、呕吐,甚则反复呕吐不能进食;

②胃气素虚,胃失和降:神疲倦怠、口淡腹胀;

③肝郁化火、肝火犯胃:抑郁易怒、口苦吐酸;

④痰浊上逆,胃失和降:皖闷纳呆、呕吐痰涎;

⑤胎动不安: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瘦痛,或兼见漏红——堕胎或小产先兆;

⑥肾虚: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痰痛,兼见面色暗滞,头晕耳鸣、尿频;

⑦气虚亏虚: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瘦痛,兼见面白无华、神疲倦怠;

⑧外伤:跌扑闪挫而后出现腹痛漏红。

㈣问产后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淋漓不断,持续二十天以上。

①气虚下陷:恶露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②血热妄行:恶露量多色深红质稠,兼见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③瘀血停:恶露紫暗有块,兼见小腹刺痛拒按,舌隐青或有瘀斑。

【产后发热】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

①外邪:发热恶寒、头身痛等表证;

②火邪盛:高热烦躁、口渴饮冷、便秘尿赤;

③血虚化燥生热:产后低热,腹痛绵绵、头晕面白、大便干结。

一、望诊(除舌诊)

1、望神

A.神:来源于先天之精,靠后天之精滋养。“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气、神(人生三宝卜***目光

B.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在病中,正气未伤,轻证。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丰富(心);目光明亮,精彩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

体态自如(肝肾);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肺脾卜

C.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病情严重阶段。

【表现】神志昏迷,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心);目暗精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

强迫体位(肝肾);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肺脾);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谣语(邪陷心包,阴阳

离绝卜

D.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

【表现】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

晦暗,突然题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

E.神乱(神志异常):轻度失神,常见于虚证患者。

(1)烦躁不安,澹妄神昏:邪热客于心包,或入于肾,烦者胸中烦,神不安,多属热。

(2)癫病——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亦有神不守

舍,心脾两虚。

(3)狂病——疯狂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少卧

不饥,妄行不休:①气郁化火,痰火扰心;②阳明热盛,邪热扰乱神明;③蓄血瘀阻,蒙蔽神

明。

(4)痫病——突然昏倒,口吐诞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①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②痰火扰心,肝风

动。

F.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

【表现】①精神不振,健忘,嗜睡;②倦怠乏力;③声低懒言;④动作迟缓。(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神气

不旺。)(仅00年真题)

2、望色

A.常色: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①精神气血津液充盈,②脏腑功能正常。

【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有神气——光明润泽。常色有主色、客色之

分。

B.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表现】①晦暗枯槁,鲜明暴露;②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③某色独见。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与面——“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已竭,不能荣润——“气不至

《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

善色恶色

青翠羽草兹

赤鸡冠岬血

黄蟹腹枳实

白豕膏枯骨

黑乌羽始

(93真题)

病色交错

正病正色色生病病生色病克色色克病附注

吉中之顺)吉中小逆)(凶中之顺)(凶中之逆)

肝青黑赤黄白1.相生为吉,顺证。色生病为

心赤青黄白黑吉中大顺。病生色为吉中小

月卑黄赤白黑青逆。

肺白黄黑青赤2.相克为凶,逆证。病克色为

肾黑白青赤黄凶中顺,色克病为凶中逆。

(此表十分重要,92、93、94、95、96、97真题)

C.面部脏腑分属(95真题)

《灵枢•五色篇》:鼻——明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

***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戳下)——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

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

《素问•刺热篇》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须——肾。(96、01真题)

图2・1明堂藩蔽图图2・2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图

D.望色十法(汪宏据)

浮——表,清(清明)——阳,沉——里,浊(浊暗)——阴,泽——生、润泽,天——死,枯槁,微(浅淡)一

一正气虚,甚(深浓)——邪气盛,散(色开)——病近将解、疏离,

搏(色闭)——病久渐聚、壅塞。

先散后搏:病虽近而渐聚;先搏后散:病虽久而将解聚。

E.五色主病***(96、98、03真题)

(1)青:寒证(气滞),痛证,瘀血,惊风。

a.阴寒盛,经脉拘急,气血瘀阻——脱腹剧痛——面色苍白、淡青或青黑;

b.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心胸刺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c.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98真题)

d.妇女面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02真题)

e.面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