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通史 刘家林 笔记_第1页
中国新闻通史 刘家林 笔记_第2页
中国新闻通史 刘家林 笔记_第3页
中国新闻通史 刘家林 笔记_第4页
中国新闻通史 刘家林 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概论

起源:源于“商周之际”、”尧舜时代”、”春秋”;

源于汉代;

源于唐代(最可信)“报状”、;

第一章

唐代的官报

一、

“开元杂报”(最古老的原始报纸,无实物)

唐末孙樵《孙可之文集》最早的记载史料

“邸报”

“唐人雕本”不大可信

“手写传抄”较可信

二、“报状”与“状报”

都是唐代朝廷传播政令及政事动态的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

“报状”“报”即朝廷发布、传报政事的“官文书”,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

形成第一级“报状”,第二级的“进奏院状报”

三、

“邸”与“邸报”

唐代的邸叫“进奏院”,与藩镇制度分不开,是藩镇与朝廷间的联络机构,一直到宋末;

主持官员都是节度使派往的大将或亲信,叫“进奏官”、“邸官”;

“邸报”一词在唐代及五代尚未出现,最早见于北宋人的诗文集中。

四、

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敦煌进奏院状”

简称“敦煌邸报”,公元887年,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张夷从唐僖宗的“行在”凤翔发往沙州的一份“状报”

第二章

宋代的官报和小报

一、宋代的官报

朝廷准备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都由“门下省“编定;

“给事中“负责审核,称为“判报”,后交“都进奏院”发出;

每日、5日、10日或一月发报一次,手抄为主,镂版为辅;

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发行的官报制度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宋代“邸报”官员阅读,普及民间,流布开来,当时政府官员、士大夫阶层读报已成习惯;政府对其

控制很严,对邸报登载的内容有很多规定和限制;对他的传发也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和发布制度

二、宋代的”小报“

1、“小报“滥觞于北宋中期,并无”小报“之名,冒名”朝报“发卖;

2、有手抄的“别录单状“,也有印刷出版的”印卖都市“

3、有影响大,传播面较广的“摇动众情,传惑天下“

4、一产生就受到朝廷的严厉禁止,到后来愈禁愈盛,至北宋末年仍盛行不衰

小报的特征:“小纸书之,飞报远近“

(宋代的邮驿制度也很完善)

明清两朝时有出现,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

第三章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

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一、

明清两朝的官报

官报称为“邸报“,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

“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

明代的官报以手抄为主,崇祯十一年,普遍采用活木字版印刷,使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与各省,也称“塘报”。由内阁发的称“宫门钞”,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辕门抄”。

清末,出现了活字印刷的新式官报。戊戌变法时期,成立“官书局”,出版《官书局报》和《官书局译报》;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人士主办的上海《时务报》。正式出版新式官报,当推《北洋官报》为最早,发行很广,影响很大。

二、

明清两朝的报房《京报》

当时政府允许公开出版的民间报纸,“《京报》本身是“邸报’翻版,只不过后者为朝廷所主持,前者为民间经营”。

有了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类型报纸的专名。

已脱离了朝廷邸报传报范围和传报组织系统,性质类似于南宋的“小报”;

民办的《京报》报房始于16世纪的明代中叶。明思宗时,北京的何光烨以“送邸报为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姓名可考的职业报人。

现知清代最早最有名的民间报房乾隆年间北京的“公慎堂”,“聚兴”报房历史最悠久。铁老鹳苗胡同一带成为清末民间报房及报纸出版发行的中心。

先有手抄的“白本报房”,后又印刷的“黄本报房”(有封面、有报头)。

一般为日刊,相当于今日的晚报。内容为宫门钞、上谕、章奏三大部分。

京外发行和外省发行,由专门的送报人送至各地。还可由信局递送(“良乡报”)。

第二编

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

早期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外国传教士及教会在华办报活动

一、马礼逊等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近代第一种中文杂志

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

马礼逊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

梁发与《察世俗》

书籍的雕刻多出自梁发之手,是我国近代“正式服务报界之第一人”,近代中国人中第一个新教传教士

二、

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首批近代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

《天下新闻》(最先采用活版中文签字排印,一旦张报纸印刷,实属创举)、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月刊,最早转录《京报》,最早刊载商业信息的近代报刊)、

《依湿杂说》(澳门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中文刊物)、

《各国消息》、

《遐迩贯珍》(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我国境内最早用签字排印的中文杂志;由“教”而“政”的宣传策略)

《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的中文刊物

《中外新闻七日录》“我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中国教会新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会刊物

《中西闻见录》北京地区及华北地区最早的中文报刊

《小孩月报》福州

“中国最早的画报“

《益闻录》上海

教会报刊存在时间最长的刊物

三、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1、

从《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

上海,历时39年,直至林乐知病逝。

宗旨是“传播福音、联络信徒“,基本上只限于上海的中外教徒阅读,由”教“而”政“,发行由“广学会”改为“美华书馆”。复刊后隶属”广学会“,1906年创下了早期教会报刊发行单位最高重军事的科学技术的介绍。参加翻译的主要有袁德辉、梁进德、“亚孟”、“亚林。

二、

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新闻主张和新闻思想见于洪仁轩的《资政新篇》:

“设新闻馆“”兴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第二节

国人自办的最早一批近代化报纸

一、

香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祥地(19世纪50-70年代)

主要原因:商业繁荣,经济发达;

具有特殊的地位(英国殖民地,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的办报自由及言论自由);

当时的香港聚集着我国最早一批买办文人及先进知识分子。

黄胜、伍廷芳与《中外新报》(前身《香港船头货价报》):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报,二是两面印刷。广告占大部分,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信息报纸,以香港各商店为读者对象,采用送报上门的方式发行。出现最早的“广告刊例”。

黄胜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批赴美留学的学生,负责报纸的编辑和经济管理;伍廷芳也是中国近代早期报业的开拓者之一。

陈蔼亭与《香港华字日报》(前身是英文《德臣报》的中文报《中外新闻七日报》):

1872年创办

“期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俗,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奋其爱国之念,此其办报之唯一宗旨也”。

以商业信息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香港著名商业大报之一。直到被日军占领。历经77年。

香港报纸对我国近代早期报业的影响很大

王韬与《循环日报》

1874年创刊,历经73年。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由中华印务总局出版。王韬相信只要中国走变法自强的道路,就能达到“循环”之道,实现由弱变强的转变。他主持的前10年,影响最大。

王韬,我国70年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我国最早提倡向西方学习,实行变法自强的先进分子之一。

一生分4个时期,青少年时期,上海时期(“通贼”的“逋逃客”),香港时期(译四书、五经,创办“中华印务总局”,在《循环日报》任职11年,鼓吹变法,最声光的时期,《弢园文录外编》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晚年时期(上海著书自娱)。

贡献:他首开我国政论报纸的先河(突出一个“变”字);

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主张文章以“达意”为主);

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拟作出了贡献(王韬是我国近代用专文表达报学思想的第一人,《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二、

国人在内地创办的最早一批近代中文报纸

最早的近代化报纸是1872年广州创刊的《羊城采新实录》(失载)。

艾小梅《昭文新报》汉口,1873.8.8(“开先路者”)

容闳《汇报》上海,1874.我国近现代最早“挂洋旗”的报纸;

维护民族利益,多次与英商办的《字林西报》、《申报》笔战;

版面上的特点:每日报首必载新闻目录,使读者一目了然。

《述报》、《广报》广州

前者是我国最早一份石印报纸,每日出版,每月汇成一卷,还转载了中西不少报纸的稿件,很有特色。

后者还发行于南洋各地,深受海外侨胞欢迎,一直不见容于封建顽固势力和当道。

第三章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办报热潮

第一节

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强学报》

《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1897、8、17康有为在北京创刊,地址在南海会馆,是“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以编译外文报纸、外文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意在广开知识来源,改变朝廷士大夫不谙外情、不通外国政事风俗的闭塞情况。随《宫门钞》、《京报》附送给京城官绅。共出18期,遭封禁。

《强学报》上海,铅字排印的五日刊,上海强学会分会书局发行,分送而不收报费,宗旨是“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进出三期,遭封禁。

康有为及其办报主张

外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和王韬办的《循环日报》,对他影响甚大。

“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开办报馆的变法措施,是他第一次发表办报主张。

维新派非常重视报刊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宣传作、舆论鼓吹作用。

第二节

梁启超与《时务报》

《时务报》

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先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报纸。张之洞捐助。旬刊,前后出版两年。

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梁启超的长篇论说《变法通议》连载,影响极大。

随着宣传的深入,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批评秕政的逐步加强,受到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1897年11月,汪康年夺取了编报权。办报方针向右的方面转变。出了姊妹刊《时务日报》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与汪康年围绕《时务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汪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时务日报》改为《中外日报》。

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

一生的政治活动的最大特点在利用报刊进行宣传活动,人称“舆论界的骄子”,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日本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政论》《国风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

将王韬、郑观应等开创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新民体”,梁启超概括了其特点:“纵笔所至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指出报馆如耳目喉舌;

2、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3、提出办报四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5、最早提出党报观念。

第三节

汪康年的办报活动

经营管理《时务报》,使之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报刊;

1898年在上海创设东文学社,《时务日报》,与《申报》竞争,在内容和形式上面有很多改革创新,如内容上充实新闻资料,版面上打破《申报》版式,实行分栏编辑,用白报纸两面印刷,文字句读加点,形成了现代报纸的基本样式,实开当时报纸版面改革的先声。

抢在康有为即将来沪将其改为官报前,汪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时务日报》改为《中外日报》。《中外日报》后公开挂起“洋旗”,又一卖再卖,报格尽丧,销量大跌。最后销声匿迹。

在北京办过《京报》《言》,还参与创办过“远东通讯社”,我国最早对外发稿的通讯社。

第四节

澳门《知新报》

改良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机关报刊,由康、梁两人亲自领导筹办起来的。

办报宗旨与上海《时务报》的“去塞求通”一样,宣传内容上相互配合,言论、新闻记事及出版更加自由。

第五节

湖南维新派与《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

《湘学新报》、《湘学报》与唐才常

南学会与《湘报》

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读《仁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是《湘报》前期撰稿最多、影响最大的作者

《报章文体说》集中体现了其报刊思想:

盛赞“报章总宇宙之文”,为“报章文体”奠下了理论基石;

报纸为“助人日新之具”;

报纸即“民史、民口”。

第六节

严复与《国闻报》

天津1897年10月26日日报、旬刊,每日上传上谕、路透电报、主笔人论说、本地新闻、京城新闻及其他。面临顽固保守势力的威胁。资金不足,销路不广,采访乏人

最早发表《天演论》的《国闻汇编》(以刊载论说、译文、重要信息为主)

严复,25岁留学归国任职于北洋水师学堂,“严译名著八种”

是我国近代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启蒙思想家,报刊政论家。在《原强》中,介绍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以“开民智”最急之务。《原强续篇》鉴于甲午战争后期,清政府决定同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严复坚决主张与日本作战到底,反对签约求和。《辟韩》中猛烈的抨击了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权。

《国闻报》的设立,旨在“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尤以“同外情为要务”。

广译外报、重视对世界各国情况的报道是《国闻报》、《国闻汇编》的一大特色。

第七节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报刊

一、

各地维新派创办的其他报刊

《福报》《广仁报》《富强报》《实学报》(章太炎总撰述)《求是报》《译书公会报》《渝报》《岭学报》《岭海报》《蜀学报》《东亚报》(中国人在日本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二、

最早的妇女报刊、文摘性报刊及专业学术报刊的出现

最早的妇女报刊——《女学报》上海,主编者是改良派的家属

文摘性报刊¬——《集成报》上海

专业学术报刊¬——《农学报》《新学报》《算学报》等

三、

白话报刊的出现及文艺小报的流行

白话报刊的出现——《蒙学报》(以少年儿童为对象)、《演义白话报》(上海最早的小型白话报)、《无锡白话报》(裘可

,我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侄女裘毓芳是女报人之一)

文艺小报的流行——以上海为中心,《指南报》、《游戏报》(李伯元,中国近现代“小报界之鼻祖”)、《笑报》(笑笑主人)《消闲报》《采风报》《趣报》。主编者都是清末谴责小说作家。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及保皇党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清议报》——改良派在海外派创办的第一份机关刊物,1891年12月23日,日本横滨,以批评时政为主要任务,梁启超为实际主编人,冯镜如名义上任发行人兼编辑。后遭火灾,因此停刊,前后3年。

《新民丛报》——《清议报》停刊后一个月,即办了此报,它的命名取义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向中国读者介绍、灌输新思想、新学说、新知识,就成为它的重要任务。”在国内,也设有很多分销处。政治倾向上,前期积极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思想武器,向人们鼓吹一整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念,介绍了大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理论知识。1904年后,不遗余力鼓吹“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对日益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实践活动,竭力反对。从1906年4月始,到1907年10月间,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港、澳、南洋及美洲等地的办报活动

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与华侨商人创立了“保皇会”,总部在澳门。

香港,1904《商报》,1903《实报》

澳门,《知新报》1897

南洋,新加坡《天南新报》1899

旧金山,1899《文兴日报》

澳大利亚,《东华新报》

第三节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一、

上海《时报》及其他报刊

影响巨大的上海《时报》

1904年6月12日,上海,大型日报,挂日商招牌,总经理人狄楚青。报名取义于《礼记》“君子而时中”。早期《时报》在言论上影响较大的有1904-1905年间关于向英帝国主义争回粤汉铁路筑路权的宣传,1905年前后的关于反对美国政府华工禁约及抵制美货、购买国货的宣传。“革新代表舆论的报界”,教育界、文艺界影响大。

最重要的是首创“时评”专栏,陈景韩以“冷”、“冷血”等笔名写的短评。(后来被《申报》史量才挖走)辟有“小说”专栏,首创副刊《余兴》,小说家包天笑主编。版面版式上,也有创新:首创对开报纸,两面印刷;分栏设目。

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界,前期办的欣欣向荣,后来就开始走下坡路。1939年停刊。

《外交报》、《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担任主编,前者是我国第一份以研究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后者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杂志。《选报》一份文摘性杂志。

天津《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英敛之(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和保皇思想的满足知识分子)创办,有明显的亲法色彩;王郅隆主持期间,成为亲日报纸(1916-1925);后售给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1949年2月停刊。

1906年7月1日,“报界俱乐部”我国第一个新闻团体。

英敛之主持期间,宣传保皇和立宪为中心;提倡变法维新;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以“敢骂、敢言“著称,也敢于”替穷苦大众说话“。

三、北京《京话日报》及北京早期报界

《京话日报》1904年,主张变法、改良,提倡普及教育,发展民族工业等等,是一份爱国的报纸。创办人彭翼仲(办的第一份报纸《启蒙画册》,对小孩影响很大,《京话日报》连西太后和光绪皇帝都索看此报,《中华报》读者对象主要是上层官绅,目的是“开官智”。)

《公益报》文实权,早期北京地区著名的改良派人士

《北京日报》社长朱淇1905

《北京女报》我国第一份妇女日报1905

《京报》社长汪康年1907

《正宗爱国报》社长丁宝臣1906

五、

立宪运动时期鼓吹宪政的报刊

停刊《新民丛报》,创刊《政论》杂志是改良派将办报重点向国内转移的重要步骤。

《政论》1907年,梁启超主持。只出了7期。

在立宪运动时期,改良派人士以上海、北京为中心,创办了大量报刊,为立宪运动作舆论宣传和鼓吹。

《舆论日报》1908,上海,康、梁派狄葆丰创办

《国风报》梁启超,上海

《国民日报》立宪派团体国会请愿团的机关报,社长文实权。

《江汉日报》汉口,1908,梁启超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与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

与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小团体——兴中会

“设报馆以开风气”

三、

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1900年,《中国日报》

背景及原因:1、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2、

与改良派、保皇派斗争的需要

3、

“伦敦被难”的启示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及美洲、南洋的办报活动

一、

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刊及继起的几个革命报纸

《中国日报》孙中山在日本亲自筹划,陈少白主持工作,又与美洲保皇会创办的香港《商报》论战。”内地报纸之有两党笔战,自兹役起.”

其他革命报纸:

香港《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通俗小报)主编郑贯公

三、

在美洲、南洋等地华侨中出版的革命派报刊

第一个海外华侨中文刊物《金山新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第一张由华侨自办的中文报纸是《沙架免度新录》,也是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日报

《叻报》南洋华侨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

《华报》菲律宾最早的报纸

《泗水日报》1903印尼最早的华侨报纸

《檀山新报》1881年,檀香山,华侨商人程蔚南,后由同盟会长曾长福接办,改名为《民生日报》

《图南日报》1903“为南洋华侨革命党机关报之鼻祖”.用印有宣传民族革命思想的月份牌作为宣传。后改为《南洋总汇报》,为保皇派攘夺。

《中兴日报》1907新加坡

《大同日报》1902旧金山

刘同禹

《仰光新报》1904,停刊后创办《光华日报》

缅甸是革命派重要的宣传阵地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办报活动

一、

特殊历史背景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热潮。日本明治维新的振兴,甲午海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吏提出的“要以日本为法”的口号。

二、

留日学生的早期报刊活动

《开智录》第一个刊物,1900年,横滨“开智会”的机关报,随《清议报》发行,“开通民智”为宗旨。

《译书汇编》1900年,东京,与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关系密切。

《国民报》最早由鲜明革命倾向的政治刊物。1901年,东京,唐才常的“自立军”失败流亡日本所创。

各省留日学生同乡会办的刊物:

东京《游学译编》《湖北学生军》《浙江潮》《直说》《江苏》,带有地方性和地方色彩,从爱国爱乡土的热情出发,抒发眷怀故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感情,分析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痛陈帝国主义列强在各种花的危机情势,极力读者国人奋起救亡图存。1903年前后,在宣传内容上有很大转折,留日学生的“拒俄”爱国运动,上海“苏报案”发生,成了转折点。开始有了鲜明的革命倾向,但缺乏组织和保障,没有支撑很久,1904年6月便先后停刊。最多不过12期。

三、1905-1911年间创办的报刊

留日学生中新的、更激进的革命刊物又陆续创办起来。1906年冬,《民报》发刊,孙中黄兴为夸大革命宣传的影响,又号召各省留日学生筹办地方刊物。到1907年。达27种之多。

四、《民报》

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东京,孙中山组织,以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等政团为基础,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民报》的筹备、创刊:同盟会成立后,黄兴提议将宋教仁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为机关报。两个月后,1905、9、3《民报》创刊。

《民报》的一般情况:编辑部和发行所分开,大型月刊,已政论文章为主,26期时被日本政府“激扬暗杀”为名禁止出版。

实际主编人:胡汉民6期,章太炎14期,张继1期,陶成章3期,汪精卫2期。

撰稿人:章太炎最多,刘师培,廖仲恺,陈天华、黄侃等。

基本内容:进行三民主义理论及革命纲领的宣传,对民族主义的宣传花了最大篇幅,民权、民生主义也有一定宣传。第一次宣传《共产党宣言》。章太炎还发表了提倡佛教、阐发佛学、研究国学、整理国故的文章。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1901、8、10,东京《国民报》发表章太炎的《正仇满论》(革命论与改良论的论爭的第一篇文献)

1902,保皇党在广州的《岭海报》攻击革命派的广州起义,香港《中国日报》予以严词驳斥。双方笔战数月。(两派报刊的第一次直接对垒)

规模上比较零星、分散,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辩驳,保皇派在社会上仍占有很大优势和影响。

《民报》与《新民丛报》从1906年4月起,开始大规模论战。围绕三个问题: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反清的民族革命;二、要不要实行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三、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民生主义及土地国有

从声势上看,《民报》占了压倒《新民丛报》的优势。

直到1907年11月,《新民丛报》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自动停刊,两刊论战才告结束。

影响:极大的削弱了保皇党、立宪派的影响,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形成思潮。

《民报》被封及其内讧:1908年,章太炎做主编期间,借口“有激扬暗杀、破坏治安之嫌“,被日本政府封禁。

孙中山与陶成章、章太炎的决裂,导致同盟会与光复会的正式分裂,削弱了革命运动的力量,使其又回到了1905年以前各派独立行动的局面。

《民报》主编章太炎:1897年1月,担任过上海《时务报》撰述,并开始投身政治。

1898年应张之洞邀请,赴武昌拟担任《正学报》主编;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的帝国主义走狗面目暴露无遗,占、章太炎与改良派决裂,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1901,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开始同改良派斗争。

1903年6月30日,“苏报案“爆发,章被捕入狱。

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至1908年该报被封。

这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

1910年,东京重建光复会,章任会长,与同盟会分离。

1912年,创刊了中华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大共和日报》

“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指斥反孔为”离经叛道“

1934年,迁居苏州,设立“国学讲习所“,出版《制言》杂志。

报学思想:“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翼也“”事不可谣,言不可宕“”不侮寡,不畏强御“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办报活动

一、

上海

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舆论宣传的基地和大本营,原因:

上海有租借可资利用;交通便利,工业、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印刷设备先进;这一时期革命派的主持人多是光复会会员,他们多为江浙人,活跃在上海。总之,上海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也是中国对外交通的枢纽,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早,得风气之先;又由于它远离清廷,有租界可供利用,一时间,成了爱国志士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荟萃之地,因此成了革命报刊的荟萃之地。

《大陆》杂志——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刊物1902、12、9,可以说是《国民报》的延续(中国留日学生界最早的鼓吹革命的刊物),采取迂回曲折的宣传手法。

《童子世界》第一份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刊物,1903年

《苏报》与“苏报案“

1901-1902年间,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及中国留日学生运动的影响,上海地区的革命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1902年,蔡元培成立“中国教育会”。11月,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因不满校方无理开除3名学生而愤然集体退学,“退学风潮”,轰动一时。中国教育会应退学学生要求,蔡元培开办“爱国学社”。且阵容日益强大。《新闻报》、《申报》等大报皆持反对论调。《苏报》馆5、27正式邀请爱国学社社员章士钊为该报主笔,从此该报革命言论,日趋激烈,并由此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苏报》1896年初创,是为日本军国主义组织黑龙会控制的工具

本是一份营业性质的小报,多刊登社会新闻及黄色新闻。1900年被陈范出资买下,他有改良主义思想倾向。该报主张改良、变法,以后又宣传君主立宪,倾向保皇派。对南洋公学学生退学风潮予以报道,并聘请章士钊主笔,1903年6月1日七,进行改革,言论越发激烈,一切在所不顾。它所刊发的一系列重要社论及文章,影响极大,被纷纷转载。时人称“善造风潮”之报。6月29日,多名警探巡捕到《苏报》馆抓人,章太炎从容就逮,邹容自动投案,蔡元培、陈范事先避走,章士钊因与候补道俞明震有师生之谊未被捕,《苏报》仍出了好几天。7月7日,工部局派遣巡捕查封《苏报》并没收报馆全部财产。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就这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驻沪各国领事与清政府上海道约定于租界审判该案,清政府欲引渡南京审判,未果,1年后,章太炎被判3年,邹容2年(瘐死狱中)。

章出狱后,东京同盟会迎章赴日,担任《民报》主编。

总之,1903年的《苏报》对推动当时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辛亥前之内地革命论潮,以(1903)一年为最高峰”这一高峰的形成,与《苏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苏报案”后继起的几个革命报刊:

《国民日日报》(《苏报》被封后32天),1903、8、7章士钊主编,因内讧停刊。宣传策略上,采取冷静态度,迂回曲折,以避免仓促被封。“如何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很好结合起来,这是出于反动统治之下革命报纸应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国民日日报》在这方面迈开了可贵的一步”。

《俄事警闻》1903、12、15中国教育会创办,陈竞全出资,其他皆尽义务。启发人们将抗俄与反清结合起来。10月,沙俄出兵重占奉天,全国哗然,拒俄运动蓬勃开展。

《俄事警闻》1904蔡元培主编“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

《中国白话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个以戏剧为主的文艺性杂志)

于右任与“竖三民”:

首创《神州日报》,实为革命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因一场大火,编辑、印刷、营业三部被毁。后由杨笃生接任。影响很大。后几易其主,风采不再。1916年停刊。

《民呼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1909年创刊,一大特色是重视“图画”即漫画,还每天出《民呼日报图画》一张,是早期比较典型的宣传革命的画报,讽刺漫画与寓意漫画最为具有斗争锋芒。后被捕入狱。)

《民吁报》(2个月后创立。出版了48天。在法国驻沪领事署注册,在上海的日本邮局登记发行)

《民立报》(经济、编辑、采访阵容上更为强盛,宋教仁、陈其美等。特别重视国际新闻和驻外采访工作。采取比较稳健的方法,曲折的宣传革命。,广州起义失败后,成了革命枢纽。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高、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武昌起义爆发,予以大张旗鼓的报道。后为“中华民国”的诞生大造声势,实际为临时政府机关报.于希望其成为“东方的泰晤士“,为袁世凯的专制所打碎。于右任结束了7年的办报生涯,亡命日本。

二、

广州

《拒约报》1905,在反美运动的高潮中诞生。我国近代第一次声势浩大的抵制外货运动。

《群报》《珠江镜报》《国民报》。。。。。。。《平民日报》《可报》(深受军界欢迎)

三、

武汉

“共进会“与”文学社“共同领导了武昌起义。

《楚报》武汉第一家革命报纸

《商务报》第一个正式机关报

《大江报》“文学社“的宣传阵地和联络机关,〈言论激烈〈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黄侃〉编辑凌大同被捕入狱,是民国年间最早被杀害的报人。

《大汉报》“民国之第一张报纸“胡石庵创办

《中华民国公报》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武昌军政府军务部的机关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言论机关“属政府性质公报”

第六章

民国初年及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

1912-1919总体特点:

一、报业由民国成立后的短期的、昙花一现的繁荣,很快转入凋零与黑暗

二、从新闻业务本身看,总的趋势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

三、由“鸳鸯蝴蝶派”人物主持的报纸副刊盛极一时

四、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向各地报刊发稿的通讯社逐渐创办起来

第一节

民初报业的大发展

蓬勃发展的原因:一、旧的禁令的废除与新的法律的保护;(《民国暂行报律》)

二、党会林立(其中绝大多数是国会中同盟会与共和党的机关报)

三、

报人办报因陋就简,所费不多,报馆往往比个体作坊还要简陋(上海有所谓“马路小报”,北京有“鬼报”出现)

第二节

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袁世凯摧残报业的几种手段:

1、办御用报纸,作舆论鼓吹(《亚细亚日报》在上海、北京两地出版)

2、金钱收买,拉拢腐化

3、摧残报业,迫害报人(制定法律、法令,限制言论自由,禁锢报业,钳制舆论;禁止出售、购阅及邮递某些报刊;封报捕人。从1913年的“癸丑报灾”始,形成了4年的新闻事业的低谷。)“在整个民国时期,这种对进步出版社的迫害,是阻碍我国政治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

各地反袁、反北洋军阀办刊的斗争

一、徐天复与《民立报》

属于“稳健派”

三次反袁高潮:关于“宋教仁案“的宣传;关于反对大借款的宣传;关于”二次革命“的宣传。

《民立报》后期声势浩大的反袁宣传活动与其后期主编徐天复有很大关系。

二、

戴季陶与“横三民“

1912、3、18上海

戴季陶的《民权报》、吕志伊的《民国新闻》、邓家彦的《中华民报》合称“横三民”。属“激进派”

三、《中华新报》《民国日报》《民国》杂志及章士钊的《甲寅》杂志

“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再次遭到袁世凯政府的追捕、通缉与迫害。1915年,在上海租界又创办了,《民国日报》陈其美为主编。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民国》《甲寅》(章士钊-“秋桐“创办,是清末民初一有;影响的报刊政论作家,1903年,《苏报》主编,后发生”苏报案“,幸免于难;1912年,《民立报》主编,半年后愤然辞职;“二月革命”失败后,在东京创办《甲寅》月刊。)

第四节

黄远生与民初记者群

因社会动荡,时局不宁,引起人们对变幻莫测政局的关注及对新闻报道及信息的强烈需求。《申报》《新闻报》《时报》等纷纷向北京派驻记者,采访京中动态和内幕消息,形成了民初新闻记者群体。“民初三大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徐斌斌。稍后的有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

黄远生:

从创办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后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半月刊,担任过上海的《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和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国民公报》的特约记者。翻译过外国名作家的文艺作品。政治上,没有突破改良主义的局限,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向往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进步思想家和旧民主主义者。在大是大非面跟前,毅然与袁划清界限。最后被革命党人误杀。

他被刺后,其好友将其各报刊的文章集结成集,《远生遗著》,分“论说、通讯、时评、杂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新闻通讯文集。

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特色:

1、敢于接触重大新闻题材,善于报道读者关心的重大政治新闻;

2、文字表达条理清晰,流利畅达;夹叙夹议,分析深刻;善于捕捉细节,刻划入微,绘声绘色,有很强的现场感。做深入、连续的报道;

3、文章风格上,有幽默感和趣味性,在嬉笑、戏虐中鞭挞黑暗势力;

4、善于精心制作“画龙点睛”式的标题

办报主张和新闻观点:

1、新闻记者应不畏强暴、敢于坚持正义,指斥时弊;

2、新闻报道及评论应力求“真实、客观、公正、全面”;

3、新闻记者应具备“四能”素质: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还力主在法治下的新闻自由

刘少少:早期为《中国新报》撰稿,编辑《帝国日报》,民国后,为《湖南公报》《公言》《中华》等作编辑、记者、主笔。后为《亚细亚日报》担任主笔。

1918年后,任职于北京大学,研究道家学说。写的文章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

徐彬彬:民初著名的通讯记者、文艺记者、报刊剧评专栏作家。《时报》驻京特派记者,连载长篇小说《古城返照记》是我国第一部京味长篇纪实小说。邵飘萍的《京报》创刊,主编其副刊《小京报》并撰写剧评。30年代,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及《戏剧周刊》主编,并广为副刊撰稿。成为文史掌故方面的巨匠。

邵飘萍:

1911杭州《汉民日报》主编

1914日本东京组织“东京通讯社“

1916受《申报》聘请,驻北京特派记者(1916-1918《邵飘萍文集》)

1918、7北京办通讯社“新闻编译社“

10、5北京

创办《京报》

10、14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9《京报》被查封,赴日任《朝日新闻》社顾问

1920出版了《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

1926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枪决。41岁。

林白水:1903创办《中国白话报》并为《俄事警闻》《警钟日报》撰稿。民国后,参加共和党,沦为政客。主办过《公言报》《新社会日报》《社会日报》等。在报上放言高论,恣意讥谈。长于文言、复精白话。奉系军阀以“通敌有证“将其枪决。

第五节

民初报纸副刊的发展

“鸳鸯蝴蝶派“与民初报纸副刊:

副刊的编辑和撰稿人中,不少是“南社“(近代著名的反清革命团体)的社员。

“鸳鸯蝴蝶派“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温床中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作者都是一些既有较高古典文学素养、又谙熟租界洋场生活的知识分子。陈蝶仙、周瘦鹃、秦瘦鸥等,都与禽鸟昆虫有关。

《申报》的《自由谈》:

1911创刊,以游戏文字为主,王钝根主编;前期几位主编,都是南社社员和“鸳鸯蝴蝶派‘‘的健将。1932年,黎烈文主编,将其改造成新文学基地,发表鲁迅、茅盾、郁达夫、老舍等进步作家的文章。抗战爆发后,先后出版汉口版、香港版,。上海版复刊后,充满年轻作家的“欧风美雨”气息。1941年底,“孤岛”沦陷后,沦为日伪的工具。抗战胜利后,又国民党宣传副部长潘公展主持,至11949年停刊,历时28年,12任主编,是我国报纸副刊中寿命最长、影响也最大的副刊。

《新闻报》的《快活林》

严独鹤主编,也主载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前后办了30多年。

《时报》的《余兴》《小时报》:我国报纸辟副刊专栏,始于《余兴》。在小说家包天笑的倡导下,1906年创办《余兴》。

第三编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概论:

以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创刊为标志,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现代时期。

“五四“运动中,民主报刊空前繁荣,成为宣传介绍新思想、新思潮的重要阵地。

1920年初,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及发起组开始建立,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刊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机关报也诞生了。

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在南方新闻界统一战线基本成立。北京在北洋军阀统治下,一些进步报刊采用各种方式开展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报刊转入地下出版,同时在革命根据地(”苏区“)创办了新型的报刊。1927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南京开始经营其反革命的新闻事业网,”中央社“、”中央台“及”《中央日报》“为其核心和骨干。同时对国统区的进步新闻事业及文化事业进行残酷”围剿“。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再度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我国出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为中心)、国民党统治区(重庆为中心)、沦陷区(京、津、沪、宁等地区)的新闻事业。八年抗战中,抗日根据地及人民的新闻事业获得了大发展。解放区的整风运动中,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沦陷区内,爱国报人同日伪势力进行了殊死搏斗。

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相继停刊,新华社“一身二任“,担当起党的机关报的重要作用。1958年底,国民党残余势力撤到台湾。帝国主义在华的报刊,也停刊或被取缔。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章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1915—1921,新闻事业的特点:

1、杂志的勃兴和“四大副刊“的出现。

2、《新青年》杂志的改组,《共产党》月刊和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出现,宣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3、有一系列重大改革:形式和内容上,白话文、标点符号在报刊上广泛应用;行款上改“竖“为”横“;版面安排的改进;报纸副刊从供人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报屁股“变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的园地;重视驻外采访工作,开阔了视野。

4、新文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开始

第一节

陈独秀和《新青年》

陈独秀:一生经过康党(改良派)、乱党(革命派)、共产党的历程。

1903年8月7日,创办《国民日日报》,章士钊、谢小石,距《苏报》被封仅一个月。

1904年3月,《安徽俗话报》,“开风气、倡革命”的内容为主,兼具新闻报纸和杂志的特点。以下层群众为主要对象,全部采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宗旨是“开通民智,救亡图存”;图文并茂。

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群益书社,每月一号,每六号为一卷,出满6号,休刊半年,1916、9、1改名为《新青年》,同时成立《新青年》杂志社。1926年停刊,前后近11年。

创刊至1916年,一直由陈独秀主编(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运动,是一个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的刊物,对时政基本没有干涉,遵循“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的原则);

1917—1920,编辑部搬到北京,成了北大教授的同人刊物;(1918年,十月革命,一战结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游行集会等活动开展起来,“五四”“六三”达到了高潮,1919年初开始刊载有关时事政治的文章)

1920年后,改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1921年,陈望道在上海主编,印刷在广州;1923年6月改为季刊,瞿秋白在广州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复刊,不定期出版。共出了63期。

胡适的投稿及“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

1916年10月,胡适就文学革命问题写了一封信给陈独秀,首次提出了白话文的“八不主义”,11月,写成《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揭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主张“三大主义”。

《新青年》迁到北京:1918年1月,在北京复刊,北京大学以此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反封建的色彩也越来越浓:文学上,由改良进而高揭”文学革命“的大旗,并开始实践;1917年1月号上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新文学的发难之作,11917年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以后陆续刊登白话诗,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些标志着新文学的发轫。同时,推广新式标点,全部采用白话文,成为现代第一本白话文杂志。

钱、刘扮演的“双簧戏“及保守派的攻击:

为打破沉闷局面,有意挑起论战,1918年春,钱玄同、刘半农扮演了一出双簧戏。以《文学革命之反响》为大题目。却仍然没有大反应。1919年春,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代表封建士大夫文化的一些顽固派、保守派隐忍不住,开始对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进行攻击和反扑,以林纾(字琴南)为代表。

《新青年》的“复归上海“与签粤出版: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自8卷一号,实际成了发起组的机关刊物,脱离群益书局,另成”新青年社“自办出版发行。1921年被封闭,由陈望道在上海编辑,陈独秀在广州印刷。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度成为党的机关报,1922年9卷6号后休刊。1923年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在广州复刊,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编。

第二节

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及《每周评论》的创刊

李大钊:河北人,最初要把中国建成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3年办《言治》,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日本东京因《甲寅》杂志结识章士钊,1915、1916年担任留日学生进步团体“神州学会“的机关刊物《神州学丛》和留日学生总会的机关刊物《民彝》主编,。回国后,1916—1920,担任过《晨钟》报的总编辑,参与《甲寅》《晨报》副刊版、《新青年》《少年中国》等的编辑工作。参与创办《每周评论》。19171920年,转变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与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引起了广泛反响。

1916年5月,《晨钟》是他亲自主编的第一份日报。1917年,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甲寅》日刊。1918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创办了《每周评论》创刊。1919年,负责《晨报》副刊改革,增加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译丛》。1920年,编辑《少年中国》。

《每周评论》的创刊和“问题”与“主义”之争

《新青年》的姊妹篇。因《新青年》每月一期,刊载长篇论著为主,难以及时分析形势、指导运动的发展,创办了《每周评论》。

1918年末,北京,每周日出版,杂志报纸化的倾向在“五四”时期曾一时风行,有很强的时事政治性。1919年6-8月,陈独秀被捕,胡适负责编辑、发稿,挑起了“实际问题与抽象主义”的论战。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寄信给胡适。胡《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还击。8月,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这场笔仗无疾而终。

第三节

学生报刊及理论杂志的勃兴与报刊副刊的改革

“五四”前后,出现了追求真理、追求“民主”、“自由”“解放”的热潮,组织各种爱国社团及“学生联合会”的组织,创办介绍新思想、新思潮、新知识的报刊。

《新潮》杂志:1919、1、1北京大学由学生创办的最早杂志,由“新潮社”主办,编辑部由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组成。蔡元培为其题写刊名,校方给与经济补贴,由北大出版社发行和负担出版经费。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学为主,”五四“复刊后,向”右“转,以介绍杜威、胡适思想为主。

《国民》杂志:1919、1、1北京学生救国会的机关报共出8期,观点比较激进,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色彩。

《少年中国》杂志1919、7、1大型综合性月刊,“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发起,是五四时期历史最长、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分化最明显的社团)的机关刊物。以文化教育界和高等学校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着重刊登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主张”本科学精神,为文化运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因社团分化,出满4卷。

《湘江评论》1919、7、14长沙

宣传新思潮的时事政治性周刊,毛泽东任主编及主要撰稿人。模仿《每周评论》,与《每周评论》《星期评论》齐名,号称“五四“时期的”三大评论“。该刊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是一份革命民主主义的刊物。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7、21

周恩来主编。

各省市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学生会“等组织及进步社团,出版了自己的报刊。

重要的理论刊物:

《星期评论》与《建设》杂志:

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创办,《星期评论》1919、6、8创刊于上海,由中华革命党主办,时事政治性的评论刊物。10,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成为其机关刊物。戴季陶、沈玄庐等创办。内容上,分析中国现状,后期倾向于马克思主义。除单独发行,随上海《民国日报》免费附送。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过很大影响。1920年6、6停刊。

《建设》1919、8、1上海,孙中山为其写,《发刊词》“以革命破坏之后,而不能建设也“。内容以《论说》为主。1920、12、1停刊

《解放与改造》1919、9北京新学会主办

梁启超等组织发起,“从学术思想上谋根本的改造,以为将来新中国的基础“,1920年改革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内容明显增加。

二、“五四“前后的”四大副刊“

《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时事新报》保皇派的机关报,前身是《时事报》和《舆论日报》)上海报界“四大金刚“(《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编是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刊时以评论学校教育和讨论青年修养为主,以后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术副刊。”五四“时期对新文学的提倡也是不遗余力。后期,脱离政治、实际斗争、人民群众而一味空谈资产阶级学术气息愈加浓厚。

《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民国日报》1916年创刊,中国革命党上海负责人陈其美筹办,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诞生。有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初步的社会主义倾向。

《晨报副镌》——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前身《晨钟》,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进步党的机关报。李大钊为总编辑,仅22天。)1918年12月,改组为《晨报》继续出版,蒲殿俊对《晨报副镌》进行改革。李大钊增加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译丛》,使其变成了参加新文化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园地。1920年,在孙伏园主持下,《晨报》第7版正式独立出来,叫《晨报附刊》,“附刊“名称见于报端者,当首推《晨报》。综合性副刊,注重介绍新思潮、新知识,提倡新文艺、对欧美日等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论著,提倡新文学、发展新文学。孙主持4年有余。1925年,刊头改为《晨报副刊》10月1日,”新月派“徐志摩主编。1928年,随《晨报》一起停刊。

《京报副刊》——北京《京报》副刊(《京报》邵飘萍创办)孙伏园主编《京报副刊》,他所写的《理想中的日报附张》,实为该刊的发刊词,集中反映了他办副刊的指导思想和副刊理论,也成为今日研究副刊史的重要文献。

第四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改组

1920初,陈独秀由京返沪,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实际成立机关刊物,三个标志:组织方面(陈望道、李达等人加入编辑部,保证了中共上海发起组对其的领导)经济方面(印刷发行上脱离群益书局,专门成立了“新青年社“独立自办发行)、编排形式和宣传内容。

李达与《共产党》月刊

1920、11、7(十月革命3月、周年纪念日)秘密宣传刊物,1921、7、7停刊

杨明斋与“中俄通讯社“

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一行到上海后不久,由共产国际工作组建立的第一个公开活动机构。在中国共产党的筹建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劳动界》等一批工人报刊的出现

《劳动界》:1920中共上海发起组,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工人刊物

《劳动音》:19220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编辑部在北京大学,主编有邓中夏等

《劳动者》

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周刊,三兄弟刊。

第四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改革及新文学研究的发轫

一、

报刊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报纸副刊的改革:《申报》创刊后,经常刊载文人竹枝词及域外小说,以调剂版面,工人消遣;上海《字林沪报》的《消遣报》是我国报纸最早的专页文艺副刊;

辛亥革命时期,副刊开始刊载宣传革命的文字,有了初步的改革;,但仍属消闲性质;五四时期,副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阵地,普遍采用白话文,形成了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氛,成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总之,“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根本改革在于打破了消闲的低级趣味的性质,使之成为思想上和文艺上予社会以重大影响的工具,成了进行尖锐的思想斗争的武器,成为“我国报纸的独特传统”。

白话文的广泛运用:对刊物的影响;对报纸的影响。

新式标点的推广

行款的改革——钱玄同

由“竖”改“横”的倡导

二、

驻外采访活动的蓬勃开展

19世纪中叶,伴随中国人的觉醒。张德彝从京师同文馆毕业,以见习外交官身份,访问欧洲,写成《航海述奇》。

早期的驻外新闻采访活动:严复的《国闻报》最早重视。

于右任的《民立报》重视国际新闻(杨笃生〈神州日报〉-驻欧特约通讯员、章士钊〈苏报〉〈国民日日报〉)

“五四”时期驻外采访活动的蓬勃开展——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和胡政之以记者身份采访,回国后不久,上海创办了“国闻通讯社”

1920年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资选派了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著俄采访的记者人数最多(瞿秋白、李仲武、俞颂华)。

上海的〈商报〉

三、

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发轫

最早的新闻教育及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10、14具体工作由徐宝璜教授主持,徐(《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担任导师。

徐宝璜的《新闻学》对新闻事业的一般情况、对新闻学的主要问题都作了比较系统地探讨。受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的影响很深。认为,报纸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受社会的支配。报纸的性质是”社会之公共机关“,报纸有移风易俗、惩恶扬善的作用,职能是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灌输知识、提倡道德和振兴商业。衡量新闻价值的三项原则:内容的重要性,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距离性。新闻的结构要采用”倒金字塔式“。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及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6年时间,史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期间,”二七“大罢工,国共合作,”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北伐战争,1927年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特点: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出现了由共产党帮助创办的国民党报刊,即统一战线报刊

3、

总的说,这一时期我国的报刊事业又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4、

我国的广播事业也在这一时期起步(1923年,上海诞生了中国国内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1926年,我国自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台在哈尔滨诞生)

5、

新闻通讯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国闻通讯社、中央通讯社、申时电讯社)

6、

新闻教育事业蓬勃兴起,新闻学研究全面展开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创办的革命报刊

一、《向导》等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创办

《向导》周报及其主编蔡和森

《新青年》季刊与《前锋》月刊

二、《先驱》、《中国青年》的等青年团刊物的创办

三、工人报刊的发展

《劳动周刊》《工人周刊》《中国工人》月刊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创办的革命报刊和进步报刊

一、《热血日报》与“五卅“运动中创办的一些进步报刊

瞿秋白《热血日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日报

二、“五卅“运动后革命报刊的发展

中共各地区党、团组织创办的报刊:党的各地区委机关报刊相继诞生

农民报刊的兴起:广州《中国农民》月刊

四、

共产党帮助基主持下创办的国民党报刊

毛泽东与《政治周报》1925、12、5广州

汉口《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和汉口《中央日报》

第三节

企业化大报及私营报业的变化和发展

一、

上海地区

《申报》:史量才接办,“五四“至1930年,做了几件大事:

1、

兴建馆屋,更新设备,扩大规模

2、

增张扩版,增辟专栏,增出专刊

3、

注重发行与广告

《新闻报》汪汉溪对发行和广告重视,专门设立“推广科“和”准备科“,

负责推销报纸和编辑报纸广告。聘专职人员到各地推销,设立分馆、分经销处,曾创中国大型日报发行的最高纪录。人称“广告报“。

《时报》和《时事新报》的变化

《时报》1904年,狄楚青创办于上海,民国成立前,最大的贡献是首创了《时评》专栏。此外,开创了:刊载“专电“;最早刊载”北京特约通信“(黄远生成为”通讯”文体的巨擎;副刊方面,一创刊就很注重文艺,特别是小说,在包天笑得的倡议下,专辟《余兴》是我国著名大报最早的副刊之一。

“五四”以后,最大的贡献在于1920年创刊了《图画周刊》,“随《时报》附赠,是为我国有现代画报之始“,戈公振主编,以反映中外大事为主,我国画报进入了用照相制版的“铜版时代”。

1921年,17年的《时报》卖给黄伯惠,走的是“黄色新闻”路子。特点:1、内容和版面上,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体育新闻来吸引读者

2、采用当时最新式的彩印设备

抗战爆发后,屈膝接受日伪新闻检查,得以继续出版,1939年9、1停刊

机器为日伪霸占,出版《平报》,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接收,改办《正言报》

《时事新报》(前身是《时事报》和《舆论日报》,合并后叫《舆论时事报》)民国成立后,成为进步党的机关报,汪诒年任经理。1918,创刊副刊《学灯》,宗白华、俞颂华等的主编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副刊之一。在新闻采访上,最早有了专任的外勤记者;首创“专栏新闻”。后被张竹平购得产权,与英文《大陆报》、晚报《大晚报》及“申、时电讯社”联合起来,组成“四社”,是我国最早的报团组织。

《晶报》与《商报》

《晶报》1919、3、3,初为《神州日报》(于右任)的附刊,随刊附赠。刊载社会新闻和文艺材料为主的小型报纸。经理余大雄,20年代是名噪一时的小报。1932年改为日报,1937年两度停刊。余沦为汉奸后,由钱芥尘接办,成为时事政治性抗日小报,1940年终刊。

《商报》1921、1、1广东商人汤节之,以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为主要读者,编辑人员都是一时之选,尤其陈布雷的评论名重一时。后多经转手,最后让盘于《中央日报》1928。

二、

北京地区

“青萍、白水各千秋”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是为我国新闻采访学的开山之作)1918创办《京报》,1924创刊《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

林白水1916《公言报》《新社会报》

二人相继被害,相隔不满百日。

“报界之王”成舍我——20年代开始,《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形成“世界报系”),《民生报》(南京)。30年代,《立报》(实行“小报大办”的原则)。“小型报专家”“新闻界怪杰”“中国的报王”“民营报业的巨擎”,实行“拥蒋反共”的原则,后定居台湾,从事新闻教育及研究工作。

三、

天津地区

《益世报》20年代,日报,1915、10、1罗马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和中国天主教徒刘守荣、杜竹轩等创办。1923—1928,颜旨微主笔,与上海《商报》陈布雷齐名“北颜南陈”。1949年停刊。

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被称为旧中国“四大报”

新记公司“三杰”接办《大公报》1916王郅龙请胡政之任经理兼总编辑,1926,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开始新的一页,“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北伐进入高潮,报道战况,开辟〈论评〉专栏。经过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报纸。它的发展,得益于吴鼎昌的“钱”、胡政之的善于“当家理财、经营管理“、张季鸾的”一枝笔“

胡政之,代表〈大公报〉采访一战“巴黎和会“消息,1921上海”国闻通讯社“,1924〈国闻周报〉,1926接办〈大公报〉,是不可多得的全才,经营、采访、编辑、翻译。

张季鸾,与于右任办过留日学生《夏声》杂志,上海《民立报》的外勤记者,创办过〈民信日报〉,北京《中华新报》,后接办《大公报》。最大贡献在言论方面——社论。“一代报人、一代论宗”。《季鸾文存》

第四节

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

一、

中国早期广播事业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奥斯邦台1923、1、23

“中国无线电公司”

“广播”一词在1924年才出现。

继之而起的几座外商电台:新孚洋行

开洛广播电台(与《申报》合作开设)

1924年《接手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中国广播史上第一个广播法规

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开始:“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6、10、1

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1933、11世界广播无线电之父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尼由美国乘船到日本游历,专程来华,对当时的广播无线电学研究及广播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中国新闻通讯设事业的渊源和发展

外国通讯社在中国:1872年英国路透社伦敦总部在上海设立了远东路透分社.

1870年1月,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美联社签订的“三社四边“在中国享有独占发稿权

1914,日本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1929美国合众社在上海设立分社,哈瓦斯社开始向中国报纸发稿,1931设立分社。形成了国外消息要依靠外国通讯社传达,连国内新闻也要依赖外国通讯社报道的反常现象。

国人创办的最早一批通讯社:1904广州“中兴通讯社“

1909布鲁塞尔“远东通讯社“(王侃叔)影响很大,是中国新闻界参加世界性新闻组织的最早记录,中国新闻界走向世界的第一步.1911,停办

我国新闻通讯社事业的发展:1912—1918不下20家,其中邵飘萍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影响稍大。“五四“运动后,比较重要的有”国闻通讯社“(胡政之,1921、9《国闻周报》《大公报》)、”中央通讯社“”申时电讯社“(1924张竹平的”四社“之一,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时事新报》、英文《大陆报》、《大晚报》)

第五节

新闻教育事业的兴起和新闻学研究的开展

一、

新闻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

最早的新闻学系——1920、9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的创办

我国南方新闻学教育的兴起:杭州之江大学“英文报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上海沪江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地区的新闻教育事业顿成一时之盛。

我国北方新闻教育的发展——

以北京为中心,1923年开始发展起来。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正式成立报学系,是由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徐宝璜创办,邵飘萍参与。

1924年,北京民国大学创办报学系预科。燕京大学“新闻学系“。

二、新闻学研究的开展

早期研究概况——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办的中国近代报刊上,有一些论述报纸的文章;戊戌变法后,资产阶级改良在办报热潮中,发表了一批论述报刊的文章;两本最早的新闻学译著——日本新闻记者松本君平《新闻学》,美国记者休曼的《实用新闻学》。

20年代新闻学研究的发展——徐宝璜《新闻学》,1919、12、1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

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杭州“中国新闻学社“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9北京京报馆

《新闻学总论》1924、6北京京报馆

戈公振翻译的《新闻学撮要》,美国开乐凯原著,1925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

张静庐《中国的新闻记者》1928上海光华书局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最有影响的新闻史学专著,1927、11商务印书馆

20年代初,外国新闻业界及新闻学界著名人物纷纷来华讲学,我国报界也派遣代表参加世界新闻界学术会议,这对当时新闻学研究的开展及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传播,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我国报纸上海出现了最早的新闻学研究专版。

戈公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主编和报刊史学家,是我国新闻事业史学研究的开拓者。1914年起,在《时报》馆工作了15年,1928年进《申报》馆,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著有《新闻学撮要》《新闻学》《中国报学史》,被邹韬奋称为“报迷“。

任白涛:我国早期著名新闻学者。担任上海《民立报》《神州日报》《时报》《新闻报》驻开封特约记者,著《应用新闻学》,成立“中国新闻学社”。

第三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927—1937年的十年间,我国报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

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国民党统治区,南京、上海等地,包括国民党反动的新闻事业、共产党创办的秘密出版的地下报刊及进步的新闻事业及企业化大报及私营报纸等;二是革命根据地,集中在江西瑞金一带,“苏维埃”地区。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一、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建立和扩张

中央社:“中央通讯社”1924、4广州戴季陶创办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932年后步入正轨,萧同兹任社长,向企业化方向发展:社址迁出“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以新闻为本位,发稿不受干预;用人唯才

。自建电台,发报机、收发机,设立上海、汉口、北平、天津、香港、西安分社。1935年,向西南各省设立分社,在全国建立“通讯员办事处”,形成覆盖了全国的通讯网。在外国设立“国外通讯员办事处”。1937年抗战爆发前,基本垄断了国内的新闻通讯事业。

《中央日报》:1926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在国共合作条件下创办,比较有特点的是孙伏园办的《中央副刊》。1928年在上海复刊,称“上海时期”。后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负责。1932年起,正式实行社长制,历时9年。1949年后,接出台北版。

《扫荡报》国民党军事系统的报纸,军报系统的核心。1932南昌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肆“围剿”,总社在重庆,抗战胜利后,改为《和平日报》。

中央台:“中央广播电台”1934、8、1中央宣传机构,是“党营”事业。陈果夫创立,“传达政令和阐扬党义”为主要内容,是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1936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总之,国民党反动派新闻事业的核心和骨干一“社”、一“台”、两“报”,虽然开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其扩张和膨胀却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定都”南京之后。主要作用是用来直接配合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所谓“围剿”,贯彻蒋介石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动主张,实行所谓“宣传战、舆论战”。最大特点是“造谣诽谤”。

二、“国统区”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创办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机关报由武汉迁到上海,转入地下办报活动。

《布尔塞维克》1927、10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担任主编。采取“冒牌发行”“挂蓝布门帘”策略,与国民党检察官作斗争。

《红旗日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机关报1930年前身是《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

1932年,党在国统区的舆论阵地几乎丧失殆尽。

三、左翼及进步新闻事业

左翼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革命刊物:上海《文化批判》月刊1928创造社主办,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太阳月刊》宣传革命文学的一个重要阵地。1928太阳社创办蒋光慈、夏衍、阿英等。

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口号,曾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新思潮》1929、11上海朱镜我主编综合性月刊

193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上海成立。多是原创造社、太阳社、我们社、艺术剧社、时代美术社等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