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史 市赛获奖_第1页
中国陶瓷发展史 市赛获奖_第2页
中国陶瓷发展史 市赛获奖_第3页
中国陶瓷发展史 市赛获奖_第4页
中国陶瓷发展史 市赛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坭兴陶技艺负责人:吴卓斌中国陶瓷发展史3、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文化3.隋唐五代时期此时期瓷器的造型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如鸡头壶和盘口壶。隋代发明了一种新的装饰技术,叫做印花,或者称为模印,就是用瓷质的印模在胎上压印出凹凸的暗花,然后施釉烧成,另一装饰工艺就是贴花,用泥浆把印模好的浅浮雕图案黏附在胚胎上,施釉烧成。白釉罐隋高19.2厘米

口径9.7厘米

底径15.2厘米罐口微外卷,短颈,肩以下渐广,平底。胎厚重,里满釉,外部近底处无釉,釉色洁白,并有细碎开片。隋代白瓷在继承了北朝白瓷成就的基础之上,有长足的发展。以这件白釉罐为例,其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滋润光亮,白色纯正,已完全看不到早期白瓷那种白中闪黄或白中闪青的痕迹。这件白釉罐与西安隋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罐完全相同,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实物资料。(1)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亦无文献述及。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黄釉撇口瓶隋高20.5厘米

口径5.5厘米

足径6.2厘米

瓶撇口,颈细长,腹径阔而呈椭圆形,底足中空外撇。器身通体施黄釉,釉层中有气泡,施釉不到底。隋代的瓶是由北朝时期的洗口瓶演变而来,它的主要变化是在腹部。这件黄釉撇口瓶通体光素无纹饰,器身也没有贴附任何装饰,在隋瓷中是较少见的。绿釉螭龙荷瓣炉隋通高31厘米

底径21厘米

此器俗称“博山炉”。高而尖,上面堆雕峰峦、云纹之类,如莲花状,象征仙山胜境。底盘象征海水,上有螭龙两条,做蟠结状,龙爪上托莲花宝座。此炉造型显得圆浑、饱满,雕刻纹饰有规律,以适应烧造工艺的特点。青釉鸡头壶隋高21.8厘米

口径6.9厘米

底径6.7厘米

盘口,细颈,丰肩,圆腹,假圈足,底心微内凹。肩一侧为鸡头,相对面有弯柄,柄端高于盘口,并向内倾斜,另两侧各有一横系。通体施釉,底有六个半圆形紫红色支烧痕。以鸡头做流的壶从西晋开始流行,发展到唐代已多由短粗的筒状流所代替。此器形制甚独特,器体较过去同类制品大,盘口壁加高,足亦相应增高。釉色清纯,釉面匀净,在当时青釉器中较为罕见。青釉莲瓣纹四系洗口瓶隋高43厘米

口径15厘米

底径13.5厘米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收敛。通体施半透明的青绿釉,施釉不及底,露胎处胎骨呈灰白色。颈肩部于釉下戳印珍珠地纹,腹有数道弦纹线,并划刻两周莲花瓣纹为装饰。制作规整,纹样典雅。这种四系洗口瓶,与安徽淮南窑遗址出土的器物属同一风格,在安徽地区隋墓中也多有出土。此瓶是淮南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白瓷双把龙柄鸡首壶隋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厘米鸡首壶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隋朝鸡首壶,其造型的演变趋势为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系到桥形系。此壶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部微向外撇。青釉贴花四系罐隋高17.7厘米

口径9.6厘米

底径9厘米罐直口,短颈,溜肩,圆腹,假圈足,平底。肩部饰四条形系,四系之间贴团花纹样,下饰凸起的弦纹;罐腹上部贴有团花、草叶、团龙、兽面等四种纹样,间隔排列而成的带形纹饰。下饰一条凸起如棱的弦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罐里满釉,外施半截釉,流釉现象明显,釉呈黄绿色。这件青釉贴花四系罐属北方流行的罐型,它不仅造型具典型性,而且其纹饰的装饰工艺在隋瓷中极为少见。唐朝的陶瓷工艺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二、唐三彩唐三彩是唐朝陶瓷的独创,是我国艺术魁宝。青瓷、白瓷、唐三彩一、南青北白我国古代制瓷艺术形成了青和白两个大的系统青瓷的代表产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产地是邢州。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钱越时期(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最精美的越窑禁止民间使用,因而此时期的越窑也通称为“秘色窑”,但秘色窑的名称最早是在唐朝开始的。(如图)穿戴壶釉色美白,朴实少饰,造型简洁、爽利。白瓷:1.含铁量低2.生坯挂釉:施以纯净透明的釉3.胎质细润4.器型稳厚5.作风朴素,不带纹饰白釉四系罐唐代陶瓷的整体造型风格是丰满、圆润,唐人的审美趣味是以肥为美。邢窑白瓷在当时已远销海外,埃及、伊朗、日本等国的古代遗址中豆发现有邢窑白瓷。唐三彩器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它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这种坯体的特点一是吸水性强,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较强;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本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唐三彩唐三彩1、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作为冥器使用。2、以黄、褐、绿色为主。3、产地以洛阳、长安为主。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败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