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墨梅》。背诵《墨梅》。2.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重点】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难点】能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相机评价。(板书:古诗三首)(1)听写上节课学写的5个字。(2)指名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3)全班默写《芙蓉楼送辛渐》。2.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王昌龄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卢纶笔下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这节课,我们走近元代诗人王冕,看看他在诗中又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板书:[元]王冕)3.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预设1:一枝梅花傲然绽放,却是墨色的。预设2:这是一幅水墨画,只用了墨,没有用其他颜料,与平常看到的梅花颜色不一样。4.出示王冕墨梅图,引导:王冕是一个画家,这幅画就是王冕画的,王冕还在画上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板书:墨梅)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古诗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墨梅》的大意。2.探究过程(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畅谈。(2)引导:诗中提到的“洗砚池”是谁家的?为什么称“我家”?点拨:从注释中可以知道,“洗砚池”指的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家的,此处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诗人和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3)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吧!小组派代表回答。4.成果展示(1)字词梳理:洗砚池:传说会稽(今浙江绍兴)蕺山下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池塘的水都染黑了。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乾坤:天地间。(2)诗意梳理: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的。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多么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间。(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抓住关键字词,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墨梅》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应该怎样朗读诗歌。2.探究过程(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2)抓住关键字词,小组交流。(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指导学习“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①引导:王冕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笔下的墨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品读前两句,圈一圈王冕笔下的墨梅的特别之处。预设1:从“洗砚池”看出梅花生长环境特别。他画的不是荒郊野外的梅花,这花是有主人的。它是王冕自己家的梅花,王冕园子里的梅花就长在他家的池子旁边,当然就有了他家的特点。点拨: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我家洗砚池头树”——树长在洗砚池旁,更为梅花增添了一丝底蕴。预设2:从“淡墨痕”看出梅花颜色特别。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若有若无的淡淡墨痕使梅花显得特别朴素淡雅,令人耳目一新。点拨:“淡墨”是中国画的画法之一。用“淡墨”画出的梅花显得清浅,清雅入骨。(板书:朴素淡雅)②指名朗读:这么特别的墨梅,该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请你读一读。预设:强调关键词,读出墨梅的颜色和气质的独特。(2)指导学习“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①引导:品读后两句,圈一圈王冕笔下的墨梅的特别之处。预设1:从“不要”“只留”看出梅花有思想,想法独特。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预设2:从“清气”看出梅花具有清香的气味。②追问:清香的气味确实迷人,这里的“清气”只是指梅花散发的淡淡清香吗?(板书:清香迷人)预设:既指清香的气味,也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③引导:再读读这两句诗,想想表现了墨梅怎样的精神品格?预设1:墨梅不图名。这一树墨梅坚信自己根本无需浓妆艳抹,自带悠远的清香已足够。预设2:墨梅有追求。墨梅的香气会一直流传,直至弥漫于天地之间。④引导:这么有品格的墨梅,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读一读。预设:可以强调关键字,凸显前后对比,如“不要”与“只留”对比。“好颜色”与“满乾坤”对比,来体现墨梅独特的精神品格。(3)结合资料理解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诗人王冕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梅花呢?诗中的他仅仅是在赞美墨梅吗?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补充资料: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预设1:诗人写墨梅,其实是想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不巴结权贵的品格。预设2:诗人是把自己比作了墨梅,墨梅的“清香之气”,就是诗人的为人之志。点拨:诗人笔下的墨梅正是诗人自我的写照。诗人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也是借梅自喻,表明自己具有梅花一样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板书:借梅自喻淡泊名利不向世俗献媚托物言志)(4)引导朗读全诗:我们应该怎样朗读整首诗歌呢?预设:诗的前两句写墨梅的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前两句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和自豪感;后两句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清高品格,后两句要读得坚定有力,读出诗人内心对高洁志向和高贵品格的坚守。点拨:总之,要读出自信、昂扬的精神,读出不图名、有追求的志向。4.成果展示这首题画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美丽清香,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后两句,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自己不愿媚俗的人格志向。5.情境背诵(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2)开展“看画面,背古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教师播放情境课文(背诵版),学生跟着情境课文,尝试背诵。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诗人要表现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三、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诗人字面上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清白正气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四、拓展延伸1.过渡: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其形,赏其香。让我们积累背诵更多赞誉梅花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2.引导:《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虽然诗人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但每首诗里都蕴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品格。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竹石》这首诗就是借“四君子”中的竹子来表达诗人刚正不阿、不畏艰险的品格的,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竹子抓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用:云计算服务合同
- 2024年广告代理发布协议
- 2024年展览馆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广告承揽合同协议书
- 2024照顾老人保姆合同格式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课时素养评价十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2.5空间中的距离含解析新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8讲细胞工程跟踪练含解析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 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人工智能研发与运用承包合作协议
- 桩基础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 乡村振兴战略试题和答案(精简100题)
- 供水运营管理实施方案(4篇)
- 水电站基本构造原理与类型ppt版(共67)
- 秦朝统一PPT课件教学
-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课件(15张)
- 《民族团结》- 完整版课件
- 医院 交班站位图
- 修改病句(句子成分讲解)课件
- 2021年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