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刘基传》(含答案)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刘基传》(含答案)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刘基传》(含答案)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刘基传》(含答案)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刘基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刘基传》(含答案)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刘基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不受。后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莫吾辞也。”基曰:“臣不耐繁剧,天下何患无才,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皆败。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按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年,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B.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C.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D.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在古代,不论男女,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江左,即江东。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所以江左指的是长江以东一带。

C.拜,指授予(任命)官职。与文中的“举”“除”“授”等字的用法相同,意义相近。

D.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示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天资聪慧,博通经史。他酷爱读书,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时,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与诸葛孔明一样。

B.刘基运筹帷幄,足智多谋。他能为太祖出谋划策,分忧解愁。他平冤案,止滥杀,释囚徒,劝君买善,深得太祖信任。

C.刘基生性刚直,不徇私情。他不计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否定太祖想让向来与他交好的杨宪做丞相的建议。

D.刘基清廉正直,淡泊功名。明太祖对他极为赏识并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赐归还乡,隐居山中,只是饮酒下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2)吾之相,诚无逾先生,莫吾辞也。

5.刘基淡泊功名,请从文章中找到三处依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yuè)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策罢,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B.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C.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D.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辟除,又称辟召、辟署或辟举。“征”与“辟”,都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皇帝聘请并授职的称“征”,由朝廷高官聘请并授职的叫“辟”。

B.太祖:文中指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是朱元璋死后,人们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称呼的名号。

C.顿首:指磕头,是古代的跪拜礼,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为头接触地面的时间短暂,所以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以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D.权衡:原指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后来引申为评量、比较等。文中是指法度、标准的意思。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

B.刘基能为太祖出谋划策,分忧解愁。他平冤案,止滥杀,释囚徒,深得太祖信任。

C.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被赐归还乡。

D.刘基不从个人恩怨出发,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否定太祖想让向来与他交好的杨宪做丞相的建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

(2)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10.刘基不同意杨宪做丞相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基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日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太祖数以书即家访军国事,基条答悉中机宜。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李)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昵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方祈雨,即斩之。

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B.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C.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D.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行省,元代在京师附近地区外,普遍分设的中央政务机构,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辟,与“征”同为汉代擢用人才的制度,官府征召称为“征”,皇帝征召称为“辟”。

C.经略使,即经略安抚使,唐朝始设,元时也作宣慰使、宣抚使,为“路”的行政长官。

D.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刘基在为官初期就已有了清廉正直的声望,在检举失职的御史被台臣阻挠后,又再次上书弹劾该御史。

B.刘基嫉恶如仇,力主剿匪。刘基在担任元帅府都事的时候,极力主张剿灭匪患,诛杀匪首方氏兄弟,却被用事者斥责而拘禁管束。

C.刘基博览群书,足智多谋。刘基精于象纬之学,为朱元璋制订了统一天下战略方针,被朱元璋任为心腹,将其比作汉代谋臣张良。

D.刘基整肃纪纲,执法严明。太祖即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为严肃纪纲,下令御史检举弹劾无所回避,将违法者上奏皇太子。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数以书即家访军国事,基条答悉中机宜。

(2)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昵之,请缓其狱。

15.请简述方国珍两次行贿的效果并简析原因。

答案

1、B句意: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

“会陈友谅陷太平”是主谓宾关系,不能断开,故排除AD。

“奔”意为“逃跑”,“据”意为“据守”,“奔”“据”为连动短语,“钟山”是地名,“奔据钟山”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

2.A“不论男女,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错。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礼记檀马上》:“幼名,冠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

3.D“明太祖对他极为赏识并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误,原文是: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

4.(1)刘基没有答应(太祖的邀请),总制孙炎再次给刘基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肯出山。

(2)我要选的丞相,确实没有人能超越你,你不要推辞(或“拒绝”)我了。

5.①太祖用礼物聘请刘基出山,刘基没有答应。②太祖采用刘基的计策大败陈际友谅后赏赐刘基,刘基没有接受。③太祖希望刘基担任丞相一职,刘基推辞。④刘基归隐后,只饮酒下棋,对曾经的功劳从未提及。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起初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会使你们家的门第声名远播的。”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太祖的邀请)。总制孙炎再次给刘基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肯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大败陈友谅。明太祖奖赏刘基,刘基推辞不受。后来,他又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问为什么,明太祖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这人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将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权衡的标准,而自己的好恶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太祖于是说道:“我要选的丞相,确实没有人能超越你,你不要推辞我了。”刘基谢绝说:“我没有那种处理繁杂事务的耐心,皇上不用担心世间没有人才,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和汪广洋为官方面都很失败。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朗运守正文臣,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铺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朴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6、B句意: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性刚嫉恶”和“料事如神”都是刘基的特点,“至是”是“还隐山中”的状语,所以在“至”前断开,排除A。

“惟”包括“饮酒”和“弈棋”,而且“饮酒”“弈棋”构成并列关系,是刘基在山林归隐的日常生活,所以“惟饮酒弈棋”不能断开,“惟饮酒弈棋”与“口不言功”形成对应关系;“八年”是时间状语,一般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D。

7.A“自下而上”错误,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

8.C“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误,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太祖。

9.(1)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

(2)这年天大旱,他(刘基)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朱元璋就命刘基平反冤案,大雨随后就下了。

10.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处事不能把义理作为权衡的标准而参杂自己的好恶。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起初对他的父亲刘龠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会使你们家的门第声名远播的”。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上天的规律是,后发动的人取胜,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就在这一战。”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把他打得大败。太祖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

这年大旱,他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朱元璋就命刘基平反冤案,大雨随后就下了。他又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问为什么,明太祖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权衡的标准,而自己的好恶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11、D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初,太祖因为韩林儿自称宋的后代,对他遥相尊奉。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为什么尊奉他?

“岁首”表时间,是时间状语,译为“年初”,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牧竖耳”中,“耳”为句末语气词“罢了”,应与后文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

12.B“官府征召称为‘征’,皇帝征召称为‘辟’”错误,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3.A“又再次上书弹劾该御史”错,“投劾”意为“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14.⑴太祖多次写信给居家的他咨询军国大事,刘基逐条对答都切中实情。

⑵中书省都事李彬由于贪污放纵受到惩处,李善长平时和李彬关系密切,请求延缓他的案件。

15.效果:行贿刘基,遭到拒绝;行贿用事者,被授以官职。原因:刘基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用事者贪婪,不讲原则。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被起用担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他检举御史失职,被台臣阻挠,就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刘基广泛地通晓经史典籍,尤其精通星象经纬之学。

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掠夺各个郡县,有关部门不能加以管束。行省又征召刘基担任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等城墙逼阻强盗,方国珍气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