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D)的统治。A.君主专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专制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B)的统治。P59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C)。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C)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P88A.皇帝B.君主C.王D.总统5.我国文武分职,文官有相,武官有将,从(C)后期确立起来的。P68A.商B.西周C.战国D.春秋6.三公九卿形成于(B)。P229A.A.春秋B.战国C.秦D.汉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D)为本,建立六官制度。A.《礼》B.《礼仪》C.《礼记》D.《周礼》8.把省作为固定行政区的是(B)代。P270A.宋B.元C.明D.清9.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P326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0.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1.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12.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A)岁。A.70B.65C.60D.5513.我国推行“封建”是从(C)开始的。P138A.夏B.商C.西周D.秦14.明朝是以(C)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A.三省六部B.三省C.六部D.一省15、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A、太仆B、廷尉C、典客D、奉常16、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D)权。A.A.审批B.任命C.登记D.铨叙17、明朝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8、“秀才”是指通过(A)的称谓。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19、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20、官吏主管部门在西汉是(D)。A.尚书台B.尚书吏部C.文官归吏部D.丞相御史二府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从夏期至1949年历代(ABC)。A.国家政权性质B.政体构成形式C.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D.领导制度2、在政体上中国政权存在(BD)。A.君主制B.邦联制C.民主共和制D.内阁制3、西周早期是由(DE)执掌国家各项任务。A.御史察B.廷尉C.司徒D.卿事寮E.太史寮4、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BCDE)等级。A.省B.路C.府D.州E.县5、夏、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核心(AB)。A.封诸侯B.建藩地C.设郡县D.设省6、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A.十六国时的“族兵”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C.金代的“猛安谋克”D.元代的“怯薛军”E.清代的“八旗兵”7、唐律有(ACDE)。A.开元律B.开皇律C.武德律D.贞观律E.永徽律8、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BCD)主管司法事务。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E.御史台9、我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征收制度的改革有(ABCDE)。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E.摊丁入亩10、官吏选拔制度的途径有(ABCD)。A.荐举制度B.科举制度C.征辟制度D.荫袭制度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2、嫡子继承制P127第二段,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的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确定嫡后所生的长子作为首位继承人;如果嫡后没有生子,则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的素质,而不考虑其是否年长。3、三省六部P236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4、票拟P209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5、三公九卿P229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6、外戚政治P174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五、论述题(15分)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第八,“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十,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结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谈借鉴。《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平时作业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A.领主封建制B.地主封建制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处于(B)。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3、官吏主管部门在西汉是(D)。A.尚书台B.尚书吏部C.文官归吏部D.丞相、御史二府4、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A、太仆B、廷尉C、典客D、奉常5、尚书由君主办公机构变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在(A)时期。A、东汉B、魏晋南北朝C、曹魏D、西晋6、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A),与御史台合称三台。A、司隶台B、都水台C、殿内省D、少府监7、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8、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A、吏部B、户部C、礼部D、国子监7、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A、都察院B、通政司C、大理寺D、六部8、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A、设五口通商大臣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C、设总税务司署D、设外务部11、清代省一级主管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A)A、布政使B、学政C、提督D、按察使12、宋代为分割转运使权力的而在路一级设立的官员是(A)。A、提点刑狱B、提举常平C、安抚使D、通判13、中国古代君主宰辅制的萌芽时期是(B)。A、东汉B、两晋C、隋唐D、宋14、清末改制首先从(B)。A.军事制度B.行政机构C.教育制度D.法律制度15、在清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特征是(C)。A、分权B、集权C、督抚分寄制中央集权D、地方军政权力一分为三16、周代层层考核、推荐人才的制度是(C)。A、军功、事功选拔制B、乡举里选制C、推荐与自荐制D、简选制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时期。A.夏B.春秋C.战国D.秦考试18、明代将台院与察院合并而建立(C)。A.御史台B.大理院C.都察院D.十三道19、在北洋政府中央监查机构平政院中,负责对平政院内部官员的监督的组织是(A)。A、肃政厅B、惩戒委员会C、审察决算委员会D、审计院20、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A、中书舍人B、典签C、司隶校尉D御史中丞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有(ABCD)。A、帝B、天子C、王D、皇帝2、晚清时期实行“新政”时期所增设的国家机构有(ACD)。A、商部B、外务部C、巡警部D、学部3、西周国家组织包括(ACD)。A、周王B、三正C、保傅D、太史僚4、属唐代国家组织中的五监有(ABC)。A、国子监B、军器监C、将作监D、司天监5、元朝总揽全国政务的中书省真正的宰辅有(BC)。A、丞相B、左丞相C、右丞相D、枢密使6、2.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BCDE)等级。A.省B.路C.府D.州E.县7、秦汉时期的监查官员有(ACD)。A、御史大夫B、左都御史C、郡监御史D、司隶校尉8、宋代地方官员有(ABCD)。A、安抚使B、知府C、知州D、通判9、明清正规的三级科举考试包括(BCD)。A、院试B、乡试C、会试D、殿试10、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BCD)主管司法事务。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E.御史台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三司推事P325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案件以及州县呈报的疑难案件,经过审定后,送交刑部复核,再申报中书门下,大案及死刑要奏请皇帝批准。刑部负责复核大理寺审定的流刑以下罪及州县判处的徒刑以上罪,死刑不论在京在外,都要由刑部复奏,请示皇帝批准,再由大理寺复审判决。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事务。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2、郡县兵役制P402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在郡县在籍男子都必须为国家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充当军兵。另一种是以郡县为单位强行征发兵役的制度。3、二十四司P237二十四司为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4、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5、分封制P138所谓的封建,就是“封诸侯,建藩卫”。这是周人在确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之后,为了抑制兄弟之间的争端所确立的制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特权,对天子有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有责任拱卫王室。6、改土归流P298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P2752、简述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P334古代的诉讼制度规定,诉讼必须逐级告状(即“告诉”),一般不许越级告状,违者要笞四十,受理的官员也要笞四十。但有重大冤情被压制无法申诉的,可以向皇帝直接告状,但经常要冒承担冲撞皇帝仪仗责任的危险(杖六十)。为了防止乖戾之徒诬告别人,在告状时,诉状上要写明事实,不许说自己不能确定的事,否则要笞五十。同时,诬告别人什么罪名自己要承担什么罪名。如果写匿名信告别人的状,要被流放两千里。古代社会的诉讼权受到很大限制,除了谋反、谋大逆、谋叛外,各朝代都规定,子孙不许控告父母和祖父母,奴婢不许告主人及主人的亲属。如果违反,要处绞刑。但是,如果任何人犯了上述三种重罪,那么任何人都必须向官府举报。可见,封建社会法律是以维护皇权为第一目的的。对于民事诉讼一般是要在基层根据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调解不成才可以到官府告状,不经过调解私自到官府的,要被处罚,并被视为刁民。五、论述题(20分)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要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3)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次平时作业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A.春秋战国B.明清C.隋唐宋元D.明清秦汉魏晋南北朝2、.隋唐时期的政体是(B)。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3、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时期。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4、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御史台5、宋代的三师是(B)。A、太师、太尉、太傅B、太师、太保、太傅C、太保、太尉、太傅D、太师、司徒、太傅6、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C)。A、宣政院B、将作院C、通政院D、宣徽院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A)。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行政院D、国民政府8、“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B)。A、国民大会B、立法院C、国民参政会D、政治协商会议9、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B)。A、袁世凯B、段祺瑞C、曹琨D、张作霖10、“秀才”是指通过(A)的称谓。300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11、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A、郡县制B、属国制C、郡国并存制D、监查制12、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B)时期。A、民国初年B、北洋政府C、广州国民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13、中国古代监查制度形成于(D)时期A、夏商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14、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A)。A.外务部B.法部C.大理院D.资政院15、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A、世官世禄制B、乡举里选制C、简选制D、军功、事功选拔制1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A、院试B、乡试C、会试D、殿试17、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D)。A、革命功勋B、任官经历C、学历及学术著作D、考试及格18、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A.春秋战国B.秦汉魏晋南北朝C.隋唐宋元D.明清19、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D)。A、贵族君主制B、君主丞相制C、君主宰辅制D、绝对君主制20、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D)。A、特别行政区B、市制C、首席县长制D行政督察专员制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西周属卿事僚的政务官有(ABCD)。A、司土B、司马C、司空D、司寇2、宋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包括(ACD)。A、政事堂B、九寺、六监C、枢密院D、三司3、明朝宦官组织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号称二十四衙门,而每监、局、司的掌理太监分别是(ABC)。A、掌印太监B、大使C、司正D、秉笔太监4、清代中后期国家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称谓有(ABCD)。A、首席军机大臣B、军机大臣C、军机行走D、军机处学习行走5、广州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机关有(ACD)。A、军事委员会B、国防最高委员会C、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D、黄埔军校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发展衰亡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是(ACB)。A、秦汉魏晋南北朝B、明清C、隋唐宋元D、北洋政府7、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C)。A、省(军政府)B、道(军政分府)C、县D、市8、宋代颇具特色的地方监查制有(AB)。A、监司制B、通判制C、谏院制D、都司御史房9、古代的荐举制度,是封建时代重要的选官方法之一,主要有(ABCE)形式。A.制度荐举B.私人荐举C.官府荐举D.地方荐举E.自荐10、唐代常科是科举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开考的科目有(ABCD)。A、秀才B、明经C、进士D、明法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具体做法是: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2、胥吏胥是供官府驱使的劳役,负责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手关卡、看守仓库、看管和押解犯人,站堂、看门、传唤、传送文移,押解官府物品等诸多杂事。吏是在官府中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其地位高于胥,他们在官府中负责文书事务,承办具体事务。胥吏不是官,但却在政府职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3、三司使宋代掌国家税赋、岁支的中央机构三司的长官。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它沿自唐代,宋代号称“计省”,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理财政权,与掌行政权的中书门下和掌军权的枢密院形成三权并立。宋太宗早期分置三使,即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后期设三司使,总领三部。三司使号称“计相”,其地位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相等。其副手有三司副使或三部副使。4、五院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理论,在1928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2分)五院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行政院位列五院之首,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长官为正、副院长。五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组织体系的主干。5、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6、征辟制征召、辟除制的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官员和属吏的制度。(2分)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它由先秦的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的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县长官属吏的辟除可直接从普通百姓中选用。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答:首先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1)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并存丞相总执朝政,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权势仅次于皇帝。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2)相权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在西汉早期表现明显。如汉高祖刘邦欲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为太子,但遭到丞相、大臣反对而作罢。其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变化:(1)西汉武帝削弱相权,便一反汉初惯例而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为丞相。他还以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为侍中,加强自己的谋议群体,提高决策能力。从而削弱了丞相的地位和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2)西汉末,改革三公制度,废除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设司徒、司马和司空。由丞相改设的司徒排位已位于由太尉改设的大司马之后,且不再有丞相的责任和职能,实权丞相不复存在。(3)西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尚书制度逐渐形成①西汉武帝时提升尚书作用和地位,尚书逐渐由掌皇帝饮食起居、管理诏书的传达和大臣奏章的上呈的官员成变宮内决策机构“中朝”(或“内朝”)的成员。但尚书职能仅限于受令和出令。②东汉初,改称“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事。它开始承担丞相之责。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但已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政务中枢。③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由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当时尚书诸曹取代九卿来直接处理国家政务,由协助皇帝的办公机构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最高行政机构。2、中国古代监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1)检核簿册法。即古代各级政府部门在年终汇集各种政务情况,制成簿册,逐级呈报审查,以便上级考核、监查。是中国古代监查的常规方法。(2)举劾案章法。即监查人员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朝章礼法的人和事,称之为“案章”;对违法乱纪的人进行弹劾,称之为“举劾”。(3)连坐告密法。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制度,告密范围包括逃避赋税兵役,非议君主吏师、私藏诗书和“盗贼”…十分广泛。(4)遣吏巡行法。即派使臣代表君主巡行监查地方。(5)牵制监督法。即有意设置监督机制,如中央辅政系列实行多轨辅政制,中央各政务系列的职权交叉重复,司法系列“三法司”并存。这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点。(6)密查侦缉法。即君主为直接了解情况而采取的特别监察手段,常派御史、使者、宦官、亲信等奉旨持节以监督和处理各项事务,如拷问盗贼、刺举奸非、监军、监财税等。(7)密奏传呈法。即经特殊渠道将奏报的内容直接送呈君主,由君主亲阅,再朱批处理,并不通过各级军政部门,拥有最大的权威。如汉代规定群臣可“上封事”,即将上奏内容密封传进,不必通过正常的运转渠道,可从皇宫南边的司马门投入由宦官呈递给皇帝。又如清代康熙、雍正时的密折制。五、论述题(20分)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消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教委公开,教委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1905年才由学校制度所取代。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曾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总是防不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籍,不喑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实际认事的能力。一味地扩招广大士子,全部集中在这条狭窄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次平时作业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南京政府建立了以(C)为主的法律体系。A.刑事B.六条C.六法D.民事2.南京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B)。A.国务院B.行政院C.总统府D.大元帅府3.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A)时期。A.北洋政府B.广州国民政府C.武汉国民政府D.南京政府4.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D)权。B.A.审批B.任命C.登记D.铨叙5.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时期。A.夏B.春秋C.战国D.秦6.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A)。A.制度荐举B.私人荐举C.官府荐举D.自荐7.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C)。A.无产阶级专政B.人民民主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封建地主阶级专政8、南京政府于(B)年正式实行公务员制度。A.1932B.1933C.1934D.19359.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A)。A.外务部B.法部C.大理院D.资政院10.北洋军阀的文官分(abcde)等种。A.行政官B.外交官C.司法官D.技术官E.警察官11.明代的“戚家军”属于(C)。A.郡县兵役制B.谪罪兵役制C.招募兵役制D.世袭兵役制1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A)。A.《刑统》B.《大明律》C.《唐律疏义》D.《大清律》13、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B)。A.《参议院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临时政府组织法》D.《中华民国宪法》14、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A)。A、国防最高委员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15、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查机构是(C)。A、都察院B、平政院C、监查院D、监查委员会16、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C)。A、公职候选人考试B、任命人员考试C、高等文官考试D、专业技术人员17、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A)。A、行政院B、立法院C、司法院D、监查院18、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A)。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行政院D、国民政府19、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A)。A.南京临时政府B.南京政府C.北洋政府D.苏维埃政府20、“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A)。A、国民大会B、立法院C、国民参政会D、政治协商会议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1、王权受到(ACD)的制约。A.贵族元老B.君主制C.地方割据势力D.宗教信仰2、在古代有关符节的规制,从其用途上看主要有(ABCD)。A.调动符节B.邮传符节C.身份符节D.专使符节E.施令符节3、古代谏诤的方式有(ABCDE)。A.讽谏B.顺谏C.规谏D.致谏E.直谏4、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C)。A、省(军政府)B、道(军政分府)C、县D、市5、南京国民政府的国体属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性质是因(AC)。A、地主阶级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基石B、官僚资产阶级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的垄断支柱C、民族资产阶级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者D、小资产阶级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拥护者6、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调整监查制的主要表现(ACD)。A、将监查院正副院长、委员由委任制改为选举制B、设地方监查区C、增设监查委员会D改监察使署为监察委员行署7、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机关包括(ABC)。A、临时大总统府B、参谋部C、国务会议D、九个行政部8、南京政府的制宪内容(ABCD)。A.《训政纲领》B.《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C.《中华民国宪法草案》D.《中华民国宪法》9、南京政府规定的公务员的铨叙内容有(ABCDE)等。A.甄别B.登记C.任用D.分发E.考绩10、古代官吏的任用种类有(ABCDE)。A.候补之类B.试用之类C.拜授之类D.兼额之类E.参知之类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临时参议院P583第一段2、政治会议P5883、大元帅制P6144、国民政府委员会制P6155、政务官所谓政务类公务员,又称政务官,一般是指由选举产生或政治任命,具有严格的任期,与内阁共进退的公务员。6、察举制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是在先秦乡里荐举选士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此制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朝,而在其后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P679-P6812、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国民党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发挥国民党的具体职能。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并代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从而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集权制度。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总之,在国民党一党专制下,国民党不仅以党治国,而且是以党员治国,全面控制政权,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的以党的主义治国,最后达到宪政国家的目的,更违反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五、论述题(20分)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P5651912~1949年,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民党统治3个时期。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民国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的是专制独裁制度。政府体制及其演变中华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各种政体,但并未改变专制独裁的实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4月)1911年辛亥革命导致清王朝统治的崩溃。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覆灭。南京临时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按照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建立起以美国总统制为模式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体制。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临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政各部直接对总统负责(见彩图1912年1月4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1月28日成立临时参议院,执行议会职权。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政策、法令。由于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2月13日孙中山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孙中山正式退职,4月5日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1、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2、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3、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4、 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5、 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6、 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7、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2】 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P79主要内容有:1、 政治制度方面。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2、 军事制度方面。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3、 行政制度方面。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在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情况下,中央朝廷出任重要实职的大臣。4、 教育制度方面。宣布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使新式学堂教育快速发展,学堂教育不但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而且逐渐制度化、正规化,文教事业开始迅速发展。选派留学生出国,鼓励自费留学,学成归国者给予功名,新型人才逐渐融入社会。5、 法制方面。参照西方各国的法律,先后修订《大清刑律草案》、《大清现行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法》、《大清民事诉讼法》等法律。6、 奖励实业方面。晚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一方面是富强的国家主义意识已经成为共识,另一方面是绅商阶层的势力和民权意识的日益扩大,保护工商业和民权成为绅商阶层一致的要求,而且,当时的绅商阶层已经初步构成了自己的保护网。以此同时,清政府还颁布了一些奖励章程,对创办实业有卓越贡献的人赐以爵位。历史意义:晚清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迫不得已而进行的,是想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通过君主立宪以挽救传统的政治权威,希望以此得到西方列强和国内各阶层的认可,以确保君主统治的合法性。但近代化政治制度变革的结局却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反而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使传统政治制度走上崩解的历史不归路。清末由朝廷主持的立宪运动是以传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为基础,通过传统的官僚政治手段而进行的自上而下并有限度的变革,其本身的局限性和绝不可能进行彻底的自我完善,给后人留下了几点启示:1、 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2、 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这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3、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进行的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新与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是改革的关键。清政府没有把握机遇和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一味地追求制度上形式的改革,仍然借改革谋苟延统治的私利,也就决定它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3】 王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都受到哪些制约?P89王权的形成与发展:夏、商、周三代都是实行王权专制。作为一种制度,它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出现的。1、夏初的100多年,国家的体制尚未完全稳定,依然保留部落联盟的某些特点。从“帝”演变为“王”。其权威又远远超过于“帝”,就必须废弃旧传统而树立新体制,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反复。2、直到少康重建夏朝,国家才完全确立起来,至此,夏的最高统治者才进一步称“王”。3、自少康以后,夏王朝传世十二代,直到桀时为商汤所灭,王位传承没有大的变故,王位世袭制的王朝也就从此确立起来,再经商、周两代的完善,王权已经得到制度的保障。4、从“王”字形成来看,它在周代钟鼎铭文中像战斧之形,同军事密切相关,说明了最早的君主是由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转化过来的。5、王权起源于父权社会。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制,是王权产生的经济基础。6、王也称为“天子”,表示自己是上帝的元子,元子只有一人,故王经常自称“余(予)一人”。天子使王具备了上帝元子和民之父母的双重身份,执掌了最高权力。7、由于中国没有形成像西方教会那种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推倒与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8、在王被认为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和臣民都是王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时,王权的绝对专制也就形成了。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在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受到的制约:1、 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的制约2、 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3、 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限制【4】 试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P85经济发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动因,而它的动力则是大规模的战争需要专门的指挥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还必须有充实的物质基础。战争迫使各国寻求新的出路,变法迫在眉睫。战国列强的变法,趋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构成的三个主要条件是:1、由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2、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3、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特点:1、“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2、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3、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4、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5、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5】 为什么说权臣、母后、宦官、外戚专权是皇权的变态形式?P69、107、119、122、124、134、历史上有些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但这并不是皇权制度整体的消亡,不意味着皇权的消失,而是皇权的一种变态形式,是高度皇帝集权的滋生物。1、由于皇帝是一切权力的化身,母后、宦官、权臣、外戚势力,只能控制或挟制皇帝,便可以呼风唤雨,窃权弄柄,乃至左右全国政局。2、权臣、后妃、宗室、外戚、宦官专权是皇权专制政治体制下孵育出来的特殊政治势力,与皇帝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在皇权运用过程中,皇帝往往使用身边亲近信任的人担负实际责任,以掣肘国家正式机关。因而以内侍、贵戚来监督和逐渐取代重臣,以近侍部门取代或削夺一些国家机关的职能,以致逐渐演变为新的国家机关,甚至取代一些原有的机关,是以皇帝为核心控制权力的做法。4、君主身边的政治势力利用“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之“八奸”来壅蔽、眩惑、欺骗、驱遣君主。伴随着君主专制程度的加强,这些现象也日益突出,乃至成为君主专制的一种滋生形式。5、后宫是突出君主最高特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等级区别是朝廷君臣的等级区别的折射,是以君主为核心,以君权为依托,以政治身份地位为主要标志来排列的。后妃参政或专权,往往要与外戚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共同的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太后临朝称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其必要的补充,关系到政权的延续。6、在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中,宦官凭借接近君主的优势,取得君主信任,权力不断扩大,乃至窃权弄柄,成为“手握王权,口含天宪”的掌权者,它以君权为后盾,以宫省制度为依托,以依附的文武官僚为党羽,形成特殊的势力。【6】 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是什么?P130因时代不同,各王朝选立皇位继承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对皇位继承人应具有的素质和社会政治等条件也各有差异。总的来看,选定的标准和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是家天下的根本原则。这种原则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2、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的公开预立皇储制度,采用了经过认真审核甄别,然后确定继承人的方法,即秘密建储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通行的嫡长继承制度,对典制规章和传统的礼俗观念是一次重大的变革。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功勋卓著,实力雄厚而拥有人望的皇子,往往可以凭借实力优势而打破嫡长继承的常规。军事势力的有无或大小是能否取得最高统治权的重要先决条件。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在几个国家政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各国之家经常以婚姻的形式结成盟好。因此,选择对方国家嫁过来的女子所生的儿子为继承人,就往往成为插手对方国家政务,保持双方良好关系的政治手段。在国内几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皇位继承者总要得到其中最强大政治势力的援助。【7】 试分析中华民国的议会制度P599议会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曾给中国带来过一些民主的气氛和憧憬,使中国人民知道追求民主可以遵循的途径和合理吸引外来的体制但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悲剧”。这些号称议会的机构,打着民主的旗帜,不但掩盖着专制独裁,也践踏着民主,给本来就内有饥馑动乱,外受强敌侵扰,危亡迫在眉睫的国家带来更多的灾难。民国的议会制度一再地遭受军阀们的摧残、玩弄,不但没有连贯性,而且缺乏适应性、自主性,更没有制度化。1、 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民国资本主义既缺乏经济实力,又没有成熟的政治组织,所以不具备运用议会的条件和能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强大的条件下,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运用议会制度来限制强权垄断。2、 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3、 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倾向于各取所需。政治文化既有当代的政治价值取向,同时也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明虽然猛烈冲击了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体系,但传统政治文化仍然沉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作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削弱了议会制度在政治文化和政治力量上的支持。【申论题】一、 从魏晋南北朝庶族与门阀地主斗争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选择。二、 从东周到秦帝国政治制度转变的历史思维逻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西方戎、狄的威胁下,迁都于洛邑,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和战国时期的群雄政治。1、 春秋初期,“政出方伯”,大国争霸,礼乐征伐不再由天子出,霸王的权力取代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君主专制的雏形出现。2、 从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到确立的过程。霸主从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为号召以聚合各弱小的诸侯,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的诸侯国,对不顺从者以武力征服甚至将之吞并。他们除会合诸侯称盟主外,在本国已经确立起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走上君主专制的舞台。3、 春秋时期的霸主们,虽然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实力,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法制的束缚,主要政务还是依靠身为贵族的卿大夫。在“政逮于大夫”的情况下,出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政治现象。因此,一些夺取政权的卿大夫以史为鉴,逐渐摆脱宗法制的束缚,任用自己信任的人掌握要职而不再给予分封,减少世袭官员,出现非世袭的职业官吏群体,君主的权力逐渐集中,君主专制的倾向也日见显著,进入“礼崩乐坏”的局面。4、 战国时期,七雄并争,他们为扩充或保卫疆土,就必须扩充财源、动员人力,但财源和人力分别掌握在贵族手中。因此,战国七雄无例外地进行了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其政治改革的重点在于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君主的权力空前提高,逐步向统一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政治体制靠近。5、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便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对本国官制进行了较大的权宜变更。他们开始从“士”中选拔一些人充当要职,战国时期的国君也都是从“士”中选拔人才。这些原本没有世袭特权的“士”进入高级统治层,打破了传统的世袭体制。这种经过选拔,不享受世袭,领受俸禄的职官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官僚制度的出现。6、 法家在争霸时期通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作为强硬手段,把国家的意志全面渗透到社会中,商鞅变法实施的郡县制和军功制,依靠合法推行的法律模式而取得成功,使秦统一天下,并建立中央集权帝国。7、 郡县制下的郡县长官没有世袭特权,完全受中央节制,他们的权力只是作为中央权力的延伸。把领土制改变成行政区,中央集权体制也就形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1、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三公是秦汉时期最高的行政长官。秦汉的三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一般认为,秦及汉代前期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西汉晚期的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以及东汉的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九卿是秦汉国家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担当着国家的主要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的执行部门。2、绝对君主制明朝成立以后,在朱元璋的推动下,中国专制君主制度发展到第三个时期,进入绝对君主制时期。绝对君主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制政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将君主的权利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充分暴露了君主政体的弊端;它建立起空前集中的权利体系,也推动着专制君主政治从顶峰跌落并进而走向它的终结和灭亡。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1)隋代以前的赋税制度中国赋税制度起源很早,“自虞夏时,贡赋备矣”。秦统一后,实行“黔首自实田”,规定田赋有田租、口赋、力役三种形式,因此,以后各代的赋税在狭义上仅指土地税和户口税,而在广义上还包括商税、货税、物产税等,称为征榷、杂役等。(2)唐代赋税制度,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赋税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按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户征收。两税项目主要有地税和户税两种,其余租庸全部废除,两税以实物为主,地税纳粮,户税纳钱或折绢帛,于夏秋两季征收。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3)明清赋税制度——一条鞭法其主要内容是:以县为单位,将所有田赋、劳役、贡纳、杂差等一律折合成银两,分摊在本县田额之中。在法定意义上废除力役,所雇之役,均有所征款之内支付。这种税法的实行,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对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4)清朝——“摊丁入亩”唐代租庸调制以后的赋役征收制度主要有三次较大的变化,即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简述解放区政权的政治制度。1.基层人民民主政府的建立2.大区人民民主政府的建立3.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三、论述:(1题25分,共50分)1、评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答:中国是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以御史所执掌的纠举弹劾,巡按考察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可以溯源于西周,但构成“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务”的监察体系是在秦代才开始初具规模的。随着国家政务的日益纷繁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监察体制也相应扩大,至南北朝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监察军、政、法等方面为主而旁及国家其他事务的,有明确分工和权限规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单线垂直型的监察体系。(1).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监察制度在封建国家体制中,属于制衡地位。其主要对象是官吏勋贵,但也不排除对民间的监视。(2).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元、明、清在历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上,使中央直控的监察体系和各级政府层层控制的监察体系紧密结合,在中央直控监察体系深入到各个部门的情况下,又确立各级政府自下而上,以长官负责的监察制度,以保证下情能及时上达并处理,做到上下结合,组成讯息的和监察的网络。以清代一省而论,有布政使、按察使、分守道、分巡道,职在监督府县各官,通称为“监司”,并且总其成于督抚;总督和巡抚主持本省各官的“大计”考课。府县的长官也有责任督察所属,同时对督抚负责。自督抚到府、州、县主官,对其下属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均应负一定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关联疏密,应受到一定的处分,直到革职议罪。这种上、下级之间相互承担责任的规定,旨在加强各级职官之间的相互稽查监督,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是立足于“防弊”之上的。可见,在地方行政管理中,运用层层监察和控制的重要作用。2、评述唐代科举制。答:(1)考生的资格与来源,唐代科举虽然标榜公平,可以自由投考,但对考生的资格仍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有三类不能参加考试:一是触犯刑律着。二是工商之子。三是州县小吏。另外,九品以上官员,属于已入仕,诏令规定也不能再参加考试。考生的来源,唐代的科举分常科与制科两种,以常科为例,考生主要是两类人,即生徒与乡贡。(2)考试科目与内容,从总的来说,唐代科举的科目分两大类,即常科与制科。明经是仅次于秀才的科目。考试内容是经义。进士,意即进入土流。考试内容为时务、杂文、诗赋、贴经等。明法科,主要考刑律、法令;明书,考《说文解字》,要求文字学知识;明算,要求数学知识,考《九章算术》、《周髀算经》。(3)考试形式,大抵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4)考试过程,如前所述,获得科举资格的生徒与乡贡生,有州府分科报名,举送京师参加尚书省主持的考试。(5)录取,考生的考卷由礼部组织评阅,初步评出等第,确定录取人之后,送中书门下进行复核。(6)入仕,及第的人还要参加吏部的选试,通过选试,或者有名臣的推荐,才能做官。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复习题二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1、分封制夏、商、西周三代大体是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封诸侯、建藩卫”的地方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是以分封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其国家结构具体表现为王朝与诸侯国的关系。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2、节度使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在唐睿宗时开始设立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1、简述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唐代三省名称恢复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确立三省分权制度,即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形成三者相互制约的格局。(1)中书省,中书省长官,唐初沿隋制称内史令。(2)门下省,门下省长官,隋末称侍内。(3)尚书省,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六部,尚书所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共辖二十四司,分掌国家行政。各部设尚书为部长,侍郎为副部长;各司设郎中为司长,员外郎为副司长。三、论述:(1题25分,共50分)1、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官人法制度九品官人法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综合。这包括这一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官品与资品、实施的办法与作用。(一) 九品官人法制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九品官人法酝酿于汉魏之际。首先,现实的人才需求,是九品官人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其二,汉代请议与乡里品评人才的形式,是九品官人法产生的文化背景。(二) 官品与资品在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过程中,人才的评价与人才的任用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称人才优劣的品第为资品;称官员职位所需要的人才品第为官品。(三) 九品官人法实施的方法与过程九品官人法创制的目的,是从当时人们的观念出发,为政府选拔合适的人才,使之担忧与其才能品级相匹配的官职。所以,其实施的方法与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确定每个官员职位所需的人才品级;二是组织一个考核、评价、确认系统、以甄别官吏候补人的人才品级。1.九品官人发的人才考核、评价、确认方法与途径(1)察举制(2)试经(3)赐官(5)中正制度2.九品官人法下的官员任用方法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复习题三一、 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20分)1、中书省元朝忽必烈时期,正式建立中书省,由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元代的行政体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省制,即由中书省一省执政的体制,但期间也有过摇摆,也重建过尚书省,也有过恢复三省制的呼吁。然而,这都没有动摇过一省制的根基。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真正的长官是丞相或左、右丞相,他们是真正的宰辅。中书省重要的官员有平章政事。2、郡县制秦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是郡县制。最初设郡为三十六,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共达四十多郡。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制度文官考试的法律有《考试法》、《典试法》、《监试法》以及几十种考试条例。根据《考试法》的规定,文官的考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职候选人的考试,这类应考人主要是全国和地方各级民意机构代表的候选人。第二类是任命人员的考试。这类应考人限制在政务官以及事务官中荐任级以下的官员,这与孙中山的大小官吏必须考试方得有效的要求相差甚远。第三类是依法应领证书之专业职业或技术人员的考试,这类应考人包括律师、会计师、医师、技师等等。三、论述:(1题25分,共50分)1、评述近代国体的变迁。国体即国家的性质,它是由社会各阶段在国家中所占的不同地未来决定的。(一) 晚清时期的国体在中国历史上,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国体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三)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体北洋政府是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体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1927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填空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6、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7、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9、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10、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都要服兵役。11、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12、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13、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14、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群对、部落。A.群队B.部落15、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16、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17、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18、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19、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20、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21、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22、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谭嗣同23、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24、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25、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26、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27、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2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29、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0、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31、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3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33、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34、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35、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36、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37、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38、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39、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40、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41、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4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A.燧人B.伏羲C.神农选择1、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ACD朝为最。A.东汉C.唐D.明2、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A.大司空B.大司马徒D.丞相3、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等。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4、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A.品B.阶C.勋D.爵5、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ABC等时期。A.军政时期B.训政时期C.宪政时期6、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A.皇位继承制度B.后宫制度D.皇位世袭制度7、汉代有ABC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A.女御长B.宫长C.宫中学事史8、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ABC等。A.降薪B.贬职C.免官9、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AB的权力。A.批阅奏本B.传宣旨意10、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B.锦衣卫C.东厂D.西厂11、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C.都指挥使司1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3、秦朝并称“三公”的是ABC。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14、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BCD。A.省B.府C.道D.县15、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B.督抚专权16、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A、B、D等义务。A.朝觐B.纳贡D.兵役17、三国时的“三公”是ABC。A.太尉B.司徒C.司空18、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19、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BCD,他们并无实权。B.太师C.太傅D.太保20、宋朝御史台机构由ABC构成。A.台院B.殿院C.察院21、宋朝的军事权由ABC分掌。A.枢密院B.三衙C.兵部2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ABC构成。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23、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ABC为代表的经世派。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24、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ABC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A.大理寺卿B.刑部尚书C.御史中丞25、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A、B、C等三大集团。A.华夏集团B.东夷集团C.苗蛮集团26、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A.宗法制B.分封制27、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28、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A.司土B.司马C.司工29、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A.常备军B.续备军C.后备军30、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ABC几个阶段。A.内阁制B.总统制C.洪宪制3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ABC等派系。A.皖B.直C.奉32、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33、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ABCD和大行。A.大谏B.大田C.大司马D.大理34、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A.大理B.司寇C.廷尉35、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D。A.玺B.印C.符D.节36、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ABC等朝代。A.西汉B.东汉C.唐37、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38、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AB的组建。A.湘军B.淮军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55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含解析新人教版
- 外墙保温营造做法
- 《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 初三八班践行弟子规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论交际性操练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 钙钛矿电池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4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泉州华光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防城港市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小学语文教研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五年级奥数总复习》精编课件
- TS2011-16 带式输送机封闭栈桥图集
- 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 多联机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钻井作业常见安全隐患
- 新型肥料配方设计与加工PPT课件
- 国际色卡四色模拟专色CMYK色值对照表
- 装饰施工阶段安全检查表
- 辊压成型在汽车轻量化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及发展-北方工业大学
-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册配套完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