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8.《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推翻而停刊。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10.《遐迩贯珍》(Chinese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11.《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1850年,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者辩护。12.《六合丛谈》---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刊。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很大。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Major)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头地位。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一度在《清议报》上谈民权、资源、破坏、革命,赢得不少读者。康有为获悉后大怒。1901年末出版第100册后遭火灾停刊。33.《新民丛报》---1902年横滨。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宣称要办一份“足于东西各报相颉抗”的报刊。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梁以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素质低下:缺乏“公德”和“私德”、国家、义务、权利思想、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一代“新民”中国才能富强,国家才有希望。该报设25个栏目,社科、自然无所不包。1903年前还为适应时代潮流,发表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大受读者欢迎销售达14000份,在国内外设立97个代销处可谓盛极一时。引起保皇党的不满。1903年梁赴美洲游历考察后公开表示不再谈革命,与共和告别,从此该报言论柔声缓语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34.《民报》---1905年东京,创刊标志资革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第一次概括“三民主义”的主张,以此为报纸主要宣传内容,有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大型月刊,编纂阵容强大,半数以上在国内秘密发行,受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向各种错误思潮主动出击,并在斗争中发展,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35.《时报》---1904年上海。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康门弟子任经理和主笔,梁也参与过策划。该报在创刊始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判顽固派又批判革命派。新闻业务方面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1)将《新民丛报》所创的报章文体--“时评”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文体颇受人欢迎;2)率先将一张报纸分为1-4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书页式报纸的痕迹;3)率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借家圈点以为识别”使版面编排“务求醒目”4)率先创办报纸周刊,分聘专家负责编辑固定专版。这些业务手段一直沿袭至今。1912年冬《时报》盘出。36.《大公报》---1902年天津,英华得天主教资本家、神父、法使馆的支持,自任社长,撰写政论文章。该报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却摈弃“猥邪琐屑之事”,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而受到读者欢迎,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的报纸。1916年后,英华将报馆卖给王郅隆(北洋),从事慈善事业。37.《中国女报》---1907年秋瑾。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出版了两期即被封建统治者封闭。38.《神州日报》---1907年上海,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经过和各地武装起义的消息,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披露列强觊觎我国蒙藏边疆和东北地区的阴谋,很受读者欢迎。创刊80天后报馆被焚,于右任无力恢复而退出,由他人接办。39.“竖三民”---1)《民呼日报》1909年上海租界于右任自任社长,范光启、等为编辑,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宣传同盟会纲领,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披露当时甘肃灾荒中官吏侵吞救灾款项的情况,引起陕甘代理总督嫉恨,串通上海道和租界当局,反诬于右任,致使报馆被查封,于右任被逐出公共租界。2)《民吁日报》1909年上海法租界。“民吁”的三层意思:a)“呼”字去掉两点为“吁”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要反映人民疾苦;b)“吁”字由“于”字加“口”字组成表示出自于右任之口;c)不准“大声疾呼”,暂且“长吁短叹”罢。因报道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继而控制东北的阴谋以及赞扬朝鲜爱国志士刺死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致使日本政府恼羞成怒,串通清政府与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只出版48天。3)《民立报》1910年上海租界。日报。此时大部分资革派已回到国内,编辑阵容强大,多名报界精英担任编辑。创刊初言论较为温和,随革命形势发展而日趋激烈,痛斥清廷倒行逆施,公开支持保路运动,详尽报道黄花岗起义,揭露列强侵华野心。宋教仁的政论出语豪迈,深受读者欢迎。1911年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上述三报皆为于右任所创,报名都用“民”字开头,创办时间前后衔接,史称“竖三民”报40.《大江报》---1911年汉口,文学社机关报。前身《大江白话报》。詹大悲创办、总经理、总编辑。多人参与编撰工作。特色: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2)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被士兵视作喉舌。影响许多士兵参加当地革命团体,在新军各标营设立分销处,发展个人订户、特约记者、编辑和通讯员。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使鄂督极为震恐立即以“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于8月日查封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自动投案。引发大江报案。41.《新青年》---1915年上海,群益书局,陈独秀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初名《青年杂志》,第二卷改本名。16开月刊,每6号一卷。创刊号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打出科学和民主的大旗。42.《每周评论》---1918年北京,《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形势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一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内容丰富,议论精辟。初期陈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怀有幻想,对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怀疑观望甚至非难。后随巴黎和会的进展而彻底改变错误观点。五四期间发挥积极舆论先导作用,作连续系统报道,及时评论、给予支持、引导,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在关系中国民族危亡时表现出的“学生牺牲,社会制裁和民族自决”的精神。报纸类型上创新。4开4版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重大事件出增刊随报赠送。1919年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共37期。前25期陈负责主编,李为主要撰稿人,鲜明宣传革命的,倾向社会主义。后由胡适接编,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成为实用主义刊物。43.《湘江评论》---1919年长沙,主编毛泽东,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4开4版、小型周报,全用白话文写作,以评述为主,精心编辑,发表评论文章近40篇,长篇政论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深刻阐述《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和策略主张,反映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被当时各地报刊相继转载。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见解最深的刊物。主销湖南外,沪京鄂粤川等地都有读者。1919年遭湖南军阀武力查封。44.《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主编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三日刊,有时发号外。评述为主,“飞飞”评论精辟,富有战斗性。创刊号社论《革新、革心》主张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被赞为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冠”。除发行天津外,还行销全国各地,最高日销达万份以上。45.《共产党》月刊---1920年上海法租界,中国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程,酝酿建党的重要纽带。16开本,每期约50页。刊物不标编印发行地址,广告启事假称广州发售。作者多为上海发起组成员,全用化名写作。宣传内容:1)党建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运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俄共资料和列宁著作。2)革命道路和党纲策略,社义、共党才能救中国。无产阶级联合建立俄布式的中共。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是革命夺权。批驳资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1921停刊,共6期。46.“三劳”工人小报—《劳动沪界》、《劳动京音》、《劳动穗者》---出版背景、基础、宣传宗旨、读者对象、编辑版式等都基本相同,被称为兄弟刊物。被工人群众报看作“喉舌”,解放”明星”。.出版表明马义传播和工运的结合,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47.《劳动界》---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工人周报,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新青年》社发行,宗旨“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语言浅显、事例生动,向工人介绍马义基本理论,大力报道国内外工运情况,尤其是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鼓动工人组织起来斗争,改变受压迫的地位。1921年初,军阀政府查禁该刊。共24期。48.《劳动者》---1920年广州,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周刊,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宣传只有组织起来,推翻现存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才能得到解放。受到影响,存在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倾向。1921年停刊,共8期。49.《劳动音》---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周刊,编辑邓中夏、罗章龙等。内容版式与《劳动界》基本相同,着重反映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发表评论给以支持,并指导工人正确的斗争方法和途径。被军阀政府查禁后又改名《仁声》继续出版了几个月,至1920年12月5日停刊,共5期。50.《向导》周报---1922年上海,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6开周刊,总书记陈独秀亲题刊名、撰发刊词、各种政论、专论200余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指导该报筹建,参加前期编撰。中央和各地党委主要领导大多参与过编撰(如:蔡和森、瞿秋白等)。报道分析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阐释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舆论上的论战以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国共合作后,大力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和关于建设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热情帮助和善意批评。《向导》的出版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种种迫害,但在广大民众的支持爱护下,发行量最高达10万份,读者遍布国内外。1927年终刊,共201期。51.《中国青年》周刊---1923年上海,32开本,每满25期合一卷出版。中共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青年团中央的机关报。首任主编恽代英。恽和萧楚女为读者最喜欢的编撰人。宣传宗旨:“为中国一般青年服务的”,“忠实的友谊的刊物”。内容到形式都十分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编排生动活泼,后期增加漫画、插图,做到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经常发表读者来信,征求读者意见,改进编辑工作。内容要求“有益而有味”。1)热情关心青年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2)评述国内外政治时事。3)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1927年10月出至第8卷3号停刊。52.《劳动周刊》---1921年上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主编李启汉等,每期发行多达5000份,累计16.5万张。从现存几期看,大多出版于罢工高潮前,广泛报道京沪穗苏徽等地的罢工斗争,被人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个最好的机关报”1922年出至第41号被勒令停刊,李启汉被捕关押,罪名是“登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53.《中国工人》月刊---1924年上海,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邓中夏、罗章龙先后主编。引导工人参加政治斗争,结合工人争取目前利益的斗争和国民革命,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有力揭发工贼的破坏活动。邓发表《我们的力量》针对陈否认工人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的右倾观点,充分阐明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雄厚和强大,指出只有他们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1927年广州停刊。54.《政治周报》---1925年广州,16开期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的中央级机关报。毛泽东主编。主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人士的撰稿,部分新闻报道材料,《反攻》专栏刊发短小犀利的时评。注重用事实说话,宣扬广东革命政府领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揭露国民党反动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撰写了发刊词,发表论坛、新闻、时评、通讯近20篇。每期发行达4万份。1926年6月停刊。55.《热血日报》---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中,中共中央创办的党报史上的第一份日报,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4开4版日报,瞿秋白为主编,每期1万字,刊载短小时评,读者通信和大众文艺作品等,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点,13天后被迫停刊。56.《京报》---1918年北京,邵飘萍独立创办,自任社长。1919年8月因揭露段祺瑞卖国政策被封。邵流亡日本,1920年皖系军阀倒台后,回国恢复出版,锐意改革,使该报成为北方一份有影响的大报。57.《扫荡报》---1932年南昌,迁汉口。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抗战爆发,还派人深入内地开拓新阵地。出版重庆、桂林、昆明等地分版,发展为仅次于《中央日报》社的大报团。桂林版出版过外围小报《小春秋》,以刊登社会新闻及小文章为主,3天一期,4开1张。58.《中央日报》---1927年汉口。初为国共合作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主办报纸。4开5张,逢周日增出《我们和世界》一张,综合评述一周来的军事、政治、党务以及国内外新闻。另有英文版,材料皆取自中文版,由林语堂等担任编辑工作。“四&S226;一二”和“七&S226;一五”政变后停刊,共176号。1928年上海复刊,日出3大张12版,1928年停刊。该年冬迁南京,1929年2月1日正式出版,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中央宣传部党报委员会直接管辖,叶楚伧任主席,下设经理、编辑两部。32年整顿,实行社长负责制,程沧波任社长。在事业上发展迅速,兴建新楼,轮转机印报,日出3大张,销数增至3万份。“七&S226;七”抗战爆发后,立即采取应变措施,派部分人员水陆两路向南、南西迁移,建长沙、重庆版。后又在昆明、成都等地办分版。抗战胜利时已建成一个庞大的《中央日报》报团,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59.《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而复刊。吴鼎昌独资5万元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人总编辑兼副经理。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打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成为北方大报之一。国民党政府建立后,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迷惑一般读者。新闻业务和经济管理方面,也锐意改进,推出了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事业蒸蒸日上,全国范围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1936年上海版创刊,触角深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60.《布尔塞维克》---1927年上海,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周刊~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主编。全力揭露国民党叛变革命的罪行,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才领导中国革命。以大量篇幅歌颂中共领导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英勇斗争。创刊时白色恐怖最严重,为迷惑敌人,免遭迫害,常采用伪装封面和合不断改换刊名的方式发行。但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也宣传过错误政策、主张和口号。1932年停刊。61.《红旗日报》---1930年,由《上海报》和《红旗》合并而成。李求实主编。初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改为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发行量达12000份,有国外订户,影响巨大。创办初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甚大。发刊词《我们的任务》第一次明确指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设若干栏目,每周发表一篇综合述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屡遭查禁和迫害,发行人员先后被捕四五十人。报纸篇幅逐渐缩小,1931年停刊,共182期。62.创造社—《文化批判》/太阳社—《太阳月刊》/鲁迅—《语丝》=〉左联《萌芽》63.《语丝》周刊---1924年北京,孙伏园主编。鲁迅积极支持出版,力图办一份“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刊物。鲁迅利用该刊等文艺周刊和报纸副刊,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章士钊派(甲寅)和胡适、陈源(现代评论)派的斗争。64.“记联”---1932年,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在“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和“集纳协会”基础上成立起来的。通过各种方式,团结进步新闻界,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同时与国民党的反动新闻统制及其育秧的反动新闻事业进行斗争。“记联”成立不久创办了国际新闻社,以报道革命抗日活动为主,稿件为国内外报刊所采用,四个月后被封闭。1934年创办小型报纸《华报》,直接进行宣传活动,不久被迫停刊。同年出版周刊《集纳批判》,强调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提出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服务,从而欺骗压迫人民大众的反动新闻事业;探讨建立无产阶级新闻学和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4期后被迫停刊。35年“记联”建立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对外发稿,一直活动到36年5月。抗战爆发后,该联盟部分成员参加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青记”)。65.《时事简报》---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后出现,并迅速发展。根据中央规定,各军及各纵队均应办统一命名的壁报,每周一张,毛笔手抄,内容为国内外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及红军工作情况。31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签发《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并附《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进一步推广这一宣传形式,被认为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66.“红中社”---1931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时,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无线电台对外发布新闻,宣告中国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播发大会重要文告、宣言等文件。标志着“红中社”的诞生。它的创办与早期红军无线电事业有密切关系。二次反“围剿”后,为扩大影响、打破封锁,中央郑重提出用无线电向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发出通电,红色中华新闻社应运而生。该社成立后,利用仅有的收报机,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塔斯社英文广播,编译刻印成“参考消息”--《无线电材料》(后改为《每日电讯》)。同时利用中央机要电台和军委的电台,以红中社名义,每天对外播发几条新闻电讯,有时也发英文稿。67.《红星》报---1931年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初为不定期出版。每期约17000份。长征期间条件极为艰苦,铅印改手刻油印,每期七八百份,发到连队。邓小平、陆定一先后主编。办报目的是为加强红军政治工作。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除社论、要闻、专电、前线通信、国际时事外,还先后设有十多个固定专栏。同时该报还注意插图的运用,评论及新闻甚至理论文章,常常也配有漫画或绘画。发刊词《见面话》形象生动全面概括了人民军队报刊应具有的提供新闻信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指导工作、批评监督及文化娱乐等多种职能。虽然编辑人员少,通讯员队伍却很庞大,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和连队基层的干部战士。1935年终刊共124期。68.《青年实话》---1931年龙岩,后迁瑞金。少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16开4版单张印刷的报纸~32开本的杂志形式,半月刊、旬刊、周刊。陆定一等主持编务。1934年长征前夕停刊,历时3年多。深受青年读者特别是红军中青年战士的欢迎,发行量后增至到3万份。文字通俗生动、内容活泼多样,适合青年需要。经常刊载团中央文件,交流青年团工作的经验,介绍马义基础知识。创刊方针和宣传中心“应该是报纸为着战争”。发动青年踊跃参军,努力生产支前,组织青年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等等。同时还向青年介绍当前国内外形势和革命任务。69.《新中华报》---1937年中共中央为团结抗日计,将《红色中华》报改名而成。先后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主要发行于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内,版面4开,三日改为五日再改三日刊。油印改为铅印。1941年停刊。积极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发表大量社论、重要评论和中央文件等,全面系统的报道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以及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报道“皖南事变”真相,阐明中共政策。此后新报刊的纷纷出版逐渐形成《新中华报》系。70.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延安创刊,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日出对开,一张4版。社长博古后廖承志。总编杨松后陆定一。毛起草创办通知,部署安排工作,题写报头发刊词,撰写修改重要社论、评论、新闻和文章。初期国际新闻过多、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践的倾向。。42年4月1日,在中央指导下改版,目的是要使《解放日报》能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登载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指导性)原则,并检查了创刊以来的问题。版面焕然一新。一版各解放区要闻版,二版陕甘宁边区版,三版才国际新闻,四版副刊专论。改变脱离实际的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玻璃胶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科技背景下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 栏目投资合同范本
- 金融理财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槟榔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小树购销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杉木市场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科技助力网络游戏行业中的教育新模式
- 2025-2030年中国成套电气产品行业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科技竞赛中如何进行成功的项目设计与管理
- 《hpv与宫颈癌》课件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组”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材料在管道施工中的应用方案
-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详细解读课件
- SAP导出科目余额表和凭证表操作说明及截图可编辑范本
- 《建筑设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仓库货物安全管理
- 新人教版历史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
-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培训
- 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