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1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2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3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4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分层作业【基础达标】1.(2022·贵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三期中)下面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图》。以下评价中,最贴近这一作品的是()A.突出传说故事及神仙形象 B.画外蕴藏着人文主义精神C.趋向写意并侧重笔墨神韵 D.笔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答案】C【详解】通过观察《高逸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其昌将诗、书和山水融合,以“高逸”点题,反映出其作品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C项正确;材料与传说故事、神仙形象无关,排除A项;仅有山水景色不能说明其蕴藏人文主义精神,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广东·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学派论述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这些治国主张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从本阶级、阶层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一统的政治理想,排除A项;“重视自然,无为而治”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重视法律,以法治世”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湖北湖北·高三期中)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 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项令》的故事和唱词,体现了人们对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的敬佩,后世的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C项正确;仅此事件不足以说明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排除A项;董宣是封建官吏的楷模,并非普遍现象,排除B项;取决于官员的性格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四川省沐川中学校高二期中)李贽讲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由此可知,李贽这一思想()A.继承了知行合一主张 B.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性情C.宣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强调“童心”是人的根本,这体现了对人的个性解放的推崇与肯定,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李贽对王阳明“良知”概念的发展,不是对“知行合一”主张的继承,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天津·高二期末)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A.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B.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答案】A【详解】材料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A项正确;包容性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选手服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没有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张履祥对农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写了《补农书》一书。李光地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这体现出清代理学学者A.强调维护纲常礼教 B.积极推动西学东渐C.具有经世致用理念 D.注重总结实践经验【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可知,清代,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重视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国家服务解决问题,具有经世致用的理念特点,C项正确;维护纲常礼教在材料中体现不足,排除A项;积极推动西学东渐,材料体现内容不足,排除B项;材料讲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能力提升】1.(2022·河南焦作·高三期中)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进行“土圭测景(影)(下图)”。据《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据此可知,周公的“土圭测景”活动()A.促使分封诸侯局面出现 B.蕴含政治文化双重意义C.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D.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特征【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公通过“土圭测景”活动,依据一年内日影长度变化,确定洛阳为地中,随即在此建立东都洛邑,将天文观测与东都选址联系在一起,蕴含政治文化双重意义,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分封制推行的原因,排除A项;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与周公根据日影变化确定地中,“乃建王国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全面分析“土圭测景”与二十四节气特征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答案】A【详解】材料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恻隐之心”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材料中“大慈”“普救含灵之苦”“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戒杀生的思想,这些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民本主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道影响的方面,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范畴,C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家影响的方面,排除C项;阴阳辩证的哲学确实运用于中医治病,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宋徽宗时期,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有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等内容以外,还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等内容。这说明宋代A.官方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 B.封建婚嫁礼仪逐渐平民化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已约定俗成 D.儒家纲常伦理的思辨化【答案】A【详解】根据“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还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等内容”中得出这是由政府制定的与礼仪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民间的婚俗礼仪,说明官方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仅只体现婚嫁,排除B项;“共治”说法错误,而是实行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思辨化,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A.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答案】C【详解】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武备、历史、以及儒家经典,还有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课程设置体现了为社会培养多种人才的经世致用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A项;该课程设置包括程、朱、陆、王之学,无法体现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课八股举,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浙江浙江·高三阶段练习)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科技文化著述颇丰,制度创新独具一格,并在长期的中外交往过程中互学互鉴、繁荣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旺盛生命力。下表所列西周、魏晋南北朝、唐、元四个历史时期相关信息,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飞钱”,可知是唐朝时期;依据“土断”,“《肘后备急方》”,可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农书》、萨班灵骨塔”,可知是元朝时期;依据“共和行政、《考工记》”,可知是西周时期,④②①③D项正确;其余顺序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6.(2022·河南·平顶山市实验高中高二期中)2001年,江泽民在访问俄罗斯时讲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2005年,胡锦涛在访问英国期间也强调:“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A.强调国际舞台的多元共生 B.彰显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构建平等互利的多边体系【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言必信,行必果”,“讲信修睦,崇尚和平”,“正确义利观”可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外交场合均提出了诚信、和平、义利等具有中国传统智慧的外交理念,这表明新时期外交政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彰显了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多元共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而不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原则,排除C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的构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7.(2022·广东揭阳·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思潮”振兴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对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答案】(1)唐末五代时期以来社会道德规范遭受严重破坏;传统儒学发展面临严重困境;佛道思想的冲击;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发展;宋代重文国策的推动。(任答两点)主要内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任答两点)(2)有利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贵族特权;有利于批判天主教独裁统治;有利于宣扬“理性”精神。(任答两点)【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儒学思潮”指的是理学,其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有:唐末五代时期以来社会道德规范遭受严重破坏;传统儒学发展面临严重困境;佛道思想的冲击;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发展;宋代重文国策的推动等。结合所学可知,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2)根据材料一“士大夫们……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知在法国宣扬宋明理学有利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贵族特权;根据材料二“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可知有利于批判天主教独裁统治;结合所学,对专制王权与天主教会的批判,有利于宣扬“理性”精神。8.(2022·山东威海·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复古主义、实验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先后被引入中国。彼时,虽然坚持不同主张的知识分子们争论不休,但他们的态度是尊重的、友善的、和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救中国”。该剧塑造了一批将国运民生系于己身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李大钊是最早关注到穷苦劳工的人,毛泽东关注到了农民阶层,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路线等。该剧中的人物所追求的真理和正义是当时的政府不能容忍的,他们要走的革命之路是泥泞又布满荆棘的,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正义和真理。总之,《觉醒年代》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摘编自王慧会《电视剧<觉醒年代>人物设置中的儒家文化表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觉醒年代》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要求:角度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材料中《觉醒年代》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包括:和而不同、爱国(或追求家国情怀)、以人为本(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逐渐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在此背景下,不同阶层的仁人志士纷纷为救国寻找出路,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成为时代的主流。辛亥革命后,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挽救民族危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救国理论涌现,争论也在所难免,但是他们相互尊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他们共同担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重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救中国”而努力,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剧中塑造的优秀青年,关注到了贫苦大众,提出了“民众大联合”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很多优秀青年不断追求正义和真理,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这正是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答出其中2点即可)《觉醒年代》所传达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激励我们青少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详解】内涵包括:依据材料“虽然坚持不同主张的知识分子们争论不休,但他们的态度是尊重的、友善的、和谐的”,得出和而不同、依据材料“他们的目的都是救中国”,得出爱国、依据材料“该剧塑造了一批将国运民生系于己身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英雄人物形象”,得出以人为本、依据材料“他们要走的革命之路是泥泞又布满荆棘的,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正义和真理”,得出自强不息。理解:先将中国近代史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楚,然后说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救国理论涌现,争论也在所难免,但是他们相互尊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爱国(或追求家国情怀);以人为本(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等。最后总结《觉醒年代》所传达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激励我们青少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与担当。【直击高考】1.(2022·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2.(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3.(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4.(2021·浙江·高考真题)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于人生日常处通过内心反省来明理,因此C正确;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A排除;BD是程朱理学的成就,排除。故选C。5.(2020·江苏·高考真题)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6.(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7.(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