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发病

TheoryofOccurrenceofDisease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中医学发病类型2021/10/101

疾病: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2021/10/102

第一节发病原理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发病的基本原理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3.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2021/10/103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是指人体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的防御作用:1.

抵御外邪入侵2.驱邪外出3.修复调节能力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021/10/104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则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侯类型2021/10/105

邪气的概念: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机能失常2.造成形质损伤3.改变个体体质特点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021/10/106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实热病证;外感—卫表证候等等。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疫疠—病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2021/10/107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正胜邪

不发病邪胜正

发病2.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1.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2021/10/108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生活工作、社会环境3.精神状态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体质: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决定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2021/10/109

第二节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与并病6.复发发病类型2021/10/1010感邪即发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发”。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②疫疠致病

③情志遽变④毒物中毒、外伤伏而后发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临床常见:①破伤风、狂犬病②伏暑、伏气温病徐发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②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2021/10/1011继发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②病毒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疽等。合病与并病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临床常见气血两燔、胃脘痛并发大出血等。2021/10/1012复发

邪未尽除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复发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如胆结石休止与复发交替如哮喘疾病少愈及复发多见较重的外感热病如湿温基本条件基本类型2021/10/1013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

情志致复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房室而致复发病后用药不当复发的诱因复发扶正宜平补勿助邪祛协宜缓攻勿伤正2021/10/1014第八章病机2021/10/1015病机与病机学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2021/10/1016第一节

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病机2021/10/1017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2021/10/1018实的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2021/10/1019虚的病机2021/10/1020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2021/10/1021真虚假实真实假虚2021/10/1022(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021/10/1023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2021/10/1024(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概念:阳邪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血瘀、食积等化热。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亢盛之证。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热则伤津,“阳盛则阴病”:口渴尿少。2021/10/10252、阴偏胜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形成: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病机: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临床表现:阴盛:恶寒、寒战、脘腹冷痛,拒按,吐泻物清冷。“阴盛则阳病”:见畏寒肢冷。2021/10/1026(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概念:阳气偏衰、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阳气虚损不能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形成: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久病损伤表现:畏寒肢冷,面色白无光,喜静倦卧神疲,溲清便溏,舌淡苔白2021/10/1027(二)阴阳偏衰2、阴偏衰概念: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和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气相对亢奋的虚热证。形成:阳邪伤阴五志化火伤阴久病耗伤阴液。表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阴虚以肺、肝、肾为主。2021/10/1028(三)阴阳互损概念: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1、阴损及阳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形成阴阳两虚。阴虚症状为主: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兼有阳虚之象:溲清便溏。

2、阳损及阴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形成阴阳两虚。阳虚症状为主:畏寒肢冷,溲清便溏。兼有阴虚之象:口干舌燥,舌红少苔。2021/10/1029(四)阴阳格拒

概念: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

假寒之证。

包括:阴盛格阳,简称格阳。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2021/10/10301、阴盛格阳概念:阴寒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性病理变化。阴盛于内—内真寒:四肢厥泠,面色苍白。格阳于外—外假热:身热(欲衣被)口渴(不欲饮)面红(非正常,戴阳,面红如妆,游移不定)戴阳:阴阳上下格拒,下元虚寒,真阳浮越于上之病理状态。2021/10/10312、阳盛格阴

概念:阳热盛极于内,格拒阴气浮越于外的真热假寒性病理变化。表现:

阳盛于内—内真热:身大热,口渴。格阴于外—外假寒:四肢厥冷(不欲衣被),脉伏(沉

数有力)。2021/10/1032(五)阴阳亡失概念:机体的阴液和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

危的病理状态。亡阳:阳气突然大量亡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状态。邪气过盛汗吐泻太过

亡阳:面色苍白,全身冷汗,手足厥冷,

脉微欲绝。(四逆、参附等)

失血过多汗:汗清冷,无味,量多。2021/10/1033亡阴概念:阴气突然大量亡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状态。邪热伤阴

亡阴:汗热而粘,喘咳烦燥,吐泻太过伤阴

意识模糊。(生脉饮)

汗:温,粘,咸。2021/10/1034

三、气血失常

概念:是指气与血的亏损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一)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

1、气虚:即气的虚损不足,指脏腑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先天不足功能障碍:倦怠乏力,气短。后天失养气虚血行不利:瘀血。久病劳伤水湿不运:痰饮水肿。2021/10/10352、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致的病理变化。(1)气滞:气机阻滞不畅。

情志刺激气血不畅:胀满疼痛气滞血行不利:瘀血。瘀血、痰食阻滞水湿不运:痰饮水肿主要影响肺、脾胃、肝。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2021/10/1036(2)气逆概念: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变化。情志刺激肝气亢逆:头胀头痛,面红易怒。饮食不节气逆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喘,胸闷。

2021/10/1037(3)气陷概念: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脾气虚转化而来。清气不升:眩晕,倦怠。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少腹重坠,便意频频。2021/10/1038(4)气闭: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情志刺激气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浊邪过胜2021/10/1039(5)气脱概念: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变化。正不敌邪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慢性病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大出血、汗吐下太过禁,脉微欲绝

2021/10/1040(二)血的失常: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病理变化。

1、血虚:血液虚亏,营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生血不足心血亏虚:心悸,失眠,健忘,失血过多血虚多梦。久病耗伤肝血亏虚:两目干涩,月经量少,手足发麻,肢节屈伸不利。2021/10/10412、血瘀概念:血液运行迟缓,或郁滞流行不畅的病理变化。见瘀血。3、血热概念:血分有热,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血分有热:发热夜甚,口干不欲饮。热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斑。2021/10/1042(三)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气机阻滞导致血液瘀阻的病理变化。

2、气不摄血气虚统血失常,导致出血的病理变化。见脾不统血。

3、气随血脱突然大量出血,导致阳气暴脱的病理变化。见亡阳、气脱。2021/10/10434、气血两虚气虚血少,营养不足,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见气虚、血虚。5、气血不荣经脉气血虚亏,筋脉和肌肤失养的病理变化。筋脉失养:肢体麻木,甚至不用。肌肤失养:肌肤甲错、瘙痒。2021/10/1044四、津液代谢失常:

概念: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津液代谢发生异常,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内容包括:津液亏损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和停滞贮留。2021/10/1045(一)津液虚亏概念:指津液不足,滋养濡润功能减退。燥热之邪津亏:口鼻干燥,咽干汗、吐、泻太过津液虚亏口渴,小便少,大便干。久病耗伤液耗:形瘦肉脱,面容枯槁,手足震颤。

2021/10/1046

(二)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湿浊困阻: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腹泻便溏,面黄肤肿。痰饮凝聚:咳喘咳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肢体麻木。

水液贮留:水肿或腹水。2021/10/1047(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水停气阻:津液停积导致气机阻滞。

气随液脱:津液大量丢失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津枯血燥:津液枯竭,导致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津亏血瘀:津液亏虚导致血液瘀阻的病理变化。2021/10/1048五、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2021/10/1049(一)风气内动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1、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由肝阳上亢发展展而成。2、热极生风(热甚动风):见于热性病的极期。3、阴虚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后期。4、血虚生风:血虚濡养功能失职2021/10/1050(二)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内寒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2021/10/1051(三)湿浊内生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主要与脾、肺、肾三脏功能有关。(四)津伤化燥体内津液不足,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2021/10/1052(五)火热内生阳气过盛化火阴虚火旺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阳盛有余、阴虚阳亢、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等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外感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2021/10/1053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疾病过程疾病传变邪正斗争及盛衰变化决定因素1.传变与否2.传变方向3.传变速度第二节:疾病传变精、气血、津液等各类物质不同程度的虚实盈亏变化人体脏腑经络等机能的异常改变2021/10/1054一、疾病传变的形式疾病的传变病位的传移病性的变化2021/10/1055病位传变(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的病理过程)表里出入表邪入里外感病传变六经内伤病传变脏与脏传变[不间脏传(乘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