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教学课件_第1页
知识产权法教学课件_第2页
知识产权法教学课件_第3页
知识产权法教学课件_第4页
知识产权法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产权法教师专用PPT知识框架知识框架

第一编知识产权法导论第二编著作权法第三编商标法第四编专利法

第五编其他知识产权第六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第一编

知识产权法导论知识产权法导论主要内容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第二节知识产权法概述第三节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第一章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第二编

著作权法著作权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著作权概述第二节著作权法概述第二章著作权客体第一节作品概述第二节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第三节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对象著作权主要内容第三章著作权主体第一节著作权主体概述第二节不同类型作品的著作权主体确认第四章著作权的内容第一节著作人身权第二节著作财产权著作权主要内容第五章著作邻接权第一节著作邻接权概述第二节著作邻接权的内容第六章著作权的利用第一节著作权的利用第二节著作权的限制著作权主要内容第七章著作权的管理第一节著作权行政管理第二节著作权集体管理第八章著作权的保护第一节著作权的保护期第二节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第三节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四节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其他措施第三编

专利法专利法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专利、专利权与专利制度第二节专利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第三节我国专利制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专利权主体第一节发明人、设计人第二节专利申请人第三节专利权人第四节职务发明专利法主要内容第三章专利权客体第一节专利权客体概述第二节发明第三节实用新型第四节外观设计第五节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专利法主要内容第四章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可专利性)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新颖性第三节创造性第四节实用性第五节专利权的申请与取得程序专利法主要内容第五章专利权的保护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与侵权认定第三节专利侵权诉讼第四节专利权的限制第四编商标法商标法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商标第二节商标法的发展史商标法主要内容第二章商标权第一节商标权及其限制第二节取得商标权的方式第三节取得商标权的条件第四节取得商标权的程序第五节注册商标的保护期及续展商标法主要内容第三章商标权的利用第一节商标的使用第二节商标权的转移第三节商标权的使用许可第四章商标的管理第一节商标管理概述第二节商标使用管理第三节商标印制管理商标法主要内容第五章商标权的终止第一节商标权终止概述第二节商标局撤销注册商标第三节商标评审委员会撤销注册商标第六章商标权的保护第一节侵犯商标权行为的认定第二节保护商标权的方法第三节驰名商标的保护

第五编其他知识产权其他知识产权主要内容第一章厂商名称权第一节厂商名称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获得厂商名称权的条件第三节我国厂商名称的命名规则第四节厂商名称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章地理标志权第一节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辨析第二节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其他知识产权主要内容第三章植物新品种第一节植物新品种概述第二节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第三节植物新品种权的取得第四节植物新品种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第五节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其他知识产权主要内容第四章域名权第一节域名权概述第二节域名争议及其解决机制第五章计算机软件权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第一节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简介第二节计算机软件设计者权利的保护第三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六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主要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二章巴黎公约第一节保护范围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共同规则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主要内容第三章伯尔尼公约第一节基本原则第二节保护范围第三节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第四章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知识产权协议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三节知识产权协议保护的领域第四节知识产权执法第一编

知识产权法总论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涵义知识产权的词源IntellectualPropertyIP、IPR“智慧财产权”、“智力财产权”无形产权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涵义伯尔尼公约——著作权(版权)知识产权的两大支柱巴黎公约——工业产权(专利权、商标权)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涵义知识产权的概念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理专著、法律,乃至国际条约,都只是从划定范围出发来明确知识产权这个概念的。主要倡导者是17世纪中叶的法国学者卡普左夫,之后比利时的著名法学家皮卡弟对此概念加以规范。皮卡弟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范畴,它根本不同于对物的所有权。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涵义知识产权包括一切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以及相关的权益。知识产权是指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和工商业标志的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统称。二、知识产权的范围

(一)狭义的知识产权范围狭义的知识产权一般包括著作权(包括邻接权)、商标权和专利权三个部分。一般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著作权,包括邻接权;一类是工业产权,主要指商标权和专利权。二、知识产权的范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二条第八款之规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规定;我国现行立法之规定;

(二)广义的知识产权范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简称WIPO公约,共21条)第2条(8)款

“知识产权”包括:

——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

——关于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和广播的权利;

——关于人们努力在一切领域的发明的权利;

——关于科学发现的权利;

——关于工业品式样的权利;

——关于商标、服务商标、厂商名称和标记的权利;

——关于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

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里一切其他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一条确定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范围:

1、版权与邻接权;

2、商标权;

3、地理标志权;

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

5、专利权;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拓朴图)权;

7、未公开的信息专有权(主要为商业秘密权)。我国现行立法之规定4、对商品装潢、认证标志、名优标志、原产地标志等,由《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规定。1、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2、《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3、对商号的规定,主要由《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民法通则》加以规范。我国现行立法之规定8、我国对于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作为特殊知识产权的规定。(如“商业形象权”)5、对商业秘密,则主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规定。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由《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保护条例》规定。7、《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我国现行立法之规定广义狭义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著作权(作者权传播者权)专利权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权商标权(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权三、知识产权的特征(一)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所谓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是指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知识形态的产品。1、智力成果与载体的关系2、智力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知识产权的排斥性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知识产权专有性和排斥性的例外(三)知识产权的地域性1、知识产权地域性的产生2、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打破3、现代社会中知识产权地域性(四)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知识产权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权利,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有一定的有效期限。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有效期,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便进入公有领域,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可以自由使用。第二节知识产权法概述一、知识产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因创造、使用智力成果而产生的,以及在确认、保护和行使智力成果所有人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知识产权法的概念(二)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4、因救济智慧成果。1、因创造智慧成果;2、因使用智慧成果;3、因交易智慧成果;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特点第一,知识产权制度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有了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第二,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都是和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紧密联系的。第三,知识产权制度表现出一体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第四,知识产权法是不断创新、修订较为频繁的法律规范体系。三、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始于清朝末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1902年)《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1903年)《中日续议通商行船条约》(1903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大清著作权律》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制定了一些知识产权法律,皆因政局动荡而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三、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历史与现状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旧法统,着手建立包括知识产权法在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中国加入的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0年6月3日起)WIPO《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5年3月19日起)《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1989年10月4日起)《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条约》(中国是首批签字国之一)《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92年10月15日起)《世界版权公约》(1992年10月30日起)《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日内瓦公约》(1993年4月30日起)《专利合作条约》(1994年1月1日起)四、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1、著作权法律制度

2、专利权法律制度

3、商标权法律制度

4、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第三节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一、知识产权客体不断扩张知识产权的客体,即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对象,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即知识产品。模拟版权、电子版权时代、网络版权时代缓存的性质问题、著作权人的网络传输问题、作者身份的认定问题、ISP的法律责任问题分析化学和生物工程技术二、知识产权主体呈现多元化知识产权主体是知识产品利益归属者,知识产权的主体制度在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发展,从特定主体扩展到了不特定主体,从对个体保护到对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利益保护发展。权利主体多元化现象的出现,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去更多地关注对多元权利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的法律保障。三、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演进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宏观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知识产权的取得、利用等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协调、服务等活动的总称,是知识产权制度区别于其他财产权制度的标志之一;另一个层次是指在微观领域的权利人特别是企业层面的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转移、使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培育知识创新能力,以创造财富提高竞争力,促进组织发展的管理活动和过程。三、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演进我国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机构重叠,不利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推行和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四、知识产权法哲学的嬗变传统罗马法并没有把智慧财产作为考察的对象。知识产权的发展本身也经历着从“权力”向“权利”的变化近年来,学者们所探讨的知识产权法哲学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知识产权法的法律诠释方法;国家在“私法自治”下干预知识产权的根据;知识产权与基本人权的冲突和互动;当代社会的无形财产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的重构;知识产权的本体、主体与客体;知识产权法立法考量的尺度和标准;知识产权产生的哲学理论基础及知识产权的正当性等方面。第二编

著作权法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著作权概述

一、著作权的概念作品是著作权的前提和基础。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版权:copyright,author’sright狭义上指作者权,广义上包括邻接权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财产权不同于其他财产权(物权、债权、工业产权)(一)著作权的客体是没有形体的思想或情感的表现(二)著作权作为一种财产权,不同于作为普通财产权的物权二、著作权的法律特征三、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与“出版特许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著作权的起源或萌芽阶段在此阶段,对著作权的保护仅体现在“出版特许权”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著作权。(二)与“著作权财产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著作权的形成阶段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全称为《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安娜法》是版权制度的第一次飞跃——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版权法,是版权制度的第二次飞跃(三)与“著作人身权”相联系的保护阶段——著作权的完善阶段

法国1793年的《作者权法》强调作者权既应包括财产权,也应包含精神权利;而且,精神权利应该放在首位。(四)著作权保护的国际化阶段——现代版权保护阶段

1878年,一些国家成立了“国际文学艺术联合会”,这个组织成立后就起草了一份关于版权保护的文件,这份文件后来成为《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52年9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各国通过《世界版权公约》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知识产权协议》确立了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我国著作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著作权概念的萌芽2.大清著作权律3.建国初的著作权保护4.80年代的著作权制度5.著作权法的颁行古代著作权概念的萌芽石刻(拓碑)印章的影响(拓碑图、印章图)雕版印刷(例图)活字印刷(宋毕升,1450年谷登堡)(例图)出版业的发生使作者产生利益要求著作权制度产生要求:技术条件、文化环境、利益需要、相关的经济政治基础、思想观念、法律传统拓印印章元代明代雕版印刷雕版经折式装祯卷轴式装祯制成品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旋风装祯雕版印刷制作成品活字印刷印刷版活字印刷单字活字印刷成品活字印刷毕升像西维摩诘所说经大清著作权律1910年,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通例、权利期限、呈报义务、权利限制、附则,5章55条需向民政部注册、缴费、交纳样本奠定我国著作权法的基础,树立人们的著作权观念建国初的著作权保护1950《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保护作者、兼顾各方1953关于结症任意翻印图书现象的规定:整体上,行政保护,不作为民事权利,废除版税,稿酬低,是政府对作者的生活补助和创作的奖励(鼓励)80年代的著作权制度稿酬制度的突破民法通则的确认相关的知识产权法的颁行著作权法的颁行1990/9/7七届人大15次会议通过,次年6月日实施,经济、政治、观念的突破1992年10月加入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2001年10月九届人大24次会议通过修改

第二节著作权法概述一、著作权法的概念1、著作权法的概念:调整因著作权的产生、控制、利用和支配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我国著作权法的渊源:宪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刑法,单行法规,行政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3、我国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二、著作权法的基本立法原则1、维护作者权益的原则2、鼓励作品传播和促进文化繁荣的原则3、协调作者权益与公众利益相平衡的原则4、符合著作权国际保护基本要求的原则第二章

著作权的客体第一节作品概述一、作品的概念1、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2、作品,是信息状态的智力成果,思想或情感的表现。3、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或原创性。4、作品,可以用法律所允许的客观形式表现出来。5、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不是思想或情感,而是赋予思想或情感以文学、艺术外观的表达形式。二、作品的构成要件(一)独创性(二)可复制性

第二节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一、一般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四)美术、建筑作品(五)摄影作品(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著作权法》第三条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四)美术、建筑作品;(五)摄影作品;(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一)文字作品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二)口述作品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1、音乐作品2、戏剧作品3、曲艺作品4、舞蹈作品5、杂技艺术作品1、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2、戏剧作品戏剧: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3、曲艺作品曲艺:是指相声、快书、大鼓、评书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4、舞蹈作品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5、杂技艺术作品杂技艺术作品: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四)美术、建筑作品1、美术作品2、建筑艺术作品1、美术作品绘画: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2、建筑艺术作品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各种建筑的实体与空间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统一组织和处理,使建筑物既有实用功能,又达到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包括建筑组群规划、建筑形体组合、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内外空间组织及装修、材料、色彩、绿化的考虑等。(图例)2、建筑艺术作品(五)摄影作品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质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七)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1、工程设计图:是指为拟建工程的实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所进行的全面安排提供依据的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它包括制定一整套工程项目技术文件,如各项技术经济依据、计算书、图纸、模型、预算、说明书及其他资料。(图例)2、产品设计图:是从明确产品设计任务起到确定产品的具体结构为止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总称。通常包括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及其说明。(图例)(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3、地图:地理素材的“取舍”和“判断”是地图的独创性。(图例)4、示意图:是指借助于简单的点、线、几何图形和注记等符号来说明内容较为复杂的事物及其原理,或为显示事物的具体形状或轮廓而绘制的略图或草图。包括电路图、工艺流程图、机器设备图、工程项目图、统计图等。(图例)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模型作品模型作品: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二、特殊作品(—)计算机软件作品(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三)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的作品(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计算机程序包括源程序(源代码)和目标程序。同一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应当视为同一作品。文档,指用自然语言或者形式化语言所编写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一)计算机软件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三)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的作品

通过网络传播的作品往往都是一般作品已经涵盖的形式,而网络传输本身应是一种传播、再现利用作品的方式,其独到的表现形式应受邻接权的保护,故在此不应将传播方式当成作品来加以介绍

第三节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对象不受著作权保护的对象(一)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二)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三)时事新闻(四)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五条)《著作权法》第四条第四条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

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五条本法不适用于:

(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二)时事新闻;

(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一)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该规定已经涉及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由于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现形式,所以哪些作品应依法禁止出版、传播,只能按照宪法以及出版法等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予以认定。那么,它的实际意义在于,著作权人在行使著作权时,应履行一定的义务,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二)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法律及类似文件,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不属于任何个人智力创作成果,而且是要求人们普遍了解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所以,对法律、法规及其官方文件的复制、传播和使用不应受到限制。(三)时事新闻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四)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此类作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已为人们所普遍运用,并且其本身就是为了人们加以运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因而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

第三章著作权主体

第一节著作权主体概述一、著作权人的概念

著作权主体即著作权人,是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照法律规定享有著作权的人。 著作权主体可分为创作作品的作者和作者以外的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人两大类。

二、著作权原始主体(一)作者(二)被视为作者的其他著作权人(三)外国作者(一)作者1、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2、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3、外国人、无国籍人作为作者4、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一、作者5、受让人可以成为著作权的财产权主体。6、在特定的条件下,国家可以成为著作权人。(二)被视为作者的其他著作权人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了法人甚至非法人的其他组织均可以被视为作者,享有原始著作权主体依法所能享有的一切权利。(三)外国作者1、外国作者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这里所称的在中国境内出版又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形:(1)外国作者从未发表过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2)外国作者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后,30天内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3)外国作者未发表过的作品,经授权改编、翻译后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也视为该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三)外国作者2、著作权国际保护所要求情形之一。这是指外国作者的所属国或经常居住地国家与中国有缔约或共同参加国际公约的关系,导致其作品受中国著作权法保护。

3、著作权国际保护所要求情形之二。这是指外国作者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成员国或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导致其作品受中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三、著作权继受主体(一)概念和分类著作权继受主体是指通过法定的事实或行为的发生,自著作权原始主体那里,取得了部分著作权的其他人,这些继受主体所享有的权利是以他人原有著作权合法存在为前提的。分类1、继承人

2、承受人

3、受赠人

4、受让人

5、国家(二)特殊类型的继受主体除上述五类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继受主体外,还有原件所有权可转移的作品原件所有人和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原件所有人,也可成为我国著作权法律关系中的继受主体。我国《著作权法》第18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第二节不同类型作品的著作权主体确认一、演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1、演绎作者对演绎作品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2、演绎作品必须保护原作品完整性,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修改作品的内容和观点;3、应当在演绎作品中指明原作者姓名,向原作品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二、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1、构成合作作品的要素:(1)共同创作的合意,指两人以上的作者对共同创作作品的行为及后果有的认识,意思表示一致。(2)在创作过程中合作人贯彻合作创作的意图,均有意识地使他们的创作成果相互照应、衔接、协调和统一,即有共同创作的行为。但是,不要求共同写作。二、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2、合作作品包括可以分割使用的作品和不可分割使用的作品。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13条)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实施条例》第9条)《著作权法》第十三条第十三条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实施条例》第九条第九条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

三、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汇编作品,是经过对搜集的材料的筛选与排列集合而成的作品,常见的汇编作品有百科全书、辞典、文集、选集、报纸、期刊、年鉴、数据库等。四、电影及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

五、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1、职务作品的认定2、一般职务作品及其权利归属3、特殊职务作品及其权利归属1、职务作品的认定(1)作者同单位之间必须具有劳动法或者类似劳动法法律关系;(2)作品必须是履行单位工作任务的结果。(3)即使其内容与单位的工作业务范围有关,也不是职务作品。2、一般职务作品及其权利归属(1)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2)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3)职务作品完成两年内,经单位同意,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报酬,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4)作品完成两年的期限,自作者向单位交付作品之日起计算。3、特殊职务作品及其权利归属(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六、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七、原件所有权转移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八、作者身份不明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者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

第四章著作权的内容第一节著作人身权一、发表权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发表的含义(1)为公众所知——发表(2)发表的形式(出版、广播、展览、表演、放映、演讲、网络传播等)(3)发表的唯一性(4)发表受到第三人权利的制约二.署名权姓名表示权,作者在其创作的作品(复制件)上标记姓名的权利: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作者资格权方式有:真名、假名、匿名。作者不署名,不等于没有或放弃署名权和其他著作权未参加创作者的署名?——思考!冒名。署名家之名——侵犯他人姓名三.修改权对已完成的作品予以改变,含因作者思想、感情的改变而修改和仅对表现形式的修改。对原作品的完善,创作的继续,修改权属于作者。有时可由他人行使修改权不是绝对的。不能对抗物权(美术作品、建筑作品物权)。出版部门。四.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即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观点、事实和感情不被改动、曲解、阉割、丑化作品收回权——理由正当,不危害公益和他人。

第二节著作财产权一.复制权复制,是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最基本的著作财产权一般指以同样形式指成作品的权利,广义上还包括以不同于作品原来形式表现该作品的权利。平面到立体的复制。二.发行权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发行与复制相连,发行是复制的必然结果,复制发行统称为出版。三.出租权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四.展览权公开展览权或战士权,将作品原件或复制件向公众展示的权利。如美术作品、文艺手稿的展览。展览时要注意著作权与物权或人身权(肖像权、隐私权)的重叠,展览权属原件所有人享有。五.表演权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公开表演其作品的权利。(公开表演作品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表演权可以自己行使,许可他人行使,或转让给他人。六.放映权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七.广播权著作权人依法通过广播、电视等无限发射、有线发射或与前者类似的技术手段传播作品的权利。主要适于文字、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电影电视以及录象制品等。八.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1996年12月20日WIPO在“有关版权和邻接权问题的日内瓦外交会议”上通过《WIPO版权公约》和《WIPO表演和录音制品公约》九.摄制权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摄制(拍摄)指通过新的创作或相应的技术加工,将原作演绎表现为视听作品(电影、电视、录象等)。十.改编权改编指以原作为基础,对原有形式解剖和重组形成新的作品形式,是再创作。文字作品—视听作品,同一形式的文字作品的缩编,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改编权是对原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权利。他人为商业性使用改编已有作品应取得著作权人许可。改编者享有著作权,但依赖于原作,需授权。十一.翻译权翻译权是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以其他各种语言文字在表现的权利。翻译属于演绎创作,翻译作品是新作品对各种语言文字而言,翻译权是独立的;不同的法律地区有同一语言的多个翻译权。十二.汇编权著作权人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增删、选择、组合、回击编排的权利(编辑权)。演绎权: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编辑等的演绎,原作著作权和演绎者的派生著作权汇编权和汇编者权。十三、其他著作财产权注释权和整理权注释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应取得著作权人授权,对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的注释,不受限制。注释人对其注释享有新的著作权。我国特色。整理权指对内容零散、层次不清的已有作品或材料予以条理化、系统化加工的权利。——第十条之17“其他”

第五章著作邻接权

第一节著作邻接权概述一、著作邻接权的概念1971年10月在日内瓦缔结《保护录音制品录制者防止被擅自复制公约》,自1973年7月生效。1974年5月在布鲁塞尔缔结《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载有节目的信号公约》,自1979年生效。二、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著作邻接权与著作权同属于知识产权范畴,而邻接权是由著作权派生出来的从属权利,它是作品传播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对传播作品的形式所作的独创性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作者享有的著作权是传播者享有的邻接权产生的前提,但没有邻接权的保护,著作权的保护显然不够完善。二、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二者的区别:第一,二者的权利主体不相同;第二,二者的保护对象有区别;第三,二者的权利内容不同;第四,二者受法律保护的前提不同。

第二节著作邻接权的内容一、出版者权出版是指生产制作作品的复制品,并将其提供给社会公众的行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出版,是指作品的复制和发行。出版者权是出版者对其复制、发行的作品复制品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的统称。(一)版式设计权版式设计权的保护期限为十年,截止于使用该版式设计的图书首次出版后第十年的12月31日。(二)出版者的其他权利1、图书出版者的专有出版权2、作品文字修改权3、报刊出版者的投稿选登权4、报刊出版者的作品转载、摘编权5、图书出版者的重印、再版作品权(三)出版者的义务1、订立图书出版合同2、按照出版合同的约定质量、期限出版图书3、图书出版者的重印、再版义务4、依约支付报酬5、出版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二、表演者权(一)表演者的精神权利(二)表演者的经济权利(三)表演者的义务(四)表演者权的期限(一)表演者的精神权利1、表明表演者身份的权利2、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表演者既可以是单独的表演者个人,也可以是一个演出单位(二)表演者的经济权利1、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2、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3、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4、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三)表演者的义务1、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员、演出单位)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2、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进行演出,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3、使用无著作权的作品演出,应尊重作者的署名权,并不得歪曲和篡改作品的原意。4、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的表演,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四)表演者权的期限1、表演者的署名权和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权,不受时间限制。2、表演者的经济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表演发生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三、录制者权(一)录制者的权利和义务(二)录制者权的保护期限(一)录制者的权利和义务1、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2、录音录像制作者作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3、录音录像制作者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同表演者订立合同,并支付报酬。(一)录制者的权利和义务4、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5、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被许可人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录音录像制品,还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表演者许可,并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第41条第2款《著作权法》第41条第2款第四十一条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制品首次制作完成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被许可人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录音录像制品,还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表演者许可,并支付报酬。

(二)录制者权的保护期限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制品首次制作完成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制作、发行的录音制品,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制作、发行的录音制品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四、播放者权(一)广播组织者权的客体(二)广播组织者的权利和义务(三)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权的保护期(一)广播组织者权的客体节目,是指在广播或电缆传播范围内,由广播或电缆传播播送者向公众提供的声音、图像序列或音像序列,该序列依不同情况为广大公众或部分公众所收听、收看。(二)广播组织者的权利和义务1、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2、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3、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应当分别向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支付报酬。4、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二)广播组织者的权利和义务5、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的下列行为:(1)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转播;(2)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该音像载体。(二)广播组织者的权利和义务6、电视台播放他人的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录像制品,应当取得制片者或者录像制作者许可,并支付报酬。(三)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权的保护期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广播、电视首次播放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外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第六章

著作权的利用

第一节著作权的利用一、著作权的许可使用(一)著作权许可使用的含义著作权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有权在一定的期限和区域内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和行使部分著作权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5至17项的规定,著作权人享有作品的复制、发行、出租等13项著作财产权,这些权利著作权人可以自己行使,也可授权许可他人行使,著作权人通过许可他人行使著作权来获取相应的经济报酬。(二)著作权许可使用的特点其一,著作权许可使用并不改变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其二,在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关系中,被许可人被许可使用作品的权利范围,受到许可合同约定的严格限制,不能超出授权许可使用的期限,也不能超出许可使用的地域,否则将导致权利行使无效的法律后果。其三,在著作权许可使用的法律关系中,由于被许可人获得授权行使的只是利用作品的使用权,因此在遭受第三人对其行使著作权的非法侵害时,不能以被许可人自己名义作为独立的权利主体向侵权人提起诉讼,除非被许可人所获得的授权是排他的独占专有使用权,例如专有出版权。(三)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2、许可使用的权利性质3、许可使用的地域范围和期间4、付酬的标准和办法5、违约责任6、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二、著作权的转让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的转让作品原件的转让(一)著作权转让的含义是指拥有著作财产权利的著作权人,将其依法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之著作财产权的部分或全部有偿地转移给他人的法律制度。(二)著作权转让的特点(三)著作权转让合同著作权转让合同的基本条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拟转让著作财产权的作品名称2、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3、转让价金4、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5、违约责任6、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三、著作权的其他转移形式1、自然人作品著作权的继承2、法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第二节

著作权的限制一、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作品的合理使用,是指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经济权利。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可以扩大适用于对于邻接权人的权利的限制。《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二、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直接规定的范围内对作品进行某种使用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法定许可使用的条件:(1)许可使用的作品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2)使用作品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3)著作权人未发表不得使用的声明;(4)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二、法定许可使用1、报社、期刊社相互转载中的法定许可使用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自使用该作品之日起2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公布。二、法定许可使用2、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1)声明不得对其作品制作录音制品的,应当在该作品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时声明。(2)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自使用该作品之日起2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公布。二、法定许可使用3、广播电台、电视台法定许可使用权4、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法定许可使用。(《著作权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五条)(《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著作权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电视台播放他人的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录像制品,应当取得制片者或者录像制作者许可,并支付报酬;播放他人的录像制品,还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三、强制许可使用强制许可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著作权主管机关根据情况,将对已经发表作品进行特殊使用的权利授予申请获得此项使用权的人,并颁发“强制许可证”。

第七章著作权的管理

第一节著作权行政管理一、著作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行政管理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国家版权局地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二、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1、国务院著作权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版权局的主要职责是:(1)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实施著作权法律、法规,制定与著作权行政管理有关的办法;(2)负责查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侵犯版权行为的案件;(3)批准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涉外版权代理机构和著作权纠纷处理机构,并监督指导其工作;(4)负责涉外版权管理工作;(5)负责代表国家享有著作权权益的管理工作;(6)负责指导地方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7)承担国务院交办的其他著作权管理工作。二、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地方版权局或版权处的著作权行政管理职责,主要包括:(1)监督本地区内的《著作权法》贯彻落实情况,了解实施《著作权法》过程中本地区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并向当地政府和国家版权局及时反映情况;(2)针对本地区发生的违反《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包括涉外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3)负责本地区内的著作权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工作,建立提供咨询服务的窗口等。

第二节著作权集体管理一、著作权集体管理概述著作权的集体管理是指,经著作权人授权,通过代表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对外以集体组织的名义授权他人使用作品并收取报酬再分发给著作权人,以及由集体管理组织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的诉讼或仲裁活动的著作权管理模式。

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我国目前已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

第八章著作权的保护

第一节著作权的保护期一、著作权的取得实质条件:法律对作品的要求,即法律以文艺作品的产生为取得著作权的唯一法律事实。(有的要求载体以固定)形式条件:指作品完成后是否附加条件而享有著作权。有三种情况:(1)自动取得原则(无手续原则);我国(3)加标记©取得——有条件的自动保护,广泛。(2)登记取得(清末、民国、台湾有过)。现各国改进、简化,仅用以确权。二、著作权的期限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反映作者和作品之间不可更改的人格利益联系,保护其不受限制。著作财产权反映权利人通过对作品的利用带来经济收入的可能性,法律赋予作者因控制、利用和支配作品的商业性使用而获益的权利,但有时间的限制——社会性。各国对著作财产权的时间限制规定不一。二、著作权的期限1、公民、法人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不受限制。2、公民的作品,发表权的期限为作者终生及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3、公民的作品,经济权利的期限为作者终生及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二、著作权的期限4、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经济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5、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经济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著作权法不再保护。二、著作权的期限6、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对其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身份一旦确定后,适用公民作品的保护期限。7、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期限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软件是合作开发的,截止于最后死亡的自然人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则不再保护。二、著作权的期限8、外国人的著作权保护期限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第二节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一、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所谓侵犯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的行为是指:未经作者等著作权人或相关邻接权人的许可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依据,擅自对著作权作品或其他制品进行利用,或以其他非法手段行使著作权或邻接权的行为。

构成要件(一)必须有侵权行为的客观事实发生(二)使用行为必须具备违法性(三)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1.是侵犯作者作品的发表权《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列举11种2.侵犯合作作者的发表权、署名权,欺骗公众3.在他人作品上署名侵犯作者署名权,违反诚信原则4.侵犯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5.剽窃,分两种:原样照抄、变更词汇6.涉及展览权、摄制权、改编翻译等演绎权。7.法定许可使用时未付酬侵犯财产权——违约未付酬不在此列。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8.侵犯出租权9.涉及版式设计专有权。(美术作品10年)10.针对艺术表演的著作权和表演者权。11.其他。三、承担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第四十六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三、承担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四、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的认定前述违法侵犯他人著作权或邻接权的侵权行为,是社会危害性比较严重的侵权行为,实施这些行为的侵权者,除必须向被侵权的著作权人或邻接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外,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还要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有关部门将依据《刑法》有关规定,追究违法者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三、刑事责任一、民事责任二、行政责任一、民事责任(一)停止侵害

(二)消除影响(三)赔礼道歉(四)赔偿损失二、行政责任(一)责令停止侵权行为(二)没收违法所得(三)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四)罚款(五)没收侵权制假物资、设备三、刑事责任第二百一十七条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第四节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其他措施

一、著作权纠纷的调处(一)调解(二)仲裁(三)诉讼二、诉前禁止令的申请

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三、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一)依据实际损失给予赔偿(二)依据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三)由法院判决赔偿数额第三编专利法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专利、专利权与专利制度一、专利的含义专利,“Patent”,“公开”、“显著”之意“LettersPatent”《国语》中有“荣公好专利”、“匹夫专利,犹谓之盗”。专利权(概念)专利法(概念)专利制度的特征二、专利权专利权,是指发明人将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主管机关提出专利申请,并将申请专利的技术发明公之于众,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发明人享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发明的独占实施权。三、专利制度所谓专利制度就是一个国家通过确认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的垄断权而促进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律制度。一个国家的专利制度由该国家的专利立法、执法和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所构成。专利制度的特征1、科学审查2、技术公开四、专利权的性质私权

特权私权

第二节专利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一、专利制度的萌芽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并实施的垄断法规(TheStatuteofMonopolies),禁止一切垄断行为,只允许发明人对自己发明的垄断,作为在一定时期内应当受到保护的特殊事项保存下来。二、专利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十八世纪初,英国进一步改善专利制度,建立了“专利说明书”制度,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总而言之,在19世纪一个世纪中,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各种专利制度理论的支持下,都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各自国家的专利法。

三、现代专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进入了现代社会时期。专利制度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向前发展。

第三节我国专利制度的历史演进一、近代的中国专利制度的引进

中国出现近现代意义上的专利制度是由一位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洪秀全的弟弟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提出。但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未能实现。我国最早授予的专利权是1882年光绪皇帝批准郑观应的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的机器织布技术可享受10年的专利。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钦赐”专利之一了,但是它已经比西欧国家迟了300多年。

清末光绪皇帝在1898年戊戌变法中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专利法《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但是也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未能实施。二、民国时期专利法律制度的建立1912年,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该《章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付诸实施的专利法。

193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奖励工业技术审查委员会规则》,构成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专利保护法律制度。

1944年5月4日,抗战中的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颁布了一部《专利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专利法”。三、新中国的专利法律制度1950年8月,《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同年10月颁布实施细则。

1954年5月6日,《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

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建立了单一的发明奖励制度。三、新中国的专利法律制度

198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1985年4月1日起实施。

1992年9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扩展了专利保护的技术领域,延长了专利保护的期限,完善了专利审批程序,重新规定了对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的条件,增设了专利进口权和本国优先权。

2000年8月25日,对《专利法》第二次修改,加大了专利保护的力度,简化了专利审批程序,按TRIPS协议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专利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专利权主体

第一节发明人、设计人

一、发明人、设计人的概念发明人指发明、实用新型的创造人;设计人指外观设计的制作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共同发明人或共同设计人的认定二、发明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一)发明人只能是自然人(二)发明人是实际直接参与发明创造活动的人(三)发明人是对发明创造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三、发明人的权利(一)署名权(二)申请权(三)转让申请权

第二节专利申请人一、申请人的概念

专利申请权人,指的是有权就某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机构申请专利的人。二、申请人的种类

(一)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人(二)通过合同等方式继受取得申请权的专利申请人(三)通过继承取得专利申请权的专利申请人(四)职务发明的单位申请人(五)港澳台地区的申请人

(六)外国申请人三、申请人的权利(一)取得在先申请人的地位(二)要求优先权的权利(三)得到临时保护的权利(四)转让申请权或者转让或者获得专利权后转让专利权的权利

(五)其他权利

第三节专利权人一、专利权人的概念

所谓专利权人是指对于国家专利审批机关授予的专利享有独占使用和处分权的人。专利权人与发明人、申请人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二、专利权人的权利(一)专利权人权利的类型1、实施权2、禁止权3、处分权4、注明专利标记权三、专利权人的义务(一)按期缴纳专利年费的义务(二)公开发明创造的义务

第四节职务发明一、职务发明的概念职务发明也称雇员发明,是指雇员为完成雇主交付的工作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我国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