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目录TOC\o"1-2"\h\z第一章总论 1一、项目提要 1二、结论与建议 5三、编制依据 7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8一、项目建设背景 8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第三章市场需求预测 14一、粮食市场供求现状 14二、市场预测 16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19一、建设单位情况 19二、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23第五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25一、建设规模确定原则和依据 25二、建设规模 26三、服务种类 26第六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28一、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28二、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 29三、主要资源与基础设施条件 29四、项目区粮田基本状况 32五、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4第七章农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36一、农艺技术方案 36二、设备选型 48第八章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50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 50二、项目建设目标 51三、总体思路与布局 53四、项目建设内容 53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58一、环境保护 58二、安全生产 59第十章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61一、建设期组织管理 61二、建成后运行管理 63三、项目实施进度 64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66一、投资估算 66二、资金来源 69三、资金使用计划 69第十二章效益分析 71一、经济效益 71二、社会效益 71三、生态效益 72第十三章招标方案 73一、编制依据 73二、招标范围 73三、招标组织形式 73四、招标方式 74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76一、综合评价 76二、结论意见 77三、问题与建议 77附件 79PAGE106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提要1、项目名称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江西省南昌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主管单位江西省农业厅3、建设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项目由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发出(特急)《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规划》批准的484个县(场)范围内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实施2009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着力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第三部分提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南昌县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装备项目》的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已初显成效。2006年-2007年又实施完成了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该县是江西省最大的产粮县,国土总面积240万亩,耕地面积10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3.6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7%。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79.1万亩,平均亩产粮食437公斤,总产粮食78.2万吨,提供商品粮62.5万吨,商品率79.9%。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249公斤,全县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2522公斤。该县优质水稻生产基础条件好,服务能力强,增产潜力大,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根据《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特急),南昌县符合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2009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申报条件并具有明显的实施优势,江西省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决定申报《江西省南昌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5、建设地点项目实施地点选择在南昌县粮食主产区的三个片区实施,即泾口、塘南和黄马三个连片区内的21个单元区(村),建设标准粮田面积3万亩;配肥站建设地南昌县小兰工业园金沙三路。6、建设规模标准粮田建设规模3万亩,集中安排在泾口、塘南和黄马三个片区实施,其中泾口片区13300亩(含核心示范田100亩),塘南片区9700亩,黄马片区7000亩(含核心示范田100亩)。7、工艺技术方案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田间排灌沟渠、道路建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深耕深松、有机肥料(包括秸秆、厩肥、堆肥、人畜粪尿等)积制与应用技术,共生固氮(绿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田间土壤采样、实验室检测、配方设计、专用肥生产和定点施用)技术的使用,改善施肥结构和方法,构建稻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确保农作物优质、高产和高效益。8、主要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地力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其中3万亩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包括修建田间机耕道、修排灌沟渠(护坡)和机耕桥(涵管)配套设施,田间排灌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由于南昌县第一期标准粮田项目未能建设配肥站,本次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肥站车间、仓库建设、添置少量化验设备;地力建设包括土地平整、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平衡施肥等内容作为本项目配套保障措施不计入投资额。9、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总投资900万元,其中配肥站建设投资36万元,田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9.2万元,化验仪器设备1套投资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7.8万元,基本预备费42万元。土地平整、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平衡施肥等内容由项目建设单位进行,不计投资。10、资金来源根据《通知》要求,标准粮田建设投资采取“中央定额投资、地方定额配套、不足基层自筹解决”的方式,每亩中央投资200元,地方配套100元,本项目按3万亩规模计算,固定资产总投资900万元,申请中央投资600万元、地方配套投资300万元。11、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即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2008年7月至2008年底进行项目申报前期工作,2011年投入正常运行。12、经济和社会效益(1)项目建成后,3万亩标准粮田年水稻播种面积5.7万亩;可年产优质原粮2565万公斤,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水稻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科学种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通过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的实施,预计至2011年,项目区内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单产水平提高10%以上,达到450公斤左右,比项目实施前提高41公斤,3万亩标准粮田可增产优质原粮233.7万公斤,农民收益增加397.29万元,全县稻谷总产稳定在75万吨以上,对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产生巨大作用。(3)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农田生产条件改善、地力提高0.5个等级。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指标田块形状格田田地连片,亩≥500地下水位,cm≥80耕层厚度,cm≥20障碍因子基本排除(旱、涝、浅、冷、烂、瘦、酸、锈、污等)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3.58%碱解氮172.0mg/kg全氮0.20%速效K2O97.90mg/kg速效P2O551.3mg/kg酸碱度,PH值5.74耕层质地砂、粘、适中(轻壤—重壤)肥料利用率提高10%排灌工程排灌设施排、灌、沟、渠、提灌站(机、电)配套齐全排灌水标准田间水利用系数≥0.95、渠系水利用系数≥0.75、灌溉防洪排涝≥20年一遇水利系数≥0.70、防旱≥20年一遇田间工程机耕道路面硬化宽3米,机耕桥载重4吨以上水稻播面亩产Kg/亩≥450标准粮田建设规模3万亩固定资产总投资9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6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00万元二、结论与建议1、综合评价本项目通过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培育基础地力,加强质量监控及其配套集成技术普及和应用,使项目区耕地达到高产稳产粮田标准。项目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南昌县是国家第一批商品粮基地,是江西省第一产粮大县,属江南粮食优势产区。200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80.75万亩,平均亩产粮食444公斤,总产粮食80.3万吨,提供商品粮70万吨,商品率79.9%。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1249公斤,全县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2522公斤。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具有优越生产条件和自然资源,通过粮田基础设施、地力培肥、普及和应用配套集成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选用先进、实用设备、建立地力监控体系,指导平衡施肥,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2、结论意见⑴本项目3万亩标准粮田有利于发挥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综合效益,符合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符合《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和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要求,投资方向正确。⑵项目建设地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优越,粮食生产基础扎实,技术力量雄厚,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社会经济条件较好,财政有保障。建立标准化粮田,向农民及时提供最新的品种信息,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新的增长点,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⑶项目运行应用技术先进可靠,选用设备仪器符合先进、实用要求,建设投资符合《通知》控制规模,并得到当地政府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实施项目有保障。综上所述,本建设项目切实可行。3、问题与建议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作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的系统工程,项目承担单位要在当地政府重视和领导下,加强与财政、水利、规划、建设、审计等部门的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计划、资金、材料、技术等同步到位,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项目的实施,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者,建议当地政府做一些过细的引导工作,让农民真正理解到建立标准化粮田,进行科学种植是利国、利民、利已的大事,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业,从而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实施项目打好基础。⑵项目投资额较大,建议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项目实施计划,完善组织体系,按拟定方案进行。本项目实施条件好,希望上级尽快批准实施。三、编制依据1、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特急);2、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3、《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4、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5、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规程;6、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一、项目建设背景1、项目建设的由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发出(特急)《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规划》批准的484个县(场)范围内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实施2009年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着力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第三部分提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江西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几年,江西水稻面积的发展速度和总产增产幅度均居全国前列。南昌县是江西省最大的产粮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80.75万亩,平均亩产粮食444公斤,总产粮食80.3万吨,提供商品粮70万吨,商品率79.9%。土地总面积240万亩,耕地面积10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7%。南昌县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装备项目》的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已初显成效。2006年-2007年又实施完成了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该县是江西省最大的产粮县,国土总面积240万亩,耕地面积10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3.60万亩,该县优质水稻生产基础条件好,服务能力强,增产潜力大,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根据《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特急),南昌县符合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2009年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申报条件并具有明显的实施优势,为此,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江西省南昌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并委托江西三星咨询公司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和环境要求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上要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而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发展农业的永恒主题。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农业粮食工作会议”,要求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是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水稻是南昌县主要的农作物,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0%。加大粮食生产力度,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品质,稳定粮食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十分重大。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粮食产业经历了调减面积、发展优质稻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次大的调整,粮食总产量面临逐年下降态势,而我国人增地减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粮食问题始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南昌县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抓紧抓好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项目,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是《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等行业规划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等纲要性文件,把科技的理念、产业的理念和区域的理念贯穿其中,为我国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自给水平,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增强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促进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本项目建设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主攻单产。采取的措施是着力培肥地力,加大科技含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生产区与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以标准粮田建设为基础,以先进技术集成应用为手段,以资源高效利用为途径,推动优质粮食标准化生产,提高粮田单产水平。通过本项目实施,到2010年末初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粮食生产格局。建设标准粮田3万亩,辐射带动本县形成基本稳定的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水平。同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准粮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现有技术与农业装备集成水平普遍提高,粮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粮食增产的科技贡献水平达到50%以上。3、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总体思路和布局要求,结合规划实施进度,2009年继续实施标准粮田项目建设。本项目以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为核心,开展标准粮田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的要求。4、是地区或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的要求江西省是全国水稻生产优势区域规划区,具有相当优越的自然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南昌县有着丰富资源,是水稻生产的优势产区。一是,辽阔的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79.26万亩,耕地面积10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7%;二是,丰富温光资源。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之滨,属赣抚平原灌区。日照充沛,无霜期长,属双季水稻连作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6℃,≥10℃的有效积温5580℃,无霜期277天,年平均降雨量1596毫米,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十分适宜水稻的种植;三是,肥沃的土壤资源。全县水田平均有机质含量3.11%、全氮0.18%、碱解氮138.82PPM、速效磷21ppm、速效钾82.7ppm;四是,优良的环境资源。通过环境监测,至2006年,全县有84.3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空气、灌溉用水均达到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要求。南昌县、乡、村各级十分重视水稻生产,重视粮田的保护。全县划定了19个基本农田保护区、324个基本农田保护片、3451个基本农田保护块,201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0.12万亩,保护率89.2%。为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南昌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高于、三不变、三强化、三增加”的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去年,确保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确保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继续实行取消农业税,继续实行取消农业特产税,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确保三项政策不变。强化粮食直补力度,相应提高补贴标准;强化良种补贴和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强化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投入;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化肥储备制度,保证化肥供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本项目建设3万亩标准粮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能有效增强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南昌县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符合当地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5、是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需要水稻生产是南昌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常年粮食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80%左右,占农业总产值30%左右,占农民收入25%左右,粮食生产在农民增收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而水稻占粮食产值的98%以上,基本左右整个粮食生产形势。耕地是农民增收的物质载体,提高耕地质量,首先必须加强标准粮田建设。通过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抗旱防涝、保护生态、提高效率、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通过改良培肥地力,逐步遏制粮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生态恶化的趋势;通过粮田质量监控,科学维护标准粮田,保证其发挥长远的效益,为农业增效、农业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6、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南昌县农田基本建设大部分年代已久,设施设计标准不高,水闸、涵管年久失修,沟渠过窄且淤塞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农田土壤肥料流失,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作物抗灾减灾。迫切需要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标准粮田,从而达到粮田标准化、布局区域化、操作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现代化的要求,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本项目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发挥稻田养分闭式循环功效,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良种和农业优良技术增产潜能,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市场需求预测一、粮食市场供求现状1、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与食品结构的变化,世界稻谷消耗量历年递增。而稻谷收获面积、总产量却呈递减趋势,直接导致每年世界稻谷库存量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预计,未来40年,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粮食短缺问题,现在世界150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能自给和发展较快的国家仅占14.6%,其他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缺粮状态。我国是世界第一稻谷生产大国,其总产量在2亿吨左右,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之一,我国自90年代起谷物产量就居世界首位,是填补供需缺口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国稻米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2、国内市场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人口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人均粮食只有180公斤(发达国家人均达400公斤)。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6亿。若人均占有粮食按400公斤计算,粮食总需求为6.4亿吨,粮食供需还存在缺口。2006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粮食总产量49746万吨,比上年增长2.8%,2007年粮食总产量50150万吨,比上年增长0.7%。前些年,由于我国部分产粮区在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和城镇建设占用基本耕地,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给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与此相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减弱、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机械化装备水平落后等方面。在标准粮田建设方面,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欠账严重,我国粮田地力衰退、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比70年代增加了74.3%;农田成灾率由1998年的54%上升到2000年的60%。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启动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但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业部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2010年将基本完成2亿亩中低产田改造;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建成标准粮田1.5亿亩。3、省内市场2007年,国家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一减三补及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江西省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全省粮食总产从2003年的145亿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180亿公斤,2005年又上升到185.4亿公斤,2007年江西省粮食总产190.4亿公斤,比上年增产0.7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据农业统计资料,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419万亩,其中早稻2103万亩,中稻629万亩,二晚2206万亩;粮食总产量370.8亿斤,其中早稻145亿斤,中稻50亿斤,二晚160亿斤。按照农业部门的意见,2008年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低于200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400万亩,其中早稻2100万亩,中稻600万亩,二晚2200万亩;粮食总产保持上年水平,力争375亿斤。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发生逆转。江西省粮食市场价格在2004年3月创历史新高后,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粮食产不足需矛盾大为缓解,市场价格走势趋于平稳。4、区域市场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80.75万亩,平均亩产粮食444公斤,总产粮食80.3万吨,提供商品粮70万吨,商品率79.9%。稻谷销售除本县自销外,主要供应省城南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近年来,这些地区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粮食生产总量不断调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特别是优质稻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粮食已经出现了短缺,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东部沿海市场稻谷的市场容量已达到2000万吨以上,其中上海市按目前生产状况,粮食缺口400万吨,浙江省每年需从我省调入50万吨优质早稻;福建省人平耕地0.54亩,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半,粮食不能自给;广东省粮食产量1700万吨,自给率不到50%。二、市场预测1、生产规模与价格分析按照《通知》建设及投资规模,每个县(场)标准粮田建设规模为3万亩,本项目建设前2006年每亩产量818公斤(早晚季),建成后粮食产量按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业部标准,1个等级产量差100kg/亩),项目区粮食亩产计划提高10%,总增产量达到245.4万公斤,按现行价每公斤1.7元计算,比无项目期增加产值417.7万元。2、市场供求预测我国稻谷生产销售面临以下三个趋势:一是今后几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一时难以扭转,用于水稻播种的面积还会小幅减少,在科技没有大的突破前提下,稻谷生产能力很难保持稳定,二是今后人口增加的趋势不会逆转,优质稻谷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三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产业转移加快及人口不断增加,该地区的粮食自给率会进一步下降。这一减二增的趋势,决定了本项目产品优质稻的市场前景广阔。3、市场风险(1)市场机制不完善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市场需求很大,但目前我国粮食市场发育仍然不太成熟,粮食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市场价格波动不能充分反映供求关系,市场机制不完善对本项目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产生一定的影响。(2)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存在着地域差别和城乡差别,导致粮食市场的发展不平衡,目前沿海地区的粮食市场较为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及边远地区的粮食市场发育水平较低-粮食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可能会影响本项目产品市场的拓展和盈利水平的提高。(3)加入WTO后国外粮食产品的进入使竞争加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方面有利于本项目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外粮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虽然粮食行业作为基础产业,国家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但国外产品的进入会占领一部分中国市场,可能会限制本项目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对本项目产品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4)项目实施风险由于本项目周期较长,加之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市场需求变化大和项目运行管理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运行管理风险等问题。4、市场风险对策加入WTO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正逐步发育成熟,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这将为本项目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本项目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品质和功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针对项目实施风险,一要增强项目参与者(受益者)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分析预测能力和降低风险的运作处理能力;二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的作用,积极采用咨询专家的合理化建议;三要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科学的做好项目建设的工程设计和质量保障工作;四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情况一、建设单位情况1、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建设单位名称:江西省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县莲塘镇斗柏路215号,邮编330200成立时间:1983年5月经济性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李和平大专学历农学专业2、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主要业务范围:负责全县农业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开展相应技术培训、科技成果申报、项目管理实施和技术承包;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农田环保监测等管理和服务工作。业务能力:具备组织实施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组织科技项目管理实施和技术承包、开展土壤肥料水资源监测、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植物检疫工作,服务能力。3、人员及其构成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在岗在编职工人数33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7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员8人,技术工人7人,农工6人。该中心管理机构健全,下设粮油生产管理站、土肥站、植保站、科教信息站。法定代表人李和平,大专学历,农学专业。主要技术人员基本情况与业绩熊多根:粮油生产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本科学历,农学专业,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主持完成了“水稻抛秧大面积示范推广”等农业部、科技部、省、市农业科技推广项目30余项,先后获部、省、市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南昌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获江西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三等奖一项;省农业技术改进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公开发表《二晚抛秧技术初探》等学术论文10余篇。撰写了《早稻抛秧技术》等技术资料50余篇。多次获农业部、省、市农业部门先进工作个人奖励和县劳动模范、优秀科技人才称号;被授予南昌市农村突出贡献人才、南昌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称号。万美莲: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大专学历,农学专业。主持完成《南昌市三百万亩水稻专用肥推广应用》、《平衡配套施肥试验点》、《江西近年来农田肥力变化的研究》等省、部级项目。撰写了具有学术见解论文五篇。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二项、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技术改进奖二等奖二项、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万新民:植保站长,高级农艺师,大专学历,从事植保工作。先后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二项;江西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江西省星火科技奖三等奖一项;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二等奖;三等奖一项;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中国植物保护协会联合表彰的“大功臣”应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先进工作者;获国家农业部“植保技术与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二次。余玉平土肥站长高级农艺师大专学历农学专业熊轶群高级农艺师本科学历农学专业谢志坚农艺师本科学历农学专业胡友发助理农艺师本科学历农学专业彭玲助理农艺师本科学历农学专业万三流农艺师大学学历农学专业4、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及获奖情况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农业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的职能机构,近年来完成了多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并开展项目管理、实施、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土壤肥料、地力监测、管理、服务,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组织实施《BB肥在水稻上应用与推广》、《江西近年来农田肥力变化和研究》、《早稻轻型栽培技术推广》、《水稻抛秧大面积示范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南昌市三百亩水稻专用肥推广应用》等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国家、省、市政府和部门的肯定,并总结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实施的经验。主要技术成果获奖情况:《水稻抛秧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获1999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推广》项目获2000年度南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BB肥在水稻上应用与推广》项目1999年度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江西近年来农田肥力变化和研究》项目2001年度获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和南昌市兴赣杯竟赛二等奖;《早稻轻型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度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南昌市三百亩水稻专用肥推广应用》项目1997年度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避洪抗灾高产高效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水稻直播轻型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5、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情况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初步健全,有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扭带、乡镇农技站、村农技员、科技示范户为一体的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都建有一定的办公场所、建筑设施,库量和少量简易土壤养分速测及种子检测仪器,只要进行部分配套,就可承担起项目的实施工作。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如下:万分之一光学读数分析天平2台,火焰光度计1台,581光电比色计2台,酸度计2台,红外线消煮炉1台,电热恒温干燥箱2台,电热恒温培养箱2台,叶面积分析仪1台,真空干燥箱1台,微电脑氮磷钾浓度分析仪1台,百分之一天平2台,土样处理磨土机1台,测PH值搅拌机1台,72型分光光度计1台,茂福炉(测全钾用)1台,恒温水溶振荡机1台,工作电脑4台,复印机1台,工作车辆1部。6、固定资产与财务状况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房屋总面积742.04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培训楼、化验楼各一栋。现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49.34万元。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及项目专项经费等。2007年总收入550.5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87.7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51.87万元,拨入专款310万元;年总支出242.9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支出0.52元,事业支出242.4万元。资产总额633.55万元,负债总额22.31万元,拨入550.55万元,净资产总额60.64万元。现有房屋资产情况表名称结构面积(m2)名称结构面积(m2)店面砖混237.6培训楼1587.89办公楼1215.5仓库(东2栋)砖木307.56宿舍1863.01仓库(西2栋)303.0宿舍2776.33仓库(五金)92.3发电间81.78仓库(电工)64.24化验楼301.31厨房32.0食堂445.4平房289.22礼堂476.28简易房109.26浴室105.3抽水机房47.81厕所55.8配电间220.7配电间159.74合计7472.04二、技术依托单位情况本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为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拥有办公、化验楼总面积2680m2,拥有各种仪器设备100台(件、套),价值170万元,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省级检测单位。该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2人。技术人员具有较扎实的分析检测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素质较高,事业心强。目前该站承担的检测项目有肥料、土壤常规理化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田水质、土壤环境污染物、植株养分等六大类,共计239个参数,年平均检验业务达6000项次以上。近年来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高化肥利用率”、“百县千村平衡施肥技术示范”、“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土配方施肥、绿肥高产示范、BB肥在水稻上应用、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第五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一、建设规模确定原则和依据江西省南昌县标准粮田建设规模确定的依据是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特急),以及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等。同时依据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扶强补弱,坚持三个原则。1、充分利用自然降雨的原则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596mm(1046~2273.6mm),分布不匀,其中4-7月(正是早稻生长季节)降雨量达911.8mm,为早稻生产提供了充裕的水资源;7-11月(晚稻生长季节)降雨量为463.2mm,虽然天然降水难以满足水稻对水的需求,但赣江,抚河、清丰山溪三河将上游自然降水带到了项目区,另有全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都为项目区的水稻生产,提供了丰厚的水资源。2、缓解区域灌溉水资源压力的原则项目区是建设双季稻标准粮田,按照水稻需水量,水稻一季亩产400~500kg,早稻需水量为620.7~815.6mm,日平均耗水7.9mm;晚稻为479.9~645.7mm,日平均耗水6.9mm,虽然项目区降雨量充沛,但因分配不均,尤其是7~11月,雨量偏少,甚至出现连续的“伏旱”和“秋旱”,但是项目区上有赣抚平原灌区的供水,下濒鄱阳湖,东邻抚河,还有76条河港,15个湖泊,1.7万个池塘。其双季稻田用水十分充裕,完全可满足两季水稻生长需水。像2003年全省遭遇“伏旱”连“秋旱”的历史罕见旱灾,通过抗旱,南昌县99.8%的水稻,都得到了灌溉。3、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体系优势的原则项目建设单位—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队伍,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占60%。全县各乡(镇)均有农技站,村有农技员,各村并建有示范点,他们与种粮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紧密的生产、科技、信息网络,这种配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项目的顺利建设、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人才保障。二、建设规模按照《通知》要求标准粮田建设规模为3万亩,集中安排在泾口、塘南和黄马三个连片乡(镇)实施,其中泾口乡13300亩(含核心示范田100亩),塘南镇9700亩,黄马乡7000亩(含核心示范田100亩)(附表)。三、服务种类本项目建成后,双季稻谷产量达882.2公斤/亩,3万亩标准粮田,水稻播种面积5.7亩(晚稻秧田0.3万亩)总产达到2565万公斤,其中:泾口片区13300亩,总产达到1062万公斤;塘南片区9700亩,总产达到828万公斤;黄马片区7000亩,总产达到585万公斤。稻田土耕层厚20cm;有机肥还田量1500公斤/亩,冬季绿肥覆盖率项目区达80%(3.2万亩),测土配方专用肥覆盖率项目区达95%(即达3.8万亩),项目区稻田土耕层养分分别达到:有机质3.58%,全氮0.20%,碱解氮172.0mg/kg,速效P2O551.3mg/kg;速效K2O97.90mg/kg,PH值5.74。主要服务项目为:1、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提供技术培训(1)培肥地力的意义和方法;(2)测土配方施肥的必要性和方法;(3)绿肥、水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3、为项目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专用肥料和施用技术等。第六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一、项目建设地点选择1、选址原则与要求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发出《关于做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特急),以及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在粮食主产区选择基础条件好,服务能力强,增产潜力大,水源和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完善,农机基础条件好,农田质量达中上水平,属基本农田保护区,30-50年内不转为非农田的田块进行标准粮田建设。2、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按照以上原则和要求选择在基础条件好、连片的泾口、塘南和黄马三个项目区实施,其中泾口片区包括9个单元区(村):泾口、大浦、后房、康庄、辕门、东阳、北山、小莲、山头。塘南片区包括6个单元区(村):塘南、蔡家、联合、后溪、刘城、三洞。黄马片区包括6个单元区(村):桃源、廖坊、郝家、岭前、上洛、梁西。建设标准粮田面积3万亩;每个项目片区建设核心示范田100亩;配肥站设在南昌县小兰工业园金沙三路。3、建设总用地规模标准粮田建设规模3万亩,集中安排在泾口、塘南和黄马三个连片乡(镇)实施,其中泾口片区13300亩,塘南片区9700亩,黄马片区7000亩(三个片区均含核心示范田100亩)。二、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抚河下游,地处省会城市南昌市,辐射面广;距昌北机场45公里;南邻320国道,105国道、温原高速、乐温高速、昌峡公路、京九铁路穿境而过。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网络齐全,通讯快捷,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较完备。项目区属抚河赣抚平原灌区,土壤肥沃,属双季水稻连作区。全县国土面积1600平方公里,其中94%为赣抚冲积平原;下辖16个乡镇,255个村委会;现有人口90.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35万人,农村劳动力32.51万人;实有耕地面积10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3.6万亩。2、自然条件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17.6℃,≥10℃的有效积温5580℃,无霜期277天,年日照时间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96毫米,且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在地表5-7米,日井涌流量1000-3000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滨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3.11%、全氮0.18%、碱解氮138.82PPM、速效磷21ppm、速效钾82.7ppm。土壤肥沃、质地良好,适宜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和商品粮基地之一。三、主要资源与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区所在地的泾口、塘南、黄马三个片区排灌设施,装机1000千瓦以上的电力排灌站49座,装机180台,总容量65460千瓦。其中:灌溉站11座,装机21台,总容量1330千瓦;排灌结合站28座,装机127台,总容量16940千瓦;灌溉站10座,装机32台,总容量7645千瓦。该区属红旗,长乐二大防洪体系,圩堤可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控制面积31.59万亩,保护率94.16%。项目区总建设面积3万亩,涉及农户11161户,人口47873人,劳动力25065人;排灌沟渠总长35710米;农业生产机械65460台,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100台、手扶拖拉机451台、耕整机1193台、水稻脱粒机773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台、小型灌溉机械2892台、水稻抛秧机12台。农业生产机械总动力58445千瓦;现有机耕道总长58950米。各项目片区及各单元区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见下表:南昌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片区基本情况项目片区建设面积(亩)基本情况基础现状农户(户)人口(人)劳动力(个)排灌沟渠总长(米)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机耕道总长(米)泾口13300440719679970012790257806400塘南7000302410603584412650267505800黄马70003024106035844102701293046750合计30000111614787325065357106546058950项目片区各单元区基本情况表项目片区单元区建设面积(亩)基本情况农户(户)人口(人)劳动力(个)泾口片区泾口100069226201321大浦200059223511449后房100052822481082康庄100061832121482辕门10003121802738东阳33004861920870北山10003941985889小莲20003601845862山头100042516961007小计133004407196799700塘南片区塘南100053025301160蔡家100062227901576联合17003681622945唐溪100056126601350刘城100048024701123三洞4000116955193367小计97003730175919521黄马片区桃源1000270988301廖坊1000156801267郝家50098516205岭前8006032458950上洛6004211438680梁西10004781424956剑霞100050115081500高田11004971470985小计70003024106035844四、项目区粮田基本状况1、土壤养分现状据统计资料,南昌县稻田强酸性土壤及酸性土壤占77.1%,微酸性土壤占19.8%,中性土壤仅占3.1%。南昌县水稻土耕层养分状况类别有机质(%)全氮(%)碱解氮(mg/kg)速效P2O5(mg/kg)速效K2O(mg/kg)PH潮砂泥田2.820.163141.937.64103.65.27黄泥田3.370.178140.633.1467.675.59红砂泥田2.580.144118.840.882.55.07缮泥田3.750.185146.832.1490.185.09麻砂泥田3.020.162139.627.7968.754.93黄砂泥田3.270.176137.641.7368.174.86湖泥田3.000.17148.535.5171.305.05紫色泥田2.470.139117.514.1895.495.17马肝泥田2.320.164141.815.780.596.62石灰泥田3.90.27320616.93127.66.00锈水田1.310.13114.334.1452.124.82项目区水稻土耕层养分状况类别有机质(%)全氮(%)碱解氮(mg/kg)速效P2O5(mg/kg)速效K2O(mg/kg)PH项目区3.250.182156.446.6589.015.222、水资源供需平衡现状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江西省南昌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双季水稻用水技术,结合多年来试验结果,对南昌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区泾口、塘南、黄马的30多个单元区的双季水稻灌溉用水技术平衡方案评估报告如下:1、水稻需水量:水稻亩产400-500公斤的需水量早稻为620.7-815.5mm,日平均耗水量7.9mm;晚稻为479.9-645.7mm,日平均耗水量6.9mm。其中早稻的腾发量和地下渗透量分别为322.6-484.8mm和107.7-160.9mm;晚稻分别为494.7-676.4mm和81.2-187.0mm。2、水稻灌溉用水量:水稻亩产400-500公斤的灌溉用水量早稻为163.55m3左右,晚稻为284.24m3、水资源量:(1046.2-2273.6mm)。其中早稻生产期(4-7月)为911.8mm,晚稻(7-11月)为463.2mm。境外流入量:赣江、抚河、清丰山三大河流常年入境迳流量达872.9亿m3;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常年引水流量为69.7m3/秒;另有鄱阳湖倒灌水。境内蓄水量:全县有河港76条,湖泊15个,池塘17655个,沟沥158条和鄱阳湖较大面积的蓄水能力。境内地下水层厚5.1-62米,涌水量为26万吨/日左右。南昌县特枯水年份蓄、引、提水量为9.3亿m3,其中农业用水8.3亿m3,占89%,包括水库蓄水0.1亿m3、引水6.4亿m3、提水2.8亿m3。南昌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9.4%。其中流灌面积23.8%、提灌面积76.2%。全县排灌机械3855台,总动力115176千瓦。综上所述,南昌县水资源十分丰富,大面积水稻田用水有保障。项目区泾口、塘南、黄马的30个单元,上有赣抚平原灌区的供水,下濒鄱阳湖,东邻抚河,其双季稻田用水十分充裕,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水。2003年,南昌县遭遇“伏旱”连“秋旱”(从当年6月27日至次年开春)的历史罕见旱灾,通过抗旱,全县99.8%水稻得到了用水。五、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1、政府政策支持南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粮农收入的增长。2002-2006年,全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达62142万元,其中支农资金12246万元、水利基本建设投资45671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4225万元。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防止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该县建立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了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有效地遏止了乱征滥用耕地的现象。同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2、项目区农技推广力量雄厚项目承担单位南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7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人员8人,具有对该项目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的能力。项目区三个乡镇农技推广站共有农技人员35人,村农民技术员78人,可以承担项目区范围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任务。全县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初步健全,拥有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为主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扭带、乡镇农技站、村农技员、科技示范户为一体的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项目的实施能够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3、环境互适性分析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之滨,属赣抚平原灌区。土壤肥沃,日照充沛,无霜期长,属双季水稻连作区本项目建设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主,如农田改造、修建排灌系统等,有利于提高抗旱排涝能力,节约生产用水,减少水土流失。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地力建设,有利于优化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既可减轻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提升水稻产量。实施本项目可使当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第七章农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一、农艺技术方案1、农艺技术选择的原则(1)充分利用项目区农田基础条件和自然优势条件的原则;(2)充分发挥本地区农业技术体系优势的原则;(3)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遵守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法规和基本农田建设法规的原则。2、农艺技术选择的依据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国家对标准粮田规定中有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参数标准和国家制定的土壤、肥料、稻米品质、环境监测测试标准及技术要求,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规律配制作物专用肥,平衡作物生长所需营养,推广应用平衡施肥、农作物高产栽培、复种轮作、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综合农业技术。3、农艺技术来源本项目地力建设和水稻种植技术,来源于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各有关农业大专院校和项目承担单位技术人员多年学习培训、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技术积累。4、农艺技术方案(1)农田建设粮田规格化,田块方整;田间贡耕道以沙石路面为主;完善排灌设施,排灌分家,消灭串灌漫灌。特别是渠道边沿的冷水田,要开深沟,排渍水,解决部分地区的土壤湿害和渍害。排灌渠系中,排洪渠、主灌渠、支渠以水泥明沟为主,毛渠采用U型槽或土渠为主。(2)地力建设为达到耕地地力建设目标的要求,地力建设中拟采用以下一些农业技术作为项目建设配套保障措施:①秸秆还田农作物的秸秆是宝贵生物资源。将农作物的秸秆还田,既可以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达到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同时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投入,增加种植业的收入;还可以减轻秸秆焚烧、丢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A、秸秆直接还田的技术要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法有多种,其中直接还田方法由于易被人们掌握,目前仍被广泛应用。秸秆直接还田,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应掌握以下还田技术要点:a、合理确定(掌握)用量。双季稻田秸秆还田用量确定,应根据当地农田土壤而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后茬作物栽插间隔时间长短。土壤土质较好,肥力水平较高,离后茬作物栽插时间的较长,秸秆还田的用量可多些,反之,还田用量不宜多。根据本项目实施地力建设目标的要求,实施秸秆还田,采用以下用量:新鲜秸秆还田用量以400-450kg/亩为妥,不少于200-250kg/亩;若用风干秸秆还田应控制在200-300kg/亩;新鲜秸秆用量也不宜超过500kg/亩。b、掌握还田时间。双季稻田早稻收割后,宜及时将新鲜稻草处理,尽快趁新鲜稻草未失水之前将其耕埋于土壤中。若新鲜稻草失水后再埋入土中,会增加其腐解难度。c、合理深埋。埋得过深,不利于分解,埋得过浅,可能造成秸秆露头。因此,掌握好耕埋的深度,达到有利于秸秆腐解,又不秸秆露头,耕埋深度宜埋在10-12cm土层中。B、秸秆直接还田的具体操作a、将新鲜秸秆用机械或人工切碎,切成20-25cm左右的秸秆,均匀撒入田中;b、撒施秸秆后,有条件情况下,撒入25-30kg/亩石灰在秸秆上;c、待秸秆软化后,立即将秸秆耕埋于土层中。C、秸秆还田其他方法a、高产田块,可采用稻草田头堆沤腐熟,或利用生物菌剂快速堆腐后再翻埋入田;b、有条件的村或种粮大户,可利用沼气发酵技术,产生沼气池肥用作还田;c、利用秸秆喂牛垫栏与猪、牛粪尿混合,生产有机肥料后还田等。②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包括人畜粪尿、猪、牛、羊栏粪尿、垃圾、塘河泥、饼肥以及绿肥。A、有机肥料的特点与无机肥料(化肥)相比较,有机肥料主要有以下特点:a、含农作物所需的养分全面。除含有N、P、K三要素外,还含有Ca、Mg等中量营养元素和水稻所需的各种微量营养元素;b、有机肥料大多数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施用后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c、有机肥料供肥稳而长,副作用小,对生产无公害粮食有利;d、有机肥料来源广。可就地取材,就地积制,就地施用,节约生产成本,增产增收。由于有机肥料施用既可改土,又可供给作物养分,因此,为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生产绿色大米,应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料,最好做到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B、有机肥料的施用a、作基肥施用。有机肥料尤其是未腐熟的有机肥料都用作基肥。腐熟了的人粪尿也可以作追肥,但追施宜早不宜晚。水稻秧苗栽插返青后,耘第一次禾时就应追施,结合耕田进行。b、及时耕埋。有机肥料作基肥,先将腐熟或半熟的有机肥料均匀撒入田里,及时将施用的有机肥料耕埋。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施用前最好先堆沤腐熟,待半腐熟或腐熟后再作基肥。③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土壤测试,及时掌握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状况的前提下,根据作物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以及生产条件等因素,实行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启用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其计算公式为:化肥(养分)用量=(目标产量÷100)×作物单位吸收量×(1-土壤贡献率-有机肥当季贡献率)÷肥料当季利用率×养分丰缺调整系数。A、土壤测试。采集土样。按不同土壤类型划分单元取样,测定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指标。并将测定结果登记造册,输入微机,建立了土壤数据库。B、田间试验。按《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要求,项目区安排田间肥料效应小区试验,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通过试验建立不同施肥分区主要作物的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确定作物合理施肥品种和数量,基肥、追肥分配比例,最佳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为配方设计和施肥指导提供依据。C、配方设计。组织有关专家,汇总分析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结果,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等差异性,合理划分施肥类型区。审核测土配方施肥参数,建立施肥模型,分区域制定肥料配方。D、配方校正。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减少配方肥大面积应用的风险,在每个施肥分区单元的稻田中设置测土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空白对照三个处理的校正试验,对比测土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验证和完善肥料配方,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E、推广配方。依据土壤检测和试验示范及调查结果,为农民提供配方施肥建议卡。同时,大力推广“玉露牌”配方肥料。F、组织示范。项目区要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并组织对比,树立样板,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引导农民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G、指导服务。根据土壤测定结果,向农户印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水平。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明白纸、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民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能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知识。H、效果评价。通过对项目区施肥效益和土壤肥力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获得农民反馈的信息,对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I、技术研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测试、肥料配方、数据处理、专家咨询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完善应用于项目区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有关参数,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3)农田养分平衡测算A、农田养分的支出a、水稻养分消耗量作物收获物形成100kg产量消耗养分量(kg)N∶P2O5∶K2ONP2O5水稻谷粒2.00.92.21∶0.45∶1.1b、农田养分淋失稻田渗漏水、径流损失养分与种子、雨水、灌溉水等带入的养分相当。B、农田养分的来源a、化肥:合理施肥,特别是减磷、节氮,促进钾氮再循环。b、有机肥料:进入农田的有机物质一类为自然归还量(包括根茬、落花、落叶及根分泌物等);另一类为人工施入量(包括秸秆、厩肥、堆肥、人畜粪尿、绿肥等)。c、共生固氮:是农田氮素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是绿肥紫云英,自生固氮一般按30-45kg/hm2计算。只计算固氮部分,其他养分仍由于农田本身提供。动物排泄物养分含量表类别平均每天排泄量kg/头(人)全年排泄量kg/头(人)NP2O5人粪尿1.2-1.5450-5505.40.570.92猪粪尿6-72000-25004.91.35.0牛粪尿19-20.57000-7500405.325.7马粪尿18-196500-700033.85.621.7羊粪尿0.4-0.5140-1802.30.41.1鸡粪0.05-0.07518-251.631.540.85鸭粪0.15-0.17550-631.101.40.62鹅粪0.2-0.2270-800.550.50.95秸秆类氮磷钾、粗有机物和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种类样品数(n)NP2O(%)(%)(%)粗有机物CC/N(%)(%)(%)早稻草191.180.172.3784.037.2632.6∶1晚稻草321.140.141.3685.936.4631.9∶1油菜秆80.730.521.5291.037.0358.2∶1大豆秆101.750.140.8693.176.3043.6∶1甘薯藤111.640.191.1889.633.9120.7∶1西瓜藤52.520.221.7381.348.2520.2∶1*对于本田根茬带入的养分量,一般相当地上秸秆的20%-50%。C、土壤有机质平衡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下限用量为18105kg/1hm2,相当于耕层土量的0.8%。在氮磷钾化肥配合下,双季稻每年每1hm2施有机肥料21000kg,可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D、土壤的酸碱性种植水稻的土壤最适PH值范围为6.5-7.5之间,过酸过碱的土壤对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氨化细菌等活动不利,从而影响氮素及其它养分的转化和供应。E、项目区农田养分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写买树木合同范本
- 2025年浙江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巴彦淖尔c1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
- 代理记账业务合同范本
- 绣花施工方案
- 专属定制鞋合同范本
- 公司收购股合同范例
- 养殖土地借用合同范本
- 分包责任合同范本
- 做餐饮合伙合同范本
- 硬笔书法纸(打直接打印)
- 2024年度-工程造价培训课件全新
-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与功能
- 高中学校工会工作制度
- 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教学
- 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Unit 1 Cultural Heritage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教案)
-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说课王金莉-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 《积极心理学(第3版)》 课件 第10章 感恩
- 陈独秀生平事迹
- 2024年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模拟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 《大学美育》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