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气气候特征_第1页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_第2页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_第3页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_第4页
北京天气气候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天气气候特征北京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虽东濒海洋,但海洋对本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夏季,其它季节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北京气候的以下特点:1)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2)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3)山前平原增温显著。冷空气由于受到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4)风向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5)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北京各季的气候特点如下:春季: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是春季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季短促,约两个月左右即进入夏季,这也是北京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特点。夏季:炎热多雨是其显著特点。夏季平原区平均气温在25℃左右,7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6℃左右。夏季三个月中,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为53天(观象台,1951~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0℃以上;夏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而7~8月降水量要占65%左右。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造成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秋季:冷暖适宜、少风少雨,秋高气爽的时光甚短,平均只有50多天,10月底开始,寒冷的西北气流逐渐控制本市,逐渐进入冬季。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季节漫长。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冬季降水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左右,以降雪为主。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1、北京的气温北京地区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升(降)温快;而且南北气温差较大。(1)气温的空间分布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北京地区的气温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平原区在11—12℃间,城区略高于12℃,这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由平原向西部、北部山区递减。等值线的走向与山脉等高线走向基本一致,平原与山脉交界地带等温线较为密集,气温随高度分布的梯度较大。(2)气温的年变化北京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2.3℃,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7℃,平均最低气温为-8.4℃,极端最低达-27.4℃(1966年2月)。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2℃,平均最高气温30.9℃,极端最高曾达41.9℃(1999年7月)。2、北京的降水北京位于中纬度季风区,又处在背山面海的“北京湾”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因而,决定了北京地区的降水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显著、夏季降水强度大等特点。(1)降水的空间分布降水量地理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山前迎风坡一带(密云、怀柔、平谷、门头沟、房山)是多雨区,山后的背风区为少雨区。受地形对夏季东南暖湿气流抬升作用影响,山前有的多雨中心超过600mm/y。平原地区雨量分布较均匀,西北部山后的延庆县雨量最少,只有450mm/y。(2)降水的时间分布北京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北京地区的年降雨量为571.9mm,大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雨量的70—76%,春、秋两季的雨量分别占10—15%,冬季的雨量最少,只占2%。因此,夏季降水的多寡决定全年降水量的丰枯。夏季降雨多呈阵性,常伴有雷暴,逐时雨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前半夜的降雨量明显多于其他时段的雨量。雷暴次数与雨量有类似的日变化趋势。3、北京的风北京地区风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多偏北风,夏半年多偏南风;冬、春季风大,夏季风小;受地形影响,风的日变化显著。(1)风速的空间分布北京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7~2.5m/s。城区与一些谷地、盆地的风速较小。延庆佛爷顶、昌平南口、密云上甸子等风口处较大。(2)风速的时间分布一年中,平原地区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一些山区及风口地带,冬季风速最大,春季次之。一天之中,风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日出后地面被太阳辐射加热,上下层空气的湍流交换加强,10时左右,上层空气的动量下传至近地层,地面风速逐渐加大,至15时左右达到最大,此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湍流交换也有所减弱,近地层获得的动量减少,再加上地面的摩擦消耗,风速随之减小,清晨日出前降至最小。以上时,首先在河套以西形成风沙、浮尘区。系统地影响华北,四月份一般都可使能见度减到2~4km,具有范围大,强度浓,空中比地面能见度更差的特点,沙尘顶高约在4000~5000m,有时可伸到7000m以上的高空。西南方向的风沙:当地面干燥,风速达到8m/s以上时,首先在山东北部的德州和河北南部的沧县、故城一带形成风沙区北移影响华北北部,能见度在4km左右,顶高2000m以下,日变化十分显著,上午少见,生成与午后,消失于晚间,持续时间短。二、夏季(6—8月)1、暴雨北京地区是太行山东侧、燕山南麓多暴雨区之一。通过对历年暴雨次数的统计分析可得出,北京地区的暴雨可出现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上旬至8月中旬。按暴雨等级来分析其集中期,则北京地区的一般暴雨基本分布于4~9月,而集中于7月上旬~8月中旬,其中出现次数占全年一般暴雨总次数的87.7%;大暴雨分布于6~8月,集中于7月下旬~8月下旬,其出现次数占全年大暴雨总次数的71.0%;特大暴雨在统计时段内没有出现。暴雨的最集中期是7月下旬~8月上旬。2、雷暴北京地区雷暴日数常年可达30至50天,北部山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2天以上,东南部平均在32天左右。6至8月是雷暴集中发生期,约占全年的80%。一天中,午后多雷,上半夜次之,下半夜及早晨少。一次雷暴,持续时间一般1至3小时,个别长达8小时。雷暴常连续出现,一般2至3天,有时甚至连续时间更长。(1)多系统性雷暴,纯热力对流性雷暴很少,影响北京的雷暴入侵方向多为W-N方向,其次为SW和NE方向。(2)雷暴一般多生成于午后至傍晚,高峰出现在在17~20时,消失时间多为15~21时,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1小时,最长时间到达15小时以上(2001年7月24日,持续时间15小时05分)。(3)从雷暴发生区域来看,山区多于平原。最多雷暴日的站和最少雷暴日的站年平均相差达12天。3、冰雹冰雹现象一般出现在4至10月,其中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多发季节,一日之中,午后多,上午和夜间较少。雹云一般顺着河川、山谷自西北向东南或由西向东移动。雹区范围不大,通常宽几km,长几十km,多呈带状分布,有“雹打一条线”之说。持续时间一般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可达1小时。4、高温北京地区年极端高温一般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平原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其它地区在39℃左右。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为65天左右,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为6~8天,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下旬,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在9月上旬。三、秋季(9—11月)1、大雾、秋季能见度≤1km的情况分析表明:9、10、11月份,依次低能见度日越来越多,以低能见度为特点的天气越来越明显,9月份最多出现9次大雾,10月份最多出现13次,11月份最多出现14次,秋季大雾年平均为18.5天,其中9月4.2天,10月7.1天,11月7.2天。大雾日变化9、10月大雾一般05~06时产生,结束于09~10时,11月份大雾06~07时产生,结束于11~12时左右,有时大雾将连续持续几天(2005年10月6~10日连续5天2段以上大雾)。北京低能见度多出现在基础能见度差,低层湿度大,地面为弱辐合气压场的情况下,因此为多出现在清晨和上午。2、大风从统计资料分析可知:9月、10月、11月偏北大风的年平均日数为:0.7天、1.1天、2.1天;南大风年平均日数为0.9天、0.5天、0.5天。可见,随着向冬季环流的转变,冷空气的势力越来越强,暖空气的势力越来越弱。九月份偏北大风最多2天,10月份最多3天,11月最多3天。扬沙现象基本与偏北大风出现的频率一致,扬沙出现的日数为9月0.4天、10月0.1天、11月0.6天;十年风的统计中NW风最大达到24m/s,(2006/11/4)。偏南大风最大为11m/s。沙尘暴能见度最差一次为1.6km(1997/11./21),从风的日变化看,北大风在中午前后11~14时最强,南大风在14~16时,通常出在日落之前。四、冬季(12月-2月)1、降雪北京入冬后,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同时由于西南暖湿气流活动受限,空中大尺度的水汽输送难以形成,降水量一般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