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缺与翻译_第1页
文化空缺与翻译_第2页
文化空缺与翻译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空缺与翻译文。刘长昱(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摘要:文化空缺不可避免地给不同文化人们间的交流及翻译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文化空缺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描述了文化空缺因素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存在形式,总结了文化空缺现象给翻译带来的主要问题。关键词:文化空缺;文化空缺因素;翻译;难题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工具,在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人们的理解与交流和加速文化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根源于两种语言文化异质性极致体现形式的文化空缺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失败,更是给译者带来困难。为应对文化空缺带来的问题,使文化交流和翻译能顺利进行,研究文化空缺以及有效处理办法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和意义重大。一、文化空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所有这些都会随着国家的发展而积淀下来。只要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存在,文化因素带来的障碍就会将译者置于两难境地,因为翻译活动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是否得当远比单纯的语言问题处理意义更为重大。比如:日常生活中中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就不同。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一般都说:“Lovelyweather,isn’tit?”,“Hello.”或者“Hi.”。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说:“到哪里去?”,“吃饭了吗?”或者“最近在忙什么?”。这些打招呼的日常用语字对字地翻译成英语会让西方人产生不适或异样的感觉。文化空缺作为民族语言文化异质性极致体现形式,更让译者头疼,因为文化空缺指的是某民族文化因素在另一民族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文化空缺因素通常比较难以辨认和理解。它们隐藏在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因此很有必要了解:辨认和理解文化空缺因素的难处所在以及它们给交际和翻译带来的困难。而且在全球化时代,这已经变得更为紧迫。二、文化空缺因素文化无处不在、多维度、复杂且普遍的特点使得文化空缺也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人们活动的方方面面。比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对于“西风”和“东风”,汉文化和英语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大不列颠盛行的西南风使得英国冬季温暖、潮湿、温度宜人。对于英国人来说,它温暖、柔和,所以受到人们的赞颂。在中国,西风是刺骨的寒风,经常使人联想起离愁别绪,东风就象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西风,温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会使大地春意盎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东风才是刺骨寒风。中国文化中,“鹤”被视为长生和吉祥的鸟,人们常用“鹤”比喻长寿,“鹤松寿龄”,“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成语就是极好的例证。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crane”不会引起任何的联想。中国人习惯用红色来表达喜庆、吉祥、快乐和幸福。在英语文化中“白”代表纯洁、清白、快乐和幸福,从下面的例子得到很好地证明:awhitespirit(纯洁的心灵)whitewedding(新娘身着白色婚纱的婚礼)days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体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源于体育的用语也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常用语,中国文化中就有排球里的“短平快”,乒乓球的“擦边球”,足球的“踢皮球”,中国象棋的“将军”、“马后炮”、“舍车保帅”;英语文化中就有棒球里的“notgettothefirstbase”,拳击的“knockout”,橄榄球的“carrytheball”,桥牌里的“playone’strumpcards”以及八球里的“behindthe8ball”。这些用语要找到满意的译文都不容易。中国文化崇尚谦虚,因此就有了许多表示自谦的表达法,比如:“鄙人”、“拙作”、“献丑”、“见笑”、“贱内”、“糟糠”。还敬老,因为老人是智慧、权力和威信的象征,也就有了象“老师傅”、“老爷爷”、“老干部”、“您老”这样的尊称。而英语文化钟爱年轻,因为年轻就意味着可塑性强、有前途、有发展潜力。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英语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正因为如此,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理想主义和雄心抱负在英语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中国文化中是带贬义的。三、文化空缺给跨文化翻译带来的问题词汇的空缺词汇空缺是指某一民族文化特点在另一民族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来表达的现象。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找不到满意和合适的词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之比如:“生日是自己长大以后听家人说的,是农历十月十五酉时生人。所以我的乳名叫'酉’,北京人的习惯爱用儿化韵,前面加个小,后面加个'儿’就叫'小酉儿’”。(侯宝林:《我的青少年时代》)WhenIgrewupIlearnedfrommyfosterparentsthatIwasbornsomewherebetween5:00and7:00P.M.(ThisperiodofthedayisnamedYOUaccordingtotheChinesetraditionalwayofcountingtime)October15ofthelunarcalendar.SoIwasnamedYOU.Prefixedwith‘xiao’一young,andsuffixedwithadiminutive‘ER’一anintimatewayofaddressingsmallandyoungthingsbyBeijingers,mynamebecame‘XIAOYOUR’”.在原语中“酉”是中国文化十二地支第1。个,是古计时方法用来指17:00-19:00这段时间。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计时方式,在翻译中就会带来问题。此外,十二天十,十二生肖,历史人物,历史事,、中国服饰、食物等等很多在英语中都找不到相应的词。而英语当中也有很多事物在中文里找不到对应词,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风俗习惯,食物,服饰还有各式各样、各种品牌的车等等。“假朋友”现象“假朋友”指的是源、的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其语法结构看上去很相像,是相互对应的,但事实上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它们也会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带来问题,因为它们有所谓的对应形式,但意义上实际是不同的。如果不注意积累,不具备高度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人们会很容易落入“假朋友”设下的圈套。比如:eatone’swords(takebackwhathasbeensaid)乏食言(breakone’sword)awalkingskeleton(leanasarake)乏行尸走肉(anutterlyworthlessperson)tomoveheavenandearth(tryone’sutmost)#惊天动地(word-shaking)pullone’sleg(teasesomeone)乏拉后腿(holdsomeoneback)inthesameboat(beinthesameusu.unfortunatecircumstances)#同舟共济(pulltogetherintimesoftrouble)语言意义的流失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形式截然不同。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遇到承载着文化意义的形式内容时,就会出现难以解决地问题。比如:“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Youignorantlot!’retortedthelittlemouse,resumingheroriginalform.‘Youonlyknowwhatsweettarosare,butdon’tknowthatthedaughterofSaltCommissionerLinissweeterthananytaro.’”小说里的贾宝玉利用黛玉的“玉(jade)”和香芋的“芋(taro)”谐音杜撰了这个故事,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则很难把谐音双关译出来,从而流失掉了。(四) 文化形象的流失许多文化空缺因素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形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形象,有时候要保留文化形象也实非易事。比如:WehadplannedtogiveMumapleasantsurpriseonherbirthday,butJimmyletthecatoutofthebag.我们原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给她个意外惊喜,可吉米泄露了秘密。英语熟语“letthecatofthebag”意思是“泄露秘密”。它得自于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顾客要求验货,看看袋子里的猪,而从袋子里跳出来的是猫。此熟语的内涵意义的语使用者能理解,但是“猫”的形象却消失了。而译文不会带给汉语使用者象英语使用者一样的联想。(五) 联想意义的流失在特定民族的文化中,都会有些事物会唤起特定的联想,但是这种联想对其它民族人们来说会唤起不同的联想,有时什么联想都不会产生。有时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就很难将这种联想译入的语中去。比如:Amongsomanywell-dressedandculturedpeople,thecountrygirlfeltlikeafishoutofwater.同这么多穿着体面而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英语中有很多熟语里都有“fish”,因为英国是个岛国,鱼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Afishoutofwater”是指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觉得难受、尴尬。而汉语使用者对鱼的联想就不同,根据生活常识,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鱼离开了水会死。翻译时如字对字地译肯定不利于相互理解。因此,译文中,鱼的形象也流失了。文化空缺因素毫无疑问会给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带来许多的困难。同时如何处理文化空缺因素也是复杂和让人着迷的难题。对于象汉语和英语这样发展道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要察觉其中的文化空缺因素并熟练地应对就更难。许多翻译工作者们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从各自不同地角度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在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作者相信只要人们努力加强跨文化交际时的敏感度,进一步深入探索文化因素的处理办法,总有一天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的。参考文献:[1]何秋和.论空缺与翻译理论[J].中国俄语教学,1997,2:48-51.[2]姜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