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_第1页
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_第2页
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_第3页
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_第4页
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称,近10年来,外资对中国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市场控制程度稳步上升,平均控制率已接近三分之一,超过一般行业市场控制度的警戒线。目前,中国的外资企业已多达60多万家,世界500强几乎悉数来华。在工业领域,外资对中国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市场控制度较低,而控制度最高的是制造业。近10年,外资对制造业市场控制度基本在30%以上。以汽车产业为例,外资企业市场控制率2021年以来稳定在30%左右,钢铁行业,外资市场控制度2021年为12.9%;石化产业外资市场控制度18.8%;激烈竞争的纺织产业领域,外资市场控制率超过28%,其中服装、鞋帽制造领域,外资市场控制度在45%至50%之间;轻工业产业外资控制率近10年也超过了37%。特别值得警惕的是,电子信息产业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度2021年以后均在80%以上,外资在该领域发明专利控制度平均达到36%。另外,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决定性因素,高技术产业总体外资控制度近几年已经达到近70%的水平。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引进外资的国家产业安全管理与预警机制,在保持吸引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并加大鼓励外资实质性转让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报告,在中国已经开放的产业当中,每个产业排名前五名的企业都有外资控股。举个例子,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全部合资;电梯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厂商都由外资控股;家电,18家国家级定点企业中有11家与外资合作;医药,20%在外资手中,渠道那就别谈了;汽车销售额的90%来自于国外品牌。更可怕的是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被外资控制多数资产,也就是外资是最大的股东。悲愤!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让外国人当老板,然后榨取百姓的剩余价值。岂有此理!回顾近十几年来,多少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不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之物:1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美国吉列:当年,孙雯那句铿锵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现在呢?“现在这条广告我们已经不能再用了。”南孚人说,“如果我们还称自己是‘民族力量’,国人会戳我们的脊梁骨!”福建省南平南孚电池成立于1988年,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021年,南孚占据全国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2021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新成立的中国电池掌握了南孚的绝对控股权,也就是说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南孚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相反,我们的资金很充裕。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的!南平市政府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的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南孚后来被出卖给竞争对手的厄运便由此开始了:首先是南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2021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外方股东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外方股东的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一下子赚了5800万美元!2021年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了。短短几年时间,南孚由中国电池生产业的巨头变成了其竞争对手的子公司,而且这个竞争对手曾是它的手下败将。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现在好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本来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只好匆匆鸣金收兵。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据说当初南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时是某位领导极力促成的,这位领导因为给南平吸引了巨额外资,政绩卓著,得到了提升。后来南孚成了美国人的了,不过这是他离任之后的事情——自然不关他什么事了。美国吉列公司也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2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1994年初,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并取得控股权,采用合资与品牌租赁的方式,联合利华取得了上海牙膏厂两个品牌的经营权:“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中华牙膏虽然没什么投入,但在销售额上甚至超过了洁诺。中华牙膏的“兄弟”美加净牙膏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命运。美加净是创建于1962年、出口量曾占据全国牙膏出口总量70%的老品牌。合资后的前3年,美加净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年销售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是不久,为了给联合利华的自有品牌洁诺让路,联合利华把美加净的价格从4.5元压到了3元一支。这迫使合资公司改动美加净的配方,换成比较低档的原料,使得原来处于中高档的美加净品牌下跌,而大多数从美加净上游离出来的顾客也成了“洁诺”的用户。最终美加净牙膏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每况愈下。结果,2021年上海牙膏厂依据有关合同,收回了美加净牙膏的商标使用权。和美加净几乎同时合资的北京熊猫洗衣粉,有过与美加净几乎相同的命运,7年合资以后,从年产量6万吨下降到4000吨,境况比美加净更加不妙。3徐工集团——被美国凯雷收购:2021年,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2021年6月,徐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江苏省徐州市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对公司第一大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简称徐工机械)进行改制,拟出让徐工机械部分产权。2021年10月,徐工与凯雷达成协议。相关报道显示:凯雷注资3.75亿美元,获得徐工机械85%的股份,徐工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不过此次收购案由于三一重工及支持民族品牌的爱国者极力反对而暂被商务部搁置。4乐百氏、娃哈哈、正广和——被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乐百氏创办于1989年,和娃哈哈并为上世纪国内饮料界的双雄品牌。之后,农夫山泉后来者居上,于是三足鼎立,共同争夺国内水市场。2021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2021年11月30日,乐百氏公司总裁对员工宣布:由于对今后发展战略与控股方达能产生严重分歧,为尊重大股东的决定,五位原始经营者集体辞职。“兵变”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2021年,乐百氏亏损了一亿多元人民币。但达能依然坚持“调整”的政策不动摇。9月开始,达能大规模“架构调整”,近30%的销售人员被裁。工厂方面裁员幅度高达40%。用乐百氏被裁员工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清洗‘老乐百氏人’”;“在大区和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中,老乐百氏人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70%锐减到20%”。据说,裁员还会继续下去……【娃哈哈】娃哈哈公司的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今天娃哈哈成为全球饮料业第五、中国第一大企业,在饮用水、八宝粥、乳酸奶的市场份额多年保持第一。2021年,中国的饮料市场达3000亿元规模,娃哈哈产量558万吨,营销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33%),实现利税32亿元(增48%),利润22.29亿元(增47%);全国铺货率70%。1996年,娃哈哈上市未果,与香港百富勤投资合作,百富勤介绍了达能,三家出资4500万美元,组建5家合资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纯净水、八宝粥等,商定娃哈哈占49%股份,达能、百富勤共占51%。但签约时,达能与百富勤使用了他们在新加坡共同设立的“金加”投资公司名义(娃哈哈事先不知情)。2021年,达能在境外悄然收购百富勤在金加的股份,轻易获得娃哈哈51%股权。达能立即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被国家商标局拒绝。娃哈哈与合资公司签订了由达能草拟的“商标使用合同”,实际上是变相的商标转让协议。合同规定商标使用许可期限与合资合同一样长达50年,娃哈哈使用自己的商标须经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等于剥夺了娃哈哈集团对自己商标的所有权。尽管达能绝对控股合资公司,但娃哈哈与达能有约在先:合资公司品牌不变、董事长不变、退休职工待遇不变、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由于达能不支持合资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口支援革命老区、贫困区、三峡库区,西部大开发等投资”都受到制约,2021年,宗庆后建立了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职工集资)公司,同样使用娃哈哈品牌。2021年,非合资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利润10.4亿元。2021年3月,达能根据“商标合同”,提出以40亿元收购娃哈哈所有的非合资公司51%股权。达能已经在中国饮料行业前三名实行控股,如果此项收购成立,达能将在该行业形成垄断。。此案突显了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等问题。外资惯于利用中国企业急于发展的心理,在合同文本上设圈套。品牌是原则问题,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达能的合资意在利用娃哈哈强大的营销网络,拿下销售网就可以垄断整个行业,即使有其他品牌出现,也会被它打垮。引进外资是为解决资金和技术缺口,但娃哈哈与达能合资10年的经验说明,“市场换取技术”是一厢情愿,达能在资金上的帮助也不明显。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正在不断完善,但在现有法律环境下,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企业与境外机构合作需加强引导,尤其要纠正无原则追捧外资的倾向【正广和】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该公司是上海桶装水行业老大,有悠久历史。2021年,达能以1.5亿元收购上海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份。合资初期,由上海梅林管理正广和。2021年,达能全面接手正广和的管理。原合资协议约定,总经理不能达到董事会设定的目标就必须离职,但达能接手后操纵修改了公司章程,将董事会成员设为7人,外方多一人;总经理一职由外方推荐(董事长和财务总监由中方委派)。从此达能牢牢掌握住了总经理的任命权。达能在正广和的手法和娃哈哈如出一辙。合资协议规定中方必须将“正广和”商标使用权转让给合资企业,过去正广和要向集团公司支付商标使用费,合资后集团内的其他企业必须向合资公司交商标使用费。集团从此失去了“正广和”品牌,转为以“梅林”品牌产品为主。2021-03年,正广和在上海桶装水市场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营业收入1.58-1.65亿元,净利润388-1162万元。2021年达能接手正广和后,营业收入在1.62-1.69亿元徘徊,在上海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5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世界最大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集团今天在北京宣布:收购中国护肤品品牌“小护士”。这是欧莱雅在中国收购的第一个本土品牌。而完成收购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小护士品牌的缔造者———丽斯达公司董事长李志达今后不得再从事化妆品行业。据悉,10年之内小护士已经发展成中国排名第二的护肤品牌。旗下拥有包括保湿、清洁、防晒、抗皱在内的齐全的护肤品系列,市场占有率达到5%。目前,小护士在全国有28万个销售网点。这对欧莱雅来说尤为珍贵。据悉,自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拥有欧莱雅,卡尼尔,羽西,兰蔻,碧欧泉,植村秀,GIORGIOARMANI,薇姿,理肤泉,美奇丝等国际品牌,其中多个品牌已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巴黎欧莱雅在高档染发市场,美宝莲在彩妆市场,薇姿在药房,兰蔻在高档化妆品市场。但是,这些几乎都是高档化妆品。而在中国更广大的大众消费品市场里,欧莱雅还没有确立领先的市场地位。年轻的中国本土品牌小护士显然可以来“填空”。6乐凯——被美国柯达收购20%:中国感光材料产业支柱之一的民族品牌乐凯胶卷(600135),曾经是国人的骄傲,可以和柯达,富士抗衡的国有品牌。2021年10月与柯达合资,柯达以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至此完成在中国市场并购合作的“三级跳”: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向中国政府提出“全行业收购计划”;2021年与中国政府达成“98协议”,投资12亿美元与中国的7家感光企业中的6家进行合资合作(乐凯除外);2021年与最后一个中国对手乐凯合资,中国的7家感光企业全部进入柯达阵营。在整个产业向数码领域转型的背景下,乐凯胶卷近年来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持续下跌。7山工——被美国卡特彼勒收购:山东山工机械成立于1958年,是一家活跃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上的拥有著名品牌的装载机生产厂商。山工原有产品本来就属于国内价格较高的产品。2021年被卡特彼勒收购。8华润涂料——被美国威士伯公司收购:华润涂料与湘江涂料是中国涂料行业的老大。2021年被美国威士伯公司收购。9双汇火腿肠——被美国高盛集团与香港罗特克斯收购:双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能力1500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180多万吨。目前,其总资产63亿元,员工3万人。2021年双汇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2021年12月9日,S双汇发布公告称,双汇集团、海宇投资已经收到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股权转让后双汇集团整体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同意漯河海宇投资将其持有的公司25%的股权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股权转让后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至此,S双汇的股权转让事项只待证监会批复,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有望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S双汇收入囊中。值得一提的是,双汇的收购被怀疑是曲线MBO(国有企业管理层通过委托第三方收购公司,收购成功后第三方将公司转交给管理层,从而公司的管家变成东家。)10西北轴承——被德国FAG收购:西北轴承曾经是全国轴承行业一流企业,是铁道部生产铁路轴承的定点厂。2021年,西轴整体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德方占51%的股权。在德方资金久不到位、德方人员垄断决策权的情况下,宁夏要求西轴“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工作搞下去”。连续三年亏损后,德方全部收购了中方股份,从此西部最大的轴承企业落入外方手中,同时拿去了中国铁路轴承25%的市场份额。后嫌利润太薄,德方竟停止生产铁路轴承。西北轴承的工作人员认为,当初谈判时草率签约,盲目求成埋下了日后失败的苦果;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为了政绩,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通过合资-控股-独资的“三步走”策略,该合资公司的技术、品牌、市场最终全部被德方控制。11苏泊尔——被法国SEB收购:SEB与苏泊尔是同行,是全球小家电、炊具最大巨头之一,SEB一年销售额20亿欧元,是苏泊尔的10倍,在全球电水壶等9个项目上是第一,与飞利浦是一个层次,而中国只知飞利浦,不知SEB。苏泊尔与SEB在12年前就开始谈,当时苏泊尔还很小,销售额两三亿。双方谈过合作,但当时没答应过他们。后来,SEB成了苏泊尔的客户。2021年,SEB公司又来找苏泊尔谈,但当时因苏泊尔要上市,无法进行下去。据了解,转机是近期SEB派了几个人来做尽职调查,看了几个苏泊尔的生产基地并和苏泊尔高层进行了交流,非常放心,但走之前没将并购完全定下来。据悉,后来苏泊尔董事长苏显泽亲自去了法国,最后敲定收购方案。SEB是以发明世界上第一个高压锅而著称的小家电企业集团,创始于1857年,至今已有将近150年的历史。现今它已成为一个国际化企业,拥有80个分支机构,业务范围广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员工总人数达15000名。赛博集团经营着两个世界知名品牌:特福(TEFAL)、好运达(ROWENTA)、以及其它四个地区的著名品牌Moulinex、Krups、All-Clad和Lagostina等。赛博集团的业务网络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商之一。2021年底,赛博集团收购了部分法国万能牌的业务,使赛博集团在市场上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加入了世界知名的法国万能牌及德国Krups品牌之后,赛博集团的产品能够更符合顾客的需要。现在,每一秒钟,世界上便有6位顾客正选购赛博集团的产品。12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被约翰迪尔收购: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2021年,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与佳联合资,到2021年改为独资公司,约翰迪尔遂取代了原佳联在农机市场的地位。13威孚——被德国博世控制:德国博世与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占2/3控股地位,从此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以上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国家投巨资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14锦西化机——被西门子掏空:在葫芦岛市政府主持下,锦西化机被迫拿出透平分厂与西门子合资,外方占70%的控股地位。自此锦西化机失去了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惟一的利润点,面临存亡考验。15索贝数码——被索尼收购:2021年12月,索尼(中国)公司以1800万美元收购成都索贝数码科技67%的股份,成为索贝公司的第一大股东。16熊猫洗衣粉——被美国宝洁公司斩首:90年代初,北京日化二厂的“熊猫”洗衣粉一支独秀,享誉中国洗涤产品市场,然而在“合资潮”中,“熊猫”这样的“名门闺秀”也难奈寂寞,1994与美国宝洁公司合资。合资后,宝洁公司利用控股权大力宣传旗下的品牌“汰渍”和“碧浪”,而“熊猫”则倍受冷落,产量年年递减。17金龙鱼——为他人做嫁衣裳:80年代末,我国某知名企业与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公司合作,在深圳成立了南海油脂公司,使用“金龙鱼”品牌,经过10多年的共同培育,“金龙鱼”已成为国内食用油类第一品牌,但后来中方公司才发现,“金龙鱼”商标权是注册在郭兄第名下,自己多年辛苦培育的原来是别人的品牌,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最终,中方企业只能退出合作,重新开辟自己的市场。18大连电机厂、大连第二电机厂——被新加坡威斯特、英国伯顿收购:原大连电机厂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企业,一直肩负着引领国内中小电机行业技术发展的重任;Y系列、Y2及派生系列产品在国内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市场占有率很高,生产规模、质量和技术国内领先,20%多产品出口,是全国中小型电机协会理事长单位。原大连第二电机厂曾是机械部生产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大连第二电机厂主要生产特种电机,是原机械部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企业管理样板,在全国特种电机行业排名第二,产量占国内特种电机市场的1/4-1/3,仅次于佳木斯电机厂。1990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加上内部管理出现漏洞,两电机厂陷入困境。1996、2021年,两个电机厂分别与外商(新加坡威斯特、英国伯顿)合资,被外商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连年亏损,巨额隐蔽收入流失境外。外资掏空了合资企业后,收购了中方全部股权,仅3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合资存在资产严重低估问题,大电机资产作价1亿元,企业有人认为,至少应该是2~3倍。合资不仅没有达到国企解困的初衷,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半以上职工丢了饭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国家多年培育的行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被瓦解破坏。两个电机行业骨干企业的消失,给电机行业技术进步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大连电机因技术国内领先,产品种类齐全,当时是中小电机联合设计的骨干企业,承担行业联合设计汇总的功能。该厂合资后技术骨干大量流失,行业汇总功能也消失了。淘汰热轧矽钢片、推广冷轧矽钢片是技术进步方向,节能的重要措施,但受到大连电机合资的拖累。国家需要在原来大连第二电机厂一些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冶金、石化电机,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投入,二电机厂被外资控股后,就失去了依据。19啤酒业拥有百威品牌的美国AB公司收购哈啤,并计划收购青岛啤酒,苏格兰纽卡斯尔集团收购重庆啤酒,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福建雪津啤酒集团,全球最大啤酒酿造商、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英博啤酒集团(InBev)同意以约7.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中国褔建雪津啤酒厂。这一收购将使英博成为中国这一世界最大啤酒市场中的第二大啤酒酿造商,占市场份额12%,仅次于青岛啤酒集团。香港华润公司并购四川蓝剑啤酒公司,英博参股燕京啤酒英国Diageo酒业收购四川水井坊。21大宝——被强生收购: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这样亲切的广告变成了强生婴儿尿不湿。拥有强生,ClearClean露得清娇爽,邦迪,泰诺,派瑞松,达克宁,安乐士等诸多品牌的强生公司收购大宝集团。2021年2月,作为全国护肤品行业第一的北京大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股权(北京三露厂国有股83.42%,职工持股会16.58%),3月与美国强生签订了转让全部股权的合同。2021年,大宝销售额为7.8亿元(占全国市场1%),在国内护肤品企业中排名第一,这样,强生就拥有了大宝遍布全国的二、三线营销网络。化妆品企业淘汰率很高,两年前全国有5000多家,现只剩3300家,2021年外资化妆品企业有130多家,占有国内40%的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外资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以上,内资企业仅2-3%)。目前活跃于市场的本土品牌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余种,随着外资企业瞄准三、四线城市,国内品牌的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22舒蕾——被拜尔斯多尔夫公司收购:德国著名日化巨头——拜尔斯多尔夫公司2日发表公报称,其出资约2.7亿欧元收购了中国最大的洗护发企业丝宝集团旗下丝宝日化85%的股份。生产妮维雅的德国公司拜尔斯多夫(Beiersdorf)公司欲以近20亿元价格收购国内最大的洗护发企业---丝宝集团旗下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四大护发品牌。23白加黑——被德国拜尔收购:东盛控股子公司启东盖天力于去年10月与拜耳签署协议,启动盖天力将所拥有的抗感止咳类西药OTC业务转让给拜耳。这些业务包括“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三大非处方药品牌、相关生产设施及全国销售网络。24正大福瑞达——被美国博士伦收购:2021年正大福瑞达占据国内眼科用药市场24%的份额,其润洁等几个产品一直是眼科市场的一线品牌。一直在隐形眼镜市场稳坐老大位置的博士伦,进入中国近20年,直至最近才首度大规模发力中国市场:出资2亿美元现金购买山东正大福瑞达大股东持有的55%的股份,从而控股该公司。25桦林轮胎——新加坡佳通轮胎2021年,佳通轮胎(中国)投资通过司法拍卖,竞得ST桦林的控股股东桦林集团持有的1.5107亿股国有法人股(占ST桦林总股本的44.43%)。成为桦林轮胎第一大股东。外资"转道"司法拍卖并购上市公司,开创了外资入主上市公司的新渠道。佳通轮胎是新加坡佳通集团(世界轮胎巨头)在华企业。佳通轮胎将福建佳通51%股权与公司整体资产进行置换。福建佳通是佳通集团在中国的五大轮胎生产基地之一,以生产子午线轮胎尤其是半钢子午线轮胎为主,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半钢胎生产企业。佳通集团准备将其下属的安徽佳通、重庆佳通、银川佳通等在华的全部资产都注入佳通轮胎,把佳通轮胎打造为其在华的轮胎产业平台。单位名称所在地企业性质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杭州橡胶集团浙江合资59.3安徽佳通轮胎安徽外资55.9山东成山集团山东私营52.0上海轮胎橡胶上海港澳台47.2双星集团山东国有45.8三角集团山东有限38.9山东玲珑橡胶公司山东有限32.1青岛黄海橡胶集团山东国有31.2风神轮胎河南股份28.0贵州轮胎公司贵州股份23.4262021年11月高露洁收购了中国扬州三笑集团的全部股价,2021年9月22日,壳牌收购统一润滑油。通过这次购买,壳牌成为了中国润滑油市场排名第一的国际能源公司。2021年5月,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中国纸业龙头企业晨鸣纸业集团。制药:华药集团: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2021年销售收入78亿元,居全行业第二。2021年落到行业第四,亏损2千万元。公司陷入债务困境。2021年进行股权改革。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华北制药”4.07亿股国有股折10亿元,另5820万国有股以2亿元卖给荷兰DSM(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一并抵偿所欠“华北制药”债务。DSM遂获得华北制药7.4%股权。2021年2月DSM再用3500万美元购得华北制药25%股权;另出资1.06亿美元与华药集团的青霉素和维生素业务合作成立新公司,占49%股权。DSM成为华北制药第二大股东。哈药集团:2021年,香港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联合投资获得控股权(?)。盖天力:2021.10,拜耳医药保健(BHC)与我东盛科技之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签署协议,以10.72亿元收购后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业务和相关资产,收购金额10.72亿元(1.08亿欧元),东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药OTC业务。此为医药领域最大外资并购案。2021.2,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分别购买河南天方药业集团16%和4%股权。天方药业由此从国有股份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都是外资控制的合资企业?)小五金电器法国SEB并购国内压力锅老大苏泊尔: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2021年全国炊具行业销售额50亿元,2021年上半年苏泊尔主营业务收入达5.7亿。苏泊尔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21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以2.4亿欧元,购得苏泊尔52.74-61%的股权(苏泊尔及相关公司以18元/股卖给SEB共2.5亿股14.38%股权;以同等价格向SEB增发4000万A股、要约收购苏泊尔4860-6645万股),控股苏泊尔。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烹饪炊具分会的8家副理事单位中的6家,如爱仕达、沈阳双喜等,2021年8月发布声明,反对苏泊尔并购案。他们指出:苏泊尔在炊具行业销售额已过20%,根据《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并购方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的和市场占有率达20%的,并购导致一方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或者一年内连续并购10家企业的,都必须向商务部和工商总局报告。苏泊尔的并购触及四条“红线”中的三条;一旦这种垄断式的并购成为事实,行业良性竞争格局将变为以价格战、广告战等先导的恶性竞争,国内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将造成大量员工失业。仅在广东彩塘镇一地,炊具五金小企业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务部对此案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后,于2021年4正式下文批准。SEB与上海电熨斗总厂合资的教训:红星牌电熨斗——被SEB收购:2021年,红星产品几乎遍布我国每一个省的每一个主要城市,市场占有率高达95%。而正是看中其市场销售渠道,SEB于1996年和红星合资建厂,并于2021年实现全额收购。而当时双方曾经就在中国市场上以SEB旗下品牌还是以红星品牌销售存在的争论,最终以红星品牌在很短时间内走出人们的视线而告结束。上海电熨斗总厂的“红心牌”电熨斗曾占有47.4%的国内市场份额,1993年品牌评估价值达1.3亿元。1996年4月,SEB与该厂共出资1650万元(SEB出资60%)组建上海赛博电器。公司董事会5人,法方占3个名额。法方利用控股权,把红心变成加工车间,高进低出,转移利润;利用中方多年积累的销售队伍和人脉资源,使SEB的特福、好运达品牌低成本打入内地数百个商场,并实行专柜分割,贬低红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于推广力度存在明显歧视,使“红心”的市场占有率锐减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进或开发新产品或被法方拒绝,处处掣肘,董事会议冲突不断,合资公司三年累计亏损3千万,财务报表年年获通过。最后中方被迫撤出。2021年,法方全面接手并将合资公司改为独资公司,留给中方一屁股烂账。金融——最重要也是目前中国最为薄弱的行业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大量国家重要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安全令人担忧”。至2021年9月,国内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共67家,包括16家银行、4家信托公司、19家保险公司、1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4家汽车金融公司。外资金融投资者的兴趣涵盖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所有领域。(1)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四家已成为合资银行,外资股权接近25%上限。中国工商银行:高盛、安联、运通(美)投36亿美元,持10%(2021.8)中国建设银行:美洲(25亿美元9%),淡马锡(14亿美元5.1%)共39亿美元,持14.1%;境外发行股票获65亿美元(2021.7)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31亿美元10%),瑞银和亚行(5%),淡马锡(新加坡)拟投31亿美元。交通银行:汇丰(19.9%),境外上市(17.5亿,11.23%)。(2021.8)(2)其他股份制银行大部成为中外合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花旗牵头的财团出资242.67亿人民币,获85.5888%股权;外资股:花旗20%,普华8%,IBM信贷4.74%(202111)。特准外资股突破25%。浦发银行:花旗投6亿RMB占4.62%股权(2021.12)深发展:新桥(美)占17.89%股权(2021)兴业银行:恒生16.26亿港元占15.98%,新加坡投资占5%,国际金融公司(世行下属)4%(2021.12)民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占1.60%,淡马锡占4.55%(2021)。渤海银行:渣打19.9%(2021),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2.2亿美元?%(2021-05)。(3)地方商业银行大量成为合资银行。如:西安商业银行(2021),北京银行(2021),杭州市商业银行(2021),济南市商业银行(2021),南京市商业银行(202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2021),南充市商业银行(2021)等。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再局限于大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专业化外资银行更加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4)外资在各类基金、证券公司、保险业,不同程度地介入。基金:合资基金公司20家38.5%,中资基金公司32家,61.5%保险:前10名保险公司5家合资(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华泰);全部保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40家,49%,中资保险公司42家,51%。外资占保费收入7%。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的支行数以万计,不论从网点覆盖,从业人员还是政策支持方面,外资银行都是无法与其抗衡的,而控股是赚取银行利润的最好的方法,所以作为美国中央银行股东的高盛等外资银行积极支持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并作为其咨询顾问,其用心良苦啊!一旦金融系统被外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大豆、粮油产业大豆早在1996年就完全开放,是中国农业第一个开放的领域,不到10年,业界对外资蚕食的担忧已经变成了现实,随着洋大豆的大举进入,沿海就地加工的蓄意布局,跨国粮商对油脂行业的参股控股,使得大豆产业陷入被外资全面控盘的境地。中国的大豆出口量曾占世界80%以上,但从2021年开始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21年进口达2827万吨,10年增长10倍,中国进口大豆已占全球1/3。2021年之后,国内油、蛋、肉等消费量节节上升,2021年底豆油上涨带动粮油肉类纷纷涨价。同时,东北大豆产区遭遇空前的进口冲击,大豆收购价持续低迷,种植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都苦不堪言。根本原因是跨国粮商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形成了大豆进口和加工的垄断。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目标:①倾销更多的大豆;②抢占市场;③利用在华企业控制中国市场,实现国际贸易环节的利润。中国企业在2021-2021年连续三次被国际豆商“逼仓”,2021年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2021-2021年初,美国方单方面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美经贸关系一度紧张。国务院总理访美,中国政府宣布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传言:中国将采购150万吨大豆。美农业部称:该年度大豆收成不好,中国采购团到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竟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中国人离开后1个月,美大豆期货价又回到3100元。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这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15亿美元冤枉钱,此后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国产大豆收购价大幅度下滑。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大粮商如美国ADM、嘉吉、邦吉、新加坡Wilmar、托福、来宝等大公司入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2021-05年,国家发改委两次发布行业预警:国内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但外资乘我企业困难,加快并购我国大豆加工领军企业。中粮集团旗下8个油脂加工企业均成为外资企业。同时外资又兴建大型榨油企业。至2021年4月,仍在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有64家,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量。现在大型压榨企业只剩一家(黑龙江九三公司)未被外资兼并。针对所谓“国际粮商给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就业、税收,中国大豆企业技不如人”的说法,九三公司田仁礼指出:一个日产5000吨的加工厂,投资并不大,用工一般不超过250人。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并不逊于外资企业。国际粮商控制了从大豆主产地南美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产业链。他们在南美国家发放生产贷款、修建铁路港口,控制了当地绝大多数的大豆生产,南美豆农则低价出售大豆抵偿贷款。粮商将南美大豆采购价控制在200美元/吨以下,然后操纵期货交易,以300-400美元的价格卖出。当前,外资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控制全球90%的大豆贸易),控制了中国60%以上的实际压榨能力后,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跨国公司买入南美廉价大豆、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转卖给中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留给中国的是压榨行业的低利甚至亏损、本土大豆的滞销。业内预测今后2-3年内,跨国粮商将可能完全垄断我国大豆产业的布局。益海嘉里集团是新加坡丰益国际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旗下拥有“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多个著名品牌。占领了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福临门,鲁花等中国品牌都有外资的参股和介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2021年粮油涨价就跟四大粮商有直接关系!

微软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控制中国市场。一位lT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当年,为了打压中国的软件企业,占领市场,微软有意放任盗版的Windows、Of-fice等软件在中国盛行,甚至默认其在官网上升级。等到中国对手已经没有什么生存空间,中国的用户只习惯用Windows时,微软开始发难从对网吧的诉讼,到对盗版用户升级的锁定,招招直指“收钱”。水泥瑞士Holcim,,摩根士丹利,爱尔兰的CRH,摩根士丹利联合鼎晖投资,分别收购了华新、海螺、亚泰、山水国内四大水泥品牌。钢铁法国圣戈班全资收购徐州钢铁总厂,阿塞洛米塔尔收购包钢,美国凯雷并购江都钢管。轮胎法国米其林收购我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海轮胎集团股份,佳通轮胎收购桦林轮胎。轴承Torrington收购无锡轴承、舍弗勒收购西北富安捷轴承,美国TIMKEN(世界第三,美国第一SKF轴承)收购烟台轴承,德国FAG公司收购宁夏西北轴承。变压器ABB收购合肥变压器厂,日本东芝收购常州变压器厂。英国伯顿收购大连电机厂,西门子收购锦西化机,机械德国博世无锡威孚,美国农机大鳄约翰迪尔公司收购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美国国际煤矿机械集团鸡西煤机和佳煤机,瑞典阿特拉斯公司收购沈阳凿岩机厂。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山工机械,柳工、和厦工。美国汉鼎并购玉柴工程机械,美国凯雷公司收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企业徐工集团。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威海)

水务法国苏伊士集团收购常州水处理公司,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

汽车通用、福特等6家巨型跨国公司和相对独立的本田、标致-雪铁龙以及宝马公司在我国都找到了合作伙伴,并且已经控制了95%以上的市场零售英国Tesco公司收购阳乐购超市、家乐福收购天津劝业超市、家乐福收购昆百大、美国兰马集团收购鄂武商、太平洋百货收购西单商场,外资零售业占领了中66%的市场,中国的世纪联华,大商勉强存活。外资快递占领中国20%的市场,10年内将达到80%。金融专家郎咸平曾以零售业为例,说明外资控制某一领域的害处:联合垄断,然后上台销货价格,剥削消费者,下压进货价格剥削供货商,最后把中间利润扩大,合法地汇出中国。有专家在研究中国引进外资问题时得出结论,中国的外资对有效率的内资的比例在0.29和0.58之间。这个比例十分接近于目前世界公认的外资依赖国,如新加坡、荷兰和爱尔兰等。纵观这些民族品牌被外资并购的原因,有公司决策的失误,有公司高管侵吞国有资产的野心,更主要的是一些为了高升的官员把中国资质最好的国有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他们借着招商引资的借口,为了让自己有政绩,做着出卖国有品牌的劣徒行为。可悲的是,国内的品牌出售其实更像是一种拥有溢价能力的净资产的收购,而不是品牌出售!品牌的无形价值几乎被完全忽视!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品牌专家格外不解和叹惜!雪津啤酒是出售价格最值的企业,其余除了苏泊尔之外,99%的民族品牌几乎可以说都以废品价格卖了。一些国有企业在评估品牌价值时还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企业不景气、快破产的时候,则高估品牌价值,以虚夸实力;而企业要把品牌转让或许可给外方时,则低估品牌价值,以达到“促销”的目的。浙江某企业的“东宝”在转让前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转让“东宝”时,连同该企业的十九项专利,共作价才一千万元人民币。天津日化四厂同外商合资前,其“金鸡”鞋油已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合资时,“金鸡”品牌仅作价1000万元。外商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需要尽快铲除中国市场上的绊脚石--中方知名品牌,因此外商往往选择中方同行业中的知名企业进行合资。由于中方知名品牌的价值较大,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一般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使用,或干脆将中方品牌打入冷宫、弃之不用。同时却大力培育外方品牌。中方知名品牌合资后若几年不用,就会被消费者逐渐淡忘,从而一文不值。一些跨国公司或基金在华并购的基本要求是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一策略被称为外资并购的“斩首”策略。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一旦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专家认为,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将会出现核心技术缺乏症。跨国公司只会将商品生产中最没有附加利润的部分,比如组装环节,最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最易造成污染环境的环节放在中国。而公司利润和新创造财富的绝大部分将会被跨国公司所拿走。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中国就只能充当打工者的角色。另外,还有企业界人士指出,国家总是在提自主创新,但是当这些企业好不容易花了很多时间终于发展起来的时候,却突然被国际寡头企业利用资本的优势收购了。这种情况会使国际寡头尽快地消灭竞争对手,然后快速地占领中国市场。而这些大企业如果都被收购和控股了,那么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就没有了。某些部门出台的政策让人失望,其采购和招标不是向民族产业倾斜,而是相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采购不向本国产品倾斜的,除非生产不了所需产品。我们呼吁消费者热爱国货,特别要使用高品质国货,我们不保护落后,同时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爱国,应该推断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使用高品质国货,就可以把爱国心和先进性结合起来。也有很多人认为保护民族品牌是国人采取双重标准,指责国人批评美国限制中石油并购优尼科,自己却不准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也许吧?如果有中国人在国际比赛中支持中国对的对手,甚至在中国与外国的战争中支持敌国,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站在敌人的角度,他们也是爱“国”啊!警惕外资并购“高峰期”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6000多亿美元,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近一两年,外资更是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很多人认为,这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些事实是,在一些传统领域和新兴行业,外资正在有计划地“跑马圈地”,占领产业制高点和控制权。《瞭望》新闻周刊调研发现,我国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从原来的接受其生产性投资,逐步发展到以并购形式吸纳其直接投资。专家预测,中国未来5年内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并购市场。我国企业被外资并购的“高峰期”即将来临。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准备好了吗?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的话发人深省:“我国很多行业的发展战略是模糊的,而虎视眈眈的跨国公司的战略却是清晰的。”国内产业界对外资的审视,开始掺进越来越复杂的心态。外资并购提速2021年3月,美国联邦快递宣布完成收购我国大田快递全部股权。此前,美国UPS已经获得我国23个区域内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控制权;2021年荷兰物流业巨头TNT全面收购了我国最大的民营物流企业华宇物流。我国的知名企业经营多年积累的网络资源,选择了转让给外资,在业界引起很大震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发育滞后,缺乏产业保护机制,不少新药研发企业最后的创新成果都被实力雄厚的外资摘取。上海某生物技术公司历时11年研发的新药材肾参,即将获得国家新药证书,但由于资金问题,逐步被外资收购,中国资本最后仅剩10%。仅在上海张江药谷,已有4个有望诞生国家一类新药的中小企业被外资参股或控股,20多个新药被外资后期介入。一个不容忽视的潮流是,跨国公司开始将全球战略重心转移至中国市场,并购逐步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例,其2021年全球销售总额为226亿美元,而在华业务收入仅占2.2%。从那时起,卡特彼勒开始将全球战略重心转移至中国市场,决心在十年内投资100亿美元“整合”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2021年之前卡特彼勒在华投资的基本方式是参与国企改制,现在则是全面出击进行并购,瞄准的正是徐工、厦工、柳工等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骨干国企。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以及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国际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外资对国内企业并购的速度在加快。这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随着我国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外资在华并购的技术障碍不断解除。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与实施细则,如《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资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通知》《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等。外资的并购对象从“中资”扩展到“境内企业”,解决了民营企业吸引外资的所有制障碍。同时,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并购投资的退出机制不断完善以及更多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准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场估值水平和并购成本进一步降低,外资通过资本市场实行并购的技术障碍已基本消除。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成长起一大批有价值的企业,它们拥有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良好的设备、国内市场营销渠道、优质品牌等。并购这些企业能够使外商获得最大的产业协同效益,对跨国公司构成极大的吸引力。对国内企业来说,获得企业转让收入、缓解企业扩张所需巨额资金压力,是大股东主张接受外资并购的主要出发点。沈阳机床集团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债务,通过债务重组和资产整理,负债率降至60%左右,但仍背负较大的还款付息压力。今年6月9日,持有沈阳机床集团100%股份的沈阳市国资委与美国加纳基金签订框架协议,向后者出让沈阳机床集团30%的股份。加纳基金携20多亿元资金进入沈阳机床集团,短期内将使这家企业资金紧张、债务沉重的状况明显改善。竞争压力也迫使一些企业接受外资并购。近年来,我国涂料市场受到成本上涨、洋品牌挤压、国家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因素牵制。巨大的竞争压力下,2021年,我国民营涂料业的龙头老大——广东华润涂料80%的股权被美国威士伯公司以2.8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此外,我国一些产业自主整合面临体制障碍,如工程机械领域的厦工、徐工、柳工等,这给外资并购提供了机会。外资并购“潜规划”中国行业协会商会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张经告诉本刊记者,国外的并购投资者主要分为产业投资者与金融投资者。产业投资者来的基本路径是先参股、后控股,或者直接控股,但最终目的是将利润转移出中国。而金融投资者来主要是靠低价买入有潜力的公司,再高价卖出获利,投资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出手”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运作上市;二是转手卖给产业投资者;三是由企业自身回购。对于获得控制权的外资企业来说,转移利润是其在华战略的重点。其主要方式无非是通过技术转让费或引进关键零部件,将在华利润甚至银行贷款转移到其国外总部。厦门唯开的前身是厦门中桥通讯设备(简称厦门中桥)。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厦门中桥已是我国传呼机市场的老大,并拿到了当时紧俏的GSM牌照。2021年,厦门中桥总经理因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被立案调查后外逃。韩国电池生产商——唯开株式会社借机将厦门中桥并入旗下。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利用厦门中桥几千万元的可抵押资产到当地中资银行贷款近1亿元。在此基础上,唯开的韩国籍法人代表李相澈以个人信誉为担保,向中资银行贷款约4亿元。然而,在不到5年时间,唯开从年销售额达9亿元的黄金经营期一下子掉入了资金黑洞,资金链彻底断裂。如今近5亿元银行欠款、数千万元的拖欠货款、数百名员工的解聘等“烂摊子”被丢给了厦门市政府,韩国籍法人代表李相澈逃之夭夭。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在韩国名不见经转的唯开株式会社,在进入中国的几年时间内,其韩国总部在首尔价格不菲的地段竟盖起了一栋高级写字楼。公司内部的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唯开的原材料采购都由韩国总部负责,其采购价格大大高于这些原材料本身的价值。由于国内行业通常是经销商先付款后提货,因此“唯开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的经销商货款”。此外,唯开在厦门各大银行大量贷款,总额近5亿元。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等7家中资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与产业投资者不同,金融投资者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深圳证券交易所办公室徐良平说,一旦合资企业上市无望,金融投资者往往将企业卖给较具资金实力的海外产业巨头。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投资者一般也是从参股到控股,其中中方股权分散往往使得金融投资者有机会全面收购。福建南孚电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2021年南孚在中国国际金融的帮助下,找到摩根斯坦利作为新的投资者。南孚电池最初的四大国有股东:南平电池厂、香港百孚公司、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福建分公司以南孚69%的股份作为出资,外方以1500万美元作为出资,合资组成中国电池。其中,中方占51%股份,外方占49%股份。但是,中方股权分散,四大国有股东分别持有少部分股份。当时,南平市政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通过这些运作,南平市得以引来外资;另一方面,南孚今后通过上市解决未来融资问题。因此,中方依然能够控股南孚电池。然而,正是这次看起来“无懈可击”的合资为南孚电池埋下了苦种。合资公司成立不久,百孚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向摩根斯坦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斯坦利收购了原属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福建分公司的股份;2021年,摩根斯坦利通过增资又获得了部分股份,最终控股南孚72%的股权。由于种种原因,南孚电池上市困难重重。在进入南孚四年后,摩根斯坦利急于套现。最终,摩根斯坦利在2021年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南孚电池卖给美国吉列集团。两年后,美国宝洁集团又以5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吉列全部股份,成为南孚电池的新东家。南孚电池至此经历了一次从金融投资者到产业投资者的转卖。去年10月,宝洁公司要求将南孚电池账户的7亿元人民币存款,从中资银行转入外资银行。并企图违反与南平市政府的承诺,欲以大股东的身份,在南孚公司分红,而不是把南孚的利润留在南孚进行再投资。由于南平市政府坚决反对,才暂时阻止了宝洁公司的计划。专家们担忧的还有,国际游资正在借“中国概念”圈钱炒作。在跨国公司参与国内企业并购时,国内企业往往要在产业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之间选择其一,一些大型企业出于避免同业恶意并购等原因,往往选择与金融投资者合作。但一些金融投资者并购我国企业,说穿了就是包装后转手出售,通过资本运作套现获利。值得重视的是,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与金融投资者的并购协议中,往往附加了一些“保护性条款”,如一些并购案中,明确规定纳税地不变、管理团队不变、品牌不变,同时要求合作方投资扩大生产等,希望借助合作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满足资金需求。但这些“保护性条款”往往难以得到真正落实。无锡威孚是国内油嘴油泵行业排头兵企业,但与德国博世公司合资后就被要求只能生产欧Ⅱ以下的产品,不能开发与生产欧Ⅲ产品。在被并购前,南孚电池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可现在,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南孚不得不改变经营方针,完全停止了产品出口。外资掌握了多个产业的控制权拥有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的外资的进入,对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缺乏战略防御机制等原因,我国许多领域的产业控制权实际已经易手,产业升级的成果也为外资摘取。一些企业甚至放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自主研发平台,沦为外资的加工车间。随着外资在国内战略并购和“独资化”趋势的加剧,这一现象更显突出。在电脑操作系统、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等行业,产业控制权几乎都在外资手中。一些行业尽管发展迅猛,但由于核心技术、标准都在跨国公司手中,出现了全行业为外资“打工”的现象。另一方面,外资并购、合资的“市场替代”效应值得反思。国内市场份额曾高达95%、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2021年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合作后,2021年成为美方独资公司。至此,约翰迪尔完成了对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在我国农机领域的市场替代,我国也失去了在大型农业机械领域的自主发展平台。这种市场替代,往往伴随着中方企业多年培育的品牌和研发平台的丧失。日本松下在与当年中国空调领域的著名企业万宝集团的合资中,松下有空调压缩机技术优势,万宝有国内品牌、市场优势,但到今天,松下空调已经从零做到200多万台,而后者已从市场消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认为,在我国一些领域,外资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产业控制,并且控制程度在不断加深。他举例说,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最大的厂商无锡威孚,2021年与德国博世合资由德方控股后,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技术人员全部被吸收进合资企业,使威孚失去了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主导权;在博世控制了销售渠道后,随即将P型油泵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提高近90%。市场替代的恶果更重要的是对行业创新能力的大幅削弱,导致一些企业掉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条分布的底端。曾在我国电机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大连电机厂和大连第二电机厂,上世纪90年代分别与外资合作后,几年之间外资便完成了从“做亏”到“独资”的全过程。国企解困的初衷不仅没有实现,一度引领国内中小电机技术进步的自主研发平台也被瓦解。(来源:瞭望)中国产业安全面临外资并购狂潮蒋志敏李孟刚中国面临“井喷”式外资并购浪潮,“市场换技术”的预期未能实现,民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经济安全面临外国家战略性产业的蚕食和侵吞后可能造成的严重的后果。据中国产业安全中心发布的2021/2021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该报告说,自1993年以来,外资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21年已超过31%,占有率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不但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并且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转向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浪潮已经来临。随着这种并购的迅猛增长,我们所期望的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未如预期,而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当一部分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掌控或取代,国内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受到削弱,面临外资对于国家战略性产业的蚕食和侵吞可能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新趋势最近一个时期,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直指产业控制权,呈现出新的趋势。第一,外资并购重点转向我国重要行业的排头兵,一些行业的国有龙头企业陆续被并购。外资企业利用我们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机,争相并购我国一些重要行业中的国有龙头企业,抢占制高点,其意图已不完全是商业性的,而具有明显的操控中国市场的战略指向。例如,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轴承行业的西北轴承公司,化工机械行业的锦西化机,油泵油嘴行业的无锡威孚,电机行业的大连电机集团,齿轮行业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以及常州变压器厂,陕西鼓风机等,这些在我国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经或正在被外国跨国公司并购重组。第二,外资并购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一是必须控股,二是并购对象是行业龙头企业,三是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条几乎成为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的普遍要求。第三,外资在华并购还表现出整体并购、“全行业通吃”的战略意图。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从1995年开始,与徐工集团建立第一个合资企业起,就着眼于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并购,已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厂,最近又试图通过控股投资方式收购厦门工程机械公司,还在谋求并购三一重工股份、广西柳州工程机械集团、河北宣化工程机械集团。如果美国这家公司的这一布局得以实现,就可能“通吃”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外资在华并购还出现了联合行动,既有外国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也有它们与有关国家的投资公司或基金的配合。例如在卡特彼勒公司并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同时,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于去年10月收购了徐工集团的股权。凯雷作为风险投资机构,很有可能将其股份转卖给卡特彼勒。表4-4-22021年外资在部分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行业我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亿元)外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亿元)外资市场占有率(%)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910.222681.2045.3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4014.382128.5553.02家具制造业1829.16935.4351.1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703.701050.0661.63塑料制品业6226.062570.2141.2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217.349442.1346.8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3054.4327126.1482.0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497.172298.3665.72资料来源: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外资并购带来的一个突出的负面效应,就在于它很容易形成外资垄断,削弱我国产业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近年来,外国跨国公司在我国形成的垄断现象已相当突出。在钢铁行业,产能规模全球排名前两位的米塔尔公司和阿塞洛公司,目前都已完成了它们在中国的并购布局。2021年7月,米塔尔以26亿元收购华菱钢管37%以上的股份;2021年2月,阿塞洛以20.86亿元收购莱钢38.41%的股份。阿塞洛虽然没有取得控股地位,但是已经与莱钢的另一大股东莱钢集团的股份持平。有消息指出,米塔尔、阿塞洛等已广泛接触国内地方钢厂等二线企业,如包钢、昆钢等,大有“将并购进行到底”的势头。在机械行业,2021年10月,国际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美国凯雷集团,宣布以3.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的控股权,这是国际投资基金收购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控股权的第一例。徐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徐工机械则是其最核心的企业。而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已收购了山东山工机械40%的股份,并正与广西柳工、潍柴动力、三一重工、厦工等一大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展开收购谈判。在水泥行业,并购风潮也不断涌起。2021年1月6日,海螺水泥发布公告称,摩根士丹利旗下添惠亚洲与国际金融公司,分别买下海螺集团持有的海螺水泥10.51%和3.82%股权;3月初,世界第二大水泥企业瑞士豪西蒙公司宣布以1.25亿美元接下华新水泥为其定向增发的1.6亿股,如若审批通过,豪西蒙在华新水泥的股权将由原来的26.1%增加到50.3%,从而实现对华新的绝对控股;4月18日,世界水泥业老大拉法基公司一举收购了贵州本土3家大型水泥厂,此外拉法基公司还控制四川双马89.72%股权。外资在我国水泥行业的并购及参股已到了全面开花的地步,我国前五大水泥企业,除了浙江三狮外,其他4家企业均被外资并购。在流通行业,2021年商务部共批准流通行业外资企业并购项目24个。其中,上海永乐电器公司一次性向外商转让61个店铺;英国TESCO公司在境外收购了我国内“乐购”25个大型超市50%的股份。全国工商联并购工会会长王巍认为,在未来两三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资本市场将形成一个由外资并购主导的格局。如果外资通过收购获得主导地位或垄断地位的市场份额,或者收购与之竞争的市场领先企业,将导致外国跨国公司在当地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并形成垄断,包括制定垄断价格,操纵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等现象都可能发生。对于外资的纷纷并购带来的这种负面影响不能低估。外资力图通过并购控制我国市场,将会对我们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的安全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在一个产业中,当外资企业的控制力大于本国企业的控制力时,该产业就是不安全的。首先,外资可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其次,外资市场控制率的提高意味着民族经济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对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发生西方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大量并购,势必对我们民族经济的成长与发展形成遏制,影响我国经济的自立能力,特别是在能源、基本原材料、交通等基础产业和金融、流通等关键行业,外资市场控制率过高,将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第三,由于西方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挤压,将会妨碍我们民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使之在重要产品和关键技术上有可能长期受制于它们。如果我国的一些关键装备部门如轴承、齿轮的骨干企业被外资并购,甚至还有可能对我们的国防安全产生不利影响。表4-4-52021年各行业外资股权控制率行业企业数(户)投资总额(亿美元)注册资本(亿美元)外资股权外方控制率(%)总计27486317075.659465740678.25农、林、牧、渔业5821257.1012710683.46采矿业97081523567.31制造业187458104125924468179.0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8086633219558.73建筑业387630817111869.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74357230618460.1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04534920719192.27批发和零售业1578637822318181.17住宿和餐饮业619428215311273.20金融00房地产业144382271113492081.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07039626522584.9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95432218815884.0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86102604168.3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311100654975.38教育19653266.6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102212866.6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308138786380.77其他

53515411410592.11资料来源: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在中国39个行业的三资企业中,外资已在多数企业中拥有了股权控制权。而且随着独资企业在三资企业中比重的逐年提高,外资股权控制率将越来越高。外资并购容易导致我国技术的空心化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先进技术。但在实践中很难实现,首先对外资而言,技术是其在东道国的立身之本,自然会对技术产生强烈的控制意识,并会采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外溢。东道国通过示范和模仿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也正在增加。以并购换技术的目的,不是一厢情愿所能实现的。如果盲目地对外资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将会贻误本国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现实情况说明,外国跨国公司投入或转让给我们的大多是所谓“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往往是属于二三流甚至是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是很少在我国转让或投入的。另一方面,国内受资方企业由于过于依赖外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开发的现成技术,自主开发动力不足,因而对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并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我国汽车工业中的不少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外资合资已20年,至今一款自主车还未开发出来。这种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存在。不仅如此,我国有些企业尽管花费大量时间、资金,已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技术,但由于被外资并购,很快就被人家的技术所代替,随之而来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了。这种状况长此以往,我国的技术空心化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外资并购容易对我国的产业品牌形成控制西方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时,大都会采取各种手段推广自己的品牌,通过强大的营销能力,排挤和打压东道国本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我国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也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还有尚未成熟的民族品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以及先进的营销手段,凭借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平台”,通过遍及全球的生产与销售网络,牢牢控制了世界品牌市场的格局,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自己拥有的品牌的生存环境正在空前恶化。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挑战西方跨国公司业已构成的全球市场品牌格局,在与这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很容易受到它们品牌的打压。在开放的全球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往往不得不接受跨国公司的所谓全球化分工安排,放弃自主品牌,长期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贴牌加工,或者长期作为地域性的小品牌存在,艰难地寻找和填补市场缝隙。而那些具备成长潜力或可能对西方发达国家构成竞争威胁的企业或品牌,又往往容易成为西方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我国曾经活跃一时的国内知名洗涤用品品牌活力28、白猫、熊猫、天津加酶等,如今大多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国际上规制外资并购的经验及启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外资并购审查是相当严格的。它们以严格的法律程序和国家意志来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美国是全球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