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2_第1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2_第2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2_第3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2_第4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六年级数学教案【精】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计算器。教学过程一、联络实际,引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进展适时引导。老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例1〔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老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如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学生合作完成,老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拟慢的小组合理进展分工合作。老师小结:在刚刚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拟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防止了合作中的混乱。〔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老师:如今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老师引导:在刚刚的合作中,我们进展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如今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让同学各抒己见,老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老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二〕。〔4〕制作统计图。老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局部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5〕看图和看表分析^p老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老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老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老师:如何才能知道如今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忆最简单的数据搜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2.课堂总结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三、课堂活动老师:假如我们想把全班同学按如今的身高分成5组,你们会怎么分?每组的统计结果又怎样表示?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小结:可以按从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后统计出每段中的人数。根据学生的想法完成第三个统计表。身高〔cm〕~~~()~~人数〔人〕老师:对于这一个身高资料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哪种统计图进展整理和分析^p?〔根据学生的答复在word中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并进展分析^p〕四、拓展应用,促进开展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六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73~75页。教学目的1.在初步认识分数的根底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2.培养初步的观察才能、动手操作才能、抽象概括才能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1.创设猜谜情境。师:用以下成语各打一个数。一分为二〔1/2〕百里挑一〔1/100〕七上八下〔7/8〕十拿九稳〔9/10〕[反思:以有趣的猜谜引入,增添了教学情趣,拓宽了学生视域,表达了学科之间的联络。]2.寻找认知起点。师:〔指1/2、1/100、7/8、9/10〕这些都是什么数?除了这几个分数,你还知道其他的分数吗?请你在纸上写一个分数,并读给同桌听。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大多数学生知道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并且会读、写分数,有的学生还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师:你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发言,提醒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思:通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历和知识根底,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二、合作交流,探究意义1.操作。师:1/2可以表示什么?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一个圆片、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图、8朵花图等〕请每人用拿到的材料来表示1/2。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并参与、指导小组讨论。[反思: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丰富的、有构造的学习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做到了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时机,使个体参与落到了实处。同时,学生在互相倾听、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老师参与讨论,可以理解小组讨论的真实情况,便于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调控教学进程。]2.交流。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表示1/2的?生:我把这个圆片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运用对折方法表示1/2的?每组的1号、2号、3号同学都把材料举了起来。生:3只熊猫是6只熊猫的1/2。生:4朵花是8朵花的1/2。师:〔指4号同学〕你是怎样表示一盒水彩笔的1/2的?生:一盒水彩笔有12枝,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枝,6枝是这盒水彩笔的1/2。师:每盒水彩笔的1/2都是6枝吗?为什么?生:我用9枝表示这盒水彩笔的1/2,因为这盒水彩笔共有18枝。师:刚刚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表示了1/2,如今老师把你们说的用图表示出来〔出示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在每份中都写上1/2〕。是不是这样?[反思:面对各个小组众多的合作学习成果,选取一组作中心发言,节约了教学时间,进步了效率。把不同材料表示的1/2用直观图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把握1/2的本质。]3.归纳。师:刚刚同学们在表示1/2的过程中,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板书:平均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的材料不同〕师:有的是一个圆片,也就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也有的是一个计量单位,如1米长的绳子,〔板书:一个计量单位〕还有的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如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8朵花,我们称它们为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吗?生:一个班级。生:一摞本子。……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上用彩色粉笔覆盖板书:单位“1”〕师:既然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那么我们刚刚表示1/2的过程就可以概括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2〔板书〕。1/2还可以表示什么?……师: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都可以用1/2来表示。[反思:对操作过程的回溯、反思、归纳、推演,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分数意义中的两个重要内涵:平均分和单位“1”。]4.拓展。红黄蓝〔1〕出示:师:红色局部用分数怎样表示?〔1/3〕黄色局部、蓝色局部呢?生:都可以用1/3表示。师:为什么都用1/3表示?生:因为都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师:黄色局部和蓝色局部共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3〕〔2〕出示:○○○●●●师:请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生:1/2。生:3/6。师:为什么同样是3个红色的圆,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2份,3个红色的圆是1份,占1/2。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6份,3个红色的圆是3份,占3/6。[反思:从1/2扩展到几分之一,从几分之一扩展到几分之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厚实。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既有利于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后继学习分数的根本性质作了铺垫。]5.概括。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表示了1/2,并且能根据图意说出相应的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师:他说得完好吗?谁来补充?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师:翻开书第74页,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有什么问题?[反思:在学生对分数形成了丰富体验的根底上,老师通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逻辑意义成功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6.解释。师:〔指1/100、7/8、9/10〕根据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答复〕师:你能结合这几个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吗?生:在一个分数中,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假设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师:1/100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1/100?7/8、9/10呢?指名答复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写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是什么。[反思: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由抽象回到详细,结合详细的分数解释意义,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分子、分母的意义。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写的分数和分数单位,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练习量。]三、稳固反响,深化理解1.书面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其中阴影局部不能用1/3表示。让学生猜测,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并利用教科书第74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形,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反思:这样处理,一方面用活教材,使分散的习题成为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有时外表上没有平均分的图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进而用分数表示,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入性。]2.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1〕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3〕如今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反思: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查,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升华。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对局部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进展了恰当的教育和引导。]四、课堂总结〔略〕六年级数学教案3学习目的: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根本特征的过程,进步学生观察、操作、分析^p和概括的过程。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一定的空间想像才能。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式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教具准备:PPT,剪刀,圆柱模型教学过程整体感知圆柱老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呢?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出示:岗亭等,你们还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形如这样的物体在生活中你能举几个吗?学生:圆形的柱子、罐头等老师:你们举得这些物体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物体。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一、认识圆柱各局部(摸一摸)1、老师:同学们,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学生:美观、实用、平安、可滚动2、老师:请各个小组拿出你们桌上的圆柱体,摸一摸说说发现了什么?各小组交流汇报,老师补充学生:有3个面老师: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老师:其他组还有补充的吗?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呢?学生:量一量直径,把两个底面剪下来比一比老师:看看这个侧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它是一个弯曲的,光滑的面。老师:我们这个弯曲的,光滑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老师补充:圆柱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一个侧面(是曲面)2.圆柱高的含义。(量一量)老师:请各个小组量一量,找一找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老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学生:两个底面之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也就是说圆柱有无数条高。老师补充: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间隔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间隔有关。课堂练习(课件出示)1、指出图形中哪些是圆柱?2、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二、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剪一剪)1、老师: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呢?学生:想知道动手操作:老师:请各小组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翻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学生大胆猜测:不同的剪法会有哪些形状呢?各小组分别发言(1)沿着高剪开,(长方形)(2)斜斜的剪开,(平行四边形)(3)随意乱剪开,(不规那么的图形)老师指出: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学生:当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圆柱的高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正方形。老师小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斜斜的剪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随意乱剪开是一个不规那么的图形。三、寻求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操作概括)老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这个圆柱的什么有关?学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1、老师: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复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老师补充: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这个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四、稳固练习1、判断(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2)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3)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2、填空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厘米,高是5厘米,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厘米。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厘米,高是()厘米。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六、理论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六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2.使学生在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和学的过程一、导入1.口算:3834549564132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二、教学例2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假如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指名读题,并要求口头列式。问:为什么用42来计算?明确:要求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2个一份进展平均分,看能分成几份。继续提问:假如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各自列式计算,指名说说列式的根据。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追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明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人,就是把4个橙子按每12个分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谈话:请大家观察这道算式,它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复后揭题:整数除以分数3、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12?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12一份,可分成几份?412是几?板书:412=42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4、出示第〔3〕题。〔1〕学生读题,列式。〔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三、教学例3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2.请根据每23米剪一段23,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3.想一想:423可以怎么算,为什么?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四、练习1.做练一连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课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使学生在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六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一〕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由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出比例意义的教学。2.比例的根本性质。先介绍组成比例的各局部的名称:项、内项、外项;分别计算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积,发现两个乘积的关系;再把比例改写为分数形式,把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穿插相乘,发现积的关系。在此根底上,总结出比例的根本性质。3.解比例。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教材只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那么由学生自己完成。〔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引出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把正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抽象概括成〔一定〕。教学正比例图像。教材直接呈现例1中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再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编排思路与例1类似。〔三〕比例的应用1.比例尺。教材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间隔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根据比例尺和图上间隔,应用方程务实际间隔。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画出操场平面图。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呈现了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3.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单元教材分析^p】1.表达比例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2.浸透函数思想。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浸透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浸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教学目的】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间隔或实际间隔。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浸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拟容易的应用题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可以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比拟容易的应用题【教学建议】1.重视根本概念的教学。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根本概念,非常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拟、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进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拟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络,又要注意开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教材的编写也注意表达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间隔和实际间隔,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课时数】比例〔11课时〕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4课时左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六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归总应用题的根本构造和数量关系,可以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2、进一步进步学生分析^p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构造特征和解答方法。教学难点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p题中数量关系。教具准备投影片或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究、领悟方法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展了改编〕。〔1〕老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假如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2〕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今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老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老师点拨,小组间互相质疑问难。〔5〕老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展必要的板书: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再求几天能读完?729=8〔天〕〔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假如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1〕学生独立考虑,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老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展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p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3、比拟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老师根据学生的答复,小结。一样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2、老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假如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三、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板书设计:两步应用题〔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126=72〔页〕126=72〔页〕再求几天能读完?再求每天读几页?729=8〔天〕728=9〔页〕答:8天可以读完。答:每天读9页。六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目的: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老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老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如今,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2)稳固练习。同学们,你能用刚刚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列图的练习。老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顶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局部,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我们再来看xx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局部,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老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老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最后老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老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限,+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2)稳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老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搜集到了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限,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限,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考虑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入)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响。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1、4题。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板书设计:负数的初步认识正数:20、22、14、+8844.4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2、-30、-10、-15、-155…六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考虑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稳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做第32页复习题。让学生先考虑可以怎样想。根据考虑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2、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4:3=2:1.5X:4=1:2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假如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如今,我们就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来解比例。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方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2、教学例3出例如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3、教学试一试出例如3,提问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4、小结方法。三、稳固练习。1、做练一练指名四人板演。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3、做练习六第10题。学生做在练习本上。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四、讲解考虑题。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两个外项的积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五、课堂小结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怎样解比例?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考虑题。六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目的:1、让学生理解正确的爱美观。2、让学生知道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个阶段的种种问题。教学重难点:知道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个阶段的种种问题。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1、同学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知道什么才是美吗?2、揭题:爱美与安康二:读课文1、自读课文考虑:热怎样才是美?2、齐读课文,答复〔1〕学生答复〔2〕读重点段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互相讨论、交流〔2〕指名答复4、考虑课后练习,进一步进步真正美的认识。三、总结课文四、作业练习1、什么是真正的美?2、完成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爱美与安康美:形体美风度美仪表美心灵美六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思路: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的或者自定的目的对物品进展分类,并会比拟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p比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拟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拟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络,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完毕,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展分类并会比拟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p、比拟才能。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拟的简单数学问题。4、经历分类、比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教材分析^p: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根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历,在动手理论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拟,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络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历,学习比拟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拟远近宽窄,到达宽展稳固的目的。学校学生情况分析^p: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历,和教材的生活场景根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历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六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目的:1.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拟、验证等环节探究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根底上进展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可以正确地进展计算。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p和推理才能。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课件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小组自主研究计算方法,交流汇报。预设:〔1〕〔个〕;〔2〕〔个〕;〔3〕〔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比拟分析^p师:我们先来比拟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预设:乘法是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一样加数是一个分数。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板书〕师:我们再来比拟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展交流。归纳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络和区别。六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目的: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知道1时=60分。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魁力。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根据这一理念,本设计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数学学习活动:1、利用学生已有经历,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课标》中”已有的知识经历,生活经历和方法经历等。本课利用学生已认识了整钟点,生活中对时、分的无意识感知,让学生在非整时的认识产生疑问:“要怎么样认读呢?”在教学时、分的关系时产生了“为什么1时=60分呢?”使学消费生内需,萌发探究的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成功。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时、分的进率及正确认读钟面上的几时几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假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叵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特地安排了“闯关夺宝”活动,让学生自主进展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及学习数学的快乐。3、增添童话色彩。低个级学生都是比拟活泼、得意型的,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注意童趣化,如“小白兔闯关夺宝”、“山羊伯伯的一天”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快乐成长。时、分的认识创设情境:小白兔和妈妈一起逛钟店……〔出示钟店画面〕活动一:时钟的作用1、师:时钟有什么作用,你想把它带回家呀!2、小结:要表示时间,就要用到时间单位“时、分”。〔板书:时、分〕活动二:认识钟面1、师:看来时钟的作用可真大,老鼠先生这里有一个钟,请大家找找看,从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2、师根据学生答复板书:a、有两根针;b、有12个数字;c、有大格,有小格。3、学生自己小结。活动三:时间的读写1、师:看来钟面上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把闹钟带回家,不会看也没用啊!2、让同学说说平时在生活中是如何看钟的。3、点出时间的两种写法。4、引出时间的两种写法。5、感知1分钟。活动四:闯关夺宝师:既然大家都会看时间,那闯关肯定是没问题,有没有信心呢?第一关:帮时钟爷爷念念数1、出示钟面模型。2、要求先读一读,再把它们写下来。3、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闯关。第二关:给得意的小闹钟找伙伴1、出示图片。2、小组讨论后反响。第三关:山羊伯伯的一天1、刚刚我们经历了一分钟,那山羊伯伯的一天里有好几个一分钟,它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2、出示山羊伯伯的一天。3、全班齐读每一个时刻,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的时间填写。4、小组反响。师宣布闯关成功,并出示奖品。活动五:愉快的星期天山羊伯伯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你也能像山羊伯伯一样给自己安排一个愉快的星期天吗?概括总结: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对学生进展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六年级数学教案13单元教材分析^p: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原义务教材是作为选学内容,考虑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学情分析^p: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根底上教学,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教学的目的: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p扇形统汁图所反响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才能。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汁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p扇形统汁图所反响的情况;教学过程题:统计上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备注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投影出示主题图〕谈话: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工程?我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这些情况呢?2、数据搜集和整理:请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工程的人数。活动〔二〕比照分析^p,生成新知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哪些有用信息?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引发学生考虑,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局部量与总量的关系。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回忆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做一做:〔投影出示〕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活动〔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那些合理化建议。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你得到哪些信息?自主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各项支出金额。活动〔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1、请同学们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