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保障概论教案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1.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一)辞源:(Socialsecurity)1、1935美国《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2、1941《大西洋宪法》(AtlanticCharter)两次3、1944《国际劳工组织大会》《费城宣言》4、1948.12联合国《人权宣言》正式被使用(二)定义(P4)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防不行,不保不行。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新养。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幽情。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少年、中年、老年。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a、家庭保障力下降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1.2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二)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之后又出现了诸如: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英国,欧文《劳动公社》二:19世纪初(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社会改良思想:德国,俾斯麦采用新历史学派的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英国,费边主义者,韦伯夫妇,“福利国家”蓝图。(二)福利经济学:通过再分配使收入均等化。庇古:1920年《福利经济学》收入转移:对富人征税补贴穷人。(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内容社会保障主要由三项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自愿保险。原则共计六项。§1.3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慈善事业→1601年《旧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一、社会成员的互济行为二、慈善事业:恩赐(一)世俗的慈善事业(二)宗教的慈善事业三:社会救济:国家介入(社会政策)(一)15、16世纪法国,官方济贫机构(常平仓:以工代赈)2000年泰安磁窑。(二)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thepoorlaw)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北洋政府时期:天津、济南设劝业场。(三)1834年新《济贫法》。评价:仍属于社会救济但确立了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原则。旧《济贫法》的原则:a、亲属责任原则(家庭照顾的原则)。b、教区救助原则(本教区居住三年以上才能得到救助)。c、政府(税收)支持济贫的原则。§1.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建立(标志)德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俾斯麦政府: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5《老年预残帐保险法》◆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收现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二)发展欧洲各国效仿建立1、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国民社会保险法》。2、美国1935年罗斯福《社会保障法》◆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与技术基础(一)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互助组织1、原始形式:互助会古罗马:拉奴维姆丧葬互助会(士兵)→人寿保险的起源。古埃及:金字塔石匠互助会。2、中世纪(11—16世纪)基尔特(Guild)行会互助会.3、近代:德、英已具备近代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友谊会(友爱社,FriendSociety)工会俱乐部。我国上海人力车夫1937.5.1互助组织为社会保险的产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非营利性保险模式管理方式:行业、职业、地区、项目…项目:d、个人缴费制度:三三制。(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技术基础:商业保险15世纪海上保险(银行、放债人、抵押贷款)17世纪中叶:火灾(英国保险公司)18世纪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商业保险(技术体系)爱德华·哈雷:生命表→精算技术。詹姆斯·多德森:自然保险费法→均衡保险费法;之后数学方法与位代方法;二者的区别。§1.5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19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初社会保障大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德国、美国、日本)(又名“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或“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最早产生在德国”)(一)代表国家:德、美、日(二)特点:1、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助或福利性政策为补充,构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完备的社会安全网。2、基金来源多元化:责任共担,个人与雇主投保+国家资助。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给付以缴费为基础。4、完全社会统筹:(无个人账户)互济互助,共担风险。5、基金筹集方式:现收现付。6、长期项目以代际转移方式进行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英国、瑞典)(一)代表国家:英国、瑞典1、英国:威廉.坦普尔(1941)——贝弗里奇(1942)——许诺:战胜德国后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1948年7月5日是英国福利国家诞生日。这天可以取得综合国民保险与免费医疗。工党(1945)“福利国家”=普通福利+国家承责英国的“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产生于艾德礼执政时期,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梅杰、布莱尔先后对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保健与社会保险部,主要任务是:a、全民医疗: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农民、及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均可获得)b、社会保险:退休金(基本+补助)失业、津贴(失业救济+失业者额外津贴+疾病津贴+午餐津贴+寡妇津贴+工伤与残障津贴+额外补助)、战争抚恤金。c、社会服务:社会补助制度:家庭津贴:孕妇、儿童、住房、疾病看护、圣诞节奖金社会救济制度:针对特殊群体2、瑞典(福利国家的橱窗)居住权→高水平+普通型高税收+高福利=高收入转移“三高”: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二)特点:1、实行全民保障与全面保障,待遇水平高,保障项目齐全,强调社会公平,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2、保障金的筹集方式实行县收现付。3、保障基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税收,福利开支基本上由政府与企业负担,实行劫富济贫与多缴多保相结合(基本金+补充金)的政策。4、保障机构由国家设立的机构统一管理,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小结: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重建(前两种模式)(二战前后)三:“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原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模式)该模式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苏联:革命浪漫主义(好战),爱好文学与酒精,喜欢流浪与战斗。特点:a、受保人不缴费任何保险费。b、社会保险待遇偏高(退休金占工资的70%以上)。c、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劳动贡献挂钩。d、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障事宜。四:“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智利)(一)代表国家:新加坡:中央公基金制度。1、公积金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国家提供支付担保(利率)(18.5%+21.5%)2、会员的个人账户:a、普通帐户(30%工资):购房、教育、投资(公交股票)。b、保健帐户(6%):住院医疗费、重病医疗保险。c、特别帐户(4%):养老、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支付。(二)特点: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以其它保障措施为辅助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雇主与雇员位责任主体,而政府基本上不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公积金采取完全积累制,全部存入个人账户。政府成立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与运营全国的公积金,并保证其增值。§1.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我国社会保障的传统与渊源天命主义禳饵论:最原始的救灾救荒思想。(商汤)巫术救荒“乞雨”,天子→“天帝”(万物有灵),各种灾祸皆由天帝决定,人类社会想要免除灾难的侵袭,保障生存的权利,就必须向天地禳寿,以求宽恕。大同社会论:乌托邦思想(春秋战国)孔子: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东晋《抱扑子》记载鲍敬言的话。另外:墨子“兼爱交利”,老子“小国寡民”,庄子“至德之世”,孟子“井四制度”。3、社会互助论:4、仓储后备论:(西周→唐→金)贾谊《论积贮疏》5、社会救济论:贫困救济→国家责任,灾后救济→皇恩。6、优待抚恤论:二:建国前(一)国民党:制度建构:《工厂法》→劳动保险(五大保险):1948(二)中共:根据地(苏区)1932年、1933年《劳动法》(照搬苏联)。东北解放区:1948《东北公营企业战士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三: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两条线)(一)企业职工: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劳动条例》→1969.2停止职工福利,两大问题a、不平等b、企业办社会(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战时供给制)1950→1952→1955→1955四: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一)社会救济(应急性、缺乏系统)1、建国初:(战争创伤)城:贫民、失业者、无业游民、孤老残疾、国民党的散兵游勇、烟民、妓女。乡:灾民、难民。2、50年代中期:城:就业保障一体化;乡:1956《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规章》——“五保”3、50年代末,正常阶段:“五保”(1956.6)。(二)社会福利1、建国初:救济福利事业2、50年代后期:分别发展——社会福利体系;三无;老弱病残。公共福利:a、福利院、福利工厂、精神病人疗养院b、职工福利c、公共福利设施: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等。五:军人优抚:六:社保体系(50年代末)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功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保障形式。这几种形式在保障的对象、目标、资金的来源、筹集、以及给付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几种保障形式各司其能共同实现社会保障的功能。§2.1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一、概念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其保障对象最多、承担风险最多、占用资金最多。二、特点1、强制性2、互济性3、储备性4、补偿性三、内容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疾病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因工受伤+职业病)同其他社会保险相比特殊性在于:遵循补偿不追究过失原则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丧事治理安葬费用+对遗属的抚恤金)§2.2社会救济(救助)(Socialassistancescheme)一:概念社会救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与标准向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三层安全网(低保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线、临时救助)的最后一层。二:对象(贫困者)1、三无救济2、灾害救济3、贫困救济三:内容1、贫困救济2、灾害救济①紧急救济行为②灾害预防③灾害预警服务★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1、收入贫困:(温饱标准)中国人均每年最低食物摄入量折算为货币,农村2000年pkx:635¥/年。国际上通行的pk测量方法有两种:(1)收入1$/人·天依此标准世界银行测算我国贫困人口为1.13亿(2)支出1$人·天依此标准世界银行测算我国贫困人口为2.3亿2、社会服务短缺型贫困:按享受社会服务的质量、数量与能力进行衡量。3、机会贫困:在信息社会因信息匮乏或先天条件的差异,丧失机会导致的贫困。★综合上述三个概念我们认为:贫困是指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和人的尊严,低水平的教育与健康,缺乏保障导致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及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不足以把握好机会等。◆相对贫困线:§2.3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一:社会福利的含义1、广义含义(西方、英国)内容很广,是社会保障的代名词。2、狭义含义(中国)社会保障是最高层次的概念,社会福利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过去福利包含:(1)民政福利①社会福利事业②社会福利企业③社区服务④收容遣送(2)职工福利①生活服务②文化福利③职工住房④职工补助⑤其他福利,如职工疗养(3)其他福利①教育福利②价格补贴③卫生福利④住房福利二:内容1、未成年人福利:青少年福利,活动中心、心理辅导。2、老年人福利:福利设施、生活服务、保健津贴。3、残疾人福利:工厂、康复服务、特殊教育、其它(门票优惠等)。4、劳动者福利:住房福利、住房公积金、房补、廉租房。5、教育福利:义务教育、高校学生贷款计划。6、妇幼福利设施(儿童福利院、妇幼庇护所)妇幼保健服务、托幼、独生子女费。形式:1、货币2、劳务3、实物小结: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者的关系名称目标手段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选择性的家庭经济调查手段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手段社会福利提高生活质量普通性的按人头发放的手段§2.4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一:促进社会稳定:二:保障基本生活:(直接后果)三:促进经济发展:(1)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2)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与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3)保证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四:保持社会公平,促进精神文明。
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3.1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及其作用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一)社会保障基金是指为实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货币资金。(二)分类1、社会保障基金按用途分类:①社会保险基金②社会救济基金③社会福利基金2、社会保险基金分为:①养老保险基金②医疗保险基金③失业保险基金④工伤保险基金⑤生育保险基金(三)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种基金的不同之处:来源不同形成方式不同(四)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社保基金是社会再生产中消费基金的组成部分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特点强制性储备性3、互济性;三、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1、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社会的安定。2、发挥保险互济的作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3、发挥基金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3.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社会保障制度对筹集资金的要求一是资金的筹集方式应当与制度模式相适应;二是资金的筹措渠道必须畅通;三是资金的来源必须稳定;四是已经筹措的资金能够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1、确保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原则2、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3、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1、征税方式2、征费方式自由筹资方式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1、现收现付式2、完全积累式3、部分积累式三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其它资金来源1、发行福利彩票2、募捐3、服务收费4、基金运营收费5、国际援助§3.3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和使用一、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目的与原则(一)目的:一是保值,二是增值。(二)原则:1、安全性原则2、长期收益原则3、多样化原则4可流动性原则二、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方式和投资方向(一)运营方式存在两种模式:1一是集中垄断式运营模式二是分散竞争式运营模式(二)投资方向购买政府债券2、存入银行3、投资于附和政策导向的项目进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国际发展趋势股票、不动产投资比例提高;国际投资增加;投资多样化,追求综合收益率。三、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制1、法律规范政策限制政府监管四、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一)投资政策国家限定社会保险基金除预留部分支付费用外,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二)存在的问题投资收益率过低,无法满足未来社会保险的需要;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第四章社会保障管理引言社会保障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社会保障是由若干子系统与账户组成的大系统。社会保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劳动者等各个方面。一:社会保障管理:是由国家和政府及社会组织制定与实施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政策过程。二:社会保障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基金运营、以及相应的监督监管。三:社会保障管理主体: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4.1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一: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拟定基本法规。二:基金管理(fundmanagement)(一)内容:包括基金筹集、支付和管理与运营。(二)机构:一般有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运营。三:对象管理(提供服务)本职对象:单位;特殊对象:社区§4.2社会保障管理的主体一:国家(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制定者、管理者与监督者。二:经办机构:(一)依法实施日常管理的机构:公共机构、混合机构、私营机构。(二)依法或以合同实施基金运作的机构:非营利机构、金融机构。三:参与人指负有社会保障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即用人单位、职工与自愿投保人。四:受益人包括被保障人和他们供养的亲属,是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的对象。§4.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各国经济政治体制不同,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也不相同。一: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管理模式)(一)政府负责三项任务首先,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政策与法令。其次,负责一般监督,(政令的实施、投诉、纠纷等)再次,负责具体的业务管理(登记审查→征缴计算→支付→基金的调整运营→伤残鉴定)(二)分类1、集权管理:政府单一部门全权负责(英国、新加坡)2、分权管理:上下分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美国、中国);左右分权,实行部门管理。二:政府与立法机构共同管理的社会保障(混合管理模式)即政府负责社会保障立法及政策指导和一般监督;由立法组织具体管理各项任务;即立法监督与业务分开管理。德国:联邦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部:一般监督;联邦与地方经办机构、特别社会保障委员会具体业务管理。三、工会管理的社会保障或私营管理模式(一)工会管理:各级工会下设的保险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代表参加。(前苏联、中国)(二)私营管理:政府实施一般监督,依法授权或委托私营机构管理各项或某项社会保障义务。(智利:私营养老金管理公司)§4.4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其改革1、国的体制沿革及现状2、国际经验3、借鉴与改革
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5.1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二)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最微观最直接的指标:①收益给付/社会工资水平②社保支出/政府财政支出2、宏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DP◆思考该指标的合理性①支出与受益程度之间有差距?②总支出各项目的合理性?(三)社会支出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五个方面。三大领域指社会保险(劳动者)、社会福利(全民)、社会救济(贫民)。五大方面指养老、残障、死亡;疾病、生育、医疗护理;失业;家庭津贴;工伤及其他社会救助。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一)制约因素(供需制约)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①社会保障支出条件②社会保障供给条件1、社会保障需求条件:它是决定社会保障经费支出水平的基本因素。它既包括现金需求状况又包括未来需求趋势,主要取决于:①人口因素②自然因素③文化传统④社会承载力。2、社会保障的供给条件:①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国民产出、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与储蓄(最根本因素)。②政治社会结构(政策目标)。③制度年龄与人口机构。④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二)特点1、动态性2、刚性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1、“水平高低”代表了量的特征,体现生活保障水平。2、“水平高低”代表了质的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雇员积极性等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较总结制度运行规律。§5.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范畴。1、从量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有低;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总支出/GDP。2、质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不适度”之分。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适度的标准1、多元标准,但有一基本立意: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2、考虑因素课本P71-72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影响(并非越高越好)(一)适度(二)过低(三)过高(四)结构不合理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牧惠中: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数理模型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应用)§5.3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一: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统计口径问题1、别注意统计口径问题:①项目有差别②客观困难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口径的可比性: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②横比:与国际接轨(二)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1、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2、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财政,企业单位,城市社区集体,社会团体等。综合上面两种方法,可列出我国社保总支出的宽口径(P76-77)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问题:(1997年)水平:1、小口径:5%2、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3、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贴):13%。(二)存在问题:1、社会保障绝对水平:较低(国际上:1/3左右)但应该细分:①工人,农民的社保水平细分②不同项目支出水平细分2、社会相对水平:3、水平的判断:考虑工资政策(适度与否)“高就业+高福利+低工资”,福利实际上是低工资的一种补偿。4、我国社会保障承担主体、5、我国社会保障自项目分析:①社会保险(占总支出的60%-70%,发达国家一般为75%)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养老保险金,与社会保障的相关度最高。根据回归分析计算,养老金每提高1%,社会保障支出增加1.115%,医疗保险浪费严重。②社会救济③社会福利(比重较大)④社会优抚6、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分析:不平衡,不协调。7、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行业、所有制分析。8、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市分析。三: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意义。(一)西方先发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规律的启示:由保障水平刚性增长带来的危机。(二)最大问题:结构不合理
第六章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浪潮§6.1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不仅是宏观经济领域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保障理论长期争议的焦点。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理论:(国家干预)政府承担全面责任的社会福利思想。→公平目标。新保守主义经济学:自由公正与不干涉主义。→效率目标(弗里德曼·哈耶克·布坎南)(市场)70年代后,福利国家陷入了一系列危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一)社会保障成本太高:(北欧:40%—50%GDP)1、人口年龄老化2、经济下降,失业上升3、保障水平过高4、管理成本过高(二)影响经济效率:1、福利国家为追求政治目的,导致福利供给过剩,引起一些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形成动力真空。(累进税,高边际税率)2、过高的社会保障,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热情。(三)管理效率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服务欠佳。(英:16亿英镑)(四)破坏社会发展:由于高福利,人们习惯于依靠国家与政府,这是对自立、自主与自我负责精神的破坏。(五)社会保障制度(保险)未能随社会保障对象的变化进行调整。(灵活就业政策)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因此,缓和社会不公平,创造并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基本目标定位。因此,它将全面型的普遍福利与服务视为政府责任,经费源于财政,并舍弃了一些可能产生一定效率的做法。因此,陷入危机不可避免。他们认为,在社会保障领域,福利服务应实行市场化与自我负责,应当降低国家的作用,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要体现个人自主精神,必要建立自我保障意识,家族也必须为其成员的福利承担责任。第三条道路=新保守主义+国家干预主义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技术性改革+基本结构与政策调整)(一)改革缴费与给付制度,增收节支:(开源节流)1、增收(1)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最直接手段)比、法、荷、英。(2)提高或取消缴费工资的上限。(美:19453000$→199972600$,比利时取消)(3)形成新税种:社会保障收入新税:遗产税(良税)(4)某些社保项目开始收费:医疗保障:镶牙、补牙。(5)积累制基金运营收益。2、节支(1)减少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保项目覆盖面。从普遍性原则到有选择性原则,帮助低收入者。(2)降低支付水平:养老金:A:改革计发办法:最高10年平均收入→退休前25年B:改革调整机制:a、物价指数b、工资指数(3)缩短享受年限:养老金:提高退休年龄或缴费年限失业保险:缩短领取期限,延长等待期。(4)降低管理成本:(二)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供给领域的市场经济成分美:将一些项目委托给私人机构和社会团体办理。英:私人招标∥私人养老保险,医保的发展。瑞典:公共服务私营化:私人医保机构。(三)基金财务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老龄化b、个人负责c、效率激励(四)对社保体系做必要的调整与改革管理上,下放权力,改统一管理为分散管理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应对灵活就业模式的变革(五)促进就业以减轻社保负担:加拿大“有工作就是最好的保障”。布莱尔:“增加社会服务不增加津贴”(六)其他改革:创新管理工具等。(法:高效卡)§6—2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伴随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的,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仿效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一:计划条件下的社保:“人人平均享受”(国家保险型)仅强调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结果是随经济效率的下降,社会保障制度的成本与负担越来越重,难以为继,造成经济效率日益低下。二:市场体制下的改革:(投资资助型)1、建立社会保险与社会及救济相互补充的保障体系2、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补充+自愿)3、增加缴费主体,提高缴费率:(个人)4、提高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待遇。(65;60)§6—3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保障的影响:80S:经济调整:工业化国家经济衰弱→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建议:1、际货币基金组织:贬值建议2、紧缩政策:失业二: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亚洲):斯里兰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智利、秘鲁(个人账户)医疗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6—4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一:改革历程社会保障作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制度安排,以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后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近10多年来,实际上处于两种制度的模式的转型阶段,即新旧制度交替的过渡时期。(一)国家单位保障(计划经济)改革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部分;在强调国家--单位--个人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则下,由国家与单位共同扮演着社会保障供给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国家与单位相互依存,承担共同责任。而社会成员被分割在各个单位(在城市里是:各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在农村里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集体组织;)并与所在单位构成不可分割的联系,无偿的享受着相关的社会保障待遇。从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单位保障模式。(二)国家社会保障制改革后,其发展趋势已明显的体现出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在国家--单位--个人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虽然国家仍主导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但构成中国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政府、企业、社团、个人)却都必须共同分担社会保障责任。国家通过立法凝聚来确立社保制度。之后,通过社会化方式加以实施,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系统。二:国家单位保障制(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改革前30年的历史)(一)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创建时期(1949-1956)法律依据:1949.10.1充当临时宪法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度基础:战争时代的供给制。(内战未结束:作战+组建人民政权+恢复生活+提供保障)1949.12.9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50.6.17政务院《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创建:(1)1951.2.2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1956年修订)针对城镇职工,满100人的工厂由资方出资,其中70%直付作为基金调剂金,30%上交全国总工会形成总基金。(2)1952.6.27《关于国务院人民政府、党政、团体积极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3)1956: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五保制度”。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要责任主体、城镇单位担负共同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主要任务是(1)制定政策(2)直接供款(3)组织实施城镇单位的主要任务(1)缴费(2)具体实施(工会)农村集体(1)救济“五保户”(优待烈军属)2、调整:(1957-1968)内容调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完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与单位互相联系,在城镇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国家、单位、个人利益完全一致,社会保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劳动分配+社会保障(1)企业职工退休养老成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安排。1957.31958.3《工人退休、退职处理规定》。(2)农村:三级医疗保险网,县、乡(公社)、村(生产队)3、责任中心的转移(1969-1985):文革1968:撤销内务部,主管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义务。1969: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心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劳动保险费改为企业营业外列支。形成了待遇标准按国家政策执行,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这是企业保险模式。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78年宪法恢复原来的社会保险制度。1980: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老干部(终身制)。1984:农村:承包责任改革已确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4、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1986年以来)1986: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开始《七五计划》单章阐述社会保险社会化《劳动合同制》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社会统筹+单位+个人缴费(二)特色评价三大板块1、框架(1)国家保障板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保;城镇居民价格补贴;军人保障;民政福利;农村救灾救济;(2)城镇企业(封闭式运行70%--100%+国家津贴)(3)农村集体(社对集体统一提留)合作医疗、五保供养、其他福利(困难补助、敬老院等)2、特色(1)国家负责(2)单位包办(3)板块分割(4)封闭运行(5)全面保障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一)转型与确立1、制度转型的时代背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从国家——单位保障制转向国家——社会保障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1)经济体制改革新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国家——单位保障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下降,导致“五保”修改,合作医疗取消。城市:经济改革导致多元经济并存,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单位、个人利益分离。(2)国家——单位保障制本身亦存在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板块向封闭运行,对享受者而言不公平,企业间封闭,统筹功能下降。2、转型历程(1986)建制理念的变化。(1)1986-1993:重点是为国企改革配套和缓解农村贫困问题。国家——单位保障体制延续;但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开始生长。改革主要目标:城镇,社会保障要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农村,大规模的扶贫运动来消除普通贫困现象。改革:国企:1986《国企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1986《国企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1《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3《国企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农村:扶贫;其他:发行福彩。(2)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国家——单位和国家——社会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揭开了社会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序幕。社会保障制度为确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准导机制。第26-38条:a、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b、社保体系(保、救、扶、安、助、储)c、单位、个人共同承担d、统帐结合城市:1994《医疗改革试点》,医保制度取代原来的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两江”(镇江、九江)试点,1996《扩大试点》(海南模式、深圳模式、青岛烟台模式)1995《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7《关于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农村:1994《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4-2000《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3)1998年以来: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国家——社会制度特设日益明显的得到体现。标志:a、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保留民政部;新建劳动保障部;同意管理体制。b、建新型社保制度的明确目标: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保体系。c、超越了片面为国企改革配套的和单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保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改革:1998:下岗再就业,深化住房改革,基本医保1999《失业保险条例》《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住房公积金》《低保条例》。2000《关于完善城镇社保体系的试点方案》2001《国有股减持》结语:前30年典型的国家——单位制;后20年向国家——社会制演变;目前,正处于建设完善阶段。评估:渐进改革,双轨运行,试点先行。(二)制度评价:1、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可持续性(1)责任共担机制。政府+企业+国家+社会各方当这种制度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责任的调整来增强承受力。(2)水平适度的多层次制度安排(基本+补充+自愿+家庭)有效控制制度的刚性。(3)社会化的制度安排:重视各方参与,同时强调自我保障,有广泛的基础。(4)可以充分的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个人账户,可预防老龄化;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可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2、面临的主要问题(1)新的社保体系不完善,安全网客观上存在着漏洞。完善的体系:a、规范协调的保障项目体系。b、确保制度运行安全的健全的监管体系。c、满足制度实施的完善的服务体系。(2)立法滞后对新制度负面影响巨大。立法先行是一项基本原则。(立法——管理细则——组织实施)(3)实践中造成的不公平亟待改变。企业负担不公平;个人负担不公平。(4)责任划分不清,国家财政还未真正到位,直接损害新制度的健康发展。并非真正的资金不足,而是因责任划分不清导致财政不到位。我国经济已持续20年高速增长;个人收入增加;国家财政增加。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政府责任与民间责任;中央责任与地方责任。(5)有效性有待提高:a、个人账户激励机制不够b、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增加c、低保,城市分割d、住房自有化、私有化导致代价上升,未实现居者有其房。(6)地区发展不平衡,直接制约着一体化发展。(看书P95)
第七章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危机——改革——重新思考社会保障理论:探索社会保障深层次机理)§7.1公平与效率误区:社会保障的功能(目标)不是解决贫富两极分化,而是分散风险与扶贫救济。存在的问题,在70年代以前社会保障多注重公平,但是经过了70年的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社会保障的效率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公平、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立还是互补?)一:公平、效率、产权(一)公平(公平+平等)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它既包括一定的基于各种物质关系的客观公正度,也包括着人们对这种客观公正度的主观理解。它是客观公正性和主观认同性的统一。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也就是说,公平与否本身包含着衡量标准的选择而视。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1)两方面含义:a、横向公平:对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同等待遇。b、纵向公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差别待遇,抑制地位高的人而照顾经济地位低的人。追求公平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既讲求横向公平也讲求纵向公平,既给同等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创造同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对不同经济地位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起点公平,即从制度结构、制度安排角度理解的规则公平。(制度公平)b、过程公平,即从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出发理解的公平,或曰市场公平。(机会公平)c、终点公平,即从价值分配的法则出发理解的公平。(补偿公平)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二)效率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效率”即资源配置是社会成员得到的总剩余量最大化的性质。总剩余量包括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2、效率的具体形式:a、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b、生产效率:包括动态的效率和技术的效率。动态的效率取决于企业和经济系统生产和维持经济增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发展新技术从而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或开发新的有市场前途的产品来获得。是技术效率着重于企业寻找和使用那些日前可能最好的,因为是能够是产出本降低或质量提高的技术能力。(3)X效率:(美,哈维莱宾斯坦,1966)在研究“非资源配置”效率课题最初阶段,莱宾斯坦没有找出一个恰当的名迟来表示“”非资源配置使用未知数X来代替,把非资源配置效率称为X效率。是指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经济单位内,因为成员努力或管理水平提高,使现有资源能产生更多的产量或效用而导致的一种效率。3、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配置效率:生产性资金——消费性资金;效率,基金管理(合理使用)(三)产权:1、产权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产权是市场的前提和交换的基础。2、产权的界定:实际上权利的划分。但研究产权的目的不在于“划分”的结果施公还是私,而在于说明产权的界定对于效以最大化或积励机制的作用。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的效率的资源配置。3、如果对某种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划分后的产权完整、充分、个人就会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限制短期行为与偷懒、产生好的经济效益。4、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1)产权界定不清晰,基金管理中:挪用、流失、浪费;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存在“共享区间”这是人们不能确定其努力能换来多少成果,究竟有多少能归自己所有。(2)产权界定不合理:低、无效(医保)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矛盾论:a、“平等”权利与收入的均等化。b、“效率”资源的最佳配置于使用,生产要素的不同会引起报酬的差别。◆社会保障的目标的选择:a、公平原则(约翰罗尔斯)b、经济效率原则(弗里德曼)拉开差距,促进效率。当然,差距应当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平等竞争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2、补充论:公平促进效率。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选择(次序)a、效率:自由的市场配置。b、公平:平等(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1、公平以效率为前提(无效公平)2、效率以公平为保障(差距过大)社会保障领域公平与效率,成本大于收益二者矛盾,成本小于收益二者互补。在初次分配中追求效率,在社保领域中关注公平,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一)行政管理成本1、行政管理人员带来的成本:有形成本(政府收入的无偿性)2、行政管理行为带来的成本:无形成本(政府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带来的无效率。)预设前提:市场最有效率。a、计划:简单的可实现供需平衡b、并不是最优,而是最有成本的。(二)工作积极性(收入效应)(三)储蓄与投资(四)社会信号:公平引致a、减少奋斗b、扩大参与§7.2市场与政府背景: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危机引起的争议,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市场谁的作用应更大,二者间的结合应到什么程度。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Marketfailure)(以美国为例: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主要是由于市场失灵决定的)市场有效是在假设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帕雷托最优)假设:a、完全理性(经济人)——理性有限性(缺乏远见)b、完全信息(博奕论)——信息不充分性(疏忽、判断失误)c、不存在外部性(负外部性)实际上:假设前提是不成立的,因此交易费用普遍存在——市场失灵。(一)收入分配缺陷:市场分配依据:新拥有的生产要素市场的稀缺程度和要素价格。分配结果:贫富分化——既不利于劳动力再生产,也不利于社会稳定。(二)通货膨胀风险:(三)信息不对称:(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逆向选择(隐蔽交易量问题→交易量下降→市场下降)市场交际双方信息对称——商保中:投保人拥有的自己身体状况方面的信息比保险机构多。市场上交易对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在这些市场无法增进公共利益的地方,需要通过政府加以弥补。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这种物品必须由政府介入才能有效运作。社会保障不具有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多提供给一个人社会保障的边际成本为接近平均成本,而不是零。(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保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1、解决逆向选择问题2、解决几代人风险共担问题,代际转移。3、减轻通货膨胀问题,社会保障支出指数化。(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基金投向三方面。三: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没有监督和竞争的政府会缺乏效率,出现政府失灵。1、政府强制人们统一购买社会保险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不能反映消费者的偏好,带来效率损失。(1)强制购买导致:A、机会成本B为某类人提供数量相同的养老保险。(2)政府强制→劳动积极性下降(3)强制购买社会保险,征收社会保障税,政府收税对效率的影响。2、社会保障,带有一定程度的均衡贫富的性质。(1)多缴不一定多享受,→权责分裂(2)政府介入,排除交易的灵活性→交易成本→资源配置低效率。3、社会保险运行机制的低效率。(X低效率)(1)机构膨胀:(市场收入:价格//政府收入:税收)(2)委托代理:政府作为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损害社会效率4、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独立从事社保事业,没有其他机构竞争社保基金。四、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政府与市场的选择:在社保领域中,市场与政府都不是万能的,都存在失灵现象。要想发挥二者作用,需寻求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均衡点。首先要确定二者的功能。(一)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作用:1、利用强制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律框架。2、进行社会保障改革的制度设计。3、产权的界定:对一起模糊的产权进行界定。4、在某些方面直接介入,用强制力来保证社保的正常运行。§7.3权利与义务权力对等符合公平、效率原则;但在现代社会保障领域中,界定权利与义务并不像其他领域(如民事领域)那样容易。社会保障中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多层次的。一:在社会保障领域,需要分析:国家、单位、个人三大主体。国家:义务→承担最终责任;权利→收税(费)企业:义务→缴费;权利→个人:义务→劳动的义务、缴费的义务;权利→享受保障、参与管理、监督。二:缓和权利、义务的分离互济性有劳动能力,必须按规定随时承担缴费义务。产权界定:§7.4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再分配效应分析一:“收支平衡”原则(一)横向平衡:当期收支平衡——现收现扶制,代际平衡。(二)纵向平衡:被保险者投保期——给付期平衡——纵向平衡:代际转移二:两种制度的再分配效应:现收现付制:代际转移§7.5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及其效益分析一: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规律——社会保障水平的基数要低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有互动性二: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律(社会保障各系统之间)三:社会保障效益的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八章老年社会保障§8.1老年社会保障概述一:概念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的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救助。二:对象——老年公民(一)老年的界定:生理上衰老或功能下降的年龄起点。劳动义务的完结。1、古代“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而传、八十、就是曰耄、百年曰颐期”2、现代:年龄的确定a、日历年龄b、生理年龄c、心理年龄d、社会年龄(二)公民(居住权)三:意义1、老年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它不同于失业报险,是确定不可避免的风险。2、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的。3、老年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老年人作用、历史贡献、社会分配)4、老年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代际接替及协调发展。四:历史沿革:(一)古代的老年社会保障1、我国古代的老年社会保障(1)状况:以家庭养老为主导,社会养老为补充。社会养老体现在:a、政府对养老做出法律、礼仪上的规定(伦理)b、政府与社会组织举办敬老礼仪或慈善性活动。(2)主要方式a、经济上,由国家规定亲属的赡养义务(悲田院、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b、古代法律从财产制度上对老年人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进行规定。c、我国古代实行的管理退休制度也是国家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认定。春秋战国,世卿世家——“致仕”制度(大夫七十而致仕)。汉朝:完备的官员退休制度唐朝:官俸增加宋朝:70劝退元朝:三品以下退明清:60皆退2、西欧古代社会养老传统(1)瑞典“仁仗”——“保健储蓄箱”(2)中世纪欧洲:退休供养a、富人:修道院,与世隔绝以示尊贵b、穷人:供养契约(继承供养)c、中人:城市工商业者——退休(二)近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100年历史)1、法国:1669海员养老金(不能从事工作的老年海员)2、德国:1888《老年残障社会保险法》3、其它欧美国家:丹麦、挪威、奥地利、英、美。工业化初期,社会保障纯粹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8.2老年社会保障的项目一:老年社会保险(一)模式:1、国家统筹2、投保资助3、自我保障模式、新加坡。(二)基本原则1、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1)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应的原则:苏联、东欧、中国对劳动年龄设上下限。(2)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应的原则:德、美、法、日对投保年龄的限制。(3)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工作贡献相联系的原则(原工资标准与职位)日本:公共年金(25年缴费时间)法国、苏联:特殊行业与工总优待c、我国:离退休津贴、称号(4)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国籍或居住地年现象联系。(瑞士、英、新加坡、澳大利亚)2、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调节机制之一→物价机制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调节机制之二→工资机制。(三)享受资格条件1、年龄+投保年限:法、德、美2、年龄+工龄:苏联、东欧+中国3、年龄+工龄+投保年限:英国4、年龄+居住期限丹麦+加拿大(四)老年保险金给付方式1、养老金的计算方法a、绝对剩余额制:分级定档b、薪资比例制:与投保年限无关,(东欧)工资*替代率;与投保年限有关,基数*比例*年限。2、养老金的给付范围、项目及数额。(五)老年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精算二:老年健康保障(养老由个人之事→社会之事)(一)必要性老年健康保障不仅是个人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1、健康状况不好对老年人个人的影响:a、生理上:寿命下降b、生活上:不便c、心理与人际关系上:孤独、与人疏远。2、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a、家庭贫困社会贡献减少b、家庭负担加重c、国家与社会——人口资源下降;负担增加。(二)国外发展、老年健康保障的基本方式1、由国家与财政建立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2、建立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与社会服务体系→老年保健、康复、长期护理事业。3、建立实用与可操作的老年医疗保障服务系统。社区服务:定期巡访、定期检查、医疗预防、家庭病、生活方式。三:老年社会福利老年人除享受到一般公民的一切福利待遇外,还享受到社会对老人特有的福利。(一)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内容:1、包括了公民可以拥有到现代文明生活的全部待遇。2、从医疗转向预防3、分享原则(二)老年福利实施对象所有老年人,不管有无退休金收入。(三)老年福利的项目(四)老年福利改革
第九章我国老年社会保障§9.1老年社会保险一:老年社会保险的历史(一)初创(建国前)1、国民党统治区《工厂法》2、共产党统治区苏区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抗日根据地政府:供给制1949.12解放区《东北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二)形成与初步发展(建国后)1951《劳动保险条例》(工人)→1955(机关工作人员)→1957/58统一→19781、老年社会保险范围逐渐扩大,5-8。2、老年社会保险条件逐步放宽、标准不断提高。3、管理体制变化:工会→企业→劳动部→1984→1998。二:现阶段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明确享受退休待遇的条件,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确定退休待遇标准。(一)退休条件1、正常退休:60—50(55)+10年工龄。2、提前退休:55—45(特殊行业)1年=1年零3个月(过量劳动);一年=一年半(有毒行业)。(二)待遇规定:1、退休:工资*60%—75%(有特殊贡献的再加5%—15%)2、离休:工资+生活补贴1937.7.6前参加工作的+两个月津贴;1937.7.7—1942.12参加工作的+1.5月津贴;1943.1—1945.9.2参加工作+1月津贴。三:改革与发展(一)改革的步骤与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基本目标)1、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一切劳动者(城镇)2、扩大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三三制”3、建立新的基金筹集方式:部分积累制4、建立养老基金增值的机制:银行信托管理5、建立统帐结合的制度:共济性+积极性6、建立养老金调节机制(1)物价机制(2)共享机制(工资机制)(二)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经济基础上:企业与职工在投保上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2、社会方面:缺乏思想准备,投保热情低3、尚未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9.2老年福利一: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必要性:老年人特殊保障政策:1969-1982二:主要内容(一)物质生活福利:1、老年经济实体(老干部中心、自学考试)2、送温暖活动3、福利院、敬老院4、优惠服务5、社区服务(二)医疗保健1、健康检查2、老年病医院3、康复疗养机构(三)文化服务设施§9.3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一:发展(一)城乡老年社会保障时间差(生产社会化问题)(二)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形成与发展。1、1956年“五保”救助。2、合作医疗1950-19803、1986年农村老年社会保障探索1991年试点《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5推介二:现状:(主要内容)(一)农村老年社会救济:“五保”制度两种方式:1、集中在敬老院供养:村集体、乡镇企业收入、村提留、地方财政)2、分散供养(二)农村养老保险(80年代末:民政部)特点:(p159)1、自我保障为主2、个人账户管理3、缴费自由4、一体化(各业人员)5、县级平衡与管理(三)补充式的养老保险(两种)1、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计生部门→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保险公司→银行(1985)(辽宁初建)实施形式:(3种)a、人保b、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基金会c、绿色养老保险(增值部分)2、农村退休金制度(发达地区)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度设计有歧视1、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窄。社会救助“三无人员”(2)社会养老保险:领取人数/投保人数/应投保人数2、保障水平低:(平均57元/月)3、缺乏法制化的管理与规范:4、思想观念不适应:5、投保能力有限,农民纯收入:2002年农业税收入500亿,占财政2.6%四:思想发展(讨论)(一)发展的必要性1、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2、计划生育的需要3、劳动力市场的需要4、伦理道德(二)基本思想(1993)1、政府方面,理顺其管理体制2、从实际出发,适度发展3、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4、特殊对象,特殊照顾5、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第十章就业社会保障§10.1就业保障制度的确基本框架就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预防,失业补救和失业保险三方面内容.一:失业预防(一)对企业解雇的约束1、解雇的类型单项解雇→过失解雇;无过失解雇。集体解雇2、约束(意大利)(1)正当理由(2)事先通知(3)同意(4)解雇补偿3、存在的问题(劳动市场的管制)(1)资本→劳动(2)工时→人数(3)机会不均等(4)工作积极性(二)失业预警制度→失业的承受度1、失业控制目标的确立:预警失业线5%→失业警戒线7%→恶性失业线2、失业监测系统:失业调查、统计、预测→报告3、失业控制对策实施:(金融、财政、税收、物价、发展规划、产业规划、人口规划、教育培训规划)(三)职业教育与培训1、三个层次:职前--在职--失业培训2、国外做法有法可依:1964年英国《工业培训法》1962美国《人力发展与培训法》(2)责任共担(政府+社会+企业)(3)职教与普教融合(技能+基础理论)(4)强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3、存在的问题:心理教育薄弱→跳蚤人生二、失业补救:就业创造:①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时间总量);②就业时间总量再分配(调整结构)国外主要做法:(一)鼓励就业(政府鼓励)→存在的问题:管理知识缺乏→倒闭(二)社区服务:(三)家庭雇工:(政府补贴)(四)地区劳动:(五)特种雇用:(地区、青年)(六)职业转换:(培训→顶替)(七)信息服务:三、失业保险(一)综述:(标志)互助会→非强制(1901比利时)→强制(1911英国)(二)类型:a、强制b、非强制c、失业救济(三)制度框架:1、覆盖范围:比较稳定的工薪阶层→新有工资劳动者→不充分就业者2、资格条件:(1)非自愿失业(2)劳动年龄与劳动能力(3)有就业意愿(4)履行了缴费义务3、给付标准:(公平+效率)(1)计算方法:薪资比例、均一制、混合制(2)上下限:(3)津贴水平:50-70%(逆相类法)(4)分档:(据投保年限)4、给付期(1)最长年限(2)等待期5、基金筹集:三三原则(四)存在的问题1、保险成本2、津贴标准§10.2我国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一、我国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建国初期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及特点第一次失业高峰:1952年(10.6%)1、失业原因:(1)国民党政府留下的400多万失业工人与旧政府职员(2)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政→大量新失业人口出现2、政策:(1)失业救济1950政务院《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1950劳动部《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2)促进就业:“单位化”战略,政府全面统一负责城镇失业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将其安排进政府自己拥有所有权并直接管理的各种类型的“工作单位”。3、传统的就业保障模式:以行政强制约束的方式,实现普通就业;低工资,广就业理念;国家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特点:(1)国家统包统配,普通就业,单位没有自主权,劳动者没有自主权,没有劳动力市场。(2)终身固定的劳动关系,铁饭碗,固定工。(二)传统的就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1、强制安置就业造成人浮于事,在职失业。2、劳动力供需主体的选择权被剥夺。3、无条件就业保障削弱了人们的进取精神与劳动积极性。4、三位一体(就业、保险、福利)的传统就业保障,其优越性强化了“国民的正统就业”观念。→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二:我国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一)变革的环境与进程第三次失业高峰:70年代末80年代初。1、多元化的就业方针:在国家同规划与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统包统配→劳动合同制。(1986)2、1986年在《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之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基础上优化组合制定《国营企业职工待遇保险暂行规定》(二)新型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1、1986.7.12《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4类人,个人不缴费。2、1993.5.1《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7类人,个人不缴费。3、1999.1.20《失业保险条例》4、失业预防与失业补救方面a、就业培训网络b、劳动就业工作c、再就业服务工程(1995)三:我国现行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功能)(一)失业保险制度:1999.1.22《失业保险条例》(二)启动再就业工程,全面规划,促使下岗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国企改革→下岗→再就业工程(三阶段)。(三)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提供全方位服务。(四)加强就业市场宏观调控,适度约束就业。
第十一章:医疗保险制度§11.1医疗社会保险概述一:医疗社会保险的定义与特点(一)定义:(二)自身特点:1、普通性:面向全体公民2、及面广,具有复杂性3、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现收现付)二:医疗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一)产生:医疗保险制度起源于欧洲(由自愿民间保险演化为社会保险)1883年德国《疾病和社会保险法》——1944国际劳工组织《医疗服务建议》1、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人,必须参加疾病基金会。家庭成员通过由投保义务的人一起参加保险;医疗保险义务受就业关系的约束,但不受固定的雇主的约束,这一原则的结果是:医疗保险在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在年老或因家庭原因不能再从事职业活动是仍然有效。2、基金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保费而强制筹集。3、医疗保险组织根据自治原则运作,他们仍是由雇主,雇工和国家代表共同管理的法律上的独立的机构。(二)发展1、英国的医疗保险模式:全民卫生服务(NationalHealthService)又称贝弗里奇模式。(1)1946年贝弗里奇:建立国家卫生局计划,这一计划认为通过保险费出资的医疗制度意味着对比较贫困的社会成员或的医疗服务设置了医疗障碍;只有根据团结原则又税收出资的对患者免费提供的公共医疗服务,才能保证全体公民的医疗供应。(2)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由国家卫生具有合同关系的医生承担,他们从该局直接获得报酬。2、美国医疗保障模式:私人医疗保险体制。(1)除了两个1965年开始实施的公共福利计划,负担穷人(医疗补助计划)和老人(老人医疗照顾方案)的住院和互利费用外,并设有广泛的国家医疗保险。(2)相反。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公民根据与雇主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参加了私人医疗保险。一般雇主都为其职工直接同一家医疗保险公司(私营)或通过卫生维护组织(HMO)签订一份集体保险合同。(卫生维护组织为会员提供门诊或住院医疗。因为HMO彼此进行激烈的竞争,他们都试图将其费用报纸的低水平上,其结果使他们限制选择医生和不接受有高度健康风险的人)(3)美国医疗保险的一个主要问题实现由雇佣关系的约束。因为不仅保费一般全部由雇主缴纳,而且雇主还大都负责与私人保险公司签订合同。这导致了许多问题。往往只有大企业有能力为其职工支付全部医疗费用;大都只有全日制工作的职工被保险,非全日制工作的职工则不签订或只签订有限的医疗保险;由于医疗保险受一个固定雇主的约束,在更换雇主或失业是大都失去了保险的保护。许多人开始时进不了保险,因为私人医疗保险合同根据其健康风险不愿接受他们。大约有15%的人口(4000万)上午医疗保险。3、二战后,在亚非拉的发展:1978WHO在阿拉木图会议上提出“2000年人人享受卫生保健”三:医疗社会保险筹资机制(医疗社会保险基金)(一)筹资原则: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现收现付),略有结余(有部分流动储备基金)。(二)筹资来源:社会共同责任原则:1、被保险人:缴纳保险费2、单位(雇主)缴纳保险费;1、2、为主要来源3、政府资助:为政府雇员缴纳保险费为某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老人、穷人)基金出现赤字时给予补助专项税划入基金e、税前列支保险费(三)筹资方式:固定保险费金额与工资挂钩——工薪税与收入挂钩按区域缴纳四:医疗社会保险的给付项目:(服务、费用)(一)给付原则:(条件:资格+手续+规)——同等待遇,病情需要。(二)给付项目:医疗服务给付。a、治疗性服务b、辅助性服务c、基本药物(三)发展趋势:a、医疗给付项目:由单纯的治疗性服务转向综合性医疗服务(包括预防与康复在内)b、发展中国家:以“初级医疗保健”或“基本医疗服务”为核心项目c、对药物的范围加强限制。五:支付方式(最重要)支付的地位与作用三角关系:被保险人→社会保险机构→医院(医疗行为)2、是医疗费用控制的阀门。支付方式:预付制,后付制。◆几种付费方式的比较:按服务项目付费,会导致过度医疗,国对介入管理按人头付费:(人数*定额)服务人数上升;服务成本下降→预防上升,质量下降。总额预付制(年度预算)→质量下降定额付费(住院日,门诊次数)→过渡医疗,分解门诊,质量下降。按病种分类付费:疾病→分组→每组分级→没级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金星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制革原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仙农可湿性粉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45度内外牙弯头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镭射贴膜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电脑点菜系统网络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医用臭氧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全补给水除氧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水电设备行业发展状况与投资潜力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氧化铁红产业前景规划及产销需求预测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20世纪时尚流行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理工大学
- (高清版)JTGT 3331-04-2023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增值服务具体方案怎么写范文
- 企业评标专家推荐表
- 社区治安巡逻队工作方案
- GHTF—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验证指南中文版
- 信用社(银行)借新还旧申请书(精编版)
-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lampsite LTE 站点配置指导v1.1
- 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 美能达807si相机中文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