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2017苏教版)生态系统2(教学课件)_第1页
高一生物(2017苏教版)生态系统2(教学课件)_第2页
高一生物(2017苏教版)生态系统2(教学课件)_第3页
高一生物(2017苏教版)生态系统2(教学课件)_第4页
高一生物(2017苏教版)生态系统2(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未利用的能量可利用太阳能光合作用生产者

呼吸作用分解者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1.过程:能量流动: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第一页,共21页。第一页,共21页。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析:(1)定量不定时分析:自身呼吸散热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2)定量定时分析:自身呼吸散热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最高营养级没有)(最高营养级没有)第二页,共21页。第二页,共21页。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一般说来,能量传递的平均效率大约为10%。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于体内有机物中下一营养级摄入体内粪便同化为自身能量遗体,残骸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第三页,共21页。第三页,共21页。概念分析: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净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动物的同化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即摄入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不能说蜣螂获得获得了大象的能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被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注:某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同于“尿液”中的能量。前者应归于上一营养级;后者则归于该营养级。第四页,共21页。第四页,共21页。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积累量捕食量未捕食量摄食量未摄入量同化量未同化量分解者第五页,共21页。第五页,共21页。3.归纳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1)能量的输入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特例:如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2)能量的传递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链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大约得到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左右.注:每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第六页,共21页。第六页,共21页。(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应用:尽量缩短食物链充分地利用生产者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用秸秆培育食用菌;利用植物残体生产沼气等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要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借鉴下面的一些措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除草,杀虫.第七页,共21页。第七页,共21页。(1)草原上放养一些牲畜:由于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牧草中的能量,因此放养一些草食性动物,使储存在牧草中的能量经草食性动物流向人类。(2)农田中除草、除虫:田间杂草与农作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会和农作物争夺空间和资源;作物害虫与农作物属于捕食或寄生关系。可见,田间杂草和作物害虫都将导致一部分能量流向对人类无益的部分,因此除草、除虫有助于调整能量的流向,使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第八页,共21页。第八页,共21页。1.能量流动的起点:2.能量流动的途径:3.能量流动的能量形式变化:4.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6.能量传递效率:归纳第九页,共21页。第九页,共21页。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kg,生产者至少增加100kgC.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C第十页,共21页。第十页,共21页。2.(2010·山东卷,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C第十一页,共21页。第十一页,共21页。3.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向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B第十二页,共21页。第十二页,共21页。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第十三页,共21页。第十三页,共21页。物质循环—碳循环注: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第十四页,共21页。第十四页,共21页。1.过程分析:大气中的C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或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C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以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C元素由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注:大气中的CO2的主要来源除上述过程外还有化学燃料的燃烧.归纳: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第十五页,共21页。第十五页,共21页。2.特点:反复循环具有全球性3.温室效应(1)成因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2)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3)缓解措施①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第十六页,共21页。第十六页,共21页。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B第十七页,共21页。第十七页,共21页。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3.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第十八页,共21页。第十八页,共21页。1.稳态的理解"相对稳态"结构的相对稳态: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自我调节:反馈调节功能的相对稳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生态系统稳态及其调节第十九页,共21页。第十九页,共21页。2.反馈调节的种类方式项目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其中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方式。第二十页,共21页。第二十页,共21页。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