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明之魂-古代科技_第1页
黄河文明之魂-古代科技_第2页
黄河文明之魂-古代科技_第3页
黄河文明之魂-古代科技_第4页
黄河文明之魂-古代科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文化与旅游

黄河文明之魂——古代科技制作人:秦娟目录CONTENTS01四大发明02天文历法03传统医学04工程建筑05工艺技术06结语四大发明01(一)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的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01四大发明(一)指南针——四种装置磁针的方法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指南针。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了四种装置磁针的方法来辨别方向。01四大发明(二)造纸术最早的纸——商代龙骨1899年,王懿荣在中药店里发现的带有字的所谓的“龙骨”,就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纸。这“纸”上的文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刻的。商代的“纸”是甲骨,“笔”是钻和刀。01四大发明(二)造纸术春秋时期的纸——竹木简牍古人称赞孔子读书非常用功,说他读《易经)时“韦编三绝”。“韦”就是穿竹简的皮带,“三绝”是说孔子多次翻阅竹简,把皮带磨断了三次。可见,孔子读的《易经》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01四大发明(二)造纸术昂贵的纸——绢帛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纸”是这样解释的“纸”字:纸和在水中击打丝绵有关,是在漂丝絮的时候得到的。由此可见,绢帛也当做一种书写工具,因为绢帛很软,每写完一段文字,人们就把它卷成一个卷轴,也就有了“书卷”和“万卷”的说法。01四大发明(二)造纸术东汉蔡侯纸的问世和“洛阳纸贵”

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在洛阳得到大量生产。西晋初年有位叫左思的文学家,他的《三都赋》因文辞优美而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当时没有印刷术,洛阳人就争着买纸来抄写《三都赋》,以致洛阳的纸越来越贵,于是就出现了“洛阳纸贵”的典故。01四大发明(三)印刷术印刷术的先驱——“熹平石经”汉灵帝时,蔡邕发现石碑刻字可以减少抄写的错误,要求把重要的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汉灵帝同意了蔡邕等人的建议。于是,蔡邕等人先后在四十六块石碑上把经典经书写好,接着命令工匠雕刻,然后将刻好的一块块石刻立在当时的最高学府——洛阳太学门前。这是第一次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历史上将这些石刻称为“熹平石经”。01四大发明(三)印刷术雕版印刷经历了印章、拓碑之后,印刷史上的另一场革命就是雕版印刷的出现。刻板是雕版印刷的关键,印多少页,就需要刻多少块木板。对于篇幅比较长的书籍来说,雕刻这些书籍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而且是每印一本书就要刻一次版,这些木板又不能重复利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01四大发明

(三)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中更为伟大的发明就是北宋时期劳动人民出身的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首先需用胶泥做成一个个的活字,然后用火烧使这些胶泥做的字变得十分坚硬。制版的时候先放一块平铁板,板上放上松香、脂蜡、纸灰、圈起四框,框里排好泥活字,用火一烤铁板,松香、脂蜡就熔化了,粘住了泥字。再用另一块铁板将字压平,就可以印刷了。我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以后,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01四大发明

(四)火药火药起源于古代的炼丹术,炼丹家用硫磺、硝石等作为炼丹的材料,从一次偶然的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到了北宋时期,火药被大量的应用于军事。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里就有记载当时北宋都城兵工厂里关于火药火炮法的配方。01四大发明天文历法02

(一)周公测景台在地上立一根杆子,从杆子的基部向北铺排石板或木板,在石板或木板上刻上刻度,观测正午时落在石板或木板上的杆子的影长度,这是我国古代测定季节的方法,这根杆子叫表,下面有刻度的石板或木板叫圭。《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与影字通),以求地中”。求地中的地方就是在今天河南登封。唐代为了纪念西周时曾在这里观测日影,唐代天文学家南宫说在此建了一个周公测景台。02天文历法

(二)元代观星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又在周公测景台以北20米处建了一座观星台。这座观星台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02天文历法

(三)水运仪象台

观测是天文学发展的基础。天文观测需要仪器,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表,就是根竖直立在地上的杆子,它是用来测定方向、季节、时间的仪器,后来发展成日鼻;一类是测定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演示天体运行的仪器,前者叫浑仪,后者叫浑象;一类是计量时间的仪器,我国古代用的是漏壶。

02天文历法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经设计制造过一架浑象,上面绘制星官、黄道、赤道,由流水带动与天同步旋转。

02天文历法

(四)四海测验

我国天文学史上所说的“四海测验”,是指明清以前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一次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行、南宫说等组织实施;另一次是元朝至元年间郭守敬组织的测量。两次测量都是为天文历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行的测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1度长度的实测,而郭守敬的测量则在测量规模和测量内容上都超过了前者。02天文历法

(五)独创的历法系统中国传统天文学最伟大的贡献,要数历法系统,它不仅为中国独创,而且宏伟。中国现行历法为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雷果里历)。但从股商时代出现有文字记载的历日起,到辛亥革命为止的三四千年里中国一直采用自己的历法系统。唐代一行编制的《大衍历》标志着中国历法体系的成熟。《授时历)是元代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编制完成,它破除了前数十家历法的制历习惯,根据实际观测创立了新的计算方法。(授时历》在元、明两代共实施了36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密、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还东传到朝鲜和日本,并对当地的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02天文历法传统医学03

(一)《黄帝内经》与脏腑经络学说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中医学是唯承受住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冲击而生存至今的一门科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那充满东方色彩的独特理论。《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经典之作,既不是一时之作,又非出自一人之手。最初见录于西汉末年成书的目录学专著《七略》之中。内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基础理论,并阐述了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内容,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基础。03传统医学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东汉南阳人张仲景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03传统医学

(三)王叔和与《脉经》切脉是我国古代医学中颇为独特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医生用手指感觉患者脉搏的变化来诊断疾病。西晋的王叔和,在我国脉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书中将各种脉象划分为24种,并分别说明脉象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等,成为后世医家的准则。03传统医学工程建筑04

(一)隋唐大运河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建了隋唐大运河。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04工程建筑

(二)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当属位于河南登封太室山南麓满岳寺内的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嵩岳寺塔的结构、造型和装饰,是中国古代砖塔建造的一种开创性尝试,它的成功对后代砖塔,尤其是楼阁式砖塔的建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砖塔的建造出现过几次高潮,无一不是在嵩岳寺塔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04工程建筑

(三)唐长安城长安城的规划遵循着以宫室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建筑中,宫廷建筑成为城市的主体,位于城市的中心。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由16座宫殿组成。宫城南面是皇城,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十八卫等衙署分布其间,太庙、太社左右对峙。环绕宫城和皇城东、西、南三面的是被方整的棋盘式道路网划分的108个里坊。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如日本的平城(奈良)、平安(京都)及碎叶新城都是仿造隋唐长安城建造的。04工程建筑工艺技术05

(一)

传统铸造技术与合金配方

中国在商周时期拥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制造种类繁多的青铜器,勤劳的冶铸工匠们不仅发明了石范铸造、泥范铸造、陶范铸造、失蜡法铸造等多种铸造技术,还总结出了各种用途的青铜合金配方。人们渐渐认识到不同配比的合金性能有异,进而提出了“六齐”。“六齐(剂)”意为六种铜锡比例的青铜合金配方。《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合金配方是目前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方。05工艺技术

(二)钢铁冶金技术提起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明,人们经常首先想到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被列为华夏诸发明之首,这是以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推动和影响程度为标准的,也是由欧洲学者提出的。如果以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大小为标准把我国古代的创造发明排序的话,钢铁冶金技术应排在第一位。秦汉时期是我国钢铁手工业空前繁荣的时期,汉代的冶铁业主要以中原腹地的河南省最为发达。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发现了15处冶铁作坊遗址。正是中国古代以生铁冶炼为最明显特征的一整套钢铁冶金技术体系,为农业提供了质优价廉的铁农具,为军队装备了精良先进的铁兵器,构成了中华文明发展和自卫的物质基础。05工艺技术

(三)失蜡法铸造技术失蜡法是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制造结构复杂器物和精美艺术品的主要铸造方法。属于现代铸造技术中的“熔模铸造",是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铸型加热后蜡质化掉,形成空腔铸范,浇人液态金属即获得成型铸件。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河南浙川出土的云纹铜禁。来华支援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队机修师奥司汀在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