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整理用)_第1页
《桃花源记》(整理用)_第2页
《桃花源记》(整理用)_第3页
《桃花源记》(整理用)_第4页
《桃花源记》(整理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5/91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2021/5/92世外桃源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

想到一个什么成语?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021/5/93

题解一般来说,“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喧宾夺主”了。桃花源记记2021/5/94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故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作者简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2021/5/95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故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2021/5/96

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2021/5/97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百世田园之祖”。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田园诗和咏怀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隐逸诗人:41岁彻底辞官归田。后世称誉:“千古隐逸之宗”2021/5/98

主要作品散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歌:《归园田居》5首

《饮酒》20首

《杂诗》12首等。2021/5/99朗读课文2021/5/910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huòshěkuàngshèyǎnqiānmòtiáoyízhuóyāoyùxiánjiànwǎn2021/5/9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yìjìjīnjùnqiǎn2021/5/912豁然()俨然()怡然(

)阡陌()邑人()间隔()垂髫()语云()平旷()缘()诣()遣()要()刘子骥()落英缤纷()郡下()huòyí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qiānmòyìjiàntiáoyùkuàngyuányìqiǎnyāojìbīnfēnjùnyǎn

·

·

·

·

·

·

·

·

·

·

··

·

·

·

·

2021/5/913翻译课文理清结构2021/5/914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作为沿溪水的两岸别的鲜嫩美丽对……感到诧异。走完遇到又想落花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往前划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第1段发现桃花林的职业几花代眼前的景象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021/5/91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舍弃、离开起初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为宽阔明亮的样子完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第2段(于)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好像仅2021/5/916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整齐的样子肥沃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都老人小孩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第2段进入桃花源平坦宽广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像都安适愉快的样子2021/5/91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详细通“邀”,邀请都说祖先同乡人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竟然更不必说都邀请离开值得说摆设第3段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妻子儿女率领(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于是、就打听消息自己隔绝什么朝代现在听到给详细地说出感叹、惋惜到告辞告诉对、向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2021/5/918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已经找到沿着做标记到到。特指到尊长那里立刻派遣寻找先前做的标记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回到郡城,便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再寻桃花源第4段从前的终于、最终2021/5/919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高兴地样子实现不久计划没有探访、探寻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地计划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第5段这件事渡口于是、就再寻桃花源志向高洁的的隐士2021/5/920发现桃花林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这是一片怎样的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增添了一种神秘感风景优美2021/5/921进入桃花源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说明了什么?2.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

环境优美宁静人民生活和平安乐幸福曲折隐蔽幽深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021/5/922访问桃花源1.桃花源中人见到这样一个不速之客,有何反应?2.桃花源中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什么?3.哪些语句说明了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5.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6、为什么村里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两句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乃大惊避秦时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不希望别人来破坏桃花源和平幸福的生活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2021/5/92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2021/5/924文章结构:寻而未得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2021/5/925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品读课文缘溪行逢桃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2021/5/926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021/5/927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021/5/928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021/5/929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021/5/93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021/5/9317.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021/5/932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2021/5/933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2021/5/934

——答案应是两方面: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哪个更重要?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2021/5/935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人民生活和平宁静安乐幸福的世外桃源。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2021/5/936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2021/5/937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5/938这样的理想社会是真的存在吗?试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再也寻不到这个桃花源,作者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2021/5/939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主题:2021/5/940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2021/5/941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关于主题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021/5/942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返回上页下页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2021/5/943《桃花源记》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所见所闻所历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环境良好幽静美丽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似有若无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想一想2021/5/944写法借鉴1、以虚讽实: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2、虚实结合: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地点,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奇趣无穷3、语言生动简洁又含蓄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使人物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4、详略得当2021/5/945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2021/5/94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2021/5/947人间四月芳霏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

大理寺桃花2021/5/9484、一词多义:舍寻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做标记志乃处处志之标记乃大惊于是寻向所志竟然乃不知有汉2021/5/949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部)(并:一起,一同)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①忘路之远近②渔人甚异之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的,助词)(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代词,这件事)2021/5/950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5、一义多词:(都)(沿,沿着)(邀请)于是、就2021/5/951词语古义今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间隔

6、古今异义词:鲜嫩美丽交错相通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地方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隔断,隔绝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瓜果、菜肴等滋味好2021/5/9527、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解释: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021/5/953一词多义舍:1.便舍船()

2.屋舍俨然()寻:1.寻向所志()

2.寻病终()乃:1.乃大惊()

2.乃不知有汉()为:1.捕鱼为业()

2.不足为外人道也()出:1.不复出焉()

2.既出,得其船()丢下,离开房屋找不久于是,就竟然当作对,向离开出来课堂检测2021/5/954

古—今—芳草鲜美鲜艳美丽食品的味道好古—今—率妻子邑人阡陌交通古—今—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交错相通指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今异义隐隐约约,见不真切好像古—今—仿佛若有光2021/5/955

一、填空: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自号(),谥号“()”。()时著名诗人。2、课文以()为线索,写渔人()、()、

()、()

、()桃花源的情形。3、用原文语句作答:(1)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4)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5)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