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校徽武汉科技大学校徽1、学校标志学校标志以以字母“Y”为主体构成帆船的形象,“Y”是冶金的“冶”字拼音第一个字母,有武汉三所冶金院校合一的意思,也体现了学校的冶金特色。由“丫”变形组成的这一动感极强搏击风浪的帆船形象,象征着学校的事业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帆船以淡蓝色为背景,如海天一色,象征博大,外圈的绿色象征生命,圆形校徽上半部分的孤形排列的汉字“武汉科技大学”为鲁迅手写体,和下面的英文“武汉科技大学”组成的圆形,象征着团结一心。标志整体造型饱满,既具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稳健、严肃形象,又展现了团结、进取、热情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识别性,以表达新世纪学校的新形象。2、 学校标准色武汉科技大学标准色为深翠绿(C91M44Y87K9)和天蓝(C34M5Y11K0)。深翠绿色象征健康的环境和知识的广袤大地,天蓝色象征翱翔的天空和无限希望,两色的组合的视觉效果清新靓丽,充满希望和激情。根据环境的要求,优先选择标准色及辅助色。在标准组合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其它色彩。3、 学校标准字体武汉科技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拓印鲁迅手迹“武汉科技大学”行书字体,武汉科技大学英文标准字体是以Arial字体。4、 学校中英文校名组合武汉科技大学中英文校名组合使用时,应遵守中英文校名组合规范。5、 学校标志与校名组合武汉科技大学标志与校名组合使用时,有标志与中文校名组合、标志与英文校名组合以及标志与中英文校名组合三种规范方式,每种方式有其相应的横式及竖式结构,其他组合方式不得使用。第七条视觉形象识别应用系统分为办公用品、事务用品、文化礼品、保障用品和公文系统、会务系统、环境系统等类别,也可根据实际工作和使用需要逐步加以完善。武汉科技大学校旗五色校旗校训:崇实去浮,厚德博学校风:求真务实教风:为人师表,敬业奉献学风:沉静好学,知行合一钢铁品质: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武汉科技大学钢铁文化的总结凝炼学校因钢铁而生,办学历史一百多年,风雨沧桑;学校依钢铁而兴,本科教育五十余年,励精图治。武科大人艰苦创业,去芜存精,浴火新生,打造了“崇实”优良传统,铸就了以“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为内涵的钢铁品质,形成了独特的钢铁文化。钢铁文化体现在办学治校上,就是“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治校方略和“质量求生存、学术上水平、特色显优势、创新促发展”的办学思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就是“以钢铁冶金为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法、文、理、工、医、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体现在教育教学上,就是以“崇实”为基本原则的育人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观念;体现在学生工作上,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根本宗旨的学生工作思想;体现在学校风气上,就是“求真务实”的校风、“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教风和“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学风。这些思想、理念和作风共同构成了武科大钢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办学思路、学科定位等,不仅在学校的决策集体和教师群体中得到了传承、弘扬和创新,对今天武汉科技大学的办学行为产生影响,也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过程对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育人理念、教育思想观念、学生工作思想、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不仅在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中得到了直接继承和弘扬,对学校今天的育人工作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对广大学生为人与为学的观念、态度、方法等产生直接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在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讲述钢铁文化的故事办学百余年来,钢铁文化贯穿于我校发展的始终。清朝末年,张之洞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开办了我国最早的钢铁工艺专业,倡导“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学风。从湖北工艺学堂到武昌钢铁工业学校、武汉钢铁学院,直至武汉科技大学现在拥有的“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与武钢集团共建的“国家硅钢工程技术中心”和“钢铁新技术研究院”等,“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深入人心。清朝末年,张之洞大力推行实业强国,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倡导“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优良学风。为培养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急需的科技人才。学校因钢而生,依钢而兴,办学历史就是一段培养“钢铁品质”人才的育人史。新生进校,入学教育就给他们上“钢铁品质”的第一课。从入学到毕业,他们无时无刻不耳濡目染着学校的“崇实”传统和宝贵的“钢铁品质”。学校传承“崇实”精神,强调实际动手,重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一直形成传统。在湖北工艺学堂成立之初,就附设实习工场,李四光(后为著名地质学家)任工场场长,“崇实”传统就此形成。1958年,武汉钢铁学院与武钢同时成立。为了加强厂校结合,便于实习实训,当时的冶金部决定,把新成立的武汉钢铁学院,从原武昌钢校所在的武昌洪山,搬到武钢所在地青山地区。在搬迁过程中,师生们宁可少拉些生活用品,也不丢下一件实验设备、一册资料、一件高炉模型。缺少搬运设备,师生们硬是肩扛、手提、板车推,步行几十公里将实验设备和资料运到了新的校址。武钢建厂之初的工地,成了师生实习和实训的良好场所;武钢生产线的建设、调试、检修和生产,成了师生从事产学结合、研究开发的广阔舞台。学校的专业教师都在武钢建设工地现场研讨技术问题,学生实习实训及课余,也在工地现场劳动、熟悉生产工程,部分师生与武钢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渐渐地培养了他们的坚韧品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提出“工业以钢为纲”,而且为武钢引进了德国当时最先进的“一米七轧机”生产线,同时引发了我国钢铁工业建国以来的第一轮技术升级。这给早就融入生产现场的我校专业教师带来空前的机遇,我校审时度势,面向我国钢铁工业升级后的新需求,调整和设置新专业,瞄准钢铁新技术、新方向,调整课程体系,编写新的教材。当时的冶金系、机械系、自动化系等专业的教师们工作中心除了课堂就是工厂。研究图纸、参与现场安装,踏实、坚韧的作风,既感动了现场的工人师傅,也感动了外国专家。挥洒汗水终于迎来收获,当年由此拉动了液压传动、自动控制、轧钢、计算机等专业的发展。今天,我校机械、自动化、冶金等几个博士点,无不得益于当初打下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科学的春天”里,我校教师重教、学生勤学,充满活力。当时的院长卢寿慈教授讲:“培养学生就如同炼钢,学生就象一块块的矿石,只有通过不断冶炼,反复锻打,方能成钢、成材”,“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基础扎实,还要动手能力强,而且在困难面前,能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要有钢铁一般的品质”。从此,学校用“钢铁品质”来形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钢铁品质”也成为武科大人的品牌标识。1999年,学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在大舞台、大机遇面前,武科大人正视划转地方院校与部属院校的财政差异和办学背景不同造成的困难,不抱怨、不放弃,主动寻求发展契机,以坚韧、务实的办学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冶金行业的发展和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调整思路,拓展空间。在短短十年间,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校园基本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有了很大发展。学校完成了从工科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教学科研方面分别实现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科研成果奖等多方面的突破。通过十年的努力,科研经费也由当初每年一千万元左右发展到近三年每年都过亿元。特别是在解决办学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时,克服重重困难,坚韧不拔地完成了黄家湖校区的建设,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强化实训动手,培养实用人才”,是我校长期传承的“崇实”理念。学校重视实习实训,而且强调实习实训的成效,强调“两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学校2007年再次修订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以“三层次、六形式”为主要内容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理、工、医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30%,还增设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环节并计入创新教育学分,鼓励教师有计划地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坚韧不拔”和“崇实求精”的品质。例如,冶金类实验,坚持让学生独立操作,到掌握为止;化工类实验,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允许多次失败再来;机械类学生的机械部位拆装和加工实训,无论占用多长时间,都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主持全校实验平台的构建,负责组织1个国家级、8个省级、12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长期以来,学校与武钢集团、冶钢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和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实习问题是其中重要的条款,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一贯坚持学生按专业按班级集中实习,并选派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带队。在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务求实效。正是因为“强化实训动手”,使武科大的毕业生因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而有良好的口碑,学生特有的“钢铁品质”得到很好的表现。例如: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03级同学张宏伟,在武钢实习过程中,发现武钢生产线上的涂油机有打火问题,影响涂油效果,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花费四个多月时间、查阅资料,上机仿真,加上试验研究,最终解决了企业的问题,并设计出新型涂油机。又如:我校计算机学院一群“机器人”爱好者,因课余兴趣而钻研机器人控制技术。学院专门选派一名博士教师作指导,组建了“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几个寒暑假,他们“泡”在实验室,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种种失败,以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终于编出一流的控制程序。“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8次世界冠军、12次全国冠军。学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请成功校友回学校言传身教、典型示范,以培养学生的“崇实”作风和宝贵的“钢铁品质”。学校设立“校友讲坛”,有计划地请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来校作报告,用他们“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如学校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刘玠、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全国劳动模范许家印等校友来校给学生作报告,用他们的奋斗历程激励师弟师妹们坚持不懈地用母校“崇实”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钢铁品质”浸染自己、塑造自己,激发在校学生更加勤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未来发展和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110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2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他们当中,既有院士专家,高级领导干部,还有更多的优秀企业人才及钢铁企业的老总。不论他们在哪里、干什么,武科大毕业生这个群体始终保持和发扬“崇实”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钢铁品质”,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奋力进取;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崇实求精、表里如一”;在任务重、困难大的关键岗位和关键时刻,敢于担当,用“钢铁”般的脊梁扛起重担,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坚韧不拔、勇承重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我校毕业生能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的关键原因所在。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央十六届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玠,是我校64届冶金机械专业毕业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刘玠讲:“母校的生活对我的影响太大了”。1994年,当鞍钢连年亏损,资金严重短缺,两座高炉因没钱买煤而停火,五十万职工的工资几乎发不出来的危难时刻,刘玠受命接任鞍钢总经理。刘玠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鞍钢。刘玠说:“鞍钢曾是共和国的钢老大,选择鞍钢压力是有的,但我是共产党员,有迎战困难的思想准备,我要为鞍钢50万人负责任,我感到了比在武钢时更强烈的责任感。我相信在鞍钢能够发挥我的作用”。鞍钢的命运随着刘玠的到来发生了转折。吴邦国同志曾说:“1993年我到过鞍钢,当时的炼钢厂乌烟瘴气,至今记忆犹新。想不到那么难办的事情,你们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就办到了。”经过刘玠的励精图治,不但解决了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两老”、“四难”问题,而且在技术改造上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起点高、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路子。国际权威杂志《世界钢铁动态》评比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生产厂家,鞍钢已跻身为第九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导向钻井专家苏义脑,是我校矿山机械专业77届毕业生。他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成功打出了国内第一口水平井,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中国水平井钻井第一人”。为了提高我国薄油层的采收率,解决我国剩余油气资源的品位越来越差及夹油层、薄油层、非均质油层难采的问题,苏义脑决心研制中国人自己的、能够随时“报告”钻进情况、自动发现油层位置的“地质导向钻井技术”。自项目1999年立项开始,苏义脑就通宵达旦地工作,锲而不舍地致力于研究和试验,冬天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夏季冒着40多度酷热,先后转战玉门、大庆、胜利、中原、新疆等多个油田做现场试验,常常在试验工地上餐风宿露,经历多次失败。楞是凭着一股“坚韧不拔、勇承重载”的精神,历经8年,终于取得成功。2006年12月28日中国石油对外宣布已掌握了“地质导向钻井技术”,苏义脑院士开发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CGDS-1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国家,同时也使得中国石油成为世界上第四家拥有此项技术的石油企业。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2007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许家印,是我校金相专业82届毕业生。1992年,许家印白手起家,靠着“崇实求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奋斗,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发展成为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广州市十大投资集团的“恒大集团”,属下的“恒大地产”已跻身于“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居“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二名,许家印秉承和践行“崇实”理念,凝炼了“打造精品、光大诚信”的恒大企业精神,积极倡导“诚信经营”和“企业公民”理念,致力于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2006年获得由国家五部委联合授予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2007年获得“世界杰出华人奖”。武钢集团现任总经理,我校钢铁冶金专业75届毕业生邓崎琳,毕业后放弃了到某部委工作的难得机会,毅然投身钢铁生产第一线,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武钢“一米七工程”工地,埋头苦十。在别人抱怨条件艰苦时,他却在生产第一线、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利用引进设备安装调试的机会,吸收知识和技术,很快便成为掌握国外先进炼钢生产技术的专家。从最不起眼的工作做起,担任车间技术员、冶炼工长、生产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炼钢知识和基层管理经验。之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被任命为武钢第二炼钢厂厂长、武汉钢铁公司副经理、总经理。邓崎琳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攻关,1996年主持组织“溅渣护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武钢炉龄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突出的成就,邓崎琳荣登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河南平顶山舞钢一高生物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绍兴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黔东南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南G10教育联盟高一上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吴江市平望中学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北高中高三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福建省福州四中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全国18名校大联考2025届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河南省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合肥市寿春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园林一级养护质量标准
- 部编人教版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与解决问题专项
-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与创新
- 宁波市珍贵用材树种资源发展规划报告
- 有效市场假说.ppt
- 理论力学习题集含答案
- 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
- “碑学”、“帖学”献疑.doc
- 16.金色的草地(课堂实录)
- 尾矿库在线监测管理文档
- 国有股大宗交易制度问题及完善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