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页,共99页。第一页,共99页。一、山地的类型与成因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内力作用第二页,共99页。第二页,共99页。褶皱山第三页,共99页。第三页,共99页。断块山第四页,共99页。第四页,共99页。富士山第五页,共99页。第五页,共99页。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简称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一、褶皱山第六页,共99页。第六页,共99页。代表: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第七页,共99页。第七页,共99页。
自主学习:请观察地壳水平运动时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基本的形态?褶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一、褶皱山第八页,共99页。第八页,共99页。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1、形态:第九页,共99页。第九页,共99页。第十页,共99页。第十页,共99页。第十一页,共99页。第十一页,共99页。第十二页,共99页。第十二页,共99页。2、岩层的新老关系:第十三页,共99页。第十三页,共99页。实际情况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原始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侵蚀后)3、从地貌看第十四页,共99页。第十四页,共99页。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思考:什么条件是“地形倒置”的原因?第十五页,共99页。第十五页,共99页。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成山岭山岭(老)岩层下弯而成谷谷地(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一般岩层向下弯曲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谷地(老)岩层上拱而成山山岭(新)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背斜成因地形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态对地貌的影响判断依据类型褶曲的基本形态第十六页,共99页。第十六页,共99页。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从地貌景观上看:2.其中哪种判断方式是最科学的呢?思考:第十七页,共99页。第十七页,共99页。思考: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5.假设这里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选址在甲还是乙?为什么?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6.现打算拟建一座采石场应选择在甲还是在乙?为什么?乙甲N第十八页,共99页。第十八页,共99页。老新新老老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第十九页,共99页。第十九页,共99页。高频考点巧突破第二十页,共99页。第二十页,共99页。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第二十一页,共99页。第二十一页,共99页。第二十二页,共99页。第二十二页,共99页。褶皱山:喜马拉雅山第二十三页,共99页。第二十三页,共99页。褶皱山:阿尔卑斯山第二十四页,共99页。第二十四页,共99页。褶皱山:安第斯山脉返回第二十五页,共99页。第二十五页,共99页。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列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老新老老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老新新新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1.解析:乙处岩层复原后,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所以是背斜,甲处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所以是向斜。第二十六页,共99页。第二十六页,共99页。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下列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并说说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老新老老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老新新新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1.解析:乙处岩层复原后,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所以是背斜,甲处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所以是向斜。第二十七页,共99页。第二十七页,共99页。2.乙的,解析:从受力看:其顶部不易下塌.从地下水流动看:背斜处地下水不会流进隧道工程内
2.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的?
或者说:乙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便于施工。第二十八页,共99页。第二十八页,共99页。地质构造与石油油气水小组合作二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油、气密度小,可顺岩层在背斜顶部富集。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可顺岩层在向斜槽部富集。第二十九页,共99页。第二十九页,共99页。地质构造与石油返回第三十页,共99页。第三十页,共99页。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1、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2、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3、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因为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4、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第三十一页,共99页。第三十一页,共99页。褶曲名称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实践意义背斜向斜向上拱起向下弯曲一般形成山岭,但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也能形成山谷中心老两翼新中心新两翼老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可通隧道;建采石场等容易储存地下水总结:背斜与向斜一般形成山谷,但由于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能保留下来而形成山岭第三十二页,共99页。第三十二页,共99页。例3.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2)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第三十三页,共99页。第三十三页,共99页。例4.若乙图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何处地下能打到煤层?第三十四页,共99页。第三十四页,共99页。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强化专练(1)A、B、C、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__,属于断层的是________。第三十五页,共99页。第三十五页,共99页。(2)比较完成下表地貌成因C处D处(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
处,找地下水应在图中的
处。(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第三十六页,共99页。第三十六页,共99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连续岩层上凸为背斜,连续岩层下凹为向斜;断层处有断裂面,岩层断裂面相错运动。第二,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外力影响下,亦可能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第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第三十七页,共99页。第三十七页,共99页。答案(1)DCB(2)(3)DC(4)D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建地下隧道难度较小,工程造价较低,而且符合力学原理,更为安全地貌成因C处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紧实不易被侵蚀D处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层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第三十八页,共99页。第三十八页,共99页。第三十九页,共99页。第三十九页,共99页。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第四十页,共99页。第四十页,共99页。板块构造学说1、内容:(1)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运动平缓,板块之间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3)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板块运动示意图第四十一页,共99页。第四十一页,共99页。特别提醒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1)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第四十二页,共99页。第四十二页,共99页。(3)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第四十三页,共99页。第四十三页,共99页。1、洋壳消亡的原因是什么?2、板块俯冲消亡和板块受挤压隆起分别形成什么地形?想一想为什么?第四十四页,共99页。第四十四页,共99页。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洋壳就消失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大洋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海岸山脉第四十五页,共99页。第四十五页,共99页。第四十六页,共99页。第四十六页,共99页。岛弧链第四十七页,共99页。第四十七页,共99页。发生区域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第四十八页,共99页。第四十八页,共99页。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第四十九页,共99页。第四十九页,共99页。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消亡边界碰撞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第五十页,共99页。第五十页,共99页。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消亡边界俯冲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俯冲角小海岸山脉、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俯冲角大陆缘岛弧、海沟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第五十一页,共99页。第五十一页,共99页。图中是和板块碰撞,板块俯冲消亡形成海沟,板块被挤压隆起形成山脉。南极洲美洲南极洲美洲安第斯图中是和板块碰撞,板块俯冲消亡形成海沟,板块被挤压隆起形成岛弧太平洋亚欧太平洋亚欧第五十二页,共99页。第五十二页,共99页。第五十三页,共99页。第五十三页,共99页。最能反映南美洲西海岸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D第五十四页,共99页。第五十四页,共99页。(1)写出图中代表板块分界线的字母及其对应的边界类型。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面图,读图回答。
D消亡边界F生长边界第五十五页,共99页。第五十五页,共99页。(2)图中A、C两处岛屿在成因上有何差异?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面图,读图回答。
A外力作用(流水沉积作用)C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抬升)第五十六页,共99页。第五十六页,共99页。例2.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板块共有()A.1块 B.2块C.3块D.4块(2)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A.冰岛 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第五十七页,共99页。第五十七页,共99页。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这些山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而形成高大山系呢?第五十八页,共99页。第五十八页,共99页。褶皱山脉——我认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安第斯山: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亚欧印度洋消亡亚欧非洲消亡消亡消亡太平洋美洲美洲南极洲大西洋: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美洲亚欧非洲生长红海: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非洲印度洋生长第五十九页,共99页。第五十九页,共99页。第六十页,共99页。第六十页,共99页。二、断块山代表:华山、庐山、泰山第六十一页,共99页。第六十一页,共99页。断块山1.什么是断层?2.断层的基本形式破裂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返回第六十二页,共99页。第六十二页,共99页。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断层的形成第六十三页,共99页。第六十三页,共99页。地垒——断块山第六十四页,共99页。第六十四页,共99页。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地貌景观中心岩体上升(地垒)中心岩体下降(地堑)第六十五页,共99页。第六十五页,共99页。第六十六页,共99页。第六十六页,共99页。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具体实例具体实例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2.断层的基本形式返回第六十七页,共99页。第六十七页,共99页。断块山:华山华山西峰第六十八页,共99页。第六十八页,共99页。断块山:庐山龙首崖三叠泉第六十九页,共99页。第六十九页,共99页。断块山:泰山南天门十八盘第七十页,共99页。第七十页,共99页。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第七十一页,共99页。第七十一页,共99页。汾河谷地第七十二页,共99页。第七十二页,共99页。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不能。断层地带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能。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小组合作一第七十三页,共99页。第七十三页,共99页。小组合作二: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从外观上看:最大的差异是山坡的陡缓从地质构造上看:褶皱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块山的岩层是不连续的第七十四页,共99页。第七十四页,共99页。褶皱山和断层山不同特征的对比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陡峻的块状山地、形成陡崖、峡谷、断层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连绵不断山体褶皱图解主要区别岩层变化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第七十五页,共99页。第七十五页,共99页。1)填入背斜、向斜、地垒、地堑:A._____B._____C._____D._____2)有良好的储油结构的是:____;
容易储水的是:____;
容易形成泉水的是:___与___之间地垒地堑背斜向斜DCAB例.3)渭河平原属于上面那种地质构造:___B第七十六页,共99页。第七十六页,共99页。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岩层中老外新断块山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第七十七页,共99页。第七十七页,共99页。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第七十八页,共99页。第七十八页,共99页。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A.渭河平原B.青藏高原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AC第七十九页,共99页。第七十九页,共99页。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第八十页,共99页。第八十页,共99页。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第八十一页,共99页。第八十一页,共99页。三、火山代表: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第八十二页,共99页。第八十二页,共99页。第八十三页,共99页。第八十三页,共99页。(一)岩浆活动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地表的压力作用下,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流动,有时可以流出或喷出地表。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第八十四页,共99页。第八十四页,共99页。乞力马扎罗山第八十五页,共99页。第八十五页,共99页。四、岩浆活动与火山1.岩浆活动:岩浆侵入——侵入型岩浆岩(例如:花岗岩)岩浆喷出——
熔岩高原火山(例如:富士山)2.火山:结构:火山口和火山锥活动周期: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火山湖:火山口湖、堰塞湖第八十六页,共99页。第八十六页,共99页。(二)火山的结构没有破坏的:呈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破坏后的: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火山口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