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南师大附高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高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高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高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高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高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湖南师大附中2022一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

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

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

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

5

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

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

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

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

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

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

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

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

:福

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

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

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

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

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

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

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材料二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

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

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领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

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

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

高二语文(附中版)第1页(共10页)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

1.C(以偏概全,根据文本,“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需要两个条件,选项遗漏了“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条件。)

2.C(A项,过于绝对、片面。B项,“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原文是“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所以“重器”应是“良法”而不是

“法律”。D项,自相矛盾,原文“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

3.B(《论语《孟子》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4.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流、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②每部

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②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③在立法体系上,

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④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

人们惩恶扬善。(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D(老舍认为“颇为巧妙”的是“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而且

《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

7.B(小说标题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思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偏正短语突显的重心是“手”。)

8.①细节描写: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有,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藏

不住手套的”,突出他平凡的劳动者形象。

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

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若想的特点。

①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

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答对任意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9.①标题设置悬念。“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③前后照应。文章先描写了陈秉正老人变了形的手,后来交代他的手是因为从小劳作所致,前呼后应,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

动人民形象。

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这个平

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更加鲜明。

(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0.B

11.C(“拜命之辱”中“拜”是拜谢,句意:拜谢关照,即承蒙关注。)

12.D(“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错误,原文“君子闻之日:‘宋国其庶儿乎!”不是肯定宋君的回话,而是用这样的话警示宋君,

以期他能够改正错误。)

13.(1)吉祥的事物是福祉的先兆,(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情,福祉就不会降临。(先、不善、生各1分,句意1分)

(2)这就是所说的使濒临灭亡的国家留存下来、使将要断绝的世家得以延续的君主,因此后人敬重并尊崇他。(存亡、继绝、高、

尊各1分)

14.①都是有作为的圣君,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中兴。②善于自我反思、善纳谏言。③闻过则改。当国君听到对自己的议论能及

时改正错误。(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D(曲解文意,理解错误。从诗题《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可以看到这种二月二的占卜,已经超出了农业丰收的慨

念,是和秋天的米价联系在一起。结合全诗,“延颈”表现的是农民对米价的关心。以种粮食为主要收人来源的农民们自然希望

米价高涨,但结果却是“米价平”。D项“对秋收丰稔的强烈渴望”属于错误理解,一旦秋收丰稔,则往往意味着“米价平”,这是农

家不愿意看到的。)

16.①张诗中的雨扫了踏青挑菜的兴致,令人无奈;由此想到故园灌溉的乐趣,却又洋溢温情。“雨”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怀。②洪

诗中的雨是占卜收获时谷价高低的工具,预示着收获时谷贱伤农,田家因此会感到忧惧。“雨”触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