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形成与发展_第1页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形成与发展_第2页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形成与发展_第3页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形成与发展_第4页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形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胜辉(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50000)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创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全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把集体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作了系统阐述,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关键词: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政权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就为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从思想上和实践上作了重要的准备。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特别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考察了我国国情,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总轨道的初步战略思想。正确认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是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毛泽东以主要精力从事于农民运动的伟大实践,并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反复强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农民问题的解决。①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次农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①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次农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26年12月20日。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在这一结构中的地位。他说:“宗法封建性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这是很深刻的分析,正是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得到了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发。问题很明显,既然农民革命斗争的锋芒是指向封建地主阶级,即反对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统治中国的墙脚,那么,农民群众起来打烂这个基础和墙脚,也就是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否则,不动摇这个国内统治阶级和国际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那就“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③毛泽东:《农民问题丛刊》序,1926年9月1日。在这里,明确指明了反帝反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的实质内容,应该是消灭农村的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正是从这点出发,毛泽东把对待农民运动的态度作为革命与反革命、真革命与口头革命派的试金石和分水岭。在当时,一般革命者虽然大都认识到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③毛泽东:《农民问题丛刊》序,1926年9月1日。其次,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鉴于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农村显然占有着极大的优势,根据多次的农村调查和农运工作实践,毛泽东认为,要完成国民革命的目标,就必须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方针,彻底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使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的亿万农民积极地行动和组织起来,以献身于这一革命事业。1927年初,他根据在湖南对农运考察的结果,向党中央写报告,尖锐批评了领导落后于群众的右倾错误,明确指出:贫农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毛润之同志视察湖南农运给党中央的报告》,1927年2月16日。接着,他在国民党的二届三中全会上,在土地委员会举行的一系列会议上,在党的“五大”《毛润之同志视察湖南农运给党中央的报告》,1927年2月16日。总之,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处于极端艰难困苦时期提出和逐渐形成的。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以及关于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的主张,他对中国农村权力结构的深刻剖析和根据这种剖析提出的关于建立农民政权、农民武装的见解,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意义极其深远。它为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的以农民武装政权、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初步战略思想,在大革命失败后逐渐形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关于这一理论的形成,毛泽东也有实践、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井冈山时期。“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到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的途径。他说,中国革命战争有四个主要特点: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二,敌人的强大;三,红军的弱小;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将敌强我弱的尖锐对比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毛泽东在这本著作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而这正是历次左倾机会主义者所不承认或不予正视的现实。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是中国国情和战争实际的集中体现。从这些特点出发,毛泽东揭示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中国红军有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但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毛泽东在强调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意义时指出,中国革命战争形式,既不可能是像俄国革命战争那样的方式,也不可能是长驱直进和夺取大城市的北伐形式的重复,而是采取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波浪式推进的方式,使中国革命经过长期的斗争而达到夺取全国胜利的目的。他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者“在红军还幼小的时代就命令红军去打武汉,命令全国举行武装起义”的错误;批评了他们“不相信‘围剿’反复这一规律”,“反对进行使各根据地联系地联成一片的工作”;批评了他们不讲时间、地点、条件,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①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在这本著作中,虽然还有一些问题如党的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的关系、从敌强我弱的前提出发所应得出的中国革命总的发展道路问题等,有待于进一步的阐述,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已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①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成熟以及意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以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得到了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而达到成熟。毛泽东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从中国国情和敌我力量全面对比出发,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经验,进一步指明了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反革命占据的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些著作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总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逐渐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标志着这一理论经过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唯一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