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历史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三国至隋康五代的文化内容夫富多彩,是史华文化的熏要组成部分。该一时期在思想、文学、科技等方真取得的成就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学情分析】学生在阅读史料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但是概括总结的能力有所欠缺,尤其是阅读容量较大的时侯。所以要加强以时间为线索的横向思维,和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之间的纵向思维。【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分析儒学、道教和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认识中华文化多样性以及内在的传承性。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三国志隋唐五代文化发展的状况,理解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化交融以及多元发展的意义。4.分析佛教自传入之后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提高对这一系列史实的解释水平,正确的对待外来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表现和原因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特点和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教学设计】(导入)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张图片,这幅图叫做《虎溪三笑图》,是南宋时期创作的一幅国画。《宋虎溪三笑图》上一弯湍急的流水从画中穿流而过,两旁乔木红叶缤纷,正是一个秋凉的时节。石桥旁,三人(和尚、道士、儒生)正开怀地仰头大笑,模样夸张逗趣,引人发噱。至于为什么叫“三笑”,原因就是画上的三人(和尚、道士、儒生)正开怀地仰头大笑。老师:画上的三人信仰的分明不是同一种宗教,又诶什么能够同在石桥旁开怀大笑呢?(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虎溪三笑图》,引发同学们的疑问,进而自然过渡到第一子目的内容,从而开始新课讲授。(新课讲授)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老师:请同学们看以下几则材料,这三段材料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古诗文,那么同学们能够从中看出什么信息呢?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老师:从总体上看,三则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的思想文化,材料一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从“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看出,当时儒学大兴,联系教材内容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材料二指出道教自本出而出,且历史悠久。材料三则反映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三者比较,从史料出处以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以看到儒学、道教和佛教,自汉以来之间的变化。(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文字背后所体现的从汉朝到南北朝的社会变化,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同时进入今天的新课。通过三则材料,让学生对儒学、道教以及佛教有基本的认识,通过材料一让学生认识儒学在西汉时的历史地位。通过材料二和材料三,让学生认识道教和佛教在东汉和南北朝时期发展的情况。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两段,通过阅读并以时间为线索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脉络梳理出来。思考并分析从三国志隋唐五代的思想变化呈现的特征与汉朝儒学独尊有何不同。(设计意图)历史教材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却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略的手头史料,认真的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是当代高中生所缺少的一种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以历史时间的沿革进行总结,提高历史解释能力。老师: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在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但三者相互影响,佛教渐趋本土化。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影响后世。老师: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老师: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老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播放与武则天推崇佛教的相关视频)老师:在武则天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老师:而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二、文学艺术老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一下下面几首诗。材料四: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材料五: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吟天姥吟留别(节选)》老师:刚刚我们读了至这两首诗,是不是感觉诗的风格截然不同呢?

老师:这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老师:而在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发展,人才辈出。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取士刺激了诗的发展。中外各个民族间的交往频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育发达。继承了历代文化基础加之前代诗文创作提供了借鉴与经验。使得唐朝的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老师;在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则是“大李杜”.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诗人生活的时代代表作作品主要特点李白“诗仙”盛唐《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杜甫“诗圣”盛唐转衰《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凝重或气魄雄浑,语言精练(设计意图)带领同学们阅读诗歌,一方面培育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带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除了诗歌方面,这一时期书法与绘画方面的成就也令人赞叹。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一时期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吧。材料六:(王羲之《都下帖》、颜真卿《颜勤礼碑》、《洛神赋图》、《引路菩萨图》)老师: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老师:说到柳公权,老师突然想起一个故事。说是当时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宋代苏轼也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公权是位风骨独具的君子,在封建社会里敢于冒杀头之罪,向皇上笔谏。而柳公权的这种为人成就了他书法上一种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老师:材料六中的《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东晋之后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中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最著名的画师吴道子被尊为“画圣”。老师: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比如材料六中最后一张《引路菩萨图》就是敦煌石窟中的一副壁画。(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古代中国的艺术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三、科技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部分内容并绘制出三国至隋唐五代的科技成就表格。方面朝代/人物贡献/意义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绘制图表,加深对本子目知识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外文化交流老师:请同学们看材料七,认一认材料七的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内容。材料七:老师:材料七是东晋僧人法显所著的《佛国记》。那么佛学又是怎么传播和交流的呢?老师:我们先介绍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的佛学交流与传播。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老师:接下来是中国与日本、新罗之间的佛学交流。最为出名的便是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老师:当时的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老师:于是,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甚至到了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佛国记》以及《妖猫传》视视频内容,进而开展对“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子目的讲解,运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材料,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板书设计)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互影响隋唐: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受到的挑战二、文学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