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地城镇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关键问题研究
岳玉莲耿相魁[Summary]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从“候鸟式”迁徙实现了在家门口向城镇化的转变,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家门口打造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生活环境。因此,分析就地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关键问题,对于就地城镇化的顺利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Key]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关键问题[]F291.3[]A1就地城镇化的涵义1.1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自此,我国城镇化发展从强调空间城镇化的传统城镇化,转变为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口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1.2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对传统的异地城镇化的补充。就地城镇化也叫家门口的城镇化,是从“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就地城镇化是相对于“异地城镇化”而言的,是指在原住地附近的县域或市域的范围内实现非农化就业,身份市民化、农村变社区的城镇化方式。2就地城镇化的必要性2.1异地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2.1.1城市病问题凸显。在异地城镇化过程中,大批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城市病”问题凸显。交通拥挤、房价居高不下、资源紧张等,这些社会问题严重束缚了城市的发展。就地城镇化使得大批农民返乡,能够减轻城市负担,平衡大城市发展压力,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病”。2.1.2空心村问题严峻。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空心村”问题严峻,农村只留下了“613899部队”——即儿童、妇女、老年人。这种情况给农村带来很多社会问题。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妇女、空巢老人等;其次,农业缺乏健壮劳动力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再次,农民的田地杂草丛生、房屋无人居住。就地城镇化强调就近实现城镇化,离土不离乡,既能实现就地的非农化就业,又有利于缓解“空心村”和“613899部队”问题。2.2农民对就地城鎮化的渴求2.2.1符合农民意愿。农村人讲求安土重迁,和“异地城镇化”的远离故土、漂泊他乡相比,就地城镇化是比较符合农民意愿的,让农民有归属感。2013年12月,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新型城镇化要“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主要是指历史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就地城镇化,既能不用离开故土就能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又能保留农民对土地的一份情怀,保留一份“乡愁”。2.2.2符合农民完全城镇化的愿望。异地城镇化中存在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半城镇化”。“半城镇化”指的是农民在空间和职业的上的转换,甚至可以说是名义上实现了到城镇化的转换,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因为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而实际上,城镇化的关键是人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众多城市人中的普通一员。就地城镇化能使农民摆脱在异地城镇化中“半城镇化”的尴尬,在当地就实现身份的市民化,职业的非农化,符合农民完全城镇化的愿望。并且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农民,思想观念相近,容易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则更容易培育农民的城市观念,进而实现“完全城镇化”。3就地城镇化的可行性3.1城镇的发展潜力大相比已经发展成熟的大中城市,城镇由于其规模小,经济不那么发达,城镇的负荷潜力和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农民就地城镇化,城镇就可以为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使就地城镇化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均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3.2响应了国家政策在国家大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响应了国家政策的要求。国家对江苏省的华西村、河南省的刘庄村等乡村的大力宣传、组织干部调研学习等,就是希望起模范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因地制宜地实现就地城镇化。4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4.1科学规划推行就地城镇化,必须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科学规划,如果有必要且条件允许,要向相关专家请教,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而后依靠本地区特有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推进,不能急躁冒进,不能盲目搞“造城”运动,破坏了就地城镇化的初衷。4.2产业支撑产业是一个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城镇的发展又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产业和城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通过产业支撑,夯实城镇化基础。因此,产城融合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挖掘当地发展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是就地城镇化的基础和根本。4.3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是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增强信心,传递“正能量”。4.3.1提高农民的市民意识。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思想观念上的鸿沟。农村和城市的交往方式也不尽相同,农村主要是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而城市主要是以业缘为主。因此,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通过开导、鼓励等,提高农民的市民意识,帮助农民克服排斥、不适应心理,了解农民城镇化好处,从而从心理上积极主动接受就地城镇化。4.3.2增强农民主动学习意识。农民自身也要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从而自发地改变价值观。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应意识到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因此,要逐渐培养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就业意识。总之,必须摆脱传统落后的观念,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就地城镇化的进程中来。4.4人才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推进就地城镇化离不开人才支撑。4.4.1加大财政对人才引进的投入。要想真正的实现就地城镇化,国家在财政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就地城镇化中缺少人才的情况,国家应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还是愿意留在家乡,运用自己的智慧,服务于家乡建设。如果国家能加大财政方面的投资,就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吸引人才返乡,为就地城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助力乡村振兴。4.4.2加强地方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相比其它地方的院校,地方职业院校相对接近基层,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具有地缘、知识优势,从而在促进就地城镇化中有其它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职业院校要注意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当地实际情况更加贴合,从而真正实现服务于就地城镇化建设。4.5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就地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就地城镇化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4.5.1挖掘生态环境的“美”。就地城镇化不是“造城”,不是以牺牲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而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礎上,注重挖掘生态环境的“美”,因地制宜地认真分析、利用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构建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把乡村打造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现代化、有乡土气息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新农村。4.5.2加快农村地区的文化培育。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培育属于当地特色的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培育特色乡风,打造新农村文明体系,对实现就地城镇化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就地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避免传统城镇化中的“空心村”和“城市病”,有效推动农民就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身份的转变,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Reference][1]王立军.基于“问题树”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研究[J].华北国土资源,2017(05):86-87+93.[2]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07):1205-1212.[3]张娟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就地城镇化[J].河南农业,2017(15):52-54.[4]张婧.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地市民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7.[5]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玻璃胶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科技背景下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 栏目投资合同范本
- 金融理财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槟榔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小树购销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杉木市场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科技助力网络游戏行业中的教育新模式
- 2025-2030年中国成套电气产品行业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科技竞赛中如何进行成功的项目设计与管理
- 2024年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癔症护理查房
- 中国民航大学开题报告模板
-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培训课件
- 钢结构施工安全培训
- 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解析
- 超市商品结构图
- 沃尔沃S60L 2014款说明书
- 汽车零部件喷漆项目分析报告
- 2023年2月对医疗机构的培训(新区医院版)
- “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储能+光伏+风电)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