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制度汇编_第1页
公司治理与制度汇编_第2页
公司治理与制度汇编_第3页
公司治理与制度汇编_第4页
公司治理与制度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页,共六十九页。第3章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与经理制度第4章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与股东保护第二篇两大公司治理问题及相应治理系统第1章公司治理及其制度内涵第2章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第一篇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系统第5章董事会制度的定位及运行第6章公司治理的环境基础第三篇公司治理的运行枢纽与基础公司治理制度定位制度建构课程内容安排第二页,共六十九页。第1章公司治理及其制度内涵本章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公司治理?为什么要公司治理?在第一节“公司治理初窥”之后,本章从企业的契约性质出发,强调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弥合公司制度的不完备之处。随后,针对现代公司制度的具体特点,从公司制度的演进规律中,挖掘出代理型和剥夺型两类公司治理问题。在本章的学习中,请重视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以及公司治理的定位要求。1.1公司治理初窥1.1.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1.1.2公司治理的两项前提1.2从企业的契约性质到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1.2.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制度内涵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1.3从公司的制度特征到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要点:目录:第三页,共六十九页。

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攻心:激励相容是制度设计的前提;审势:定位是一切行动的前导。第1章公司治理及其制度内涵第四页,共六十九页。第1章公司治理及其制度内涵引导案例落马从2009年起,《法人》杂志每年都会发表一篇由王荣利先生撰稿的《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2012年起更名为《中国企业家犯罪媒体案例分析报告》,原名称《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发布。以下是摘自2011年报告的信息:在76例基本确定犯罪罪名的国企企业家犯罪案例中,受贿罪45例、贪污罪24例、挪用公款罪11例、行贿罪7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5例、职务侵占罪5例、挪用资金罪3例、私分国有资产罪2例、内幕交易罪3例……在59例基本确定为存在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等国企企业家犯罪贪腐案例中,这些罪名下的贪腐总额达19.9468亿多元,每案平均贪腐高达3380.82万多元。在109例基本确定犯罪罪名的民营企业家犯罪案例中,“涉黑”案件占17例,其他案件92例。在这92例案件中,各类诈骗罪共41例、违反经营管理类22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10例、非法经营罪4例、虚报注册资本罪3例、抽逃出资罪3例、虚假出资罪1例、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1例、各类行贿罪共18例……第五页,共六十九页。第1章公司治理及其制度内涵引导案例落马2011年《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案例之一:侯行知,男,61岁,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曾获重庆市“国企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1年12月19日一审判决。法院认定,1996年至2011年4月,侯行知在担任原四川省重庆市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期间,单独或者伙同其子索取及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625万余元,故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案例之二:蔡达标,男,40岁,广州市真功夫餐饮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优秀民营企业家”、“东莞市十八杰出青年”。2011年3月17日广州市公安机关开展侦查,蔡达标一直潜逃,4月22日被抓捕归案。检方指控其涉嫌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抽逃注册资本罪。案例之三:刘襄,男,生产“瘦肉精”的商户。3月15日,媒体报道了河南省某家食品企业把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加工成肉制品流入消费市场,随后刘襄等人被抓获。2011年7月25日,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本案,并判决刘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第六页,共六十九页。第1章公司治理及其制度内涵引导案例落马这个案例想告诉大家,本书的副标题为何定为“制度安排与行动选择”:第一,公司制度是不完美的,需要设计一套制度系统去填补原来的制度盲点。那么,这一套制度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活动,就是公司治理。第二,公司治理问题的表现与公司基本制度特性紧密相关。国企企业家的落马往往与贪腐案相联系,民营企业家的落马又更多地与其他各种经济犯罪相关。这强调了公司治理定位的重要性。第七页,共六十九页。1.1公司治理初窥1.1.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两处地方对企业的制度性质进行了讨论:劳动分工——扣针生产的18道工序;公司制企业的委托—代理现象——“这种公司的董事管理的不是他们自己的钱而是别人的钱,因此,我们不能期望他们会像私人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那样尽心尽力。”第八页,共六十九页。1.1.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控制股东公司员工非控制股东高级经理所有权资产经营权控制权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人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权利益制衡业务活动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责人的系统1金字塔内的人员就是公司管理所覆盖的范围;公司治理所涉及的人员则囊括在倒置的金字塔之内;公司治理系统的组成更为复杂。第九页,共六十九页。1.1.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控制股东公司员工非控制股东高级经理所有权资产经营权控制权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人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权利益制衡业务活动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责权的系统2第一本公司治理专著是伯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他们提出的“股权分散导致的两权分离”属于公司治理范畴;经营管理决策权沿着管理层级的分权、授权,是公司管理的内容。第十页,共六十九页。1.1.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控制股东公司员工非控制股东高级经理所有权资产经营权控制权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人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权利益制衡业务活动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责责的系统3公司治理的职责就是要制衡经理,或者控制股东,保护全体投资者的利益;财产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权责匹配,属于公司管理的范畴。第十一页,共六十九页。1.1.2公司治理的两项前提法人独立1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法》;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法人财产来自股东所投入的资产,但一旦完成从资产到股本的转换,股东仅保留股权,而公司则获得全部资产的主要支配权,所谓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中的关键含义是“独立”二字。公司与股东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法律前面是平等的“人”;法人财产由法人所有,但对其的控制和使用却是实实在在的人。这个矛盾就是公司制度的弱点,也就是公司治理的着眼点。第十二页,共六十九页。1.1.2公司治理的两项前提经理革命2经理革命的起源来自于公司对企业家才能的需求,是经营管理活动专业化分工的结果;经理与股东不可能处处“一条心”;股东没有充分的信息了解经理的行为;出现委托—代理问题。职业经理经营管理公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求和基本规律;经理代理问题是公司制度的薄弱环节,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第十三页,共六十九页。1.1.2公司治理的两项前提案例

书上说的用不着?张立强五年前在美国获得MBA学位后,就回国接手了他父亲创办公司。五年间,公司发展迅猛。前不久,他开始考虑公司治理问题。他是公司唯一的执行董事,现在公司规模大,于是他打算设立一个董事会。可是,董事会的职责是什么呢?他找出早年读MBA时的教材,翻看起来。但是,很快就糊涂了。书上说,董事会的职责是监督经理。他想了想,这个经理就是他自己,自己还需要监督吗?他父亲的眼神就是最强大的监督;书上说,董事会还要保护股东的利益。他想了想,这个股东还是他。他和他父亲一共占了公司90%的股份。另外的股东是他的几个亲戚和地方上有关系的人物,他们是不想惹也惹不起的;书上说,董事会要对公司重大决策进行批核和监督。他想了想,在这个地方还有谁有实力对他的决策指手画脚?第十四页,共六十九页。1.1.2公司治理的两项前提案例

书上说的用不着?没有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制度,公司治理也要坚持基本的权变原则;案例企业中,完成了经理革命了吗?案例企业中,法人独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那里?请记住: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第十五页,共六十九页。1.2从企业的契约性质到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经济活动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关系,称之为生产活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之为交易活动;交易是在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中通过一定的契约形式得以完成的;契约可理解为一个合法的双边交易中双方就某些相互权利义务达成的协议。第十六页,共六十九页。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企业、市场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调配的科学。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基于“阿罗—德布鲁范式”的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价格机制的充分运行可以完成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企业,因而只是市场中的最小交易单元,是一个使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内部的交易因素被忽视了。科斯在1937的《企业的本质》中提出,“如果生产是由价格机制来调节的,那么生产就可以在没有任何组织机构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对此我们要问,为什么还会存在企业?”

当时理论界采纳的是亚当•斯密的观点,即企业的价值在于实现了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生产。科斯的挑战是:既然价格机制可以调配资源,那么分工就可以在市场上完成,又为什么要存在企业?1第十七页,共六十九页。1企业、市场与交易成本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除了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方式完成;在市场机制下,生产是由价格运动引导的,而价格运动引导生产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则通过权威和命令来进行;市场机制下的交易会发生交易成本,企业正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存在。所以,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权威机制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然,企业权威制度的运行也会发生组织协调成本,企业规模成长就停止在两种成本边际相等的位置。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第十八页,共六十九页。1企业、市场与交易成本科斯在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认为交易成本发生在“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后经完善,交易成本被认为是为了达成交易目的而发生的确定交易对象、谈判并签订合同、监督合同履行及违约纠纷处置等成本的总和。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第十九页,共六十九页。2企业的契约本质企业使用权威来替代价格配置资源时,交易成本就被大大节约了,原因在于市场上的一系列短期契约被企业这个长期契约所替代:当企业存在时,企业或者某一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就可以充当中心签约人,大大降低缔约次数,进而直接节约了附着其上的交易成本;企业契约一般执行期比较长,这避免了市场交易的不断签约活动;长期契约的好处更在于,能促进“双赢”的努力:控制各种偷懒、欺诈、自私等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以保证双方的长期关系不至于破坏;只有长期契约的保证,专用性投资才能发生。ABCDABCD6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3第二十页,共六十九页。2企业的契约本质科斯之后,企业的契约观被不断发展: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通过市场的交易与企业内部的交易别无二致。企业其实是一种专门收集、整理和出售信息的市场,企业的契约安排是一种能与中心的代理人进行再谈判的简单契约结构;在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这篇文章中,他们第一次提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NexusofContracts);张五常认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是生产要素契约替代了中间产品契约,是要素市场替代了产品市场。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九页。3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世上的契约很难做到完备:人们无法准确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预测到,要准确地描述每种状态也是很困难的;即使描述了,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当事人也可能对为什么会是这样争论不休;即使当事人之间是信息对称的,法庭也可能不能证实;即使法庭能证实,执行起来也可能成本太高;……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九页。3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契约,不完备程度会更为严重,因为企业契约的长期性将导致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契约中留有“缺口”才更理性。契约的不完全性也导致对企业资产的决策权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具体的权利,它是契约明确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另一类是剩余的权利,是契约中无法说明其决策权归属的剩余下来的权利,也称剩余控制权。由于这些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测,发生后的事件走向及对企业的影响难以评估,或者准确地说是预测、评估的交易成本过高,于是相关的决策权只有剩余在企业所有者手中。因此,在格罗斯曼和哈特看来,剩余控制权等同于企业所有权。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九页。3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围绕着剩余控制权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配置的问题,即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掌握剩余控制权,形成的不完备契约的“缺口”的交易成本最低的问题;二是配置后的权力应用问题,主要是相关配套制度的优化问题,也就是针对既已成形的不完备契约“缺口”如何进一步弥补的问题。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对治理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的研究偏重于前一问题;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在多数文献中重点涉及后一问题。本课程讨论公司治理,但会在整合这两个层面的问题上做深一步的努力。1.2.1理论基础——企业的契约性质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九页。1.2.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制度内涵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针对公司制度中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不完备之处,有关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及行使的制度系统。从企业的契约性质中,推演出来的概念应该是企业治理。公司作为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公司治理也只是企业治理的一种情况;不同的企业制度的契约“缺口”会有差别。若要把握好公司治理问题,就需要把公司制度的特殊性从一般企业中独立出来。从当事者的角度看,公司制度的不完备性来自利益相关者之间所签契约的不完备性。所以,公司治理各项活动的直接指向是对各类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弥合公司制度的不完备之处。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九页。1.2.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制度内涵2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针对公司制度中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不完备之处,有关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及行使的制度系统。公司制度的“缺口”在于利益相关者无法就一部分活动的决策权做出明晰地划分,这些未被事先分配的权力就是剩余控制权。所以,公司治理任务就围绕着剩余控制权展开,并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即谁在什么状况下有权控制公司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安排已经法制化了;二是剩余控制权的行使问题,这是公司治理实践的主要内容。公司治理的任务围绕着如何配置和行使剩余控制权展开。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九页。1.2.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制度内涵2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针对公司制度中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不完备之处,有关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及行使的制度系统。许多文献在使用剩余控制权时,常常共同使用剩余索取的概念。剩余索取权也来自契约的不完备性,是指对企业剩余收入的要求权;而剩余收入是企业收入中扣除所有事前明确规定的契约支付的余额。早期,经济学家是以剩余索取权而不是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分歧并不重要,因为效率最大化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和剩余控制权的安排应该对应;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可以看作是剩余控制权配置和行使中连带的问题。公司治理的任务围绕着如何配置和行使剩余控制权展开。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九页。1.2.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制度内涵3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针对公司制度中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不完备之处,有关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及行使的制度系统。从名词概念上讲,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系统。当我们把公司理解为一种制度系统后,嵌入到公司契约“缺口”中的公司治理自然也具有制度性的本质;从动词概念上讲,公司治理是这套制度系统的构建和运行过程。对公司治理定位的要求强调,说明公司治理的构建重点是不同制度安排的组合,公司治理的运行重点是不同行动方案的选择。公司治理的性质是一套制度系统。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九页。1.2.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制度内涵3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针对公司制度中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不完备之处,有关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及行使的制度系统。将公司治理理解为制度“系统”,意味着这是个广义制度的概念。广义制度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相关执行机制构成。正式制度包括外部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内部的公司章程、管理制度等规章规范;非正式制度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的一部分;执行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制度得以实施的相关行动安排。公司治理的性质是一套制度系统。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九页。1.2.2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制度内涵3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针对公司制度中对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不完备之处,有关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及行使的制度系统。将公司治理理解为制度“系统”,还意味着这套制度的关系契约性质。关系契约是对不完备契约的一种反应;既然契约是不可能完备的,交易各方也就不用对权责明晰过分追求,而仅就各方的关系处理建立一个契约框架即可,包括合作目标、基本行为原则、意外情况的处理程序和准则以及争论解决机制等内容。这个框架式的契约就是关系契约。显然,对应于填补“缺口”的公司治理制度而言,其具有关系契约的性质。公司治理的性质是一套制度系统。第三十页,共六十九页。1公司治理问题提出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严格说是随着企业契约的订立人数的增加,以及公司制度的出现,公司治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现实世界里,1720年英国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是当时公司治理乱象的典型代表;在学术界,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也表达了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担忧;鉴于随后公司法对公司制度重大缺口的弥补等原因,此阶段公司治理问题是间断的、可控的;理论上也仅提出了一些问题和表述了一些观点,还未进入理论研究阶段。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公司治理发展阶段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九页。案例南海泡沫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贸易扩张,成立了南海公司。1720年1月,英国政府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南海公司拿到特许权后开始造势,半年内股价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民间企业仿效南海公司发行股票。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泡沫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在股价越涨越高的时候,包括财政部长在内的许多官员卖掉了所持有的股票。股价急速下跌,牛顿的损失超过了2万英镑。事后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事情的结果是,英国政府信用破灭。整整100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九页。2公司治理思想形成阶段从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到1977年钱德勒出版的《看得见的手》,大致框定了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第二阶段的边界。此阶段内,相关的公司治理思想相继形成。理论界认为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开山之作。这一阶段,企业理论得到充分发展,科斯、威廉姆森、阿尔钦、德姆塞茨、克莱因的思想对随后的公司治理理论建构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公司治理发展阶段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九页。3公司治理理论构建阶段以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发表的《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为标志,公司治理理论进入理论体系系统建构阶段。同在1976年,corporategovernance一词才正式被人们有意识提出,其含义也于同年借用democraticgovernment一次被系统阐释。詹森和麦克林的研究将“伯利—米恩斯命题”纳入到一个完整的委托—代理模型中,一度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范式;拉波特、洛佩兹、施莱弗和维什尼(简称LLSV)在2000年前后的一系列文章中指出,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还不是詹森和麦克林界定的股东与经理的冲突,而是控制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冲突;布莱尔表达了另一种公司治理逻辑,认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不只是股东,公司治理要符合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原则。公司治理发展阶段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九页。近40年的公司治理理论系统研究的兴盛,与现实世界中的公司治理问题频出相呼应。布莱尔将上世纪80、90年代公司治理研究兴起的背景归纳为5个方面:美国与日本、德国竞争中的反思,敌意接管、杠杆收购和公司重组的冲击,经理高薪引发的不满,大型公司裁员造成的恐慌,东欧多国转轨对公司治理的需求;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形成了公司治理研究新高潮;2002年,美国第7、世界第16大的安然公司几乎一夜之间在财务丑闻中倒闭。曾标榜为最完善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遇到了重大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公司治理问题再次登上了各类媒体的头条。公司治理发展阶段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九页。公司治理的理论构建过程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同步,中国对公司治理理论的需求更为迫切。在中国,不是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的问题,而是从头建立公司治理制度的问题,甚至是从头建立企业制度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转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公司治理课题;对于民营企业,家族、泛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的融合是一个公司治理课题;对于上市公司,服务公众、藏富于民是一个公司治理课题。公司治理发展阶段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九页。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经济学、财务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这个领域还有大量现象未被解释,还有许多关系未被厘清,构建完整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的工作任重道远。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九页。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第一,组织成员,包括股东、经理、员工、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利益冲突问题;第二,交易成本之大使得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合约来解决。施莱弗和维什尼将公司治理理解为投资者保护其回报的一系列方法。公司治理概念的其他视角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1侧重于公司治理目的的定义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九页。布莱尔认为,公司治理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津加莱斯认为,公司治理是当事人围绕着合作所创造的准租,关于其事后谈判的一系列相互约束。郑志刚认为公司治理一方面需要通过产权安排向投资者提供投资的激励,以解决合约不完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向经营者提供努力工作的激励,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治理概念的其他视角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2侧重于公司治理任务的定义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九页。布莱尔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而且不仅包括法律、规章等正式制度,也包括文化、伦理等非正式制度,还包括各种相关的执行机制。费方域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合同各方不求对行为的详细内容达成协议,而是对目标、总的原则、遇到情况时的决策规则,谁享有决策权以及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的机制等达成协议。公司治理概念的其他视角1.2.3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3侧重于公司治理性质的定义第四十页,共六十九页。1.3从公司的制度特征到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企业制度是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一般模式,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容——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企业产权制度是界定和保护参与企业的个人或组织的财产权利的制度安排;企业组织制度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规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权责利的关系;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具体化描述;企业制度可以理解为以产权安排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本课程所称企业制度,一般指的是狭义的企业产权制度。1.3.1

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个人业主制企业是指由自然人个体出资兴办和经营控制的企业。它可由投资者一人经营,也可由投资者家庭经营,其全部财产都归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所有;这种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业主要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个人业主制企业的制度优越性表现在:从意愿调动和行动力赋予两方面看,个人业主制是最完美的激励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简单,经营管理成本较低;企业经营的制约因素少,经营管理灵活;法律登记手续简单,易于创立和解散。一、古典企业: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个人业主制企业的制度缺陷表现在:企业资产来源有限,企业难以获得扩张规模的资金支持;当企业扩张规模后,限制在个人或家庭范围内的人力资本就很可能会影响到决策的质量;无限责任的风险压力下,高风险、高前景的行业往往是业主制企业的投资真空区;受到业主经营意愿、健康状况、人身限制、继承者能力等的影响,企业的生命力较弱,企业寿命有限。一、古典企业: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面对着个人业主制企业在规模扩张上的能力缺陷,企业制度“随理成章”地演化出了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共同出资兴办、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控制的企业。合伙制企业也不具有法人地位,合伙人才是民事主体,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一般意义上,合伙制企业运行在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契约关系之下。合伙人原则上拥有平等的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以及平等的承担企业责任的义务。一、古典企业: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合”,可以部分解决业主制企业物力和人力的资本匮乏问题;“合”的缺陷破坏了业主制企业的激励机制的根本优势:当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不再具有排他性后,产生了外部性问题;无限责任制度下,外部性风险更大;合伙经营时决策上的分歧和不及时,造成大量协调成本;业主制企业的高风险、弱生命力等缺陷也同样存在于合伙制企业之中。业主制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物力和人力资本限制问题,并不能在古典企业制度中找到答案,企业制度的演进呼唤根本性的变革。一、古典企业: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所谓的现代公司指的是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在古典企业制度向现代公司制度的演进路径中,还出现过无限责任公司和两合公司。它们的存在透露出,是有限责任制度的出现将企业制度引入到现代公司阶段。所谓有限责任是,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法》: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在其法人财产限度内承担债务责任,直至公司破产;股东的责任范围在其出资额之内。即便公司资不抵债,债权人也不能要求股东承担已出资额之外的赔偿。二、公司革命与现代公司制度出现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有限责任意味着有限的风险,它将股东的风险上限限定在出资额上。有限责任制度也有利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有限的风险降低了成立公司的社会信任成本和人身依赖性,促进了资本的社会化;将股票的价格脱离开股东的价值,仅与公司价值联系,进而有利于股票价格的客观衡量。1911年法学家巴特勒就评价,“有限责任公司是当代最伟大的发明,其产生的意义甚至超过了蒸汽机和电的发明”有限责任制度的出现是一场“公司革命”,催生了现代公司制度。二、公司革命与现代公司制度出现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有限责任制度的出现还推动了第二项公司革命的力量,即经理制度革命带来的公司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有限责任将股东的风险上限确定后,股东不仅降低了相互监督的必要性,也降低了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这就为职业经理人登上历史舞台解除了障碍。事实上,只有当有限责任制度革命和经理制度革命同时完成后,现代公司制度才算完整。钱德勒就将现代公司定义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二、公司革命与现代公司制度出现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职业经理出现的必要性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成为一项专业度很高的工作。经理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劳动分工,至此企业家的职能分解了:在古典企业那里,企业家不仅要承担商业风险,还要从事商业决策;职业经理出现后,决策活动中最需要专业能力的部分被经理分担;一项决策活动按照流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决策制定、决策审批、决策执行和执行监督。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可称为决策管理,决策审批和执行监督可称为决策控制。企业家职能的分工:股东或其代理人保留决策控制权,职业经理获得决策管理权。二、公司革命与现代公司制度出现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企业制度的演进遵循两个目标,一是解决企业发展对物力资本的需要,二是解决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要。从优胜劣汰的制度进化逻辑看,现代公司制度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现代公司制度的出现有赖于所谓公司革命的“变异”,其中,有限责任制度革命解决了物力资本需求问题,经理制度革命解决了人力资本需求问题。二、公司革命与现代公司制度出现第五十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现代公司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在人们的交易活动中出现了股东有限责任、经理专业经营的契约关系;1600年,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已具备了现代公司的主要特征,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家现代的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主要指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的形式,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定义中具有相同的关键词,如有限责任、法人等。三、公司制度的特点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由一定人数(我国的规定是50人之内)的股东出资组成,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将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法人。三、公司制度的特点有

司股

司信用基础人资两合。资金的联合、股东间的信任典型的资合,与股东的人际信用无关股东构成人数受限、相对稳定人数众多、流动性差募股方式可不分为均等的份额,只能发起成立分为均等的份额、可公开募股股份转让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股份转让受限制股票自由转让信息披露财务和经营状况不向社会公开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公开性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九页。1.3.1企业制度的演进路径与演进逻辑本课程随后讨论中所称公司,均指具备全部特征的标准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的具备全部特征的标准的股份有限公司起到了设置标杆的作用。那么作为标杆的公司具有哪些制度特征呢?克拉克概括了四点:一是投资者的有限责任;二是投资者股份的自由变更。它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风险;三是法人性质;四是集中管理:经理掌握日常的经营控制权,董事会决定公司整体发展方向,股东几乎放弃公司事务的决策权。三、公司制度的特点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经理革命为公司引入了股东与经理间的委托—代理契约。问题是委托—代理契约中的“缺口”在哪里?委托—代理契约一样是不完备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存在着产生于目标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一、经理制度革命的副作用与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可以看作是经理革命的副作用:这一问题就是公司制企业面临的一类公司治理问题,我们应用宁向东的定义,称其为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产生于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如何控制经理的问题。如何解决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呢?其实,这个“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来自于经理革命,是经理革命的副作用。只要选择了职业经理制度,就必然要承担代理成本;现在的问题是在认可经理掌握资产经营权的前提下,如何控制经理,尽可能地降低代理成本;在公司制度的发展历程上,自然演化出了董事会制度等控制经理的制度安排。一、经理制度革命的副作用与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有限责任制度革命改变了出资人之间的契约内容,扩大了出资人的规模。那么,股东之间基于有限责任原则的契约制度的“缺口”在哪里?有限责任的定义是清晰的,法律执行是清楚的;但是,与责任相对应的权力,在股东之间的契约中却存在不完备性;一个简单是事实是,当一名股东拥有51%的股份时,他承担了51%的公司责任,但在一股一票的多数情况下,他的权力却是100%;当责任和风险是有限的时候,其权力和利益也必须“对称地有限”,否则外部不经济的恶果难免会出现;二、有限责任制度革命的副作用与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有限责任制度革命改变了出资人之间的契约内容,扩大了出资人的规模。那么,股东之间基于有限责任原则的契约制度的“缺口”在哪里?现实中,权利和责任不对称的情形普遍存在;在被称之为控制股东的一方,享受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而被称之为中小股东的一方往往要为控制股东承担风险(当然,也有一些控制股东就投资额来说本身就是中小股东,这时的危害更大);控制股东可以通过金字塔结构完成关联交易,可以通过交叉持股稀释他人的股权,也可以分置股权实现同股不同权;当公司经营尚可的时候,控制股东的行为是“攫取”,当公司难以为继的时候,控制股东则“享受”有限责任,一走了之。二、有限责任制度革命的副作用与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控制股东剥夺其他股东的问题,就是有限责任制度革命的副作用,也是公司制企业面临的一类公司治理问题。在一些文献中称其为第二类代理问题,反映了这是非控制股东与控制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本讲义应用宁向东的更为形象的定义,称其为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它产生于股东与股东之间,核心是如何管制住控制股东的问题;这也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最近十来年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公司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公司治理就是保护中小股东”。二、有限责任制度革命的副作用与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如何解决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呢?同样,这个“解决”不准确。因为是有限责任制度革命的副作用,只要存在着控制股东,控制股东的权责就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出路就是让所有的股东的权利都是有限的,或者反过来说,就要让公司独立自主起来,不要成为个别股东的“奴隶”;让公司独立自主起来,就要让公司像自由的自然人一样,成为一个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主体。而这正是法人资格的定义;“法人资格就像‘面纱’一样隔开了股东”,让个别股东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公司;如果个别股东要插手公司,那么“揭开面纱”原则就不承认该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要就让这些股东丧失其有限责任的保护伞。二、有限责任制度革命的副作用与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经理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的革命促成了现代公司制度的确立,但其本身也有副作用,它诱发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之所以是“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本身的“缺口”所造成的;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是:公司治理是对公司制度的治理,是不断演进中的公司制度的自我保障机制。三、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第六十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是:公司治理是对公司制度的治理,是不断演进中的公司制度的自我保障机制。首先,产生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是公司制度本身,产生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也是公司制度本身。公司治理不是对人的治理,也不是对事的治理,而是对现代公司这种企业制度的治理。其次,公司制度建立在两次公司革命的基础上,是对公司革命成果的制度化。但是,这两次革命是有副作用的。于是,在现代公司的制度安排上,一方面强调这两次革命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求助于公司治理,来解决公司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三、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第六十一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是:公司治理是对公司制度的治理,是不断演进中的公司制度的自我保障机制。再次,公司治理的直接功能不是实现决策科学化,也不是促成资本集中化,而是保证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从而间接地实现融资、投资和运营的科学化。最后,公司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公司制度的“缺口”,即定位。以上用了一个具备全部特征的标准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标尺,解释了其制度中的主要“缺口”及对应的治理任务。但如果这家公司具备的是其他特征,就需要重新定位。三、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第六十二页,共六十九页。1.3.2公司制度的“缺口”与公司治理问题四、公司制度特点的再认识企业发展的瓶颈两次公司制度革命两类公司治理问题两对公司制度特征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股东责任有限法人资格独立控制经理经理控制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有限责任制度革命经理制度革命对物力资本的需求第六十三页,共六十九页。讨论案例王小宝的苦恼去年春节的中学同学聚会上,王小宝遇到了张富根和金辉吉,他俩是他高中时的死党。十年前,王小宝高中毕业考上名牌大学,现在在一家跨国企业任职,年薪30万。张富根没考上大学,但他做生意的父亲发了财,现在他是“富二代”,又被金辉吉称为“高富帅”。其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