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教材的中文翻译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上古及中世纪英国文学简介
自从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英伦三岛遭遇过三次外族入侵。岛上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此后古罗马人、盎格
鲁一萨克森人及法国诺曼底公爵纷至沓来,在英伦三岛各领风骚若干年。古罗马人的入侵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
深远的影响,而后两者则不同了。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日尔曼族语言及文化根植在岛上,而诺曼底人则带来了地中
海文明的清新浪潮,所谓地中海文明涉及希腊文化,罗马的法律,以及基督教。正是这两次外族入侵所附带的文化影
响为日后英国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富足的源泉。英国文学史的上古时期起于大约公元450年,止于1066年,
即诺曼征服的那一年。这一时期定盎格鲁一萨克森文明兴盛的时期。这些日尔曼族部落来自北欧,带来了盎格鲁
一萨克森语言,也就是现代英语的原形基础,除此之外,还带来了特别的诗歌传统。他们的诗歌神韵中集合了粗狂豪
勇的气度及悲情哀挽的风格。总体来讲,流传至今的英国上古诗歌可分为两大类:宗教诗和世俗诗。宗教诗的主题
大多以《圣经》为基础。比如《创世纪甲本》与《创世纪乙本》以及《出埃及记》都源于《圣经》的《旧约全书》;
而《十字架之梦》则以《新约全书》为典故。在《十字架之梦》这首诗中,耶稣基督被刻画成一位青年战士,勇往
直前,拥抱死亡与胜利,而那善良的十字架自身则承受起基督所有的苦难与重负。除了这些宗教诗歌,上古的英格
兰诗人还创作了伟大的民族史诗《贝尔武夫》以及其它众多的短篇抒情诗。这些世俗诗歌中虽然没有基督教教义,
但它们唤起了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对环境的严酷及人类命运的不幸的感知。其中《流浪者,狄奥尔》、《航海者》和
《妻子的抱怨》是当时世俗诗中的佼佼者。诗文中的语气和基调深受北海恶劣气候的影响,生活惨淡无望,诗人的
口气中带出大量宿命论的成份,尽管同时也显得勇敢而坚定。《贝尔武夫》,英国上古诗歌的典型,在今天被誉为
盎格鲁一萨克森的民族史诗。尽管如此,诗中主人公及背景都与英国无关,这首叙事诗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北欧斯堪
狄那维亚半岛。最初在公元六世纪末,这首诗是以口述的形式在吟游诗人中传涌。而当今流传的诗文是在十世纪
时才以书面形式抄录下来。这部史诗以那位伟大的英雄国王贝尔武夫的葬礼为始末,以迫在眉睫的劫难为背景,述
了斯堪狄那维亚的英雄贝尔武夫的卓著功勋一战胜巨妖格伦德尔和他那复仇心切的母亲以及一条喷火巨龙。贝尔
武夫不仅是一位光荣的英雄,并且是人民的保护神。这部史诗的主题是为读者展现一幅原始部族的人民在英明而
强大(智勇双全)的领袖指挥下战天斗地不向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的画卷。这部史诗还是将自然界神话与英雄传奇
相结合的典型例子。比如,贝尔武夫与火龙的战斗就象征性地表现了有关冬神与夏神的神话,即夏神(在诗中化身为
贝尔武夫〉与冬神展开了最后的较量,为了保住大地的财富一金黄的玉米和艳红的果实一不被严寒战害。当贝尔
武夫将丰收的粮果归还给人民时,他自己却永远倒在冬神喷出的气息中。历史上的诺曼征服不仅仅使英伦三岛更
换了一位统治者,政治上,它启动了英国的封建主义时期,确立了强大的封建制度;宗教上,罗马天主教廷加强了在英
国的势力,此外英国的语言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诺曼征服过后,英国出现了三种语言鼎立并存的局面。法语成为
官方语言为国王与贵族们所使用;拉丁语成为教会与学校的重要语言;而本来的古英语只成为平民百姓的语言。至
此,不列颠群岛向整个欧洲大陆敞开了大门。在诺曼征服(1066年)之后,英国文学进入了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连
续了大约四个世纪。中世纪初期的文学,即从1066年到14世纪中叶,没有什么卓越的成就,这段时间可谓是文学荒
漠。然而到了14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开始兴盛起来,涌现出一批像吉奥弗雷•乔叟,威廉•兰格伦及约翰•高厄
这样的诗人。与英国上古文学相比,其中世纪文学取材更为广泛,叙述、风格、基调、流派更加丰富多彩。民间通
俗文学在这个时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为读者准确而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各种生活,尽管其创作思想上有失
新奇创见。此外,中世纪文学还大量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原则,这些教义都与人类自救有关。骑士抒情诗也
是中世纪盛行的文学形式,这种诗歌以叙述性的韵文或散文歌颂了骑士的冒险以及其它的英雄事迹。这种文学形
式发展了富有中世纪特点的主题一一寻找并遭遇巨妖魔怪,并救出心爱的美人。诗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个骑士,他出
发踏上路程去完毕一系列的任务一一保卫教堂、讨伐叛逆、英雄救美人、迎接挑战、或服从骑士首领的命令等等。
诗中时常随意地出现一些不真实,甚至超自然的事物,比如神秘与离奇的幻想。流浪精神式爱情是骑士抒情诗中一
个重要情节。但由于人物塑造的'"千人一面\",不同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及其身边邪恶的仆从都能从一首诗搬到另
一首诗。骑士诗的结构比较松散,并分章节,其语言简朴而直白。骑士抒情诗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展示了中世纪贵族
男女的生活及他们抱负化的世界观。假如说史诗反映了英雄时代,那么骑士诗反映了骑士时代。在前面提到的
三位中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中,《高文爵士与他的绿衣骑士》的作者约翰•高厄创作了当时最精美的骑士文学作品;
而《农夫皮尔斯》的作者威廉•兰格伦相比之下更现实一些,他在其作品中描述了他那个时期的宗教与社会问题。
然而只有乔叟,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表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幅综合性、现实主义的画卷,在他的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生动形象的人物。乔叟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他
出身平民家庭,但一生都不是平民;然而尽管他被贵族所接受,可他又不得不经常提醒自己他并不真正属于那个出
身即可定身份的阶层。乔叟一方面用贵族式的抱负眼光看待生活,一方面又不失以现实的态度来思考。他独到的
特点便是能根据特定情境随时由人世转为出世,或由出世转为入世。在14世纪下半叶,当乔叟正向意大利著名诗
人彼特拉克与作家卡伽丘(二人是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代表)学习的时候,一切迹象表白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在英
国文学中也开始了萌芽。乔叟强调人权,特别是追求今生今世幸福快乐的权力,反对神权与禁欲主义。他盛赞人类
的能力、智慧、机敏及对生命的热爱。他揭露罪恶、针硬各种时弊,其中也涉及对宗教教义的滥用0因此尽管乔
叟是一个中世纪诗人,他却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并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乔叟一生不断地与各种人物打交道,
有上流社会的,也有平民百姓,这多半是由于他有着敏锐的观测力。他博览群书,这使他丰富了头脑中的故事情节,
而他的经历则为他提供了人物形象的素材。在他的作品中,乔叟发掘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主题,刻画了人物性
格的冲突及其在物质利益上的矛盾,并且以风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新兴城市资产阶级所反感的阶级出身问题,比如
其中一个角色\"巴斯夫人\,,就被描写成一位新兴资产阶级的主人,维护着自己的独立与女权。简言之,乔吏将人物形
象的塑造提上了一个更高的艺术水平,他描写的人物是立体的,有着独特的气质、性格。乔叟还从法国文学中引进
(翻译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押尾韵诗章,取代了古英诗中的押头韵。在翻译法国著名骑士诗《玫瑰传奇》中,他初次
将八音节对偶句引人英语,在《好女人的故事》中,他又初次使用了五音步抑扬格的押韵对偶句,也就是后来的英雄
偶句诗体。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他也轻松自如地使用了英雄偶句诗体,这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都是首创。除
了乔叟对英语诗体学的奉献以外,他还发展并改善了文学艺术自身,而这些在其它任何中世纪文学作品中都是见不
到的。在《特洛伊勒斯与克利西达》中,他向世界展示了最早的现代小说。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他将诗歌艺
术进一步向戏剧与小说艺术靠拢。虽然乔叟是一位扎根在中世纪的诗人,可他的艺术成就早已使他超越了时代,使
他成为公认的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约翰•德莱顿(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桂冠诗人、评论家)曾将《坎特伯
雷故事集》译成现代英语,他称乔叟为英诗之父。乔叟的风格影响了整个十五世纪英国诗歌作品,以及他的追随效
仿者们及那些所谓的苏格兰,"乔叟专家'”们一。对文艺复兴而言,乔叟是英国的荷马。埃德蒙•斯宾塞尊为自己的
导师;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都与乔叟的喜剧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今天,乔叟凭着他的智慧、风趣与人文精神依旧
盛名不衰,流芳百世。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
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随着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
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涉及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
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
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初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由于英国远离欧洲大陆,并且还由于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
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
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
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
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
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特别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
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
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仍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
兴的起源是由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
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从属
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边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悲观适应或悲观遁世,不
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
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并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
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
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并且尚有能力完善自我,发明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
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
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在亨利八世长达四十年的统治期间,英国对内、对外的国力都大大增强,并且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之风也踏上
英国领土。宗教改革是由德国新教徒马丁•路德(1483-1546)发起的。路德认为每个真正的基督徒都是他自己的牧
师,都有权力为自己诠释《圣经》。在路德教义的鼓舞下,北欧的改革派使新教运动进一步兴盛,并以本次运动作为
脱离中世纪的腐败与迷信,恢复初期教会的纯洁性的工具。繁冗造作的天主教的各种典礼都被简化了,免罪、朝圣
及其它许多活动都被废止。欧洲宗教改革初期,亨利八世被誉为罗马教廷忠实的儿子,并获得教皇授与的"忠诚卫士
”称号。仅仅由于他想有一个合法男性继承人,也就是说想要另娶后妃,触犯了教规,导致了他与罗马教廷反目成仇。
与此同时,英国人民早已不满教会的腐败,并受到欧洲大陆改革思潮的鼓舞。他们欢迎并支持亨利国王与罗马教廷
决裂。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议会技票宣布自己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头领。至此,英国宗教改革轰轰烈烈地进入了
全盛期。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便是每个教堂都配备了英语的《圣经》,所有的礼仪都用英语而不是拉丁语举行,这
样更多的人都能听懂。在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六世短暂的统治期间,教义与传教的改革开始实行。而到了玛丽王
后执政时,又出现了大幅度退回天主旧教的思潮。后来在伊丽沙白女王一世统治中期,新教终于被稳固地确立了,
但其中包含了天主教与新教一定限度的折衷。这场宗教改革其实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体系斗
争的写照。
都铎王朝时期培养的英国民族情感激励了文化的发展。新的学校与大学就在原先的寺院上修建起来0随着古
代文化与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涌入,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进入繁盛期。在所有对文艺复兴有所奉献的人物中,我们不
能不提到威廉•卡克斯顿,由于他是第一个将印刷术引进英国的人。卡克斯顿一生中用英语出版印刷了一百多部
书籍,其中有乔曼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483年)与《马洛利的默特•达瑟》(1485)。从此,英国实现了将一本新
书或一个新点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的梦想。在印刷术引进后,接踵而来的是翻译时代。大批欧洲大陆上的文学作
品,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都被译成英语,而后出版。比如,古希腊传记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被托马斯•诺思爵士译成英文,戈尔丁翻译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查普曼翻译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与《奥德赛》,弗洛里奥翻译了法国思想家蒙田的《随笔集》,等等。这样一来,印刷术的引人激活了文学作品的市
场,为英国人民提供了无数的书籍读物,从而也就为伊丽莎白时代的伟大作家的出现作好了准备。
英国文艺复兴初期只是一个学习模仿与同化的阶段。意大利式样的各种学院纷纷建立起来。英国作家都尊意
大利的彼特拉克为文学的源泉。由于正是彼特拉克与他的后继者们确立了描述爱情的语言,并将文艺复兴时期的
爱情诗与先前的爱情诗严格区别开来。托马斯•怀亚特与萨里伯爵将意大利诗歌中的韵味与形式,即彼特拉克式
的爱情基调,烙印在自己的创作中,并影响了当时其它许多诗人。怀亚特将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十四行诗
分三个诗节,每行都是抑扬格五音步,韵式为abba,abba,cdeede.),而萨里则引进了无韵体诗,也就是不押韵的五音步
抑扬格诗行,同时开创了英国式的十四行诗,后来被莎士比亚广泛使用,其韵式为abab,cdcd,efef,gg。此后锡德尼又带
来了六节诗(一种由六节六行诗以及结尾的一节三行诗构成的诗体)与三行诗节隔句押韵法(三行一节的诗体,韵式
为aba,bcb,cdc,gg以及各种古典式格律。马洛将无韵体诗运用到他那气吞山河的雄伟诗句中,使无韵体诗成为英
语诗剧中的最高诗体。从怀亚特与萨里开始往后,人文主义诗歌的重要目的与特点是对传统习俗的纯熟运用,语言
的力度与气概,而最重要的是发展了修辞模式,即将格律、韵脚(式卜组织结构、意象(比方、描述)与议论都结合起
来构划出情感主题,并将其极为解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诗歌是集思想、技艺与学识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斯宾塞的
田园浪漫诗作《牧人日记》中就展示了如何将牧人的习俗运用到各种主题中,不管道义上的还是英雄主义的,还展
示了如何通过措辞与格律的变化运用正规的条则及依照主题选择合适的风格。在诗歌《激情的牧人致心爱的姑娘》
中,马洛运用了一种十分天真的语气,以至于我们很难将这种语气同他创作悲剧时的语气联系起来。在文艺复兴时
期,诗歌与诗剧是最杰出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莎士比亚与本•约翰逊继承了这种形式。但是约翰•邓恩、乔治•赫
伯特及其他类似于他们的文学家(后来德莱顿和约翰逊称他们为玄学派诗人)的作品则标志着他们与其前辈及同
时代作家的艺术风格上的决裂,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继承上述的艺术传统。
总体上讲,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的文学主流。英国戏剧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中世纪。幕间短剧
与道德剧在中世纪兴盛起来,此后一直流传到莎士比亚时代。而戏剧发展成一种精美复杂的艺术形式还离不开希
腊罗马古典戏剧的营养,生动活泼的英国本土的故事题材穿上了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与泰伦斯的拉丁语喜剧形
式的外衣,而悲剧则追随古罗马悲剧大师塞内加的艺术形式。古典艺术形式与英国的故事内容的融汇结合为戏剧
艺术走向精美、成熟铺垫了道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家有克里斯朵夫•马洛、威廉•莎士比亚与本•约
翰逊。他们的作品为全人类颂扬至今。他们效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骑士抒情诗,吸取了德国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
并且将诗歌联想中的虚构成份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许许多多反映过渡时期封建主义与新兴
资产阶级锋利冲突的伟大作品。与此同时,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又融入了风趣、哲学理论精华及生机勃勃的
活力,成为文艺复兴的纪念碑,单就创作力而言,当时就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匹敌。
除了诗歌、戏剧艺术之外,散文也得以发展。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家。是他将散文艺
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培根还是英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铺设了道路。因此,他也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时期
这里我们所称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以华滋华斯和科勒律治1798年合
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英国文学时代。
英国社会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充满了动荡与变革,其中1660年英皇查理二世复辟,1665年一场瘟疫,仅在伦敦就
夺去了七万人的生命,而伦敦一场火灾摧毁了大片城区,三分之二的市民无家可归,1689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
清教徒玛丽公主与她荷兰裔的丈夫奥兰治公爵威廉取代了英皇詹姆士二世登上王位,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
体。在这一时期,议会与专制君主不断斗争,而当时凌驾于议会与政府之上的两大党派,托利党与辉格党之间的矛盾
也层出不穷,此外不同的宗教教派,辟如罗马天主教廷与英国国教及不信奉国教者,尚有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
也都存在着锋利的冲突。总之,这一时期是矛盾与价值观分歧的时期。
而18世纪,英国的国力又得到长足发展。在海外,英国殖民地扩展到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由此产生的不
断增长的殖民地财富与贸易为英国开辟了广阔市场,原先那种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便远远不够了。市场
不仅需要英国产品,更需要英国标准化的产品。在国内,"圈地运动"使大片土地都集中到越来越少的大地主手中,成
千上万的小农场主与雇农都被赶出家园,成为城市里的雇佣工人。英国工业革命因此得到了雄厚的基础一一本国
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以及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资本积累。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最强大的资
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它的产品涌入全球各地的市场。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段或日中产阶级也发展壮大了,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多由城市人口组成,比如商
人、产业主及贩奴者、殖民者等其它人员。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加入这一行列。这个阶级在当
时是进步的,是区别于封建贵族的新生力量。城市资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理解劳动人民
的穷困与艰苦。他们信奉自强自立,劳动致富。他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勤奋工作、积累财产。这一切特性都在当
时现实主义小说中有所体现。
英国的十八世纪也同时是启蒙主义时代,或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是进步的知识分子运动,兴盛于法国,后席卷
整个欧洲。这次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延续与发展。运动的宗旨便是用当代哲学与艺术思想的晨光启迪整个
世界。启蒙主义者赞颂理性、平等与科学。他们主张理性是任何人思想与行动的唯一缘由。他们相信一旦理性成
为衡量人类行为与关系的尺度,所有的迷信、不公与压迫便都会让位给"永久的真理"、"永久的公正”及“天赋的平
等"。为此,他们大力提倡秩序、理性及法律。这种思想意识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
打下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启蒙主义者们还提倡全民普及教育。他们认为人有着局限性、两面性及不完美性,但
人也有能力通过教育来使自己臻于理智,臻于完美,假如人民群众得到良好的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人类社会则大
有希望。其实,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说教与道德理念,就已经成为大众教育的良好工具。英国著名的启蒙主义
文学家有约翰•德莱顿、亚历山大,蒲柏、约瑟夫•艾迪森与理查•斯蒂尔(这两位是现代散文的先驱〉、乔纳森•挪
威夫特、丹尼尔•笛福、理查•B•谢立丹、亨利•费尔丁和塞缪尔•约翰逊。
在文学领域,启蒙主义运动还使人们重新对古典时代的著作产生爱好。这股思潮便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
义者们认为所有文学作品都应效仿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如荷马、维吉尔、霍拉斯、奥维德等大家的作品)以及当时
法国的经典著作,并且抱负的艺术应基于秩序、逻辑、确切及情感控制的基础上,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应视是否为人
文主义服务来定。这就使该时期的作家在创作时寻求表达与措辞上的协调、统一、和谐与典雅,努力使作品喜闻
乐见并富于教义。由此一种温文尔雅、充满灵性的知识阶层文学艺术发展起来。
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新古典主义者们都设定了创作的规矩与条框:散文必须简洁、直白、通顺、有灵活
性;诗歌必须抒情、壮美、有教义、讽喻、富于戏剧性,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一套创作原则;戏剧则必须用英雄体
偶句(抑扬格五音步的押韵双行诗)写就;时间、地点、事件三要素必须要遵循;写作的规矩必须要遵守,而作品中的
人物要代表一类人,而不是个性化。
到了18世纪最后几十年,新古典主义又侧重于理性与智慧,文学形式出现叛逆,感伤主义崛起,并在一定的时期
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但新古典主义对英国文学史产生过持久的全面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诗歌技巧与古典
气质,如秩序、良好的格式、统一的结构、简明的语言都成为永恒的文学传统。
新古典主义时期,或从王朝复辟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诗歌的古典风格得以兴盛,并在德莱顿、蒲泊及词典编
篡家塞缪尔•约翰逊的时代达成巅峰。诗歌的灵性、形式及艺术风格得到重视。嘲弄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
讽喻诗及讽刺短诗是当时流行的形式。除了形式与措辞上的优雅,新古典主义诗歌还富有严厉及真诚的语调和不
断的说教。
十八世纪中叶,还兴起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一一英国现代小说,这种文学与传统贵族的骑士文学相反,着重描
写英国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个文学史上巨大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及英国中产阶级不断发展的结果。英国现代小说的
先驱有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森,亨利•费尔丁,劳伦斯•斯泰思,托比亚斯•斯摩莱特以及奥立佛•哥尔斯密。.
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还出现了古典文学传统向独创性与丰富联想性的转移,社会描写向个性描写的
转移,说教向忏悔、鼓励及预示的转移。其中哥特式小说一一重要讲述了恐怖神秘的故事,背景多为阴森的中世纪
教堂一一受到许多男女作家的青睐,比如脍炙人口的有霍拉斯•沃尔浦尔的《奥特朗托堡》〈1765)、安妮拉德克利
夫人的《尤道夫之谜》、《意大利人》、克拉拉•里弗的《美德冠军,一个歌特式的故事》(1777)、以及M•G•刘
易斯的《僧侣》。同时流行的尚有詹姆斯•汤姆森,威廉•考林斯和威廉•柯柏等自然诗人以及感伤诗人或曰"坟
场诗人”们创作的颂扬或哀悼的抒情诗。此外尚有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与威康•布莱克创作的浪漫主义
诗歌,这些作品为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开辟了道路。
在戏剧界,最有名的要数理查•谢立丹。而那些充满智慧与讽刺的散文中,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则最值得
一读。他的《一个温和的建议》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第三章浪漫主义时期
西方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是不易用一言以蔽之的,特别是它的确切时间与特点,由于这是一场席卷全欧及
美国的浩大文学变革。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一般被认为始于1798年,标志为华滋华斯与柯勒治的《抒情歌谣集》
的出版,终于1832年,标志为沃特•斯哥特的去世及议会第一个改革提案的通过。
但上述这些标志也并非精确而权威,由于作为一股文学潮流,浪漫主义早在《抒情歌谣集》之前就开始了。在
前一章提到的感伤主义作家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风范已失去爱好,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学与
传奇的重新思考。这一切都是自蒲柏至约翰逊时期的新古典主义理性文学的叛逆。而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
主义作品有不少都产生于激进与传统相冲撞的18世纪末,这时英国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动力,一是1789-1794年的法
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一是同时期英国内部的工业革命。
法国哲学家让•亚克•卢梭是18世纪后半叶的主导思想家。1762年,他出版了两部作品震惊欧洲,《社会契
约论》与《爱弥尔》。在这两部作品中,他探索了有关自然、社会与教育的新思想。卢梭的这些思想为法国大革命
做了必要的意识形态准备,由于它激起了人们对封建暴君的愤恨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法国革命的消息,特别是《人
权宣言》的发表及攻打巴士底狱也点燃了英国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者同情的火花。英国遍地都成立了各种爱国者
俱乐部或协会,宣传自由、平等与博爱。1790年10月,埃德蒙•伯克出版了《法国大革命写照》。他的这本政论小
册子以笔墨诛伐了激进的革命以及对君主制与宗教特权摒弃,他对狂热的革命暴动及未来的暴民统治与军事独裁
大泼冷水。伯克的文章激起了规定打倒暴君、废除压迫政府的邀进派作家的辩驳。其中托马斯•潘因的《人权宣
言》(1791-1792)最有力度。潘因对欧洲的情势深为了解:大革命期间他本人就在法国,并在文章中下出结论,1789
年以前的法国一片黑暗,处处都是压迫与不幸,除了革命,没有一条通向自由的路,此外,威廉•戈德温在他的《有关
政治正义的研究》(1793)中强烈谴责了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压迫。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华滋华斯、雪莱等浪漫
主义诗人影响深远。批判伯克保守思想的尚有威廉•科比特。假如说当时的政府与法制是一种不公正,那么性别
歧视则是另一种不公正。在《人权宣言》出版后,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在她的《女权辩护》(1792)中呼吁男
女平等,由此她在综合伦理学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女权主义。但后来雅各宾政府上台后,对内推行暴力恐怖统治,
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时大多数对法国革命持同情态度的英国作家们再也不表达支持了,并且英政府还同法国交战
一直到182023拿破仑统治衰败。
这段时期,英国内部也经历了深远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原始的农业社会被现代的大工业社会取代。社会变革
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圈地运动",即由于贵族资产阶级霸占土地与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大批农村人口转入城市,成为
城市工业发展的便宜劳动力。但大城市的生存环境也不比乡野丛林强多少,到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大批工人
流落街头,找不到工作,妇女儿童也不例外。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涨,资产阶级不仅控制了生产方式,也控制了贸易与世界市场。尽管英国已经成倍地积
累了大量财富,但掌握财富的仅是少数富人,大多数百姓贫苦依旧。在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人民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物价飞涨,工资骤降,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还填不饱肚子。工人们被激怒了,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与资本家
做斗争,但却遭到政府的血腥弹压,最有名的事件便是1820238月曼彻斯特的"比得街血案"。然而,工人们的革命热
情并未受挫,与此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也运用工人革命来斗败贵族大地主阶级。1832年"改革法案”在议会通过并实
行。由此,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权宝座,但作为革命主体的工人却得不到任何裨益。从此社会矛盾彻底转变为工人
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浪漫主义运动,不管是在英国、德国还是法国,都表现出对工业革命时期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城市资产阶级
的上升的否认态度。而那些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亲眼见到封建时代的腐
朽与不公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非人道。他们深感整个社会都剥夺了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由此,在重要的浪漫主
义思想家坎特及坎特之后的同路人的影响下,文学家们摒弃了18世纪盛行的文学及哲学基调一一理性。新古典主
义文学家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浪漫主义文学家认为人最基本的应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古典主义者们强调人
与人的共性,而浪漫主义者们强调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思想。由此,我们还可以说浪漫主义其实是将人们的注
意力从外部世界一一社会文明转移到内部世界一一人类自己的精神实质。简而言之,浪漫主义就是将人的个体作
为整个世界与生存的中心。与此同时,浪漫主义者们还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以人为本,表述人的独特情感与人生态度,
描绘人的各种经历。
浪漫主义时代也是诗歌的时代。代表诗人有布莱克、华兹华斯、科勒律治、拜伦、雪莱及济慈。他们发起了
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这便是后世所称“诗人革命”,华兹华斯与科勒律治是这场革命的代表。他们开发了诗歌创作
的新理论新技巧。他们认为诗歌是医治社会顽疾的良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是用朴素的语
言将百姓的平凡生活中的真谛展现出来。《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便是这新兴诗派的宣言及华滋华斯个人的
信条。他认为诗人是对着广大人民发言的人,而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发流露,发乎情,止乎静。
科勒律治认为想象是在全无联系的各种元素上创建新型整体的一种超凡的官能。布莱克说过"充满想象的世
界才是一种永恒,才是众神心中的世界,理智总是有限的会衰落的,只有想象才将我们与永恒联系在一起。"浪漫主
义者们不仅推崇想象,还强调灵感与创作的自发性,认为有这两种才质才干创作出真正的诗歌。
在18世纪文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供大家观看的,而并非供大家研究熟知的。但对于浪漫主义者们,这一切恰恰
相反。自然界正是诗人用于联想的丰富素材,并且成为许多名篇巨著的主题。华兹华斯是最亲近自然的诗人,他把
自然看作自己心灵与道德的护士,导航及侍卫,在他眼中,大自然具有支配人类情感的力量:自然是心智纯洁与精神
融通的源泉,是伟大的老师,是连接人类与上帝的云梯。
为了逃避理性社会中的种种利欲与丑恶,浪漫主义诗人们宁可到完全不入世的时代与地区去寻找自己追求的
价值。科勒律治与骚塞选择居住在湖畔,远离那”疯狂的人群”,而拜伦与雪莱则完全拒绝英国社会,自我流放。为了
标新立异,表现个人的见解,他们喜欢追溯到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斯的世界,或干脆更远一些一一笔端已触及中亚
的忽必烈可汗或印度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可以描写许多超自然的事物一一巫婆、咒语、幻像、先知预言
等一一-而不会引起虚假造作的感觉。
浪漫主义者们还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保护着本民族诗歌与戏剧的文化传统,而反对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的光
复古罗马或意大利或法兰西的古典文艺,并歧视本民族文化。
诗歌历来被看作深受格律限制的艺术,但浪漫主义诗人却打破这些格律。他们会在穷苦百姓及平常生活中找
寻素材,将最平凡、最实际、最简朴的主题写得出神入化,美仑美奂。他们还大胆改革诗歌语言、韵律及结构,发明
出许多独特布局谋篇及语汇风格方面的理论。这一切都可在布莱克、科勒律治、华兹华斯与雪莱的作品中找到。
(作品分别为《先知诗》,《古航海者》,《精神自传》之序,诗剧《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浪漫主义时期也是伟大的散文时代。由于中产阶级所受的教育大幅度提高,好读书之人越来越多,对读物的需
求量也在增大,因此这个时期私人经营的报刊杂志繁荣起来。《爱丁堡新闻综述》(1802)、《新闻综述季刊》(1809)、
《布莱克伍德杂志》(1817)、《伦敦杂志》(1820),都是比较有名的。这些刊物都刊登了高水准的文学评论文章,为
新型评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科勒律治、黑兹利特、兰姆及德昆西是这种新发展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知识
渊博,富有同情心,对新兴的作家总是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尽力去探索他身上表现出的或潜藏的价值。他们的作品也
人尽皆知。
威廉•黑兹利特(1778-1830)是专门评论莎翁作品,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及英国诗歌的伟大评论家。他的文学评
论对作品进行严格评价,并善于发掘作者的成就与闪光点。他同时是极具敏锐头脑与渊博学识的散文大师。他发
展了一种滔滔不绝、鼓舞人心并很随意的散文风格。他最后一部著作是四卷的《拿破仑传》,书中表达了自己对
拿破仑英雄气概及解放人类的力量的崇敬。查尔斯•兰姆(1775-1834)认为散文不只是道德说教或知识性的文章,
而应当是表现生活中美好与乐趣的轻松文学体裁。他的作品有一个鲜明特点,即强有力的智慧,明确的中心,鼓舞人
心的语言及一针见血的讽喻。兰姆的《伊利亚散文集》(1823)对伦敦的生活进行了乐观轻松的描述。托马斯•德•昆
西(1785-1859)也是当时最热情的文人,他的学识才智又经常从属于他美妙的憧憬。他的《鸦片吸食者的忏悔》一
文中体现出的文学价值便是他微妙地揭示了人类梦幻实现的潜在也许性。他对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深刻剖析在
文章《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里有所体现。他的文风时而庄严,时而轻率,时而华美,时而极富乐感,使内心思想
与外在表现达成和谐与统一。
浪漫主义时斯的代表小说家有简•奥斯汀与沃尔特•司各特。尽管奥斯汀对浪漫主义文艺潮流有深刻了解,
但她的道德意识与写作风格还保持着18世纪的烙印。她对生活抱有完全的现实主义,没有感伤情调,也没有过度的
激情。她崇尚18世纪新古典主义者们提倡的谦虚、自尊、有节制的情感及通情达理等美德。她的作品的主题为
爱情与婚姻。对于这个主题,奥斯汀抱有一种较为实际的抱负主义一一爱情必须有理智及道德准则的约束。她生
活的经历比较单纯,但她写作时从不超越自己的知识范围。她作品的背景都很小却都是她熟知的,她认为"一个小村
庄,三四户人家正是我的创作焦点”。这也正是为什么她在她的时代不为人瞩目,而到了20世纪却被推崇为经典,她
的智慧,常识及对人物和人际关系深刻的洞察受到大批读者的爱慕。
沃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当时最著名的小说家,起先他将自己定位在浪漫主义历史叙事诗上,后来又
改写小说,代表作有《威弗利》(1814)、《古人》(1816)、《中洛锡安郡之心》(1818)、《罗伯•罗伊》(1818)以及《艾
文候》(1820)。在他对苏格兰、英格兰及欧洲大陆从中世纪至18世纪的变迁的描述中,司各特表现出对政治与传
统的力量及它们对个人的影响深刻的洞察力。在他笔下,苏格兰成为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国度:壮丽的风景,坚强
独立的农民,血淋淋却十分动人的历史都为这方土地增添了魅力。司各特将自己的个性与思想融入了他笔下的历
史事件,将历史小说发展成一种富有价值的可行的小说形式。尽管他的情节多数为自编自造,人物描写也略显呆板
做作,但他的作品善于发明氛围,时而也不失庄严华美,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确切
的剖析,因而也颇有价值。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历史小说家,对整个19世纪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文学领域
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哥特式小说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盛行于浪漫主义前期的四世纪末。这种小说的重要题材是暴力、
恐怖及对超自然力(鬼神)的描写,这些内容极能剌激读者的情绪。歌特式小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及非理性的情绪。
哥特式小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及非理性因素的描述,对浪漫主义时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哥特式小说代表作重要
有安・拉得克利夫的《尤道夫之谜》、玛丽•雪利的《富兰肯斯坦》等。甚至连布莱克、科勒律治、雪莱、济慈
等诗人也常运用哥特式小说的迷幻、神秘、奇异与野蛮等素材来创作诗歌。
除诗歌与散文,这个时期尚有一些诗剧作品诞生。这大约是由于科勒律治与黑兹利特对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
讲座与评论重新激起了当代文学家对莎士比亚及其同时期戏剧作品的爱好。雪莱的《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与《钦
契一家》(1819)、拜伦的《曼弗莱德》(1817)及科勒律治的《懊悔》都是当时诗剧的精品。但与诗歌和散文相比,
诗剧的光彩还是略逊一筹。因素之一大约是诗人们对戏剧舞台知之甚少,他们的诗剧作品即使再杰出也是写给读
者的,而并非写给观众的。
第四章维多利亚时期
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2023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
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
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
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
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
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日趋锋利的阶级
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规定政府保障人权,
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
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接下来的2023,英国相对繁荣稳定。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程、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人民整体也追
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楷模。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
漫主义时代遗弃数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
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
国的经贸垄断地位。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
衡。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这种世纪末伤感
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这些唯美主义文学
家都极力推崇”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
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
仰的理论基。诗人丁尼生在长诗《哀悼》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
道,任何事物都要通过实用的检查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
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查。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
神道德上的顾虑。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特别是
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并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涉及
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卜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
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提倡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
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
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
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19世
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
德观发起袭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麦考和j(1800-1859)、
马修•阿诺得(1822-怛88)、约翰•亨利•纽曼(1801-J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1873)、约翰.拉
斯金〈1819—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
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
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
《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革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
-I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发明了一种
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
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
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霍
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
歌开辟了道路。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风趣
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在所有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第五章现代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长足的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长。当自由资本主义进
入垄断型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便愈发激化,导致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与大范围失
业,贫富分化走向极端。由此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大英帝国,使人民倍受其苦。战后的经济萧条与精神失
落使人民看清了资本主义背后的罪恶面孔。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大幅度地摧垮了大英帝国,人民伤亡,经济倒退,
殖民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也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终于日薄西山了。
这一系列巨变在西欧产生了百花争放般的各家哲学思想。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为斗争中的无产资级指明了道路。达尔文的进化论打击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适者生存”说很大限度上推动了殖民主
义与沙文主义。爱因斯坦的相时论也完全更新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
结识。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反理性哲学强调了人的意愿与直觉的重要性。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
后,尼采更进一步地反叛理性主义与基督教精神,推崇强权与霸权。亨利•伯格森在前人基础上创建了非理性哲学,
强调发明力、直觉、非理性与无意识。这些非理性哲学对英国现代派作家影响极为深远。
现代主义起源于怀疑论和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一次大战的毁灭性劫难摧垮了人们对维多利亚道德标准的
信奉。新兴的非理性哲学与科技进步促使作家们对人性与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探'索。
19世纪晚期法国的象征主义预示了现代主义的诞生。一次大战后,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都产生了:表现主
义(强调自我表现,反对艺术的目的性)、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颓废派文艺〉、意象主义以及意识流等
等。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些潮流汇聚成一场浩大的现代主义变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美。这场运动中的杰出人
物有卡夫卡、毕加索、庞德、韦伯恩,T・S•埃略特、乔依斯及弗洛尼亚•沃尔夫。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受到一定
扼制。但二战后,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即后现代主义,比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及黑色风趣,如雨
后春笋涌现出来,其理论基础便是存在主义所讲的“世界是荒唐的,人生则是巨大的痛苦。”
现代主义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便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被扭曲的、渐渐疏远的、病态的关系。现代派作家更注重描写个人而非公众,强调主观而非
客观。他们都十分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时间比实际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作品中过去、现在、未
来都混合在一起在某个人的意识中同时出现。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它摒弃理性,而理性
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它排斥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通过提倡对文学新形式、
新手法的自由实验,现代主义淡化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文学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准时间顺序的陈述等等,而这
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这样一来,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称为反小说,反诗歌与反戏剧。
20世纪的英文诗歌成就非凡。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及年轻一代的战时诗人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哈代在自己的诗歌与小说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罪恶的极度厌恶。一战时期的诗人们真实地揭
露战争的残酷无理。庞德、埃略特与叶芝成熟的诗作标志着现实诗歌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反叛维
多利亚传统诗歌主题与形式的革命。现代主义诗人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浪漫与激情,提倡创作的新思想。如使用平
常百姓的语言,开创新的音韵格律,允许自由选题,并将粗确清楚、准确的形象引入诗歌。
三十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经济危机、失业、以及纳粹的诞生。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开
始转向左翼,因而这一时期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其间的许数年轻诗人都在作品中展示了激进的政治热情及对法
西斯的严正抗议。
五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又开始回潮。一代新人再次发起“运动”,提倡理性、道义与传统的文学形式,公开反对
现代主义思潮。
六十年代没有出现诗歌变革运动。诗人与读者的选择趋于多样化。诗人们也愈发注重个人风格而并非什么潮
流。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延续,但这些作品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揭露与批判力度在广
与深两方面都有所减弱。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约翰•高尔斯华绥、H-G•韦尔斯及阿诺得•贝奈特。
高尔斯华绥的弗尔塞特小说三部曲是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揭露了腐败的资本主义世界。
H-G•韦尔斯在他的社会讽刺小说中对“人物”的抱负与挫折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探究。贝奈特也在作品中描绘了
工业化社会的真实画卷。
而后来二十年代现代主义的崛起使得现实主义黯然失色。但随着三十年代文学的左翼化,小说家们又开始转
向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们通过借鉴一些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拓宽了传统的文学创作之路。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
小说多多少少都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主题经常是人类的孤独元助,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阿尔都斯•哈克斯雷的
《勇敢的新世界》(1932)与乔治•奥维尔的《一九八四》(1949)都属于社会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的《一把尘
土》(1934)是讥讽上流社会的喜剧小说;格拉汉姆•格林的《权力与光荣》〈1940)属于天主教小说。这一时期现实
主义小说的另一重大意义是一批工人阶级作家出现了。他们直接描述工人阶级的贫穷苦难,盛赞与资本主义做斗
争的英勇事迹。在这一组作家中,苏格兰的路易斯-G•吉本是最著名的。他的三部曲《日落之歌》(1932)、《云》
(1933)与《灰色花岗岩》(1934)通过克利斯•葛斯利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变革及农村和城乡工人阶级的生活。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文坛又出现了一群年轻的小说家与剧作家。他们出身卑微,被称为“愤怒的青年人
"»他们对英国败落的境况表现出绝望,并极力反对过时的政治与社会价值观。金斯雷•阿米斯、约翰•韦恩、约
翰•布莱恩以及艾兰•西利托都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阿米斯一方面在他的小说《幸运的吉姆》(1954)中抨击了
中产阶级的特权。布莱恩与西利托都来自工人家庭,他们用生动鲜活的工人阶级语言描画了朴素的工人阶级生活。
通过几十年来现代主义的融合与渗透,六、七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换上了新面孔,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鲜活,
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20世纪最初的30年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黄金时期。在促进小说创作手法的改革中,弗洛依德与荣格的精神分析
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类各个层次的意识都自发地存储在人的大脑中,一个人的各种表现也
是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反映,人性所有的真谛都存在于每个人独特、隔绝的私有世界中。以这种理念为指
导,现代派小说家如多罗西•理查森、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都致力于挖掘人类各种潜意识。他们
开创了史无前例的意识流小说,如理查森的《朝规》(1915-1938),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及及沃尔夫的《黛
洛维夫人》(1925)。他们小说中的意识流方法新奇又复杂,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都有巨大影响。詹姆斯•乔
伊斯是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百科全书式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作者描绘了里奥波尔德•布鲁姆奇特支
离、混乱、无逻辑、虚幻的精神情感世界,布鲁姆这个角色成为一次大战所有欧洲人的形象代表。
E-M-福斯特与D•H•劳伦斯的作品还保存了传统的创作方法,但他们有关人际关系的主题,以及象征手
法与心理分析手法却完全是现代主义的。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1924)便是有关象征主义的抱负抱负。作
者在现实主义的故事情节中建立起一个道德寓言,暗示了极为神秘、极富象征意义的人生观、死亡观、人际关系
及人与变幻莫测的宇宙的关系。D•H•劳伦斯被认为和乔伊斯同样大胆改革小说创作手法。与乔伊斯不同,劳
伦斯对写作技巧的改革不感爱好,仍然沿袭传统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他极力展现角色的心理发展,锋利地批判了
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非人道的扭曲。他认为生命的活力与冲动是人类的第一天性,任何故意识的压抑都会导
致个性的扭曲与堕落。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如《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劳伦斯大胆地探索了各种
人性心理、人际关系,特别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声称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与人际关系的冷漠疏远是
物欲和权欲导致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文明将人变成了无性的机器。
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走向衰落,尽管此时乔伊斯与沃尔夫还在继续他们的实验。二战过后,现代主义小说又进
入第二次高峰时期,此时出现了存在主义,但这种潮流只存在于戏剧。19世纪末最著名的戏剧作家是奥斯卡•王尔
德与萧伯纳。他们从某种限度上启动现代戏剧之先锋,尽管他们并没有像现代派诗人与小说家那样对创作技法与
形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王尔德在代表作《认真的重要性》(1895)中辛辣地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腐败、势利以及虚
伪。萧伯纳在戏剧方面有着比王尔德更重要的影响力,被公认为自莎士比亚后,英国最优秀的戏剧大师。他的作品
都是灵气纵横的社会批评的典范。高尔斯华绥在剧作中将这种社会批评的主题承传了下去。通过将社会与伦理问
题戏剧化,高尔斯华绥在戏剧上获得了耀眼的成就,《银盒》(1906)与《抗争》(1910)便是很好的例证,其中高尔斯
华绥不仅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还生动描写了工人与资本家的英勇抗争。20世纪初期,爱尔兰剧作家
W-B•叶芝、格利高里夫人及J•M•辛格联合发起"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从而带来爱尔兰文艺复兴潮流。
叶芝,一个世纪诗人,是这场运动的领袖。叶芝是诗剧作家,欲将诗剧这份阳春白雪向大众普及。他创作了许多诗剧,
讲述了爱尔兰神话传奇中的英雄事迹;但是他的诗剧情节很少具有戏剧性,由此,他的诗剧作品没有一部可以与他
的诗歌成就相媲美。J・M•辛格是这场运动中最富才华的剧作家。通过引用鲜灵活泼、生动形象的爱尔兰乡村
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施工班组工程质量保障协议
- 厨师包工合同范本
- 居间合同范本贷款
- 公厕管护合同范本
- 2024年饮用水供应专项协议汇编
- 上海网约车出租车合同范本
- 弹簧合同范本
- 信息咨询服务 合同范本
- 养猪股份合同范本
- 2024年设计服务外包协议范本
- 【公开课】《农业专题复习》【课件】
- 第7课《大雁归来》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培训的方式和方法课件
- 三年级下册口算天天100题(A4打印版)
- 三基选择题(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21年大唐集团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DBJ53/T-39-2020 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模板
- 实验五 PCR扩增课件
- 马拉松运动医疗支援培训课件
- 中医药宣传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