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训练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训练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训练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训练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训练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选择题1.“它在8世纪中期建立起继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一千零一夜》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材料中的“它”是指(

)A.拜占庭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2.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各地重要城市也有道路相通,沿途也设有驿站,共900余处,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帝国扩张 B.完善道路建设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商贸发展3.某学者认为,好奇心使古代阿拉伯人在炼金术领域取得成果。比如:蒸馏、加热、溶解等方法,以及改变物质物理形态的其他方法都被发明或改进了;许多化合物被成功地合成,尽管关于化学反应的观点十分荒谬。该学者意在强调,在古代阿拉伯(

)A.封建迷信的影响力减弱 B.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C.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 D.经济转型引发观念更新4.在享誉世界的《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丁与神灯"故事,讲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阿拉丁向中国公主求婚,皇帝要求的聘礼有:40个纯金盘子,40名白人婢女和40名黑人太监护卫。据此可知,《天方夜谭》(

)A.可用于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B.反映了阿拉伯人对当时世界的认知C.不能作为文献史料用于史学研究 D.可作为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重要证据5.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的主宰,掌握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并拥有全国最多的土地。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A.继承了东方专制制度 B.注重加强对思想的控制C.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D.推行封建专制集权制度6.15世纪,奥斯曼帝国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在小亚细亚以及东部地中海地区有计划地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但在城市里,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据此推知,奥斯曼帝国(

)A.注重保护工商业发展 B.转口贸易获利匪浅C.工商业发展较为落后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7.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宗教政策,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灵活性的特征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8.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①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②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③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④在印度建立伊斯兰德里苏丹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9.笈多正切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旋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出笈多王朝(

)A.经济政策宽松 B.政令高度统一 C.等级制度严格 D.中央集权较弱10.在印度,任何国王或统治者都不能获得那些自认为属于某个种姓而不属于某个国家的臣民的绝对忠诚。的确,普通种姓成员视统治者、官员、士兵和税吏为找麻烦的局外人,尽可能无视他们,只有必要的时候,才服从他们的命令。这表明印度的种姓制度A.降低了政治的重要性 B.划分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缘于婆罗门教的说教 D.增强了国家新的认同感11.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由此可知,当时印度(

)A.佛教助推国家统一 B.神学思想走向衰落C.种姓制度遭到冲击 D.社会平等逐渐实现12.《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中“重要的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使日本(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C.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以锁国抵御西方影响13.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推行改革,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日本政府的这些举措(

)A.实现了日本的首次统一 B.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C.消除了武士集团的特权 D.利于推动政权的封建化14.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约10世纪)成书的《竹取物语》多处可见中国元素,如辉夜姬升入月宫的情节被学者认为借鉴了嫦娥奔月故事。11世纪初由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在152个重要情节中融入131处中国诗句,引用白居易诗达90多处,其中《长恨歌》几乎贯穿整个小说。由此可见(

)A.唐朝给予日本文学直接帮助 B.日本文学受中国文化影响C.中华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 D.遣唐使是中日交流的桥梁15.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就已设置博士官职;公元1世纪初就有朝鲜人背诵《诗经》《尚书》《春秋》等中国的典籍。这表明当时的朝鲜(

)A.由中原王朝直接统治 B.尊奉儒学为官方正统思想C.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 D.基本仿效汉朝的政治制度16.朱明时期,中朝之间保持了较为频繁的使节交流、朝贡贸易。朝鲜的学术(书籍)、工艺(高丽青瓷、铜器、银器制造、纸、笔、墨)、艺术、科技(金属印刷术、农业技术、水稻种植技术、造船术、航海术)等成果也纷纷传入中国。当时朝鲜的对华交流(

)A.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 B.提升了朝鲜的政治地位C.助推了中朝民间交往的繁荣 D.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古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兴起是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8世纪60年代,阿拔斯王朝效仿波斯人,招罗许多科学家到巴格达,招请印度使团到巴格达传授印度科学和哲学,派穆斯林科学家赴印度学习。公元832年,耗费巨资兴建大型综合性学生机构,存放各种从欧洲搜集来的古代学术文献,高薪延聘大批学者前来翻译。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东方的犹太文明等文明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与发展,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摘编自刘魁《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特别注重试验的方法。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摘编自褚秋霞《浅谈阿拉伯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影响。18.中古时期的亚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材料三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材料四

种姓制度……以神的名义把人按照严格的等级加以区分:婆罗门祭祀和学者,离神最近;刹帝利——王公与武士,俗世掌权者;吠舍——农商手艺人,辛勤劳动者;首陀罗——佣人与苦工,供人驱使者;达利特——孤立无种姓,不可接触者。——纪录片《金砖五国》解说词材料五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诏书由四条组成:(1)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和人民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国家给贵族以“食封”和“禄”。(2)划分京师及地方行政区划,选任各级行政官员整顿军事、交通制度。(3)编制户籍、计账,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租额。(4)废除旧赋役,统定庸调额。——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3)阅读材料五,从改革内容的角度,简述日本大改新是如何学习中国唐朝的。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穆罕默德在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建立的,巴格达是其首都,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第一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之前,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基本建立,后来阿拉伯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在8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三洲,疆域空前辽阔,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从6世纪开始,国土不断遭到鲸吞,排除A项;罗马帝国在公元395年分裂成东西罗马,西罗马于476年灭亡,排除B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15世纪才统治小亚细亚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可知,阿拔斯王朝修建和完善全国交通,各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都对哈里发直接负责,哈里发通过这些举措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完善道路建设是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推动帝国扩张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促进商贸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得出主要结论:古代阿拉伯的医学家对黄金等矿物的“好奇心”,使其在炼金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说明了社会需求助推科学发展,B项正确;炼金术主要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古代阿拉伯,未涉及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炼金术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丁是中国人(黄种人),而聘礼要求有40个白人婢女和40个黑人护卫,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故事反映了阿拉伯人眼中的世界,B项正确;作者将故事角色设计为中国人,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风貌,排除A项;不能作为文献史料用于史学研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天方夜谭》属于文学作品,需要鉴别使用,不能当做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既是宗教的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领导人,这说明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奥斯曼帝国继承了东方专制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苏丹的权力,没有涉及奥斯曼帝国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与封建专制集权制度有所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可知奥斯曼帝国重视转口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之所以重视转口贸易说明其可以获得巨大利益,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说明奥斯曼帝国控制商业发展,并不注重保护工商业,排除A项;根据题干中“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说明奥斯曼帝国控制商业发展,但是不能说明工商业发展落后,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说明奥斯曼帝国控制商业发展,但是并不能反映出奥斯曼帝国重视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给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体现其管理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无法得出东西方贸易沟通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国内的宗教政策,无法得出对东西方宗教的影响,排除C项;地理位置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继承了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控制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①③正确,B项正确;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错误;德里苏丹国是伊斯兰教传统的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但又是以波斯和突厥元素为主,结合印度本土特色的混合政体,与奥斯曼帝国无关,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根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具有较大的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藩臣的军队组成,这说明笈多王朝没有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D项正确;允许地方管理贸易,不意味着经济政策宽松,排除A项;据材料结论可知笈多王朝政令不够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等级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中“任何国王或统治者都不能获得那些自认为属于某个种姓而不属于某个国家的臣民的绝对忠诚”“种姓成员视统治者.官员、士兵和税吏为找麻烦的局外人,尽可能无视他们”等信息可知,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服从于婆罗门阶层,这种制度的存在降低了国王的权威,即降低了政治的重要性,A正确;题干没有强调种姓制度的等级特征,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种姓制度的起源,排除C;种姓制度降低了国民对于国王的忠诚度,排除D。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佛教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认为婆罗门教宣扬的神创四种姓是对人民的欺诈。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婆罗门教势微,佛教得到了刹帝利、吠舍种姓阶层和底层人民的支持。”可知,佛教反对种姓制度,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影响扩大,种姓制度遭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排除A项;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反对神学思想,排除B项;社会平等逐渐实现,与古印度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可知,这是指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B项正确;1192年源濑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锁国是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于1633年颁布第一次锁国令开始,直到1854年美国黑船叩关为止,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的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改革是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推动了日本的封建化,D项正确;日本首次实现统一约在3世纪左右,排除A项;B项“照搬”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日本还没有形成武士阶层,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嫦娥奔月的故事和白居易诗歌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10—11世纪唐朝已经结束,唐朝无法直接帮助日本,排除A项;日本文化的源头仍然是日本的本土文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遣唐使的地位,而是中日文化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初,朝鲜就已借鉴中国的职官设置,并阅读儒家经典,这表明当时的朝鲜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朝鲜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排除A项;材料信息也不能表明当时朝鲜尊奉儒学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B项;D项“基本仿效汉朝的政治制度”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与明朝交往中,朝鲜的学术、工艺、艺术、科技等成果纷纷传入中国,说明当时朝鲜的对华交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A项正确;朝鲜文化成果传入中国并不能直接提升其政治地位,排除B项;助推了中朝民间交往的繁荣与“使节交流、朝贡贸易”等官方交往促进朝鲜文化成果进入中国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因为与朝鲜的交流而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原因:国家强盛,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推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阿拉伯人对先进文明的吸收和消化:造纸术便利了文化发展。(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影响:使阿拉伯文明得到飞跃;促进了东西方古典文明的发展;推动了阿拉伯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中古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兴起是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阿拉伯帝国国家强盛,政治稳定;根据材料“阿拔斯王朝的的做法必然耗费巨大”结合所学可得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阿拔斯王朝效仿波斯人,招罗许多科学家到巴格达……耗费巨资兴建大型综合性学生机构,存放各种从欧洲搜集来的古代学术文献,高薪延聘大批学者前来翻译。”可得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东方的犹太文明等文明综合起来”可得出阿拉伯人对先进文明的吸收和消化:根据所学,8世纪中期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造纸术便利了文化发展。(2)影响: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可得出使阿拉伯文明得到飞跃;根据材料“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得出促进了东西方古典文明的发展;根据材料“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可得出推动了阿拉伯社会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早日到来。”可得出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综合材料结合所学从世界角度分析可得出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18.【答案】(1)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原因:所征服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吸取其它文明成果并加以创造;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和交通发达,为文化繁荣提供有利条件;统治者提倡和重视,学术氛围自由;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兼容并蓄,开放性……(任意3点即可)(2)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一套严格的阶层划分和细致的职业分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意2点即可)(3)在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废除世袭的氏姓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仿唐制设立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制。在经济上仿隋唐均田制,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把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亚。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阿拉伯文化区)既有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