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闺怨 白居易_第1页
寒闺怨 白居易_第2页
寒闺怨 白居易_第3页
寒闺怨 白居易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寒闺怨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恳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作品介绍】

《寒闺怨》,唐代闻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此诗前两句用写景铺垫手法,描写主人公独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诗题“寒闺怨”。后两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绘了一幅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归的孤冷画面,孤寂凉情直入人心,千般味道涌上心头。

全诗虽似简约,实那么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笔法含蓄,言简意丰,一“知”一“冷”,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擅长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

【原文】

寒闺怨

寒月沉沉洞房1静,真珠帘2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说明】

洞房:深屋,位于许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白话译文】

清冷的月光洒向清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创作背景】

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唐诗中经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旧是需要的。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许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耀着,所以更见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默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那么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默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静静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突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快乐,离之悲伤,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改变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约,实那么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