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教师从理念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宰”地位慢慢地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充分认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已不再是口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渐渐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在我们看到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也目睹了数学课堂中新理论与传统经验的碰撞中生成的许多问题。因此,从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入手剖析课堂教学、揭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把本学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性的研究》的近期成果以“问题”与“对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一、问题1、“复习”与“情境”进退两难目前,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复习——新课——练习——总结其二:情境——新课——练习——总结其三:复习——情境——新课——练习——总结这三种模式在运用过程中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种模式属于“保守派”,新课程改革以前,我们就一直使用这种模式。而现在课改已经十年了,仍有的教师沿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两方面:第一,上课开始进行枯燥的“复习”和“提审”式的“提问”,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复习铺垫过多,不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探索、和发现的空间。第二种模式则为“改革派”所为,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模式。用新课程理念作支撑来审视,这种模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使用者处理不当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情境”不能为“解决问题”服务,“为了情境而情境”。案例: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师: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大家注意听!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师:说什么了,你们知道吗?生: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师:哪些话重复了?生: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师:对!我们管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叫“循环”。其实,在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变化等。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现象——循环小数(板书课题)……通过以上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创设这个情境只是揭示出了“课题”,虽然也呈现了“文字”的重复现象,但与“小数”的重复现象并没有本身的联系,也没有揭示出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可以说这样的情境就不能为解决问题服务。第三种模式可称为是“中间派”。其表现主要是把前两种模式的开始环节简单相加,上课开始先复习,然后再创设情境,复习和情境彼此孤立。这样做的主要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复习”所包含的弊端之外,由于它比前两种模式增加了一个彼此不相干的环节,这样就多挤占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例如,有的老师在

“复习”和“创设情境”上共占用了18分钟的时间,几乎占去了整节课时间的一半。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预设的练习题也没有全处理。2、小组交流“流于形式”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这样的问题,以前就有很强烈的呼声,在这里重新提起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还很普遍。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满足于每个人说一遍而已,不关注别人的意见,没有真正的交流。案例: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活动(一)按指令操作:各小组搭出一个立体图形活动(二)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形状。生1:我看到的是有两层,上层有一个,下层有三个(正面看)。生2:我看到的是两个正方形,上边一个,下边一个(左侧面看)。生3:我看到的是两层,上层也是一个,下层有三个(后面看)。生4:我看到的是上、下各一个正方形(右侧面)。第4个学生说完后,再就没有人说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说法,不难看出,在表述上有不清楚、不严密的地方。比如:生1、生3的说法没有区别,而实际图形是有区别的。而这样的不清楚的,有问题的说法,却得不到同伴的纠正。这就是交流无实效的明显标志。3、“练习”中的“问题”得不到关注。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比较关注正确答案的揭示。而个别学生错误的做法往往被忽视。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能了解学生的错误认识,就像错误的“根”没有被铲除一样,早晚都会萌发。案例: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师出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

,而正确的结果应该是1/2,当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结果?……应该说,这位老师还是比较负责任的,能够询问谁的没对。但这位老师最终还是没有做到位,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是怎样得出了这个错误结果的,没有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个学生是这样算的:

带分数的分母直接与分数的分子约分了。在刚刚接触带分数与分数相乘时,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应捕捉到这样的错误,并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强调,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其实,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比知道谁对谁错或错误的结果更有意义。

二、对策1、正确处理“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的关系“复习”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回顾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其二,分散新知识学习的难点,以免用到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卡壳。实际上,如果学习新知确实用到以前学到的、很长时间没有接触的、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做一些回顾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复习的方式,不能以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代价。如果是为了第二个目的,“分散难点”,使课堂“顺畅”,给学生搭建过多的“台阶”是不可取的。至于“创设情境”,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问题,让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建立教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了“情境”也就没有了“数学化”的“根”。所以说,由“情境”进入新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不能偏离数学主题,不能只在“有趣”上下功夫,不能只作为“课题”的引子。其实,好的情境应该具备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二是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三是生成数学问题。我们倡导“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整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摒弃彼此孤立同时出现在一节课上。例如,前边提到的《循环小数》的案例,教材给的情境图是:老师可以增加一个信息:“李刚100米跑了12.8秒”。先引导学生计算“李刚平均每秒跑多少米?”而计算方法100÷12.8这正是已学过的知识。当学生计算出结果7.8125后,再出示第二条信息:“王鹏400米只跑了75秒!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让学生再计算400÷75,由于有了100÷12.8的计算作铺垫,学生计算400÷75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这道题却永远除不完,这就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研究“这道题的商到底应该是多少?”这个小数的特点上来。其实,让学生计算100÷12.8=7.8125(米)不仅是在“复习铺垫”,这个题的结果7.8125与下一个题400÷75=5.333…的结果正是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鲜明对比,它们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联系的。这样的“复习”与“情境”的融合就是有价值的。另外,好的情境应该是简捷、生动的,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更多的时间。最好在5分钟内完成。2、强化小强交流的“互动性”若想学生在小组内有真正的交流,老师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

选择有交流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不起来,多数原因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交流的价值,学生没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难度”个人难以完成的;“有分歧”难以统一的;或是“有多种答案”开放性的问题。第二,

老师对交流的指导要到位。这里说的“到位”,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不仅要有指导,而且指导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上(包括:程序、交流的语气等)。例如:老师在小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导性的要求:(1)每个同学都要注意听一听小组同学谁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哪一点不一样?你听懂同学的想法了吗?他的想法正确吗?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你能给他提出什么建议?(2)归纳一下你们组的想法,想一想该怎么说给全班同学听?第三,

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小组交流状态不好的班级,大多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没有评价的。这样就难调动学生积极地合作。老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组内的积极合作。在组间评价中,强化组内合作意识。3、关注“练习”时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认知的疑惑点,对知识掌握混淆点,正是老师指导与讲解的切入点。从学生的迷茫处入手的引导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老师组织学生课堂练习时,不要只关注正确答案的揭示,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