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文化专家讲座_第1页
中医药传统文化专家讲座_第2页
中医药传统文化专家讲座_第3页
中医药传统文化专家讲座_第4页
中医药传统文化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与传统文化主讲人:张春玫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页

“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集中表达从“医”入“道”掌握传统文化一条必不可少捷径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页作者介绍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顾问。她现有深厚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当前是山东教育台《名家论坛》、中央教育台《师说》及北京电视台主讲嘉宾。主要著作:《中医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页内容提要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中医为何产生在东方、原始生命观、人文之光、道教和医学、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天道观、医道观和另眼看中国等8个部分给予阐述,分析了医学观念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融合与分别,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影响,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集中表达,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一条必不可少捷径。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页第一章:中医为何产生在东方第二章:原始生命观第三章:人文之光第四章:道教和医学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页第六章:《黄帝内经》天道观第八章:另眼看中国第七章:医道观第五章:中国佛学与医学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页第一章中医产生与发展起源与背景成型与深化巫文化与史文化中医产生文化背景中医文化特征中医学是多元文化产物中医学文化特征中医药传统文化第7页一、巫文化与史文化医源于巫说医源于圣人

医学起源于原始先民对生命现象感知与陈说。医学是经过漫长错综演化过程,才逐步形成本身完整医术体系。中医药传统文化第8页二、中医学产生文化背景1、地理环境原因中国拥有分明四季和辽阔土地,它北有蒙古戈壁,西有青藏高原,东、南有没有法逾越浩瀚太平洋。对四面隔绝最大赔偿,是我们拥有开阔腹地,拥有黄河长江,它们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生存伟力,培养了我们团结向心精神,正是这种独特生存空间中,形成内向、求稳定文化类型。中医药传统文化第9页二、中医学产生文化背景2、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

历久不变历史和没有宗教人生3、中医学产生人文背景

生命之学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气一元论”是道德教化中关键点,涵养体内之气以到达浩然友好表象,是每个知识分子取得超越世俗最高伎俩。医道也由此不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精神内涵和人格确定,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认识。于是,一个独特,不一样于其它医学一个新型医学就在这么文化背景中产生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0页三、中医文化特征1、强烈历史意识

中国古代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个源头文化,未来所作一切都只能是对这一源头思想必定与发扬。如此强烈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国文化之中,造就了中医学者浩瀚注释、发挥之作,而极少有超越经典标新立异之说。2、服务于现实实用理性

中医学是服务于现实实用理性精神最完美表达。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1页三、中医文化特征3、有机自然主义

有机自然主义是指中国古代思想拒绝用任何形式超自然主义或机械论来对待世界。中国古代思想一直处于一个融合趋势。4、关于超越语言中国文化喜欢强调它空灵淡雅性灵境界,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严格定义概念。这种语言困境一样表达在中医中,这也是我们称其为医道,而极难称其为医学原因。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2页四、中医学是多元文化产物1、天人文化在此阶段,医巫不分。天人文化最主要特征是确定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一样思维模式。它利用中国文字语义多样性、含糊性、隐藏性等特点,以物喻象,形成中医特有模式思维。2、人文文化指由周秦百家互为异同,到秦汉演变为儒道墨三家独立形态。在此阶段,医与巫、医与哲学二次分化。也完成了中国医学区分于西方医学最为重大变革。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3页四、中医学是多元文化产物3、大统一文化指以《吕氏春秋》出现为开端,经《淮南子》结集及董仲舒“别黑白而定一尊”而形成文化一统局势,后虽经魏晋南北朝演变,形成儒、释、道三家鼎峙、互为盛衰局面,但大一统文化格局与势力一直未曾改变。《黄帝内经》正是大一统文化产物,而且是大一统文化精神集中表达。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4页五、中医学文化特征1、中医学——人学说在中医理论中,人既是自然产物,又是大自然延伸与精华。实际上,人与自然服从者宇宙同一法则——道。天道即人道,人道依存于天道,天道服务于人道。2、中医学——道医学“道”所强调是运动过程与状态改变,认识“道”需要理性与直觉,需要一个系统方法,且语言描述上多用类比概念,描述是事物本质“象”什么。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5页关注生命原始思维特征第二章原始生命观神话与医疗內炼产生內炼内涵医道—内证文化中国文化脊梁文字与医学汉字—意象文化龙蛇之舞汉字象征体系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6页一、关注生命1、龟甲蓍草意义

龟甲蓍草之所以成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在于它长寿,长寿使它们对万物善恶无所不知,而静默与隐忍则是它们另一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们长寿。2、仪式意义

实际上,许多生命现象在神话中都有表达,尤其是人体生理转变时期,如受孕、生产、结婚、死亡等,皆是神话仪式与信仰关键。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7页二、原始思维特征1、集体表象指世代相传、集体共有、而非个体独立认知,有集体情绪性和运动性,以集体无意识及神秘感受为特征思维形式。2、神秘互渗律在物物之间、物人之间,天然地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络,经过这种联络,一物能够占有另一物特殊属性。eg:中国人喜欢用松柏等坚硬木材做棺材,也是互渗律思维在作怪,认为这些树木极富生命力,能够促使人转生或长存。3、原思维逻辑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8页三、龙蛇之舞1、混沌初始原始时代,人们对初始标准选择是不自觉、下意识、隐喻。人类开始追求宇宙本性,以期到达它那种相对永恒。2、人首蛇身宇宙业已形成,人类开始寻找自己位置。在这最初找寻中,人类将本身与动物混为一谈。图腾崇敬信念是原始文化最经典特征。中医药传统文化第19页三、龙蛇之舞3、从蛇文化到龙文化从蛇文化到龙文化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化一个主要倾向,即它对生命文化关注和整体性认识,并由此造成生命文化早熟,而且自成体系,使得原始巫文化成为以后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三大只是体系源头。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0页四、医道——内证文化《易经》是生命符号象征性文化,是关于世界整体性知识,《内经》是关于生命完整性认识,养生是关于宇宙和生命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络体征性认识。而在详细操作系统上,它们也是采取了巫文化经典方式—经过象征符号来工作。《周易》符号系统式卦ㄨ,《内经》符号系统是阴阳五行,内丹符号系统则是易象符号与《内经》符号二者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1页四、医道——内证文化1、內炼产生2、內炼内涵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2页五、汉字——意象文化1、汉字——中国文化脊梁汉字——形音义统一中国语言——象征性德理性语言关于“意在言外”2、文字与医学义理象数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3页五、汉字——意象文化假如将数术与算数相比较,则能够得出结论,算术指物质结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而数术当指自然运动时间方式及运动关系。3、汉字象征体系五行说八卦说干支说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4页“儒”解儒家精神对医学影响第三章人文之光儒家与医学道家思想渊源老庄思想道家思想与医学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5页一、儒家与医学一、“儒”解原始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成仁,孟子取义,荀子隆礼,其主旨是“极文明而道中庸”。汉代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以儒家学说杂以阴阳家阴阳五行之理。宋明理学则朱熹、二程为代表,以易学统贯儒释道。儒家精神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与义指内在自律,礼与信指外在约束,智指智慧。考究中和、知人、知位、知时。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6页二、儒家精神对医学影响1、儒家精神对医学良性影响道德教育和伦理政治使儒生大量介入医学事业。理性精神使医家弃巫祝用医药。大统一社会制度重视对医籍统一整理、保护。2、儒家思想对医学不良影响尊经崇古造成了医学停滞不前。伦理及实用作风也妨碍了中医学发展,使中医理论实用化、经验化。儒医重理义不重实修格调淡化了我国医学内向认知体系,从而形成医学义理蔚然大观,而内向认知体系则彻底地并入道教。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7页二、儒家精神对医学影响3、儒医政治情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实际上是“不为良相,才为良医”。他们只不过无奈换一个方式来宣泄自己高远理想。“上医医国”是他们亘古不变人格追求。中医学者们是古代教育万能体制下产物,道德训练和知识训练使他们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从历史和政治角度考虑。政治伦理观不但是古代文化关键,也是中医理论支柱之一。医学理论不但以政治为出发点,而且为政治服务。4、走方医群体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8页三、道家思想与医学

首先,我们要区分道家思想与道教根本区分,道家思想是秦汉以前形成一个哲学流派,而道教则是汉魏以后把“道”人格化为神,并将老子神化一个宗教。道家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主流之一,而道教是中国民间传统思潮主流。道教于医学意义在于,它吸纳了道家思想悟道、证道理念,和方技神仙家实证、实修,从而超越了普通医学范围。

中医药传统文化第29页三、道家思想与医学1、道家思想渊源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渊源,他们创建了一个独特语言方式来诠释生命和自然,相对于儒家用人类术语来了解自然标准而言,道家则是要用排除人类观点,用宇宙天道观点认识人。原始道家(老庄、淮南子)—魏晋玄学(新道家)—道家隐士现象方士学术黄老之学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0页三、道家思想与医学2、老庄思想老子之道a、自然无为天道观b、重阴贵柔辩证思想c、静观玄览认识论象征与直觉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1页三、道家思想与医学庄子思想庄子反对人为物役,强调绝正确精神自由、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不关心伦理、政治,而只关心个体存在身心问题,是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本体论哲学。《内经》以一套整体宇宙论系统为背景和基础,而庄子养生理论却以个体为对象和目标,前者精神主干是儒家,后者是道家。儒家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立个体价值,庄学则是从摆脱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价值。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2页道教起源道教流派第四章道教与医学道教开创长生而非养生详细操作内修外炼道教生命观《太平经》与中医学葛洪医学道教与中医《黄庭经》与中医学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3页道教与医学研究中医理论绝不能绕过道教,从医家上讲,道医对医学贡献显然大大超出了儒医,尤其是宋以前道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医多考究实修,重视实践,他们讲气脉、经络、方药等往往看法独到,出人意表。其经络理论多从气功导引来,重“奇经八脉”。又因其避之于山野,针药不俱之时,便以按摩导引为其首选,能够真正做到“手到病除”。在重视保健养生今天,道医一些方法值得钩陈光大。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4页一、道教开创1、道教起源①民间巫术②神仙方术③攀附于老庄④与汉代经学相融⑤佛教影响2、道教流派①符箓破译②丹鼎派③炼丹术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5页二、道教生命观1、长生而非养生它一改中医养生学而为长生学,以生为乐,重生恶死,它认为生长、生命、生存是道表现形式,所以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是其教义基本点。可贵是,其教义现有理论体系,又有操作系统,而不但是对生命现象泛泛而论。其中,内丹学对中医相关于气认识是一个深化。①何谓长生不老a、不死b、不病c、新生,即是自我超越②谁能长生不老全部些人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6页二、道教生命观2、详细操作是内修外炼长生要诀不外房中、行气、服药三端。围绕长生不老宗旨,大致可由里到外分为三个层次:a、中心层次是汤液、针灸、本草等传统医学基本内核,且和服饵、外丹相联络;b、中间层次是导引、调息、辟谷、房中、内丹等自我锻炼方法,和今天气功、太极拳相当,与广义传统医药学相联络;c、最外层次是符箓、药签、禁咒、祭奠、斋醮一类方术,实质上是传统医学扩展。①内丹要旨②食气、导引、房中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7页三、道教与医学1、《太平经》与中医学①《内经》重平衡,《太平经》重交感阴阳观是《太平经》自然观,即使也讲阳尊阴卑,但它重视阴阳交感和合,这一点使它超越了汉代经学及《内经》。②五行学说“尚火抑金”《太平经》主张天地由四时五行组成,天理以气为语言,表现为四时;大地则以五行为象。③神仙系统创建④守五脏神法⑤“反向而行”修炼标准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8页三、道教与医学2、葛洪医学①葛洪仙药a、金石矿物类药b、五芝(灵芝、石芝、草芝、肉芝、木芝)c、含有滋补作用草本药②葛洪论辟谷单独辟谷不能够长生。③葛洪论胎息胎息,是因人处于胎息状态下,像胎儿在母腹中那样,能不以口鼻呼吸而得名。④葛洪论房中中医药传统文化第39页三、道教与医学3、《黄庭经》与中医学①三田与九宫

三田,即上丹田(脑),中丹田(心),下丹田(关元)。三田学说是传统养生学主要理论,被认为是精、气、神、能量转化主要场所,称之为“田”,与医家“穴”有很大不一样,“穴”是点,而“田”是面,“田”可耕种,并可养育生苗成熟。

九宫,是道教对头部人为划分,包含: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天庭宫、极真宫、丹玄宫、太皇宫。②脏腑有主神说《黄庭经》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共有二十四真(神)。诸神名号依据该脏器形态功效取意,或依据对这些脏腑生理功效认识而对应撰造,对中医脏腑理论有主要意义。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0页中国文化兼容性中间步骤减压第五章中国佛学与医学佛教合理性佛陀觉悟到什么佛教生命层次论佛教生命观人文观生死观儒释道三家比较佛教发展内在条件佛教医方明密宗脉轮说三家“性”论静坐论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1页一、中国文化为何会接收佛教1、中国文化兼容性2、中间步骤起了减压效果3、佛教在中国发展有内在条件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2页二、佛教生命观1、佛陀觉悟到什么

与其说佛陀是觉醒了得追求享乐人,不如说他是曾经抗拒而且战胜了诱惑人。他最大贡献可能不是智力方面贡献,而是他坚信与直觉相关一些精神状态真实性和乐境,这些状态是知识、自由,与乐境新生命。2、佛教生命层次论

佛教认为生命存在共有十个层次,即十界。包含: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3页二、佛教生命观3、佛教医方明学佛者当学五明,即申明、因明、工巧明、内明、医方明。医方明包含医论、医术、方药、卫生保健、咒禁等,它们都对中国医学产生过或多或少影响。4、密宗脉轮说我们通常讲人类进步是指社会行为进步,但常忽略人类从生理上有进化或飞跃可能。其实,这是密宗及仙学(中国道教内丹学)给人类一个极为重大贡献。脉轮说,是佛教密宗根本理论。密宗气脉理论认为,人体气脉有三脉七轮。三脉是中脉、左脉和右脉。七轮是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和顶轮,另外还有一个梵穴。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4页三、儒释道三家比较1、人文观实际上儒释道三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互动、互补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医互补文化,正是儒释道医四者文化合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构架。更为主要是中医一些思想还对儒、释、道、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5页三、儒释道三家比较①儒家——人为仁儒学奠基人孔子不是把探索自然本原问题而是把修己、安人问题作为他关键问题。总体来看,儒家以境界分人为三个层次:至高无上、难以达致理想人格为圣人;在现实可实现完美人格为君子;与君子之道相背人格为小人。②道家——人由道生道家建立了以道为关键思想体系,就人道而言,包含人性、人伦、人生以及人天关系。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6页三、儒释道三家比较③释家——无我

相对于道家“有我”,佛教“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三法印是其宇宙人生根本教义。它从根(生理)、境(环境)、识(精神)三缘和合角度观察人存在,强调心为法本。④《周易》——人由乾坤化生集先秦儒道天人学之大成是《易传》,《易传》叙述天道与人道,人产生、人本性、人道德等问题一直与天地之道联络在一起。《周易》哲学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就是提醒天道与人道化生、变易规律哲学。⑤《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7页三、儒释道三家比较2、生死观①儒家生死观对痛苦人生来说,死亡不啻为一个解脱,但人性贪痴还要为灵魂找到一个归宿。孔子教我们将人生重心放在此岸,强调生命本质不在来世,而在现世,能够善始善终,生命价值感就在其中。②道家生死观相对于儒家理性平实,道家及道教则将生死推衍有声有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道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么一个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回归。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8页三、儒释道三家比较③佛教生死观

人生不再是杂乱无章阴影,因果学说将是说明今生及以后一切生中普遍性标准,“轮回”是不死灵魂能够迁往另一肉体不停再生,而“业”就是决定再生出现和性质法则,更确切说,并没有能够转生灵魂,除业以外,一无全部。总之,儒释道三家分别从不一样角度,完成了关于生与死界定。不论是儒家畏天命,修身以俟;还是道家不信天命,勇猛精进;以及释家根尘幻化,业不可逃,都是我们对生命认知与参悟提供了可贵帮助。中医药传统文化第49页三、儒释道三家比较3、三家“性”论①生命觉悟(释家)人生一切都是幻境,绝不可靠,肉体也不过是渣滓,唯有内心觉悟才是真谛。②生命迷途(道家)人们不再将自己封闭在孤独精神境界中,而是开始充分挖掘肉体能量各种可能性,并希望经过肉体能量释放与吸收找到长生法门。③生命尊严(儒家)人为情感使人类创造了婚姻,婚姻制和它所带来情欲节制,使失去控制自由归顺于职责,人类社会也开始所以而有序。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0页三、儒释道三家比较4、静坐论①瑜伽—一个精神和肉体锻炼瑜伽是古印度宗教中最为显著一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哲学实践,即经过肉体上抑制与锻炼到达超自然体验一个精神状态。②释迦牟尼静坐观智慧或知识,即“般若”之境,是三摩地喜悦之外更佳境界,这是一个拥有直接无限知识,以定境证得涅槃解脱之乐。所以,他强调由禅定造成神通应是陶冶心胸,普度众生。③中国之静坐观中国从贵生、重生、及时享受生命角度到达对人命运调整,强调普通生活可贵性,强调对普通生活中利害超越,所以,静坐不只是僧人专利。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1页天涵义中医概念与天文第六章《黄帝内经》天道观《内经》与古代天文宇宙本原论宇宙演化论本原与演化《内经》与盖天说《内经》与浑天说天地结构论天人合一《内经》与宣夜说《内经》天人合一观时空合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2页一、《内经》与古代天文对远古中国人来说,最主要知识是星占历算,祭奠仪轨,医疗方技。星占历算是把握和探索宇宙知识,祭奠仪轨是整理人间秩序之学,医疗方技是洞察人类本身生命学问。天文与地纪相互作用顶点,则是后世医家提出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是经过对地之五行与天之六气相互作用来推演地对空间普遍气运法则,并由此扩大了对生命意义探讨。但古代与现在,医学与天文学距离发生了巨大改变,并由此反应了一个观念演变,即由古代天人一体或天人对应观念,演变为今天医学领域中将天文学排除在外天人相分观念。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3页一、《内经》与古代天文1、天涵义①“天”字考②先秦文件天论③汉代天论以董仲舒为代表“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官方哲学后,它笼罩、统治汉代学术数百年,弥漫在几乎全部意识形态领域,对《黄帝内经》更是影响深远。《黄帝内经》天道观两大特征:a、是含有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观察天、以自然来解释天哲学特征;b、是含有综合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理论为一体自然科学特征。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4页一、《内经》与古代天文2、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黄帝内经》天道观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医学基础之上关于宇宙本体、宇宙演化、天地结构以及天人关系系统观念。其特征为宇宙天地与人体生命同构互动,其论理思绪是以自然法则为基础、以生命法则为归宿,其关键关键点是天人合一学说和五运六气学说。其叙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篇而集中见于七篇大论。①“气”学说天文内涵天道内涵六气理论实际上涵盖了《内经》关于气、阴阳、五行、象数等范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运六气是《内经》天道观关键,而六气理论则是五运六气学说理论基础。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5页一、《内经》与古代天文②阴阳学说天文背景医道宇宙观是宣夜说,宣夜说强调天体中一切包含存在与运行都受制于大气,它提供了一个新能够用阴阳观点来推步方法,《内经》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步并最终造成了五运六气学说,它将一年中改变大气依“天气右行”分为六步,在推步过程中对大气阴阳和五行特征都作了特有处理。③五行学说天文内涵从本原上看,五行当指天体南北东西中五个方位星阵(指围绕北极运转赤道圈上二十八宿)运行。在中国古代人看来,北极星是天体中心,是天体方位中央,是主导天体运动关键,星占学则是将其视作帝王统治。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6页二、本原与演化1、《黄帝内经》宇宙本原论①关于宇宙本原《内经》秉承了秦汉诸子“气”(道)观念,释“气”为万物本原。同时,发展了秦汉诸子关于“气”理论,使之深入系统化,将“气”理论应用到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②《黄帝内经》气本论《内经》关于宇宙本原看法来自其特有“太虚说”,太虚才是宇宙本原。a、天地万物之生源于气;b、天地万物之组成本于气;c、天地万物改变因为气;d、万物之毁灭复归于气。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7页二、本原与演化2、《黄帝内经》宇宙演化论

《黄帝内经》将宇宙本原关键点放在气本论上,将宇宙演化关键点放在气化论上,并由此形成统一而完整天道系统,不但对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形成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演化理论也有相当大意义。①盘古化生说②道生宇宙说③虚廓生宇宙④《内经》气化论

气化之道才是《内经》要旨所在,所以,“气化论”是“气”所以成为本原原因,是《内经》关于宇宙运动根本性描述,同时也是《内经》天道观中德主要理念。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8页三、天地结构论1、《内经》与盖天说①盖天说要旨旧盖天说:a、天圆地方;b、北极在天之最高处;c、天如磨盘,顺时针方向转,即左旋,为阳。日月五星如蚁右转,即右旋,为阴;d、昼为阳,夜为阴;e、有夏冬之分。新盖天说:a、天如盖笠,地如覆盘;b、日月星辰皆附丽于天而平转;c、其建构宇宙天地模式是七衡六间。②《黄帝内经》盖天思想盖天说对医学影响意味深远。盖天说有3点与《内经》相关:a、已包括阴阳含糊说法,阴阳量化与太阳运行相关;b、阳左行阴右行;c、医家不一样于星占家,其观察对象主要是人体。中医药传统文化第59页三、天地结构论2、《黄帝内经》与浑天说①浑天说要旨a、天体绕极轴旋转;b、浑天说虽不采取古代天文学中德赤经、赤纬概念,但本质上还是赤道坐标系,还是传统中国天文学特色;c、使用地平坐标系。②《黄帝内经》浑天思想a、浑天说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提供了天文上依据;b、浑天说提供了盖天说所办不到事情,即对《内经》中五运六气理论确实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0页三、天地结构论3、《黄帝内经》与宣夜说①宣夜说要旨a、天是充满了大气没有之地空间;b、辰极常居其所,即天极部分恒定不动,而靠近天极北斗星与众星不参加东升西没;c、摄星(木星)填星(土星)皆东行,即与周天恒星运行方向相反;d、太阳每行一度,而月亮天天行十三度;e、行星有顺逆运行和隐伏不现,进退不一运行方式。②《内经》宣夜思想a、《内经》重视太虚大气运行;b、《内经》将五行机制引入六气。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1页四、天人合一1、《内经》中天人合一《内经》中天人合一观是《内经》天道观关键。①“天人合一”天文内涵a、天地对应;b、天地气交——实质是天地人根源于一气,源于天六气;c、天地同律——时空合一。②天人合一医学内涵人与天相通总标准是:同气相求,同类对应。a、人天同构;b、人天同类;c、人天同象(所谓象指是经验形象化和系统化。不是单纯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d、人天同数总来说,《内经》天人之间取象比类,是超逻辑、超概念心领神会类比。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2页四、天人合一2、时空合一①五运六气历五运六气历能够说是《内经》关于宇宙万物生命改变循环不已、周而复始天道观最高表达,反应了古人对天时、气候、生命、疾病规律认识,并指出这种规律含有节律性、周期性特点,这一历法表达了天度和气数统一。②五运六气与流行病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3页四、天人合一总之,中国“天人合一”之学相信有一个普遍存在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运行、季节改变、人间事物及人体生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当代医学,当前还难以全方面评价并认识含有几千年历史渊源中医文化。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4页文化基因文化归宿第七章医道观文化与医学一致性重视意象知觉思维方式特异性道、气、数精、气、神医道再诠释中医危机阴阳、五行历史上危机外部危机独特内向认知形式上齐合性经络探秘病、证、机内在危机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5页一、文化与医学精神内核一致性1、文化基因是“象”与“数”①象A、何为象:象指是经验形象化和系统化。其特征是动态,不是单纯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B、“象”在中医中应用:就中医而言,藏象系统就是经过生命活动之象改变和取象比类方法说明五脏之间以及与其它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相互联络和相互作用理论。②数A、何为数: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是一个特殊象。B、“数”在中医中应用:在《内经》中,有两种数。一个是观察实测数,包含对人体组织器官实测数据,对疾病观察所得死愈之日数,针刺次数等。另一个就是易数,后者在《内经》中,起到理论构架作用。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6页一、文化与医学精神内核一致性2、文化归宿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但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特点,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贡献”,也是中医文化一个关键。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7页二、思维方式特异性1、独特“内向认知”2、重视意象知觉3、形式上齐合性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8页三、中医医道再诠释道、气、数,是自然过程最基本要领和范围;形、气、神,是生命过程最基本概念和范围。中医药传统文化第69页三、中医医道再诠释1、道、气、数①释“道”“道”,不但是理性、规律或标准,它更关系到一个体验,一个切身感受,一个信息,一个身体力行实践。②释“气”气是道生万物一个中间步骤。③释“神”“神”是人精神、思想、意识乃至知觉、运动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主宰和表现。④释“术数”数术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用以反应宇宙间天体运动数理关系。中医药传统文化第70页三、中医医道再诠释2、精、气、神①释“形、气、神”生命生成三要素。形是形体,是生命载体;神指生命之体,是生命主宰;气指各种生命运动形式。②释“精”精,精气,是气凝聚,是与生、长、壮、老相关最基本生命运动形式。中医药传统文化第71页三、中医医道再诠释3、阴阳、五行①释“阴阳”②释“五行五脏”五脏属于五行序列,分别代表五类最基本生命运动方式。③释“藏象”藏象是中医理论关键,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效结构根本认识,是东方生命科学基础。4、经络探秘中医药传统文化第72页三、中医医道再诠释5、病、证、机①释“病”病是各种生命运动方式失和状态,可引发形、气、神诸方面异常改变。病是一个过程。②释“证”③释“机”机是把握治疗关键,因而“谨守病机”为医道之要。中医药传统文化第73页四、中医危机当代关于中医存废而形成流派主要有:①剥离派:将那些巫术、哲学等非科学成份丢弃。②改造派:采取当代科学方法和伎俩,将中医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③补天派:立身于中医本身传统思维方式,对不足地方给予修补。④重认派:重新认识医学目标,重构医学价值系统。⑤重构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⑥中西医结合派⑦当代化派中医药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