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_第1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_第2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_第3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_第4页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第一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针对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的战略任务。一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三是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

(“三个转变”)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把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才是有后劲的、可持续的。为此,要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指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的战略。(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第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增强创新能力。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个中心(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和机制(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一种优良作风来培育第二节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一、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现代化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

经济现代化

(一)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二元经济正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二元经济在经济成长的一定阶段上和一定限度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二元经济的消极影响:二元经济的长期存在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在推行以牺牲传统部门发展为代价积累现代部门资金战略,而导致二元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时,其消极影响就会愈加明显和严重。(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特点我国目前的经济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

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另一个是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矛盾突出。第二,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度。第三,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两大独立的经济板块。第四,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裂变为城市工业、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三元经济结构。第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逐步扩大。(三)我国的国民经济现代化

在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必然遇到也必须解决好以下两大难题。第一、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要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做到:一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共建机制;三是创造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产业发展的竞争环境,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四是以小城镇为载体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通过农村的城镇化实现工农互促和城乡互动,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吸取了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2、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3、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二)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工业化。第三,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第四,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第五,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推进生态现代化。

第三节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

一、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产业结构实现协调与平衡,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日益突出,并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制约因素。第二,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第三,国家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第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第五,第三产业亟待发展,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第三、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加快发展服务业,这是促进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二、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实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到:二、统筹区域发展(一)既要统筹区内经济发展,也要统筹区际经济发展(二)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也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三)既要着力统筹区域资源,也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既要统筹区内经济发展,也要统筹区际经济发展(二)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也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三)既要着力统筹区域资源,也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第四节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一、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总体战略目标—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步走”战略步骤: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战略步骤: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世纪新的“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五大又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为三个阶段即形成了21世纪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第一,立足基本国情,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注重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第四,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小康社会的概念

“小康”是相对“大同”而言的,语出《礼记·礼运》。“大同”原意是天下为公的最理想社会,而“小康”则是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比较宽裕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又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经济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现代化进程和状态的概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又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经济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现代化进程和状态的概念。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目标经济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O年力争比2OOO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七大对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经济方面的要求。要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的时候比2000年翻两番,要求又好又快。二是政治方面的要求。人民要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人民参与政治活动要得到更多的保障。三是文化方面的要求。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进一步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四是社会发展方面的要求。将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了社会建设的首位。五是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1.建设新农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2.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3.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4.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富裕社会。(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构建

和谐的经济体制

推进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必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应由偏重于国有经济改革转变到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上来;由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转变到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上来;由部分群体受益较多转变到社会公众共享改革成果上来。(二)加快服务业发展,保持

和谐的经济结构

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业能否有突破性地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