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_第1页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_第2页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_第3页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_第4页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1讲吕后出嫁吕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首先她是中国母后临朝的创始人,在中国皇帝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从来没有过母后临朝,吕后是创始者,而且对后代,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们今天一提起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女主,后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其实,吕后是开创者。但是,我们大家关注的,所知道的吕后,往往是她后期比较残暴、比较凶残的吕后,吕后的年轻时代,她的早年,是个什么样子呢?她的婚姻状况,又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吕后非常必要。吕后的原名叫吕雉,我们称她为吕后,是她在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她被封为皇后,我们才称她为吕后,她原名叫吕雉,她的父亲叫吕公,历史上没有记载吕公其他更详细的东西,只知道吕公是单父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单县。吕公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吕泽,次之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本来,吕公一家是住在单父县,没有在刘邦生活的沛县,但是后来吕公家里面在单父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仇人,为了避仇,吕公就带着他的全家,从单父县来到了沛县,投奔了当地一个县令,因为当地这个县令,是吕公的一个好朋友,刚来到的时候,就住在县令的家里面,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沛县不错,他就把家定居在沛县了。吕公刚到沛县县令家客居的时候,这在当时,成了县里一个大事情了,因为县令家里来了贵客,很多人都要凑个热闹,县令就举行了一个大型的酒宴,这个酒宴因为参加的是当地的官员,还有一些豪绅,来的人比较多,所以,酒宴就做了一个规定,当然喝酒不是白喝的,要拿钱的。说拿钱,够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刘邦这个时候也来了,不过刘邦这个时候是个泗水亭长,所以,刘邦没有带一个子就来了,到这儿以后,他就报了一句话,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刘季是刘邦的原名,他原名就姓刘名季,就是他是家里排行比较靠后的,实际上,贺钱万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而实际上刘邦是一个钱没拿,当时负责在宴会上收钱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箫何,箫何负责收钱,刘邦就来了一个贺钱万,很明显,刘邦这是谎言。刘邦这一次来喝酒,之所以敢说谎话我觉得至少有两点他把握住了。第一,刘邦这个时候虽然只做一个泗水亭长,官职很小,但是他对县里的这些官员,他从来不放在眼里,他认为他们是庸才,不行,不如自己。所以,他敢于公开撒谎;第二个,收钱的人是箫何,箫何和他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来箫何在县里的职位比他高,但是,箫何平时对刘邦特别照顾,刘邦未做亭长之前,箫何对刘邦就很照顾,做了亭长之后,对他就更加照顾了。比如说,刘邦作为亭长来说有一项职责,就是他需要押送一些服劳役的人到秦朝的都城咸阳去,这是一个苦差事,刘邦出远门的时候,县里的人都送一点钱给他,箫何比一般人,一般都要多送差不多一倍的钱给他,所以,因为是箫何在收这个钱,所以,刘邦尽管放心大胆地说谎,箫何肯定不会揭穿他这个底牌。当然,箫何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史记没有记载,我想大概有两点原因。一,箫何对刘邦的器重。这是一点原因,另一点原因,箫何对刘邦,也是一种安抚,因为像刘邦这种人,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官场中间,他也是那种很能折腾的人,所以他对他表示得格外友好。刘邦的贺钱万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这个话一张口,就引起来了这次酒宴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吕后,吕后当时叫吕雉,吕雉的父亲,引起了吕公的惊讶,因为,从规定上看,这次酒宴规定,满一千的就算贵客了,刘邦出手报的数是一万,远远超过了规定,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来的人来看,来的人比刘邦有钱的要多,比刘邦职位高的人也很多,都没有拿那么多,刘邦一出手一万,这也是不得了的。第三,我们从收入上看,秦代的县令,一年的年俸也不过是几千钱,一个亭长,他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上千,可是,刘邦来了个张口就是贺钱万,所以,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我们中国历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说说谎的人,叫大言不惭,这个贺钱万大言。大言,展示的是说谎人的胆量,没有胆的人是不敢说谎的,所以这个话一出口,史书记载,吕公有一个反应,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这个数字一报出来以后,吕雉的父亲吕公第一个反应是大惊,非常震惊,吕公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听到这个话以后,一是惊,二是起,三是迎,而且一直迎到门口,吕公的这个表现,我觉得他欣赏的是刘邦的胆量。根据一般人的常识都知道,这不可能拿一万块钱来,他欣赏的是他的胆量,同时,他还欣赏在说谎的胆量后面,所包含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素质,政治家在某些场合,他需要作秀,所以,能够大言,这不但是显示了刘邦的胆量,而且展示了刘邦日后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一种潜在的素质,这是吕公非常欣赏的。一般说谎的人,说了谎言他就心虚,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现代西方有一种测谎仪,测谎仪为什么能测出你说谎呢?因为你说了谎话以后,你心虚,你心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变化,根据这个变化,可以测定出来,你是不是说谎了。我们说,拿现代测谎仪去测刘邦的贺钱万,绝对测不出来,因为他早已经习惯于这种东西了,成了一个惯性,所以,吕公恰恰是看出来了这一点,大言。我们再讲那个不惭。刘邦是一个子没拿,说了个贺钱万,来到堂上,史书记载,刘邦有两个动作。一个,到了堂上以后,他就坐了个上席,挑了个最尊贵的位置坐下来了,那理由是我比你拿的钱多,我该坐这个位置;第二,在整个酒宴之上,史书还记载了四个字,叫狎辱诸客,也就是在酒宴中间,刘邦不但没有感到心绪,而且他还谈笑风生,拿着周围的人开涮,拿人家开玩笑,好像请客是他请的客,买单是他做的东,这一点更不容易,大言已经就不容易了,不惭更难,刘邦恰恰既做到了大言,又做到了不惭,所以,让吕公是越看越喜欢,这是个潜在的苗子啊。稍加雕琢的话将来能成大气,吕公很欣赏他。吕公还有一个爱好,吕公这个人爱相面,他特别习欣赏迷信这个相面,他一看刘邦,不得了,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说刘邦这个人长相怎么样呢?龙准是鼻梁高,这当然很漂亮了,龙颜是说他的上颚比较突出,美须髯是胡子长得很漂亮,所以,吕公又发现,刘邦这个人不但有胆量,有一种潜在的政治家的素质,而且这个人面相非常好,一看将来就是一个大福大贵之人,不是一看,就是一个穷命相,所以,吕公一看这就爱不释手,开始给刘邦使颜色,让刘邦酒后留下来不要走,刘邦当然很机灵,看到吕公使颜色,他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他已经理解,县令这个贵客对他挺感兴趣的,他就一直留下来,留到最后,酒宴完了,客人都走了,吕公就开始跟刘邦说了,他说我一生看了无数人的面相,唯独你的面相是最好,他说我有一个女儿,尚未出阁,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愿意把我的女儿许给你。这个话一说,刘邦当然是乐不可支,本来这个酒就是混的,不但混了一个酒,而且混了一个老婆,而且我们后面会讲到,刘邦这时候多大,刘邦这时候已经是40多岁了,我们后面有一个推算。按照我的估算来说的话,这个时候,刘邦应当是43岁,43岁的泗水亭长,还没有妻子,人家白送给他一顿酒,还白赏给他一个妻子,那刘邦当然很高兴,说这顿酒没白喝,吕公许诺了这桩亲事以后回去,他的夫人马上反对,他夫人说了两点。他说第一,你一直说你的女儿是富贵相,一定要嫁一个贵人,你怎么能今天许给一个泗水亭长刘季呢?这是第一个不同意。第二,沛县的县令是你老朋友,对你多好,咱们家在单父县呆不住,跑到沛县来,是人家全部招待的,县令为他的儿子求婚你都不答应,你现在许给一个这么大年龄的,一个泗水亭长,他夫人不同意。但是吕家实际上是吕公作主。吕公就对他的妻子说,此非儿女子所知也,这个儿女子,要翻成今天的话,就不大好听了,有点类似我们说的老娘们儿,这事不是你们那儿老娘们所知道的。吕公答应了这场婚事以后,吕公的妻子表示了一种强烈的反对,而他们的女儿吕雉,没有提出任何疑义就答应了,这是一桩什么婚姻呢?双方是什么情况呢?刘邦是在什么年龄时候结婚的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刘邦生子的时候是46岁,他46岁得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而且,在刘邦这个儿子的上面,他前面还有一个女儿,就是汉惠帝的姐姐,鲁元公主,鲁元公主的出生年龄,我们大致上推定是在惠帝出生前两年,如果这样来推定的话,刘邦就是44岁得到了他的女儿,如果说刘邦是在婚后一年,生下女儿的话,那么,刘邦的结婚年龄大体商来说就应当是在43岁的时候,吕雉这个时候是多大年龄呢?史书也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件史实上做一个推定。第一,当吕雉的母亲提出反对的时候,吕雉的母亲提了一个很强有力的对比,吕雉的母亲提反对的理由,是沛县的县令,向吕公求婚,吕公没有答应,沛县的县令地位很高,社会身份也很高,他向吕公求婚,这就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而不是那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的情况。而且,吕后的母亲也反对,吕雉的母亲反对,如果说是自己的女儿长期没有出嫁,成为母亲的一个心病的话,那么她早就同意这个婚事了,她不同意,也说明吕雉属于正常出阁。所以,从县令求婚,吕母的反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吕雉属于正常出阁,作为正常出阁汉代的女子,她的年龄不应当超过20岁,而这个时候,刘邦的年龄是43岁作业,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子,嫁给了一个43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份不过是一个泗水亭长,吕雉就完全遵从了父命,这说明吕雉在未出阁之前,她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姑娘。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一嫁到刘家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刘邦在婚前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叫刘肥,刘邦后来是八个儿子,他跟吕雉生的我们叫嫡长子,就是刘盈,但是,吕雉嫁给刘邦之前,他还有一个庶长子,叫刘肥,这个刘肥是怎么来的呢?史记跟汉书有记载,说其母外妇也,曰曹氏,汉书的高五王传记载说,其母高祖微服时,外妇也。这两段记载稍有差别,提供两个信息。第一个,外妇所生,什么叫外妇?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简单来说,外遇之妇,刘肥是外遇之妇生的,所以她是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他的母亲姓曹,所以叫曹氏,这可是给年轻的吕雉出了个大难题,不到20岁的姑娘,嫁到人家家里,首先面临的是人家有了一个儿子,这更说明吕雉做姑娘的时候,她那个温顺、听话,这个一般是很难接受的,下面就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刘肥是什么时候生生出来的?我们现在根据史书的记载,只知道刘邦这个庶长子刘肥比他的嫡长子刘盈要年长,无论是生得早也罢,生得晚也罢,都有麻烦,生得早是个大儿子,你想想,如果是个大儿子,吕雉还不到20岁,一嫁到刘邦家里,面对一个大儿子,这关系很难处,大儿子难于培养感情,如果生得晚是小儿子,小儿子有小儿子的麻烦,你得照养他,你得照顾他,抚养他,那也是数不清的麻烦。这是第一。而且,第二年吕雉就生了自己的亲儿子刘盈,这又带来麻烦了,一个是亲生的儿子,一个是非亲生的儿子,这就面临着一个做继母能不能把一碗水端平的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有过这个阅历,你节会想像得到,亲生的你恐怕看着什么都是好的,缺点也是好的,非亲生的,总是觉得有一些别扭,所以,这个吕雉嫁到刘邦家里以后,她未出嫁之前很简单,就是个姑娘,是个女孩,作为女儿来说,她只要听话,温顺,就行了,但是嫁到刘家就很麻烦,作为继母,而且,刘肥是在谁家长大的?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说,刘肥出生以后,是寄养在曹姓女子家长大的,这个没有史实根据,另一可能性,就是他就在刘家长大的,无论是寄养在曹姓家,或是在刘家,他都有麻烦。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吕雉跟刘肥的关系问题上,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风波,起码史书中间没有记载,吕雉怎么虐待他那个非亲生的儿子刘肥,没有这种记载。所以,应当说这个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如果说我们前面讲相面成亲,我们看到,作为女儿的吕雉是温顺听话的乖孩子,作为继母的吕雉,是个善良贤惠的后母,这两个角色,应当说完成得都不错,而且,史书还记载,吕雉嫁到刘家以后,带着两个孩子去种田,到地里去干活,当时来了个老先生,一个老人,向吕后要谁和,吕后不但给他水喝,而且给他食物吃,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吃饱了喝足了,就开始给吕雉相面,他说,夫人可是个贵人之相,这一说,吕雉也很相信这个相面,就赶快把他儿子拉过来,叫这个老人看,老人就又说了句话,说夫人的贵相,是源于你的儿子,你儿子也是贵相。然后,再拉着她的女儿来看,您的女儿也是贵相,当然这个话,可信不可信,可以做两面看。一方面,吃了人家了,喝了人家了,你总不能说,你长得就是如何如何,这显然不合情理,你肯定要说一些好听话,这是人之常情;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说,司马迁在记录这个事情的时候,听了后来一些附会的话,因为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他的儿子做了汉惠帝,吕后做皇后,皇太后,后人在追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有了一些溢美之词,附加的,追加上去的一些话,这种可能也有,但是不论怎么样,这件事情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女儿和继母两角色以外,这个小故事中间,说明了吕雉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家庭主妇,作为家庭主妇来说,她是恪尽职守,她亲自下去种田,这个故事发生在田间种地的时候,反过来说明,吕雉嫁到刘邦家里面,还要带着孩子去种地,这反映了吕雉作为家庭主妇,勤劳持家的一面。刘邦作为泗水亭长,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负责把服劳役的人,押送到目的地。有一次,结婚以后,刘邦就摊上这个差事了,因为泗水亭长是一个文武兼有的角色,刘邦就负责押了一批服劳役的人前往咸阳,而秦代的劳役,既又累,还非常危险,很多服劳役的人,一去无归,就客死他乡了,所以很多人一旦征集他们服劳役,都争着逃,刘邦这一次很不顺,尽管他面相很好,这时候不管用,他押送了一批劳工去服役,走到半道上,今天跑几个,明天跑几个,是越走越人少,刘邦怎么管也管不住,你一个人看不住这么多人,他有各种机会可以走。这对于一个亭长来说,如果你押送的服劳役的人散了,你肯定有责任,要追究你的责任;如果跑光了,你肯定是死罪,所以,刘邦一想,我辛辛苦苦地往那边走,到最后人也是跑光,他走到丰县西边的大泽边,他对追随在他身边还剩余的人说了两句话,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适矣。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走了。这个意思说,反正是不行了,你们各奔东西吧,我也是完不成这个任务,我也得跑。刘邦这个话一说,反倒有十几个想跑的人不跑了,他觉得这个亭长很够意思,反而愿意跟着刘邦,这就是刘邦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的原因。所以,刘邦一看到不行,就从江苏稍微河南走一点,就现在河南的永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山,叫芒砀山,刘邦一看回不去了,押送到咸阳是死罪,现在把人放跑回去还是死罪,与其是死罪,干脆在芒砀山落草为寇,落草了,他就什么也不顾了。当然这个事不算了啊,你身为亭长,押送劳工,你不但看不住人,你还把人都放了,最后你又逃了,这在秦代是死罪地你不是刘邦逃了吗?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刘邦跑了,刘邦的妻子被抓起来了,吕雉就因为这个事,关到监狱里去了。所以,吕雉作为妻子,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史书记载,吕雉坐牢,还曾经受过虐待,当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但是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监牢的生活,总是不是那么很愉快的,吕雉在牢狱中间遇到一件什么事情呢?有人虐待她,蕲州有一个人叫任敖。任敖这个人,他和刘邦人特别铁,刘邦逃了,他作为一个狱卒,他很照顾刘邦的妻子吕雉,结果他发现有人虐待吕雉,任敖一怒之下,把虐待吕雉的那个人给痛打了一顿,而且把那个人打伤了,那说明任敖已经是怒不可遏了,才出现这个事情,反过来说明,吕雉的的确确在监狱中间受过虐待。至于吕雉什么时候放出来,我们不知道,但是知道至少说,她作为妻子,为刘邦的事情,她入过狱,坐过牢,受过虐待,吃过苦,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也有重大的付出和牺牲。吕雉代夫入狱这件事情,吕雉从来没有再提过,她虽然在为刘邦的芒砀落草被迫进了监狱,而且受了虐待,但是,她等出狱以后,从来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这件事,表现了吕后的深沉,吕后还是有一定肚量,还是比较深沉的一个人。所以,作为妻子来说,她可以说是任劳任怨,总之,我们这一集,讲的四个故事,相面成亲,表现了她的温顺听话;身为继母又表现了她的善良、贤惠;亲自种田显示了她的勤劳持家;而她代刘邦入狱,以后又绝口不提这件事情,又表现了她的任劳任怨。像这么一个人,应当说是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关吕雉私生活,有一些传闻,甚至于说得很难听,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下集,一桩疑案。[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2讲一桩疑案第2讲一桩疑案上一集我们讲到了吕后从出嫁到为妇,为人母,为任妻的一些事情,表现了青年的吕雉身上存在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我们知道,刘邦跟吕雉结婚,只过了五年,从43岁结婚,到48岁起兵反秦,其实在起兵反秦之前,刘邦跟吕雉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落草为寇了,吕雉不能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还要为他去送饭,送衣,所以,在整个他们共同生活的这五年的后期,已经很不顺了,很不顺利了。而且,刘邦起兵反秦的时候是一个人走的,没有带家属,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父亲,统统留在家里面,经过三年反秦,刘邦成了大功臣,在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刘邦被封为汉王,到了陕西汉中这一带,这时候他仍然没有带自己的家属,吕雉,孩子,还有刘邦的父亲,仍然在江苏的老家。到了汉二年的五月,刘邦这个时候不但杀回了关中,而且统帅56万大军,打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本来刘邦这一次东来两个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是要彻底消灭项羽集团,他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想这一次打到彭城,接走他的家属。因为彭城离他的老家沛县,相距只有二百里地,对于区区二百里地来说,接走家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刘邦到了西楚国的国度彭城以后,却没有把接自己家属的事情,放到一个优先的位置上,他忙着干什么呢?忙着寻找财宝和美女,他根本把接他父亲,接他的妻子,女儿,儿子的事,往后放了,没有来得及去接,结果他没有料到,项羽用兵神速,在他占领西楚国国都以后,项羽竟然带了三万军队,急匆匆从山东战场返回,从现在的安徽的萧县,也就是当时彭城的西边,直接进攻,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刘邦56万大军的建制全部打乱,刘邦就逃了。到这个时候,刘邦才想起来,还有一个大事没办,他老爸,他老婆,他儿子,他女儿想起来要接了,赶快派人去接,但是,这个时候项羽也在派人去接,而吕雉和刘邦的父亲他们这些家属,怕被项羽的人找到,躲起来了,而且,在忙乱之中,走散了,吕雉的儿子汉慧帝,还有他的女儿鲁元公主,这两个小孩跑到一路,而剩余的,刘邦的父亲,太公,还有他的妻子吕雉,应当说,还有刘邦的一个哥哥,刘仲,他们统统地抄小路去找刘邦,结果刚好碰见项羽的军队,一下被项羽扣住了,吕雉很不幸地做了项羽手下两点零四个月的人质,而且在做人质期间,吕雉还差一点被项羽烹了,我们可以想像,吕雉心里边对刘邦肯定有怨恨,你想想,我们上一集讲过,她一个不足20岁的姑娘,嫁了一个43岁的中年男子,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吃了那么多苦,还坐了牢,现在又差一点扔到锅里面,你说说,吕雉心里能平衡吗?我觉得,不管是谁,她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她肯定心里不平。吕雉总算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回到了刘邦的身边,但是回到刘邦的身边,吕雉就发现,今非昔比,因为,她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发现了一个让她想不到的问题,就是刘邦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新宠,戚夫人,戚夫人是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得到的。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吕后的年龄大了,这会吕后有多大,等会我们可以推算一下,说吕后的年龄大了,经常担任留守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可以称为吕后这时候已经变成留守太太了,很少见到刘邦的面,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那么这个时候,吕后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粗略地推算一下。吕后重新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是汉五年的10月,也就是说,她经历了楚汉战争说是五年,实际上是四年,按我们现在西史,公元来计算是四年,四年的楚汉战争,三年的反秦,再加上刘邦跟吕后共同生活的五年,也就是12年,如果说,吕雉当年是正常出嫁,不到20岁,这时候放回来的吕雉是多大呢?不到30岁。就这,史书记载,吕后年龄大了。我们可以推想,那个戚夫人肯定比吕后年龄小得多,而且戚夫人能歌善舞,吕后尽管会勤劳持家,吕雉不会能歌善舞,所以这时候,吕雉的地位在刘邦的心目中间,更多的已经不是爱情了,更多的是亲情,而不是一种爱情关系了。所以,吕雉结束了两年多的人质生活以后,她其实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需要直面她的情敌,戚夫人。所以,吕雉看来她这个人生,其实走得也不是很顺。我们看她,不到20岁,一出嫁就得直面一个非婚生的儿子,做了两年多人质回来,又需要直面一个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戚夫人,所以,吕雉面对戚夫人,也是非常难于处理,所以,吕雉就是回到刘邦身边以后,其实她和刘邦之间的感情已经非常淡了。无论从刘邦那方面,刘邦那方面,他有了新宠,对吕雉的感情很显然要淡下去,作为吕雉来说,为刘邦和刘邦的一家付出那么多,最后得到这么一个结局,她心里不会没有想法的。所以,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是很淡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比较可靠的像史记有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记载。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辟阳侯就是指的一个叫审食其的人,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说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非常得宠,这叫幸吕太后,为什么吕后这时候变成吕太后呢?是因为刘邦死以后,他的儿子惠帝即位了,所以,吕后就被升为太后,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这是一点,交代了两个人关系非常近,审食其很受吕后的宠幸,这是一点。但是有人在惠帝那边,告了辟阳侯审食其的状,这个状一告,惠帝大怒,把辟阳侯抓起来,而且惠帝已经决定,要杀审食其。最关键的是下面有八个字,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引起了后人的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太后的关系非常近,他这个近是怎么造成的呢?史书有记载,汉书楚元王传有一个记载这样说的,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就是刘邦在外出反秦的时候,曾经留下来他的哥哥,仲,伯仲叔季的仲,留他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这两个人,让他们留下来,照顾自己年迈的父亲,刘太公,这样,审食其就留在了太公的身边,而太公又是跟吕后共同生活的,所以,审食其也就从这个时候,从刘邦起兵反秦以后,审食其就一直跟吕雉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彭城之战中间,当太公和吕雉成为项羽人质的时候,审食其也做了人质,可以说,审食其陪伴吕雉度过了七年,他们有这样一个背景,有一个共同生活七年的背景,而且共同作为人质两年多,应当说,吕雉跟审食其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这就是他受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患难之交的太后,当审食其可能面临处死的时候,她感到惭,而不去救,有人就说话了,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八个字,恰恰说明太后和审食其有隐情,有私情,有私密关系,或者说,有暧昧关系。就是两个人关系不正常,这个事流传很广,我们今天有一些人写东西,写书的时候,列中国十大男宠,审食其就进了十大男宠之一了,男宠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汉代的皇帝,几乎各个有男宠,包括刘邦,包括惠帝,都有男宠。而皇帝有男宠这个大家议论得还不太多,如果作为皇后跟太后有男宠,就非常引人注目。所以,人们认为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说这是因为吕后因为跟审食其有这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她无法出面去向她的儿子说情放了审食其,她要出面去说,人家就说,你来出面,你还不是为了你俩那点关系来出面,所以,吕太后惭不可以言,这样来解释,这个解释流传很广,我下面举一首唐人的诗。大家知道,盛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边塞诗派,有一个代表作家叫高适,高适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辟阳城。这首诗这样讲,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这首诗,既批评审食其,也嘲笑吕后,同时还在批评刘邦,因为他中间有一句,说刘邦是英雄主,那么一个大英雄,反被儿女欺,被吕后和审食其欺骗了,还封审食其做辟阳侯,你想想,假如刘邦的妻子和别人私通,刘邦还封他为辟阳侯,那当然高适要嘲笑他。所以,高适中间说,吕后母仪,本来皇后要母仪天下,母仪到哪去了?本来,审食其是作为臣子,但是你臣节何在呢?我们从高适这首诗可以知道,至少在盛唐这个时候,吕后和审食其的绯闻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不然的话,我们这么伟大的一个边塞诗人,何必写一个辟阳城诗呢?但是,学术界还有另一派意见,说不对,不能这样理解。因为,所有的理解都是根据刚才我引的那一段话来的,我们从那一段话说起。首先说辟阳侯幸吕太后,辟阳侯在吕太后那儿得宠这是事实,无须申辩,但是,这个得宠是辟阳侯审食其跟吕后曾经有过七年共患难的生活,她了解他,她信任他,他也一直在他们家里作为一个家臣,侍奉着吕后,侍奉着太公,在七年多的生活中间,特别是两年多的人质生涯中间,审食其肯定给吕雉做过不少事情,这应当有一个患难之交,关于宠信,得宠的事情,这个得宠不是因为他们有这种私情而得宠,而是因为他们患难与共而得宠,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人们向汉惠帝告状,现在我们不知道是谁告的状,告的什么告,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状一告,汉惠帝大怒,把审食其抓起来,而且要处死。现在的问题,我们要考察,这个状告的是什么,当然现在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论,我们可以推论一下,会不会告的就是吕后和审食其的私情,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有没有人敢向当朝天子告皇太后和他手下一个大臣的私情,有没有这回事?绝对没有。为什么我们说绝对没有呢?至少有两点,我们可以断定。第一,取证困难。我们经常说,这种事情你总得有一个事实根据吧,你上哪儿能够取出来确凿的证据,证明太后和辟阳侯之间的私情呢?取证极其困难,换句话说几乎不可能,没有证据,这是其一。第二,没有证据的话,谁敢把这件事情告到皇帝那儿,就是跟皇帝说,你娘,如何如何,你想想汉惠帝,如果得到这个消息的话,你想想,说他母亲如何如何,又没有证据,那告状的人,肯定首席上被告席,杀头罪,这叫诬上。这是不能随便说的话,所以,告审食其状的人,引得汉惠帝大怒的,绝对不是指这个所谓的私情,那么告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还有一句话。这个状告上去以后,汉惠帝生气,要把审食其下到监狱中处死他,反应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吕太后惭,不可以言,一个是大臣们幸灾乐祸,唯恐审食其这次不死。大家看看,大臣的反应,大臣的反应很重要。大臣们没有一个同情审食其的,都希望他这次早死,说明审食其为人如何?犯了众怒,能够犯众怒的绝对不是私情能犯众怒,一定是恃宠专权,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他有皇太后的这个大靠山啊,他跟皇太后共过患难,这是多大的政治资本啊,我们从人性上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顺利的时候,很难夹着尾巴,受到挫折的时候,尾巴比什么时候夹得都紧,而一个人,只有夹着尾巴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他是个正常的人,如果一旦尾巴翘起来,大家觉得这个人异化了,要么被金钱异化了,要么被权力异化了,要么被虚名异化了,审食其封了侯,而且,有了太后这个大靠山,刘邦在世的时候,吕后显不着,刘邦死后,惠帝继位,惠帝的能力又很弱,这个时候,太后的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吕雉这个人,我们从她的经历来看,她是个天性女强人,是个政治女强人,所以,审食其有了这么个大后台,大靠山,审食其的翘尾巴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审食其翘了尾巴,犯了众怒,所以,一旦他倒了霉,大家都希望他一个跟头栽下去,最好栽得粉身碎骨,杀了他才解恨,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太后惭,如果这样来看,审食其一定是犯了重大触犯国法罪,不是和太后私情的罪,而是一个重大的犯罪,这个重大犯罪,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太后来为他说情,都感到碍口,很难,因为假如说你犯了个什么罪,按罪名必须需要处以死刑的,那恐怕太后要出来干预的话,如果干预过盛的话,恐怕还有损太后的英名啊,这才是吕太后惭,不可以言的真实原因。当然我们这样看待可以,被抓起来的审食其你总得想办法,救他出来,这可是吕太后真实的想法,审食其在这个案子中间被处死了吗?他怎么出来了呢?有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这中间,有一个人,这个人被封为平原君,叫朱建,朱建这个人是当时住在京城的一个名士,这个人,家里比较贫穷,但是非常讲究节操,所以,京城很多人愿意跟他来往,如果一说是朱建的朋友,大家马上刮目相看,因为,朱建是一个名士,朱建的朋友,肯定是同类人,所以,审食其在被惠帝逮捕入狱之前,他曾经专门想结交朱建,审食其结交朱建的目的很清楚,想借着朱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但是,朱建很有骨气,不见,我管你什么太后的人不是太后的人,不见,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审食其碰一鼻子灰的事情,马上就在京城传开了,从这个传开了,看出审食其是当时舆论的中心,他有个什么事,马上被人知道,被谁知道呢?被一个叫陆贾的人知道了。陆贾是刘邦手下一个文臣,他曾经两次为刘邦出使南越,让南越王归顺了大汉,避免是汉朝对南越的用兵,他是个很有口才也很有智谋的人,陆贾知道了审食其碰了一鼻子灰的时候,过了不久,朱建的母亲死了,朱建虽然是个大名士,声望很高,但是家里穷,母亲死了以后,竟然没有钱为他母亲办丧事,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况,这个事情被陆贾知道了,陆贾就赶快跑到审食其那儿,一见面,我给你贺喜来了,审食其说,我有什么喜啊?陆贾说,朱建他母亲死了,我怎么不给你道喜?审食其说,朱建的母亲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啊?陆贾说,这是个机会,你过去见他,他不见你,他其实是为他的母亲,当然,陆贾这个话是替朱建开脱的,因为他母亲在,他不能为你效力,所以他不见你,他母亲死了,这是个机会,如果在这个丧葬期间,你送了一份比较重的丧仪,你们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恢复。审食其一听,这个机会很好,就带了重金去了,到哪儿登门,献上一百金的丧仪。朱建正穷得没办法办丧失,审食其来送钱,他接受了。而审食其又是京城的舆论中心,审食其送钱的事马上传开了,审食其一送,公卿大臣都跟着送,朱建的家里一下子得了五百金,办这个丧失绰绰有余了,从此以后,审食其跟朱建的关系就走近了。不过据我看来,朱建在这个事情上,做得是有一点前后不一致,前期他作为一个名士,宁可固穷,还愿意守节啊,固穷守节,后期为了母亲的丧失,接受了审食其的馈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像朱建这样的名士,很有骨气的名士,在面临义和利,在义利之中都很难抉择,朱建为了这一点利,而把他的英名给损坏了,当然这是对朱建来说。这个事情以后,两个人关系走得很近,审食其坐了牢以后,审食其就托人去找朱建,让朱建到狱中来探望他,商量个解救的办法,朱建断然拒绝,不去狱中探望,这个断然拒绝让审食其大失所望,审食其原来想,我给你送一百金的重礼,我遇难你肯定要来监狱中间救我,结果竟然不来见,审食其非常恼火,认为朱建这个人是个小人,而朱建,其实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审食其这个案子很重,太后都不敢出面,审食其能救审食其呢?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汉惠帝的男宠,这个确实历史记载,是汉惠帝的男宠,叫宏籍孺,朱建就去建宏籍孺,他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惠帝最宠幸的人,现在,太后最宠幸的人审食其被抓住牢了,京城的人都说,是你在惠帝面前说了审食其的坏话,审食其才被抓进去了,这个话一说,宏籍孺大吃一惊,因为这个话不是他说的,但是,京城的人都这么说,给宏籍孺带来一个巨大的压力,他说,假如说惠帝如果杀了审食其,今天杀了审食其,明天太后就要找个茬口来杀了你宏籍孺,为你自家考虑,你得出面去救审食其。宏籍孺一听这个话很有道理,因为他没有办法洗刷整个京城人都说是他说的坏话,其实是朱建的话,朱建要调动他的利害,让他为审食其说话。然后,宏籍孺就去见惠帝,这个宏籍孺不愧是汉惠帝最宠幸的男宠,他到哪儿一说,汉惠帝立马给审食其放了,审食其放出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朱建在里面做了工作,他非常感谢朱建。有时候历史在关键时刻,小人物能起大作用,这个朱建就是个很有名的例子,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通过汉惠帝的男宠,解了吕太后的一个难题,惠帝抓的,惠帝放的刚好符合中国一句古话,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朱建是个很聪明的人,是个小人物,他破解了一个大难题。我们这一集讲到了吕后做了人质,在项羽手中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两年多的岁月,回来以后,又遇到了种种的磨难,吕后就在这种磨难中间,逐渐成熟起来,我们前面刚刚讲过,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女强人,那么,我们前面所有讲的这一切,还没有讲到她在政坛上是怎么崭露头角的,吕后究竟是在政坛上怎么崭露头角的呢?请看下集,初露峥嵘。[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3讲初露峥嵘第3讲初露峥嵘和刘邦一块儿打天下,而且,为刘邦建国立了大功的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臣,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但是这两个功臣,在开国以后不久,就被杀掉了,而且,杀掉这两个功臣的人,不是刘邦,是刘邦身边的一个女人,也就是吕后。按说,处置功臣应当是皇帝的事情,作为皇后的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杀彭越呢?这个事情,我们还要追溯一下。刘邦是从汉王跟项羽打了四年仗,最后战胜了项羽,做了皇帝,但是,刘邦做皇帝,付出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他在追击项羽的时候,走到固陵,而韩信彭越都不来增援,不来合围项羽,最后,刘邦不得已采取了张良的一个计谋,张良这个计谋的核心观点是要刘邦和韩信、彭越,这些当时最有军事实力的人,共分天下,我们也把它简称为共天下。所以,刘邦在无奈之中,接受了张良的一个计谋,答应,把大批土地,封给了韩信,封给了彭越,结果,韩信,彭越的兵会聚垓下,最后把项羽灭掉。所以,刘邦做皇帝,是付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不属于刘邦管辖,所以,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共天下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并不是刘邦的初衷,按照刘邦自己心里的想法,他最想要的是家天下,不是共天下。所以,共天下只不过是个无奈之举,权宜之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首先就对他的最重要的功臣韩信,采取了一连串的动作,动作幅度不大,但这些动作是一个接一个。首先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第二年,借口有人谋反,把楚王韩信降为淮阴侯,这些做法已经表明刘邦已经开始想改变共天下的局面。不过,刘邦做得很巧妙,他这个做法,按照我给他总结,这叫逐步到位,就是一步一步地到位,而不是一步到位。这个变故就是陈豨的叛乱。陈豨原来是刘邦手下他最信任的大臣,由于他最信任他,所以,才把陈豨派往边疆地区,负责监督赵国和代国两国的军队,所以,陈豨掌握两个国家的军权。但是陈豨这个人有一个喜爱,他喜欢学习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养门客,信陵君号称手下门客三千,所以,陈豨也爱养门客,当然达不到信陵君那个程度,手下门客上千,陈豨这个做法,无非表示他招贤纳士,再一个,讲气派,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陈豨有一次进京的时候,他从代国的边地,进京的时候,路过赵国的首都,陈豨路过赵国的首都,要到京城去,在赵国的都城住下来的时候,陈豨带的宾客有一千多人,把当时赵国京城所有的旅馆全部住满,当时赵国的国相是周昌。周昌发现陈豨有这么多门客,他就有了想法,就给当时的刘邦打了一个报告,他说,陈豨在边地掌握了重兵,而且他手下有那么多门客,这个人,看来是不可靠,一旦他造反,非常危险。他手握重兵,又有众多的人来协助他,一旦造反,迅速就能成气侯。这个话传到刘邦耳朵里以后,刘邦马上就相信了,刘邦的相信,源于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当时天下的这些掌握军权的人不放心,再一个原因,他很信任周昌,周昌值得他信任至少有两点。第一,周昌是他沛县的老乡,刘邦是沛县的,他是沛县的老乡,当年周昌在刘邦这个泗水亭长的手下,还任过职,他们是老乡,又是老同事,所以,他很相信他。再加上周昌这个人说话很直,是个直臣,刘邦就相信了,相信以后就派人去调查,这一调查,就被陈豨发现了,陈豨发现以后,陈豨就很惊慌,陈豨就很害怕,就开始做应对的准备,这个主要准备就是联络了当时已经投降到匈奴去汉军,和他们联系。紧接着,刘邦又在这一年的7月,就是汉十年的7月,接着他父亲病故,召陈豨进京,去参加陪祭,陈豨不相信,更害怕了,所以,到了9月,陈豨就叛乱了。所以这个陈豨的叛乱,完全是被周昌的密告和刘邦的猜忌逼出来,陈豨其实毫无反意,只是因为他处在刘邦的极度猜忌之下,为了保全自己,最后不得已走上了一个反叛的路。陈豨的叛乱,牵动了当时一个很大的局面,第一个被牵进去的人,就是韩信。陈豨一叛乱,马上就有人在京城报告,说韩信跟陈豨勾结,当时镇守关中的是吕后,吕后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吕后没有调查,不去核实,也没有向刘邦报告,吕后当机立断,要抓韩信。韩信可是吕后的恩人,吕后曾经在楚汉战争中间,被项羽扣了两年多,做人质,最后怎么回来的?她最后回来是韩信占了齐国以后,断了楚军的粮道,项羽在断粮的情况下,被迫和刘邦议和,这才放回来了吕后,从这个意义上讲,韩信是吕后的恩公,但是吕后这个时候完全不讲这个恩公了,放回来的那年是汉五年,她下令逮捕韩信这一年是汉十年,也不过是过了五年,马上就要抓韩信,当然她抓韩信东京大,就用了箫何的计,诱骗韩信进宫,把韩信抓起来。这个事情做得,我们可以看到吕后,这是她作汉十年,陈豨叛乱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杀韩信。杀得非常果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吕后这个人,是个政治强人,她不是一个一般的主妇,不是一个一般的皇后。而陈豨的叛乱,牵动了第二个汉朝的功臣,彭越,彭越这时候是功封梁王,梁王所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跟河南这一带,地盘没有韩信的大,但是梁国这个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跨山东跟河南两省,中原腹地,而彭越此人,在楚汉战争中间,他对刘邦的帮助,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为他立了三次大功。汉三年他第一次断项羽的良道,迫使项羽回援,导致刘邦一夺成高皋。汉四年,他占领了外黄、睢阳17座城,迫使项羽第二次回援,让刘邦二夺城皋;到汉五年,他又合围垓下,消灭项羽,彭越这个人在楚汉战争中间,对刘邦的帮助是最直接的一个人,所以,他功封梁王,但这个时候,陈豨的叛乱怎么会把彭越卷进来了呢?是因为刘邦平叛的时候,召彭越出兵,彭越只派了他手下的人带兵去参战,他本人没有去,他本人没有参战,刘邦为这个事情十分恼火,而且,马上派人去斥责彭越,彭越听到斥责以后,彭越非常惊恐,恰巧在这个时候,彭越的梁国中间出现了两件事。

一,是刘邦发怒以后,彭越就想去向刘邦请罪,说明经过,解除误会。但是他手下有一个大将,叫扈辄,扈辄这个人就说,你不要去,你去了是虽死,彭越就在犹豫,这个时候,第二件事,梁国有一个太仆,太仆就是管车马的官,相当于今天交通厅长,管车马的太仆犯罪了,彭越要杀他,这个太仆就跑到刘邦那儿去告他,说彭越要跟扈辄联合起来造反,这一下子,刘邦趁这个机会,就派人去秘密逮捕,彭越毫无造反的准备一下被刘邦逮住了,逮住以后,刘邦处理彭越的办法和处理韩信的办法一样,是一步一步到位,他首先把他梁王免了,然后给他发配到四川,流放到四川,结果彭越非常不幸,走到陕西的郑地,就是今天的陕西跟河南交界之处,他碰见了从长安到洛阳来的吕后,彭越一见吕后,像见了亲人一样,赶快向吕后倾诉自己的冤情,他一倾诉,吕后说,好,你跟我走吧,我回去给你帮忙。吕后就把已经流放发配,走到陕西的彭越给带回来了。带回来以后,吕后就跟彭越说,彭越可是个壮士,你要把他放到四川,他要是反起来怎么办?不如把他杀了,把他做了。刘邦怎么讲?刘邦怎么回答?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史书记载了下的事情,吕后马上指使彭越的门客去自首,告彭越谋反,然后法官就裁定,彭越是谋反罪,再往后就给彭越执行了两项酷刑,第一,灭三族,父族、妻族、母族全部杀光,第二,制肉酱,把彭越的尸首制成肉酱,把用他尸体做的肉酱,分给当时天下所有的住黑,而且下令,一定要亲自吃,由中央政府派人去监督,一个一个诸侯王亲自去吃彭越的肉酱,用彭越的尸体做的。彭越要是到四川去,说不定还能够再延长几年生命,但是他碰见吕后,是碰见了,他以为是救星,结果遇到的是个灾星。他向吕后诉冤,我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他确实冤枉,他没有叛乱,确实冤枉,他比韩信冤得多,我们读书史记淮阴侯列传,明明写着韩信,有谋反一面的事情,彭越传一无所有,他是最冤枉的。第二,他不了解吕后,他觉得,吕后是个皇后,替他求求情就可以了,他可不知道,吕后可不是个一般的人啊,结果他向吕后去求情,第三,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彭越缺乏政治远见。如果彭越知道他和刘邦的关系,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就走到历史的拐点以后,他绝不会再去向吕后求情,所以,彭越也被杀。所以,我们看吕后在汉十年这一年之中,她就连着杀了刘邦两个开国功臣,一个韩信一个彭越,而且,这两个人是最大的开国功臣,都被吕后杀了。所以我们今天在历史上,人们都说吕后这个人残忍,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例证就是杀韩信杀彭越,杀开国功臣。我觉得这里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后利用刘邦和韩信彭越的矛盾。她把这一点,算是看准了,她吃透了刘邦。刘邦做了皇帝以后,由于刘邦家天下的主导思想和共天下的客观局面,有严重对立的冲突,所以,刘邦对功臣的猜忌,刘邦对功臣的杀戮,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一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就是家天下跟共天下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刘邦必然要杀功臣,既然是如此,吕后所做的事情,四个字,顺势而为。既然你要杀,我就帮你杀,顺势而为,所以,人们做事情,逆势而行是非常困难的,顺势而为,是很容易办到的。吕后就是看准了刘邦跟功臣之间的这个根本冲突,顺势而为,她是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为什么呢?因为刘邦跟吕后,他两个人的关系,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两个人,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可以说,目标一致,策略有别。刘邦主张的是一步一步到位,吕后主张的是一步到位,你像对韩信、齐王、楚王、淮阴侯,逐步下台阶,吕后没有的,吕后很干脆,一刀解决。两个人目标一致,只是策略有别。再一个呢,吕后作为一个皇后,她应当在朝政问题上,她处在后台,但是,吕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跳到前台,她亲自出面,刘邦呢,你跳前面,我躲后面,躲到后台,刘邦为什么同意吕后这么做?我觉得刘邦的内心里边,还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两个字,分谤,诽谤的谤,分开的分。杀功臣这个事,历史上肯定是要记录的,这在历史上是留下千秋骂名的,现在刚好一个人愿意主动承担这个罪名,刘邦何乐而不为呢?退后一步呢?你替我想做的事情,替我分担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千秋骂名,所以他两个比起来,我觉得刘邦更是个老狐狸,他比吕后还狡猾。吕后有一点赤裸裸,刘邦倒是很圆滑,乐得有一个人替他操刀,他在后面看结果,反正目的达到了,还有人替他谤,何乐而不为啊。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高祖已从豨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刘邦从陈豨的平叛中回来,回到京城,才知道韩信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吕后在杀韩信的时候,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说明吕后这个人胆子又大,看得又准,她知道,杀了没事,其实她跟韩信并没有仇,还是她的恩人,是她把刘邦这个人的心思猜透了,他们两个人夫妻店,男女混合双打。在这个情况下,心照不宣的事情,所以,吕后敢于不请示、不汇报。刘邦是什么表现呢?听说吕后擅做主张,杀了韩信,史书写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第一个反应是喜,高兴啊,这就把刘邦杀功臣的心全写出来了,就这一个喜字,刘邦猜忌功臣、杀戮功臣的心理什么也不用说了,司马迁就这一个字,就把刘邦的整个心思全部解剖了,就这一个喜,也恰恰是吕后看准的一点。其次才是怜,有点惋惜,这么一个军事天才,就死在这么一个女人手里面。从这个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她之所以敢杀,她就是利用了刘邦和功臣之间的矛盾,这是吕后敢杀功臣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顾忌政局。在第一集中间我讲过,吕后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家庭主妇,不过当时那个家很小,只有刘邦、吕后,还有他的儿子、女儿,那个家是恪尽职守,现在不同了,现在吕后管的是个大家,什么家呢?整个天下都是他刘家的,所以,吕后作为整个天下的家庭主妇,她也要恪尽职守了,她要尽她的责任,我下面举一组数字大家听一听。汉十,也就是杀韩信、杀彭越这一年,刘邦60岁,太子刘盈14岁,吕后30多岁,大家看看这个年龄,这一组年龄,说明吕后在想着一个问题,想什么问题呢?这一家之长,要是归天了怎么办?那个时代,汉代,那个医疗条件,刘邦又是多次受伤之人,第二年,黥布叛乱的时候,刘邦就病得起不了床,不能挂帅出征,这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了,60岁,健康极其恶化的老人,一个30多岁的妻子,带着一个14岁的太子,她能不为这个家操心吗?很显然,她要为这个大家操心。由于我们明白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知道,吕后是不赞成刘邦的一步一步到位的做法,她觉得那太慢了,万一那一步一步,最终终点没走到,然后你撒手归天了,那怎么办?她想得比刘邦还要多,因为,他们这个年龄差距在这儿放着,太子才14岁,她不能不想,而那些手握重兵的和他一块儿打天下那些老臣,一旦刘邦不在,这些人会生出什么变故呢?谁都很难想。吕后还顾及到了后刘邦时代的政治局面,这是吕后非常担心的一件事情,刘邦可以不想,但是吕后要想到后刘邦时代怎么办,所以,她觉得那个一步一步到位太慢了,不如我一步到位,一道了断,万事皆休,这就是她对刘邦身后政治局面的一种顾忌。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邦在世的时候,杀功臣,吕后也有一个心理,吕后也不傻。吕后想的是什么呢?刘邦在世的时候杀功臣,刘邦是她的靠山,杀了韩信,杀了彭越,只要刘邦活着,其他的功臣,即使再不满意,不敢轻易地反,如果刘邦不在世,那个时候她再去杀,那会出现什么局面呢?刘邦去世了,她再去杀韩信,再去杀彭越,会不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这很难讲。所以,对吕后来说,她也想让刘邦在世的时候,我去前面操刀,你躲到后面,你也替我分担点责任。刘邦是让前台的人分谤,吕后是让后台的人分责,你也替我分担点责任,别让我一个人担,一个人担,担不下来。第三个原因,刻意扶持。我所说的刻意扶持,是指刘邦对吕后这一派的刻意扶持。汉朝初年的宫廷是三派势力。第一派,是以刘邦为首和刘邦的八个儿子为骨干的皇族太子;另一派是力量非常强大的元老功臣派,元老功臣派你杀了韩信,杀了彭越,再杀,但是元老功臣是很大的一派啊,箫何在吧,张良在,陈平在,周勃在,樊哙在,灌婴在,一大批功臣元老啊,这一派的力量,是汉初宫廷三派中间,力量最强的一派,这是第二派;第三派,叫吕氏外戚派,这就是吕后,还有她的两个哥哥,当然她两个哥哥已经都封了侯了,吕氏外戚这一派,出了一个皇后,出了两个侯,人数少,这一派的力量显然比较弱,老谋深算的刘邦,在他垂暮之年,他实际上做了种种安排,刘邦这个时候刻意扶持的其实是外戚派,外戚派的力量当时并不强,他要扶持吕后,壮大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强大到一个什么程度呢?强大到和功臣元老派相互抗衡的程度,这说明刘邦对他身后事情的安排上,他抓住了一个总原则,叫权力制衡,要三派势力相互制约地而且最重要的是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要力量大体相当,能够相互制约。而且,要让这两派,有一定的矛盾,实际上,刘邦让吕后去杀韩信,杀彭越,实际上等于挑动了这两派的矛盾,如果吕氏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如果这两派斗起来,那我们可以想到,渔翁得利的是呢?是刘氏皇族派得利。所以,刘邦在他暮年,他支持吕后杀韩信,杀彭越,就是有意地、刻意地扶植吕氏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做大做强,做到能够和功臣元老派抗衡,最终,让刘氏皇族派,成为最大的赢家和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刘邦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导致了吕后敢于赤裸裸地杀开国功臣,因为吕后的杀戮,她实际上感到了有列棒的支持在里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刘邦最后的这几年之中,吕后借助于刘邦的扶持之力,在政坛上迅速地崛起,而且,在剪除开国功臣的这个斗争中,初露峥嵘,而随着刘邦的去世,吕后已经举起来的屠刀,还会挥向谁的头上呢?请看下集,废立之争。谢谢。[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4讲废立之争第4讲废立之争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是55岁了,55岁的刘邦,当了皇帝,可以说,是进入老年了,所以,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邦一即位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皇储的问题,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谁来接任他做第二任皇帝,而实际上刘邦在汉二年,已经立了太子,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时候,一个是他的大儿子,他和那个曹姓外妇生的刘肥,再一个是他的嫡长子,就是和吕后生的刘盈,在他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他就匆匆忙忙把刘盈立为了太子,当然他这个立,说明刘邦在立的时候,因为刘肥年长,但他属于庶出,刘盈年幼,但他是嫡生,他立的是嫡长子。但是这个儿子立了以后,刘邦后来就越来越发现,这个儿子不行,因为在立了这个儿子不久,几乎也就是在同时,刘邦的身边又来了一个女人,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戚夫人。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以后,深得刘邦的宠爱,而且为刘邦生了一个爱子叫刘如意。我们可以想想这个名字,刘邦给他起的名字叫如意,可见刘邦对这个儿子多么满意。有了这么一个儿子,和刘盈比起来,于比,他就越觉得刘盈不行,这样刘邦就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太子易位,或者叫废立太子,废掉原来立的,再立一个新的,史书中间记载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第一句话讲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侍御,刘邦跟戚夫人的关系,四个字,说得清清楚楚,日夜侍御,朝暮陪着刘邦,赵王如意是常抱居前,是经常被刘邦抱在怀里,刘邦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不肖之子我们今天还经常用。什么叫肖呢?肖就是像,不肖就是不辛,就是不像自己,不能让这个不像自己的孩子,占住位置,在我的爱子之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说明,刘邦对戚夫人是非常宠爱,对赵王刘如意是宠爱有加,这个废立太子的愿望,就逐渐地兴起了。那么,戚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有什么魅力,让刘邦改变主意,竟然想废立太子呢?戚夫人是山东定陶人,她是在刘邦做了汉王以后,来到刘邦身边的。戚夫人得到刘邦的宠爱,原因大致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年轻。我们可以算一下年龄,刘邦做皇帝这一年是56岁,他做汉王的时候,是51岁,封了汉王,而戚夫人来到他身边的时候是不到20岁,51岁的汉王刘邦,得了一个十几岁的爱妃,日夜侍御,这个就很好理解了。相貌,我们就不用讲了,戚夫人肯定是个美女,年轻貌美,这都是一般性的,帝王爱妃的一般性的条件,我们这里要点出来的是戚夫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嫔妃不具备的条件,因为在刘邦的身边,可以说不光是吕后和戚夫人两个女人,我们就粗略地知道,刘邦有八个儿子,出生于八个女人,你可以想像,刘邦身边有多少女人,我们且不说他当时是不是后宫佳丽三千,就这八个儿子,那还有不怀儿子的呢?所以,刘邦后面美女相当多,戚夫人能得到宠爱,有她的独特之处。据《西京杂记》的记载,说戚夫人唱歌,后宫有几百个宫女合唱,戚夫人领唱,后宫的宫女合唱,这是写戚夫人善歌;另外,《西京杂记》还记载,戚夫人善跳,翘袖折腰之舞,翘袖是甩袖子,就是戚夫人很善于跳那个长袖的舞,能歌善舞。戚夫人还会乐器,演奏乐器,她可以说,能填词,会唱歌,会跳舞,会乐器,样样都通。史书记载,刘邦唱歌跳舞的事,有一件很有名的事情。刘邦在汉11年评定了黥布叛乱以后,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停了几天,他在家乡和父老们相聚的时候,刘邦演唱了他一生中间,创作的两首歌曲之一,就是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且记载刘邦是自己演唱,自己击筑,就是一边演奏,一边演唱,这是很时髦的,而且在当地,他选了120个年轻人,他亲自教他们,教他们这些人跳,唱,而且,唱到高兴的时候,刘邦亲自跳舞,换句话说,戚夫人所擅长的四样,作词、唱歌、跳舞、演奏,刘邦样样都会。刘邦从小在家里是一个挣钱的活统统不干,就是玩儿,所以,他跟戚夫人的关系,很亲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俩玩儿到一块儿了,你别看他50多,她十几岁,俩人能玩到一块儿,这是其他的宫女不具备的,在这点上说,戚夫人是有工夫的,有才艺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戚夫人是工夫嫔妃,才艺嫔妃,这是其他的嫔妃所不具备的,这是戚夫人在年轻貌美之外,深得刘邦宠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他们两个能玩到一块儿,感情非常好。所以,刘邦身边的这两个重要的女人,他和吕后两个人,更像是政治伙伴,不像是夫妻,他跟戚夫人两个人倒是玩得很投机。虽然对戚夫人来说,刘如意是她亲生的,刘盈是非亲生的,对于吕后来说,刘盈是亲生的,刘如意是非亲生的,但是对刘邦来说,刘盈跟刘如意手心手背,都是亲儿子,但是,他对两个儿子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刘如意类我,就是很像我,他的做派,他的行为,很像刘邦,认为刘盈仁弱,仁是仁德,认为刘盈这个倒很仁义,不过做事太不果断,仁弱,所以他对两个儿子,有倾向性。然后对吕后跟戚夫人,他也有看法。戚夫人是得到宠幸,常常跟着刘邦,而吕后,年老,常留守,经常留守关中,很少见面,两个人关系越来越疏远,下面我们再来看戚夫人在中间做了什么没有。戚夫人是日夜啼泣,整天是哭哭啼啼的,想让她的儿子取代吕后的儿子做太子,这说明,戚夫人是公开走上了挑战皇后之位的道路啊,这个路成功了,收益极大,失败了,下场极惨,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不归之路。刘邦是个什么态度呢?这条文献记载了一句话,说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有好几次差一点代替了刘盈做太子,这说明刘邦是支持的。支持戚夫人挑战吕后的皇后地位,这就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故,就是废立。废一个太子,立一个太子,这个废立,在封建社会是天大的事情。刘邦想废立太子,而废立太子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件大事情,朝臣们会怎么想呢?吕后会怎么想呢?这件事情一出来,首先引起激烈反响的是朝臣,大臣们的反响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太子太傅叔孙通,叔孙通是一个人,姓叔孙名通,太子太傅是太子刘盈的老师,官拜太子太傅,所以,叔孙通说,你要一定要废嫡而立少的话,我首先把我脖子的血撒到地上,当然,叔孙通作为太子太傅,他不能不去为太子争,但是,这个话,说的份量非常重,这个话一出口,刘邦马上就开玩笑,我那是开玩笑,逗着你玩儿的,这叔孙通不依不饶,下面又说了几句话,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一动摇,整个国家就动摇,你怎么能够拿着国家天下开玩笑,这是刘邦提出来废立太子的时候,太子太傅叔孙通的一番谏词,这个谏词反映了朝臣们的一种意向,朝中的大臣,叔孙通、张良,几乎所有的大臣一致反对,大臣们反对,是因为大臣们重制度,立嫡,立长,这是一个制度,因为叔孙通是一个儒生,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成为一种政治制度,但是,从儒家的传统看来,国家立了一个年长的国君,比立一个年少的国君要好得多,所以,中国古代历来有一句话,四个字,叫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赖的是一个年长的,富有经验的国君,国赖长君。刘盈是嫡长子,而且是先立后废,封建社会的帝位的选拔,在你选谁做太子的时候,这是你家庭的事,朝臣不干涉,但是,你一旦选定了太子以后,这个太子就不能轻易废,除非他有大恶,如果没有大恶,你轻易地废太子,这就是动摇天下的根本,所以,朝臣们看的是这个制度,帝位继承的这个制度,不能破坏,这是朝臣的反对,这叫朝臣重制度。刘邦是想废一个旧的,立一个新的,如果刘邦坚持要这样做的话,谁也没有办法,因为,最终的决定权,那个总裁判长是刘邦,他有最后的裁决权,无论是大臣,无论是吕后,无论是太子,谁的反对都是无效的,只有刘邦最后有裁决权。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明确地站在了戚夫人那一边,吕后该怎么办呢?吕后利害。吕后看重的是利害,因为,一旦立了刘如意做太子,那就意味着刘盈失去了皇帝之位,同时,还意味着自己要失去皇后之位,自己这个皇太后也当不成了,所以,废立太子,对于吕后来说,是帝位和后位的双竞争,既是帝位之争,又是后位之争,它是双竞争,所以,吕后对这个事是特别看重。当然,吕后一开始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吕后第一个反应,恐慌啊,史书记载,吕后是惊恐,她非常害怕,她怕儿子失去帝位,她怕自己失去后位,非常境况。但是,吕后毕竟我们前一集讲过,在杀戮功臣中间讲过,她已经表现出来她作为一个政治强人的素质,所以,在短暂的恐慌之后,吕后就采取了应对措施。吕后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密切关注,吕后密切关注这个事情。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跪谢周昌。有一天,刘邦和几位朝臣谈废立太子的事情,谈着谈着,我们几次提到周昌,汉十年举报陈豨就是这个周昌。这个周昌这时候就说话了,不过,周昌这个人,是个结巴嘴,他一说话,他就结巴,他这个结巴,刚好被吕后听见,被司马迁后来记下来,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写在史记中间,写一个人结巴舌怎么说话的,写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刘邦问周昌这个事怎么样?周昌这样回答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这是一个非有名的跪谢周昌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因为吕后在偷听,她听见了,偷听说明吕后太关心了,皇帝跟大臣们议论事情,吕后就在东厢房偷听,刚好让她听见了,周昌说话,说陛下一定要废太子的话,臣期期知其不可,你一定要废,臣期期不奉诏,他一说这个期就结巴,就期期,这个话被司马迁记下来了。而且,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写在《世说新语》里面。《世说新语》中间写到一个灭蜀的大将,叫邓艾,邓艾这个人也口吃,他一说话,就是艾艾,连着结巴几个艾,《世说新语》记录了这么一段话,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你一张口就是艾艾,到底你说了几个艾艾,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周昌期期,邓艾艾艾,合起来,作了一个成语,叫期期艾艾,说一个人说话结巴嘴,就说这个人说话期期艾艾,这个典故就出自这里。所以古人常云,周昌期期,邓艾艾艾,当然他这个结巴,结巴完了以后,刘邦一听,尽管周昌反对,但刘邦一听,看见他那个结巴样子,刘邦就笑了,就退朝了,一退朝,周昌一下来,吕后就闪出来,见了周昌,扑通一声跪了,而且说了两句话,微君,太子几废,这个微,就是没有,如果没有您的话,太子这一次就要废掉了,她专门作为一个皇后,向大臣下跪,而且这个皇后,可不是一般的皇后,吕后这个人,我们看她后来很多做的事情,这是个女魔头啊,这么一个人能向周昌下跪,你看她对周昌多感激啊,感激到什么程度?说明她高度关注这件事情。除了跪谢周昌以外,吕后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求计张良,向张良求计。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所以有人跟吕后建议,说张良足智多谋,你现在遇到这个为难的事,为什么不向张良去请教呢?其实,张良也是反对废立的,但是,张良不像周昌,老是那么期期,张良反对归反对,他也不像孙叔通,说你要废太子,我要颈血污地,就是我要把我的血,撒到地上,张良不这样做,张良劝归劝,劝了不听,张良就回家,闭门不上朝了。然后,吕后就商量,吕后不是一个人,吕后就让她的哥哥吕泽,去劫持张良,张良轻易不出来,张良偶然一出来,叫她的哥哥劫持了,吕泽是一员武将,张良是个文人,就把张良给劫持了,非叫张良给说个主意,怎么办,张良说,这个事不好办,说过去,陛下打天下,有什么困难找我,我给他出出主意,现在是你们家里的事,我们外人去说,怎么说也不行,说也不管用,你要真我要去说,那这样吧,说皇上啊,非常想请四个人,这四个高士都是皇上一直请就请不来的,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卑辞厚礼,卑,谦卑的卑,那个信写得谦卑一点,再准备一副厚礼,把这四个人请过来,也许会用得上。张良就说了这么个主意。这四个人是谁呢?这四个人,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商山就是现在陕西的商山,四是四位,皓就是白的意思,四皓,说这四位老人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头发、眉毛全白了,所以,称为商山四皓,也叫做商山四公,商山四翁,也叫做商山四叟。把这四个人请过来,这四个人,名字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说这四个人,皇上老请他们,他四个人就是不来,吕泽得了这个计之后就告诉吕后,吕后立即执行,马上派人,把这四个人请来了,这四个人请来以后,张良交代,让这四个人,要特别是上朝的时候,要跟在太子之后,你想想,这个时候,太子多大,14、15岁,14、15岁的太子,后面跟着四个80多岁的老先生,胡子、眉毛、头发全白了,一定要跟着,而且要皇上看见,吕后就照此办理了。越是到生命的倒计时阶段,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越强烈,因为刘邦知道,再废立,他自己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大限的到来,都是有某种预感的,刘邦已经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所以尽管这时候他表面上还是不说,因为朝臣们的反对,刘邦没法说,但是,他心里边,还是信废立,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刘邦举行了一次朝宴,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这次朝宴,这个朝宴,改变了刘邦的想法。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朝宴呢?大致是说刘邦召集文武百官饮酒,百官都来了,刘邦是抱病出席,戚夫人陪侍。而这一次,太子也来了,这个时候,15岁的太子来的时候,后边站着四个老人,被刘邦看见了,因为刘邦的文武百官他都很熟,都是他任命的他很熟,他发现了四张陌生的面孔,而且这四个人年龄都是80多岁,头发、眉毛全白了,衣服、帽子非常讲究,也非常奇特,刘邦就一楞,他就派人上前去打听,就是请问这四位先生的大名,然后,这商山四皓借着机会来到前面,先给刘邦施礼施完礼以后,报上姓名,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这四个名字一报出口,刘邦是大惊失色,刘邦马上就问了,说你们四个人,我请了你们多少年,你们都不来,为什么你们现在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很从容地回答,说,陛下看不起我们这些读书人,张口就骂,我们四个人,绝不吃这一套,义不受辱,所以我们是害怕你,躲起来了,现在,太子是个仁义之人,爱惜天下的才士,天下的人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四个人来辅佐太子。刘邦听完以后,心中是一振,百感交集,刘邦对这四个人说了这么几句话,说既然你们出来了,就请你们几位,好好辅佐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敬完酒,行完礼,退回去。四个人刚一走,刘邦就指给戚夫人看,说,这四个人,就是我多年请不来的商山四皓,是四位天下闻名的高士,他们都出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丰满了,现在看来,难以撼动了,吕后真是个人物。戚夫人知道,大势已去,戚夫人是当场失声痛哭,史书记载,就是失声痛哭,因为这是百官在朝宴,戚夫人哭不出来,心里非常难受,但是不能哭出声来,刘邦这时候也是百感交集,刘邦说,你起来,我为你唱一首楚歌,你为我伴舞,刘邦就即兴唱了一首我们刚刚讲过的第二支歌,《鸿鹄歌》这是刘邦传到今天的第二支歌,第一直是大风歌,第二支是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它的意思是说,鸿鹄就是大雁,大雁一飞,能飞千里之远,它的羽毛已经丰满了,可以横渡四海,它可以横渡四海了,我还能做什么?我们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千里的鸿鹄,还有什么用?从此以后,刘邦是绝口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这场朝宴,彻底改变了刘邦废立太子的念头。为什么呢?张良劝,叔孙通劝,朝中大臣反对,那么多人劝,刘邦都不听,为什么这四个老先生一出现,刘邦改变主意了?后人多不理解,历史上记载了很多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甚至于后世的古人,也是古人,刘邦以后的人,我们看到史书上有这样的古人,甚至替刘邦拿主意,四个老头还不简单,那不就是咔嚓咔嚓四刀就完了?为什么看到这四个老人,刘邦竟然改变了他废立太子的主张呢?我个人认为,刘邦从商山四皓的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舆论力量,这四个人什么身份?山林之士,什么年龄?80多岁,快死的人了,说得文雅一点,行将就木之人,是这么一个人,他们都愿来辅佐太子,说明天下有一股支持太子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是一个公议,刘邦要废太子,不能说没有私爱,刘邦最终从商山四皓的身上看到了公议,所以,刘邦最终是用公议战胜了自己的私爱,所以,看到商山四皓以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之事。本来,在废立太子的过程中间,戚夫人占有很大的优势,戚夫人最大的优势是刘邦的支持,这是一种政治力量,吕后也有支持,但是,吕后的支持主要是种舆论力量,不管有多少人反对,刘邦始终是站在戚夫人身边的,但是,戚夫人最终是失败了。那么,戚夫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皇帝支持的戚夫人,最终还在太子易位的问题上,遭到惨败的呢?请看下集,废立之祸。[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第5讲废立之祸第5讲废立之祸戚夫人的失败,涉及到了三个人。戚夫人,刘邦、吕后。我们先看看戚夫人,她败在什么地方。首先我们看戚夫人的能力。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戚夫人最大的能力,是在玩儿,就是歌舞,吹拉弹唱这些,再一个是哭,戚夫人没有其他的能力,所以,戚夫人的能力太弱,她没有吕后的政治才干,她本身的能力弱。第二,势力。戚夫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势力太弱,她没有形成一派势力,戚夫人在朝臣之中,没有朋友,没有支持者,没有交往的人,所以,戚夫人能力太弱,势力单薄,而她要办的废立这件事情,阻力又特别大,主观上能力弱,势力小,客观上阻力太大,我们再来看刘邦。在戚夫人废立太子失败这个问题中间,刘邦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刘邦的责任,首先是立储过早,你既然没有看准,你为什么那么早就把你那个儿子刘盈立为太子?当时你立太子的时候,你才有两个儿子,到后来你有八个儿子,开始你只能在两个人中间选,后来你可以到八个人选,等到八个人选,你觉得立得不合适了,为什么立那么早呢?第二,虑事不周,考虑事情,戚夫人可以说是年幼无知,可以说是个无知少女,但是,刘邦你不能说你年幼吧,你50多了,老谋深算,你不知道办这个事,容易吗?你想立个小的取代那个大的,那大的不愿意,朝臣不愿意,搅得家里都不愿意,这事情很难办到的事情在没有把握之前,你怎么敢轻易向戚夫人许愿呢?你一许愿,你一支持,戚夫人闹腾得更厉害,最后这个事办不成了,你一撒手你走了,你的爱妃你的爱子撂在那儿,任人宰割,所以,刘邦负有很大的责任,刘邦在处理国家大事,是一把好手,在处理家庭之事,他确实不行。第三,优柔寡断。他开始想废,后来废不成了,四个老先生一来,他又改变主意了。刘邦是戚夫人惟一的靠山和支持者,刘邦要是来个单边撤军,戚夫人岂不就是自绝?没有活路了,他是惟一的支持者,历史上废立太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