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小品_第1页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小品_第2页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小品_第3页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小品_第4页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小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篇(1):梁实秋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初版于1949年,收小品散文34篇;续集于1973年出版,收作品32篇;三集于1982年出版,收作品37篇;四集于1986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集合订本亦于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

新版《雅舍小品》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22年6月出版,序言由梁实秋长女梁文茜执笔。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湾师范学院英浯系主任、英语研究所教授、文学院院长、国立编泽馆馆长。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女人

有人说女人喜欢说谎;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税,便很容易致富。这问题在什么叫做说谎。若是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小小的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才。有具体的例证。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不干干脆脆的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嫌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样太旧,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其实,满不是这样一回事,她只是嫌价码太贵而已!如果价钱便宜,其他的缺点全都不成问题,而且本来不要买的也要购储起来。一个女人若是因为炭贵而不升炭盆,她必定对人解释说:「冬天升炭盆最不卫生,到春天容易喉咙痛!」屋顶渗漏,塌下盆大的灰泥,在未修补之前,女人便会向人这样解释:「我预备在这地方安装电灯。」自己上街买菜的女人,常常只承认散步和呼吸新鲜空气是她上市的唯一理由。艳羡汽车的女人常常表示她最厌恶汽油的臭味。坐在中排看戏的女人常常说前排的头等座位最不舒适。一个女人馈赠别人,必说:「实在买不到什么好的,——」其实这东西根本不是她买的,是别人送给她的。一个女人表示愿意陪你去上街走走,其实是她顺便要买东西。总之,女人总欢喜拐弯抹角的,放一个小小的烟幕,无伤大雅,颇占体面。这也是艺术,王尔德不是说过「艺术即是说谎」么这些例证还只是一些并无版权的谎话而已。

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往在心中经过一读二读三读,决议之后再复议,复议之后再否决,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追随。因为变得急速,所以容易给人以「脆弱」的印象。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女人不仅在决断上善变,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别针位置也常变,午前在领扣上,午后就许移到了头发上。三张沙发,能摆出若干阵势;几根头发,能梳出无数花头。讲到服装,其变化之多,常达到荒谬的程度。外国女人的帽子,可以是一根鸡毛,可以是半只铁锅,或是一个畚箕。中国女人的袍子,变化也就够多,领子高的时候可以使她像一只长颈鹿,袖子短的时候恨不得使两腋生风,至于钮扣盘花,滚边镶绣,则更加是变幻莫测。「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能另造一张出来。」「女人是水做的」,是活水,不是止水。

女人善哭。从一方面看,哭常是女人的武器,很少人能抵抗她这泪的洗礼。俗语说:「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一哭确实其势难当。但从另一方面看,哭也常是女人的内心的「安全瓣」。女人的忍耐的力量是伟大的,她为了男人,为了小孩,能忍受难堪的委曲。女人对于自己的享受方面,总是属于「斯多亚派」的居多。男人不在家时,她能立刻变成为素食主义者,火炉里能爬出老鼠,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平素既已极端刻苦,一旦精神上再受刺激,便忍无可忍,一腔悲怨天然的化做一把把的鼻涕眼泪,从「安全瓣」中汩汩而出,腾出空虚的心房,再来接受更多的委曲。女人很少破口骂人(骂街便成泼妇,其实甚少),很少揎袖挥拳,但泪腺就比较发达。善哭的也就常常善笑,迷迷的笑,吃吃的笑,格格的笑,哈哈的笑,笑是常驻在女人脸上的,这笑脸常常成为最有效的护照。女人最像小孩,她能为了一个滑稽的姿态而笑得前仰后合,肚皮痛,淌眼泪,以至于翻

雅舍小品篇(2):梁实秋《雅舍小品》叶公超二三事

公超在某校任教时,邻居为一美国人家。其家顽童时常翻墙过来骚扰,公超不胜其烦,出面制止。顽童不听,反以恶言相向,于是双方大声诟谇,秽语尽出。其家长闻声出视,公超正在厉声大骂:I’llcrownyouwithapotofshit!(我要把一桶粪浇在你的头上!)

那位家长慢步走了过来,并无怒容,问道:“你这一句话是从哪里学来的我有好久没有听见过这样的话了。你使得我想起我的家乡。”

公超是在美国读完中学才进大学的,所以美国孩子们骂人的话他都学会了。他说,学一种语言,一定要把整套的咒骂人的话学会,才算彻底。如今他这一句粪便浇头的脏话使得邻居和他从此成朋友。这件事是公超自己对我说的。

公超在暨南大学教书的时候,因兼图书馆长,而且是独身,所以就住在图书馆楼下一小室,床上桌上椅上全是书。他有爱书癖,北平北京饭店楼下Vetch的书店,上海的别发公司,都是他经常照顾的地方。做了图书馆长,更是名正言顺的大量买书。他私人嗜读的是英美的新诗。英美的诗,到了第二次大战以后,才有所谓“现代诗”大量出现。诗风偏向于个人独特的心理感受,而力图摆脱传统诗作的范畴,偏向于晦涩。公超关于诗的看法与徐志摩闻一多不同。当时和公超谈得来的新诗作家,饶孟侃(子离)是其中之一。公超由图书馆楼下搬出,在真如乡下离暨南不远处租了几间平房,小桥流水,阡陌纵横,非常雅静。子离有时也在那里下榻,和公超为伴。有一天二人谈起某某英国诗人,公超就取出其人诗集,翻出几首代表作,要子离读,读过之后再讨论。子离倦极,抛卷而眠。公超大怒,顺手捡起一本大书投掷过去。虽未使他头破血出,却使得他大惊。二人因此勃豁。这件事也是公超自己对我说的。

公超萧然一身,校中女侨生某常去公超处请益。其人貌仅中姿,而性情柔顺。公超自承近于大男人沙文主义者,特别喜欢meek(柔顺)的女子。这位女生有男友某,扬言将不利于公超。公超惧,借得枪一支以自卫。一日偕子离外出试枪,途中有犬狺狺,乃发一枪而犬毙。犬主索赔,不得已只得补偿之。女生旋亦返国嫁一贵族。

公超属于“富可敌国贫无立锥”的类型。他的叔父叶恭绰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其外公赵之谦的法书在内。抗战期间这一批收藏存于一家银行仓库,家人某勾结伪组织特务人员图谋染指,时公超在昆明教书,奉乃叔父电召赴港转沪寻谋处置之道,不幸遭敌伪陷害入狱,后来取得和解方得开释。据悉这部分收藏现在海外。而公超离开学校教席亦自此始。

公超自美大使卸任归来后,意态萧索。我请他在师大英语研究所开现代英诗一课,他碍于情面俯允所请。但是他宦游多年,实已志不在此,教一学期而去。自此以后他在政界浮沉,我在学校尸位,道不同遂晤面少,遇于公开集会中一面,匆匆存问数语而已。

胡适、梁实秋、叶公超与死去的鲁迅

——公道、人品、道德、良心

1936年11月18日,鲁迅去世一个月,“新月派”女作家苏雪林写给胡适一封长信,称鲁迅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同时将她写给蔡元培的信稿抄送胡适,更是大肆攻击鲁迅。

12月14日,曾被鲁迅骂为“焦大”的胡适回信责备了苏雪林:

“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余如你上蔡公书中所举“腰缠久已累累”,“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皆不值得我辈提及。至于书中所云“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类字句,未免太动火气(下半句尤不成话),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之后(1937年),胡适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尽了力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广平等曾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写信给胡适,请他“鼎力设法”介绍给商务印书馆。胡适“慨予俯允”,并在细心询问了有无版权问题后,将他写给王云五的亲笔信交给许广平、马裕藻。正是有了胡适的引荐,王云五才爽快地“表示极愿尽力”。许广平致信胡适,感谢他的“鼎力促成”、“功德无量”。

不是胡适忘记了鲁迅生前对他的“狺狺攻击”,但他有他的原则、风度。更让后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位“新月派”才子叶公超,居然在鲁迅逝世后花几个星期时间,把手边能找到的所有鲁迅作品重读了一遍。11月1日,他在天津《益世报》增刊发表《关于非战士的鲁迅》一文,充分肯定鲁迅在小说史研究、小说创作及文字能力三方面的成就,对鲁迅作为“非战士”的另一面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12月8日,叶公超又写下了一篇《鲁迅》专论,对鲁迅作了全面的公正评价,发表在1937年1月25日的《北平晨报》“文艺”副刊。叶认为“五四之后,国内最受欢迎的作者无疑的是鲁迅。”(97页)并指出:

“在政治上,他的确是个很可贵的酝酿者(agitator),因为他有历史上成功的酝酿者所需要的条件:锋锐的讽刺,浓烈的大量的情感,动人的真挚与亲切。但是,他绝对不是能做政治领袖的人,如史达林、希特勒、莫索里尼等都是同样地要压迫人的,要扑灭个人主义的,要取缔言论自由的。鲁迅在压迫之下‘反抗一切的压迫’,究竟是反抗压迫本身呢抑或因压迫者可恨而反抗压迫呢我们不敢妄论,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不过我相信,假使请他来压迫人,统治人,他还是如他自己所说:‘不够刻毒’吧。”

他热烈地称赞“鲁迅最成功的还是他的杂感文”────

“他的情感的真挚,性情的倔强,智识的广博都在他的杂感中表现的最明显。。在这些杂感里,我们一面能看出他的心境的苦闷与空虚,一面却不能不感觉他的正面的热情。他的思想里时而闪铄着伟大的希望,时而凝固着韧性的反抗狂,在梦与怒之间是他文字最美满的境界。”

胡适虽然批评了苏雪林对待鲁迅的态度,但读了叶公超的文章,他还是“很不高兴”,不无责怪地对叶公超说:“鲁迅生前吐痰都不会吐在你头上,你为什么写那样长的文章捧他”叶却有另外一种想法:“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的成就。”遥想当年,鲁迅与“新月”派,左翼与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之间,仿佛水火不容,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曾与鲁迅激烈论战的梁实秋的挚友,叶公超在鲁迅身后却能作出如此客观公允的论断,说出这样的公道话,更加难能可贵。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是客观、中立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论敌。在知人论世时,常常不以小圈子为重,能超越派别的局限,不存门户之见。他强调的是鲁迅“非战士”的一面。你可以不同意叶公超的论断,但对一个向来只知党同伐异的民族来说这无异是崭新的启示。即使在鲁迅生前,作为其“论敌”,叶公超就对鲁迅散文有过持平之论,他坦然地指出:“我觉得鲁迅的散文比徐志摩的好。”他在鲁迅身后持论公正,就一点也不值得奇怪了。

即使是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他不仅早在1927年就对鲁迅杂文、小说有过客观的评价,即使在发生过“人性论”和“阶级论”的激烈论战之后,1934年,他在《现代文学论》中论及“散文的艺术”时也没有回避、贬低鲁迅。他说:

“新文学运动以来,比较能写优美的散文的,我以为首先应推胡适、徐志摩、周作人、鲁迅、郭沫若五人。这五人各有各的好处。。鲁迅的散文是恶辣,著名的‘刀笔’,用于讽刺是很深刻有味的,他的六七本杂感是他的最大的收获。”

“没有鲁迅的老辣锋利的性格,而要写鲁迅的讽刺深刻的文章,想想看,那又是多么令人作呕!”在论及“现代的小说”时,他说:“鲁迅先生的二十几篇短篇小说,较成功的是那一篇著名的阿Q正传,亦即因为在那一篇里较为有写实的手腕的表现罢了。”

1941年11月,鲁迅去世5年后,他在重庆《中央周刊》发表《鲁迅与我》一文:

“平心而论,鲁迅先生的杂感是写得极好,当代没有人能及得他,老练泼辣,在这一类型中当然是应推独步。但是做为真理的辩论看,我并不心服。”

事过境迁之后,再读梁实秋的评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评价基本是中肯的。

鲁迅晚年,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教并兼任了图书馆主任的职务,于是在鲁迅笔下便出现了“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这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来自何处,今天已不可考,从“听说”到坐实,在鲁迅心中也不知是怎么完成的。其时在青岛大学求学的臧克家后来回忆,“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

1964年,梁实秋在台湾写的《关于鲁迅》一文提及这段旧事,他回忆说他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曾注销过数十册“从前遗留下来的低级的黄色书刊”,“鲁迅的若干册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报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假情报,派做为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他坦然地说:“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止书籍。我生平最服膺伏尔泰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对于台湾的当局长期封禁鲁迅的著作,梁实秋也是持反对态度的。

雅舍小品篇(3):梁实秋雅舍小品简介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

简介/《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背景简介/《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后来,他应邀在重庆出版的《星期评论》写专栏,以“雅舍小品”为栏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笔名“子佳”发表,写了十多篇。虽然后来《星期评论》停刊,但“雅舍小品”还是继续写下去,散见于重庆,昆明的一些刊物。抗战胜利后,梁氏有意把作品辑为一册,交商务印书馆印行。可是由于当时内战方殷,终因纸张太贵而无法即时出版。直到台湾后,才由正中书局出版。

内容精要/《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如《洗澡》《孩子》《敬老》《吃相》《下棋》《理发》之类,从中几乎看不出时代的凤云,但却颇有艺术魅力。他把种种人人熟悉的际遇和自迷的状态略略曝光,人情的微妙,事态的纷坛,或者有意无意的小把戏,于他从容的幽默戏滤中显露无遗,作者的品格和睿智也就在其中了。

《雅舍小品》中写人际交住,人伦关系的篇章约占三分之一,诸如《孩子》《女人》《男人》等。这些篇章中有深刻入微的观察,有对人性烛到的认识和表现,有些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如《下棋》中说:“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但是观棋也有难过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瘁得出奇,恩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人陷讲而不做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的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宙!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又如《孩子》中那“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酉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痈,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的小太上皇们的种种情状,现代人读了不也要忍俊不禁,会心而笑吗但笑过之后却又让人似有所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作者体会既深,描绘剖析也尤为精彩。如《握手》中写“第一是作大官或自以为作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着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地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假如去握了,“结果是孤掌难鸣,冷浑浑的讨—场役趣”。

《雅舍小品》中还有一些回忆性散文,谈东安市场,谈北京的年景,谈水木清华,迁徐平淡中蕴含剪不断的悠悠乡愁与寂寞情怀,读后常令人不胜遥想。时常正娓娓地话着家常,不经意间那挥之不去的乡恩就猛不丁地冒出来。“台湾的烧饼油条,我以前在北平还役见过。我所知道的烧饼,有螺螂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酣油鬼、炸饼几种。螺螂转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螂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咋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恩,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佛饼油条》)这最末的一句透露了他的心事。

著作解读/《雅舍小品》

梁实秋是着名散文家、翻译家,在台湾被誉为一代散文宗师。他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一切谢贿丽隽永简洁之类的评语,都不足以对它评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