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其中包括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协调等。当代世界经济基本包括三类国家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类,其中非国家行为主体又可分为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迄今为止,主权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主体,构成世界经济的最主要部分。其中,主要世界经济组织是指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的全球性经济组织,主要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o"货币基金"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各国或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此消彼长。1.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也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10月29日,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协定”,形成了一个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体制,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为美国在经济领域谋取全球霸权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3.实施马歇尔计划和扶植日本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使大量美国资本和商品打入了西欧市场,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在亚洲,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对日政策从改造转变为扶植。1949年为日本制定了复兴经济的“道奇路线”,向日、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激烈竞争,直接推动着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新格局。1.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着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2.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美国和加拿大1987年10月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为整个拉美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亚太经合组织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提出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倡议,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名称,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宗旨是广泛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交流。目标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APEC的协调机构是高层会议,该组织常设秘书处在新加坡。同其他两个组织相比,亚太经合组织有很多独特之处。从发展阶段上看,它仍然属于一个政府间合作的经济论坛;从成员国来看,它包括经济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组织原则上看,它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即在承认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互利、协商一致、自愿、灵活、渐进的原则。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被发达国家所占据。同时,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大大提高,甚至出现被跨国公司或者国际经济组织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的情况。因此,应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共赢和共存,各国应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既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积极迎接挑战,避免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做到趋利避害。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力以及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围绕着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1.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2.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3.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4.争夺科技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一般认为,人类社会自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来,已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深度和力度上都超过了前两次,成为推动半个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了新的高潮,它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为主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新科技革命中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因此新科技革命也被称为信息革命。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一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范畴,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然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机制和效能,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长期任务。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经济问题所谓全球性经济问题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平衡”既指发展水平的不同,也指经济实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指发展速度上的快慢差距。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重要表现是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打破原有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范围更广,也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3.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与调整,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节方法基本趋向于从迷信自发向重视调节演化,凯恩斯主义得到较大发展,各国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开始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的发展趋势。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股份公司和多国或者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股份化、社会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突出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寻求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需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3.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缩小。当前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欧中亚国家,都在推行“非国有化”。国有企业的存在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决定的,它的存在、发展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4.企业的现代化改造这包括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造、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兼并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目的是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巩固垄断地位。5.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起着保持社会稳定和减少震荡的重要作用,因此得到西方各国的长期重视并不断加以完善。但80年代以后,由于公共开支的不断上涨,目前各国都把社会福利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主要做法是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结合,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灵活多样。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就实质来看,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从作用来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跨国投资与兼并,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推动生产向全球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所到之处,努力与本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纳入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确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它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进技术的转移,促进了生产结构的调整,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客观上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控制在少数大国手中的跨国公司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以利润和红利的形式从发展中国家带走大量资金,加深了南北矛盾。特别是在国际经济政治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之下,一些跨国公司凭借强大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经济命脉,甚至插手他国内政的例子时有发生。这正是现存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对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内部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调整;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浪高过一浪的企业兼并浪潮。通过联合与兼并的扩展,跨国公司有效地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使自己成为经济领域里名副其实的“\o"航空母舰"航空母舰”。(二)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世界政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影响国际关系能力的政治实体。根据它们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作用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主权国家和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的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主要指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型。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联合国。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战后,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数量激增;第二,活动遍布各个领域;第三,向多层次发展;第四,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合作日益加强。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最重大的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国家主权平等;第二,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侵害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三,不干涉内政;第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联合国的作用。主要有: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20世纪80-90年代,它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但是,从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一度有所削弱。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苏、美、英出于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8月)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和平、协调大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但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划分了各自在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它明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也促使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状态的产生。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是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3.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4.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总体而言,两极对峙的基本状态是“冷战”,即“不战不和”或“非战非和”,没有直接诉诸大规模战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1.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两极格局终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新旧格局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旧的力量之间的对比,推动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并且日益显现出单边主义的特征,妄图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单极世界,但是得不到足够的国际支持。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能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是缺少与美国相抗衡的能力。因此,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单极和多极之争仍将继续,世界各种力量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和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确立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3、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发展不仅仅是“极”的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多极化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主张的多极化中的“极”,主要指全球或地区中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的中心,即重要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这与两极格局中的强调控制力和支配力的“极”概念不同。认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把握以下问题:1.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多极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初现端倪,进入90年代以来,更是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2.世界各种力量不断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3.多极化发展趋势不会一帆风顺,单极化的威胁仍然存在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美国谋求“单极”世界的倾向更加明显。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1.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冷战后,由于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总体趋于和平与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这两个主题更加突出,和平解决争端成为普遍性的主张。冷战后,一些地区性军事冲突和矛盾趋向缓和,中东和平进程虽然几经波折,但是仍然得到了发展;2000年6月,朝鲜与韩国首脑实现了历史性会晤,南北双方关系出现重大突破,双方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是冷战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形势总体趋于和平与缓和的情况下,国际形势几度起伏,错综复杂,重大突发事件频仍,不确定因素增加,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特别是“9•11”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也引发了不安定因素。当前国际上仍然存在很多动荡因素,主要表现为:首先,应当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造成世界动荡的主要原因。其次,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再次,一些国家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迅速增多,对世界和平与稳定造成了极大破坏。最后,各种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极端势力给国际社会不断带来危害,世界面临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交织,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危害在加剧。2.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始终是各类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成为全球主要“热点”地区。其中中东地区被称为“火药库”,这里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其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战争。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联结的战略地位,丰富的石油资源(被称为“世界\o"能源"能源中心”,“西方生命线”),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及外部势力的干涉。中东问题主要是指阿以矛盾,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大国关系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迅速发展,大国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并继续进行深刻的调整。这既是多极化的体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多极化的发展。大国关系调整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在新的国际体系形成过程中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第二,国家利益地位上升,集团利益的地位下降;第三,以合作、对话代替对立、对抗正在成为时代潮流;第四,相互借重、相互牵制。冷战后大国关系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不针对第三国、不对抗、不结盟。大国关系的变化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首脑外交空前活跃;二是大国之间纷纷建立了各种伙伴关系。这些新型的伙伴关系,虽然内涵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特征:一是不结盟,二是不对抗,三是不针对第三国。“9•11”事件的发生,极大地影响到了大国关系的面貌,大国关系又发生一些新的变化:第一,为应对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大挑战,各国积极寻求利益交汇点,求同存异,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就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加强对话与合作。第二,大国关系由紧趋缓,但是仍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尤其是“9•1l”事件之后,由于面临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各大国寻求共识,增强协作,彼此关系出现改善和发展。第三,各国之间的高层互访和会晤增多,电话热线通话频繁。中、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的领导人,通过首脑电话、高层互访等形式,交换对事件的看法,磋商解决方式,达成反恐怖主义的共识。总的来看,上述变化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冷战时期,联合国的作用不仅长期被忽视,甚至沦为美苏争夺霸权的工具。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得以恢复和加强。从总体来看,联合国的作用突出表现为:第一,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第二,在推动非殖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第四,联合国还是各国增进了解、结纳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建立和平、公正、民主、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但是,联合国也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美国企图把本国利益凌驾于联合国之上,绕开联合国采取单方面的行动,使联合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上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和世界许多其他国家都坚持建立国际新秩序必须以联合国为中心,维护安理会的权威这一立场,并与美国这一危险做法进行了斗争。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占有突出地位,而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之一是,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科技实力往往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科技实力方面的落后,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2.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实现与否的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4.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5.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目前国际安全问题更加趋向多元化,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而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危害在加剧,已成为对国际安全的又一重大现实威胁。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有以下特点:以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所引发的恐怖活动异常活跃;以极端组织和个人发动的恐怖活动急剧上升;美国及其盟友成为国际恐怖分子的首要打击目标;无辜人民成为恐怖分子大规模袭击对象;恐怖犯罪技术日趋智能化和科技化,破坏力极大。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很深刻的根源:一方面,冷战后民族分离、宗教矛盾和贫富差距等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美国等一些国家单边主义的做法也激化了国际社会的对立和仇视,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西方国家自认为制度优越,强制推行它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利用政治施压、经济利诱、文化渗透来实行“和平演变”,首先是中国。霸权主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任意干涉别国内政。近年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就是推行单边主义和实施先发制人战略。“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说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冷战时期的威慑遏制战略转变为“先发制人”战略,这是美国新帝国主义的表现。“先发制人”战略名为自卫、实是侵略,是一种极具威胁性的进攻战略,是对国际法的违背和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值得关注和警惕。(三)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1.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时代主题是指时代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居于该时代中心地位的阶级决定的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和主流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时代主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它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二是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时代主题的转换,从根本上说,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结果,其直接原因是阶级力量对比或者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随着世界矛盾和形势的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是我们分析问题、制定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1、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第二次\o"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战争与革命一直是当时世界的主题,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和潮流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主要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发生的问题。发展问题主要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意义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有其客观的依据(1)和平力量的巨大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力量得到了巨大的增长,表现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第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第三世界表达声音、维护和平的场所,这些极大地牵制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战争图谋。第三、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属于第三世界,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第四、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主运动兴起,法西斯势力基本被清除,同时西方国家的人民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性,反战成为战后民主思潮的重要方面。(2)超级大国没有做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准备冷战时期能够挑起世界大战的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但是作为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核武器的特殊性使得谁也不敢贸然动手。达到了“恐怖平衡”的状态。(3)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相互依赖的迅速发展成为维护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战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利益相互交织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战争手段所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包括疾病、人口、环境、贫困等等,相反只有通过各国的合作才能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得国际社会中出现了新的合作内容与任务,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世界各国增加了彼此之间往来的机会,增进了互相了解和理解,减少了误会和麻烦,由此产生了深层次的制约战争、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2.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1)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发展。(2)对于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3)在国际斗争中有利于团结最广泛的民主进步力量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人类共同目标而努力。2、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是世界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和平的重要保障,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两者之间一般的辩证关系。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在和平的条件下,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战争对于人类和社会经济的破坏已被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更没有繁荣。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世界和平的维护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也就没有世界的持久和平。首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说到底是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基础上的。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当今制约新的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再次,发展还是人类社会摆脱困境的主要出路。只有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谋求人类共同的发展,人类社会才有出路。总而言之,和平与发展具有全球性、全局性、战略性,只有抓住它们,才能提纲挈领,带动其他矛盾得到解决。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三者不可分离,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威胁世界和平、阻碍世界共同发展的主要根源,是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因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2)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3)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并且相互交流和借鉴,进一步促进共同发展。(4)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5)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但核心是南北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深化,都离不开南北问题的缓解与解决。这是因为:第一,冷战结束后,东西对抗性矛盾下降、缓和,而南北矛盾却明显上升,局部战争和危机多次发生,尤其是在战略要地,超级大国急于进行战略调整,填补战略真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第二,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第三,随着全球化的进-步发展,南北矛盾和摩擦的领域进一步增多。在资本、金融、国际援助、温室气体排放、疾病控制、文化等方面都有新的矛盾。第四,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干涉有一系列新的表现,干涉内政甚至侵犯国家独立的行为更加直接、露骨,引发了南北关系之间的冲突,严重地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3、建立国际新秩序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行为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以及它们的运行状态。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它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而丰富、完备。国际秩序就其性质而言,有公正合理和不公正、不合理之分。而衡量一种国际秩序是否公正、合理,主要是看这种国际秩序是在什么样的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它包含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实质是各国的平等,其基本目标是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和繁荣。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广泛的内容,主要是: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1.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具体内容主要有:第一,以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目标;第二,改变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在主权平等原则的基础上保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每个国家都有权对其自然资源和经济命脉行使永久主权,有权实行适合自己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战略;第三,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南北合作;第四,一切国家都享有平等地参加解决世界经济、金融、货币等事务的权利;第五,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等等。2.西方国家的主张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比较注重国际新秩序的问题,而西方国家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问题持冷漠态度。总体而言,美、日、欧的“国际新秩序”观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这其实是国际旧秩序的加强和延伸。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是争夺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的主导权。3.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使中国的新秩序观更加丰富、全面。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郑重地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新秩序应以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准则为指导,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此,邓小平同志最早明确提出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大致包括五个阶段:①经济的恢复与转轨(1945-1950年前后),②经济的高速增长(1950-1973年),③经济“滞胀”(1973-1982年),④经济的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1983-1989年),⑤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背景下经济回升和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新时期。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的来看,在战后50多年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仍然存在,但总体上得到了长足发展。保持了相对平稳和较为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成果巨大,进一步保持了在生产和科技方面的领先水平,产业结构先进,成为高度现代化和向\o"信息化"信息化迈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1)科技革命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部分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3)发达国家间互相依存关系加深,经济协调显著增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4)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构建的国际经济机制,继续体现了国际经济旧秩序对发达国家的偏向,使得发达国家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掠夺第三世界的原材料,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制度环境与重要的物质基础。(5)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6)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也推动西方国家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良,同时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些内容为这种改造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启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发达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所带来的最重大变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化发展。2.调整经济政策,寻求\o"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国家宏观经济机制的确立与政策的不断调整,对缓和经济危机、抑制通货膨胀、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迅速而稳定的发展,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由此,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3.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资本所有制形式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各部门和各种类型经济消长的情况。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私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资本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2)大小企业并存,形成优势互补。(3)新兴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植,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迅速发展4.企业管理体制日益社会化与现代化首先,企业管理日益超出个别企业的范围而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化管理相结合,呈现出企业管理社会化的趋势。其次,出现了“经理阶层”和“管理革命”,主要解决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以及生产地位不同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三,管理因素的开拓和管理关系的转换从“泰罗制”、“福特制”到“后福特主义”。第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核心问题是解决权力如何配置的问题。总的来看,这一方面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优化与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资本剥削劳动力的功能的强化,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效能的优化与提高。5.建立世界经济与地区经济协调机制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层面上,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协调,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采取措施缓和彼此间的经贸矛盾冲突。这实际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表现。世界市场经济同样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通过国际调控加以完善。战后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确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切,同时伴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和作用得到确立和增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彼此间的相互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地区经济、世界经济加以调控的国际机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失调、失衡、停滞和危机并未去除,而是在程度趋缓的总趋势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和难以去除的慢性疾患,即结构性失衡和综合性危机。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现实难题主要表现为:(1)经济周期性停滞和经济危机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解决的痼疾。(2)就业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3)各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政府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但总的来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还不是以危及制度生存的社会总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2.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深层矛盾(1)基本矛盾对抗性质继续深化。(2)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克服市场弊端的同时,又以新的方式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新的矛盾与障碍。(3)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它在资本主义的应用又导致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的对立,带来了结构性失业,加速了社会分化。(4)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扩张中造成各种矛盾加剧。总之,发达资本主义经济面对的最大难题和存在的根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可以通过对经济体制与政策的不断调整来部分地改进生产关系,缓和这一矛盾,但是它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隘界限。它只是在不自觉地为根本上的自我否定创造着种种物质条件和社会形式。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质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曾出现过多种政治制度,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但总的来看,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某些共同的原则,主要包括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普选原则、代议制原则、任期原则、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法治原则等。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体制与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总是与国家政权的性质相一致,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不例外,它本质上无疑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工具。(1)首先,西方民主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改变。(2)其次,金钱是这一制度存在和运转的基础。(3)再次,政治被政党所操纵。总之,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民主制势必面临着内在矛盾,即形式上的民主、平等与事实上的不民主、不平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阶级、政党、利益集团、社会舆论和公民等影响和制约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几种主要社会力量,它们的自身地位、状况、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并困扰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较为严重和带有共同性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吸毒贩毒、社会犯罪、两极分化、精神和信仰危机、人际关系异化以及种族歧视与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等等。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竞争性,成为促使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经济制度方面的基础与动因;二是强大的实力地位,提供了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物质基础;三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的信奉、对历史上曾经拥有的权力地位的留恋。由于当代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但总的来说越来越趋向更加多样和隐蔽的方式,如话语霸权、规则霸权、文化霸权等,其中“制度霸权”不仅是最重要的霸权手段,也突出反映了西方霸权力图实现全球资本主义化的实质。西方国家的“制度霸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掌握着国际强权的西方发达世界主导着国际机制与制度的建构和运转。(2)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与制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和主宰。(3)全球体系的资本主义结构使世界体系的运转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西方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竞争、摩擦与协调、合作并存,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将根据条件的变化而起伏。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国家间交往正常进行。一方面,西方国家实行“接触”战略,谋求与中国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仍有人坚持冷战思维,叫嚷对社会主义进行“遏制”。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不利因素是前者把防范的战略重点指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文化冲突、环境问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难的主要问题。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第二次\o"世界大战"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经历了以下阶段:1.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在全球扩张的阶段2.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进入调整阶段3.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战略又有新的发展,美国对苏联“转守为攻”,实行“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4.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布什政府推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尤其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迄今为止,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维护美国的军事安全置于对外战略的首位,将恐怖主义作为首要威胁,确定所谓“邪恶轴心”,追求军事绝对优势和国家绝对安全。第二,采取“点菜式的多边主义”,一方面利用多边主义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坚决摆脱多边机制与多边合作对其权势与行动的限制,经常一意孤行地采取单边主义政策。第三,调整全球地缘战略,构建国际安全新框架。北约东扩2004年3月,中东欧7国在华盛顿向北约正式提交了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这是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至此,北约成员国达到了26个。北约东扩的主要意图在于:美国要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和影响,遏制欧洲的独立倾向,同时,将西方的势力范围东移,填补前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真空”地带,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西欧、日本的对外政策1.西欧的对外政策(1)50年代西欧追随美国反苏反共。(2)70年代东西欧缓和取得新进展。(3)80年代,随着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西欧国家也加紧推动东欧国家的“和平演变”,尤其在两德统一问题上,联邦德国最终以“吞并”的方式,于1990年10月1日实现两德统一。(4)90年代欧洲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欧盟力争成为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支力量。目前欧盟的国际地位具有以下特点: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心,并发挥出独立的影响力;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欧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板块力量和“大欧洲”建设的核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欧盟的地位与影响明显上升,成为冷战后国际力量分散化和多元化的推动者,但多数情况下还是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伙伴行事。欧盟要成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立作用的力量中心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欧盟内部的一致性与集体行动能力;二是欧美关系的走向。2.日本的对外政策战后日本外交经历了四个阶段:(1)战后初期,奉行“追随外交”。(2)自50年代后期,日本外交进入“经济外交”时期。(3)70年代的日本开始改变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奉行“多边自主外交”。(4)80年代以来,日本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争做政治大国。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可谓真正开始了大国化发展。日本制定和实施政治大国战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追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成为自然而然的诉求;就国际环境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特别是美国对日本加强军备的鼓励和敦促,是促使日本终结经济中心主义和小国主义,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重要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动因;日本国内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大国主义(也称“新民族主义”)政治思潮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崛起,则成为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思想和社会基础。(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它们所经历的共同历史遭遇和所面临的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任务,使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在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召开、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划时代的里程碑。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从第三世界的崛起到今天,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不断增大,发挥着积极的重大作用。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向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提出了挑战,促使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重要力量。第二、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第四、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2、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成就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2)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3)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4)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把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相统一;坚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本国技术创新相结合等。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其发展结果是不平衡的,按各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高收入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三是某些大国,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家正在加快发展。四是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占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五是最不发达国家。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许多严峻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债务问题的长期困扰。(2)金融危机的打击。(3)人口问题。(4)粮食短缺问题的阴影。在这些严峻的问题面前,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在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2)调整产业结构;(3)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4)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是艰难曲折的。目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政局不稳。(2)民族问题。(3)宗教冲突。此外,发展中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中还要面临诸如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民主化进程的考验、法制化任务尤为艰巨、领土边界冲突不断以及局部战争频仍等问题。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是一致的。它们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又称独立自主政策。其本质在于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其基本内容是:(1)反帝、反殖、反霸,维护民族独立,巩固政治独立的成果,发展民族经济;(2)支持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3)积极参加和支持不结盟运动,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4)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处理国际关系;(5)遵守联合国宪章,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6)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实行南南合作,并扩大对话与合作的渠道,采取对各国都有利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7)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努力。南北关系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被简称为南北关系,其中政治和经济关系是南北关系的两条主线2.在冷战时期,南北关系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领域里的对抗与对话,国际政治领域里的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3.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表现在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1)南北关系在政治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2)北方国家力图维持原有的经济秩序和格局,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3)区域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的加强,区域内部或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正在取代全球性的南北关系。4.解决南北问题的主要途径:第一,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二,南北对话是解决南北矛盾的重要环节,南北双方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创造解决南北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南北问题的方法。第三,加强南南合作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有效途径。南南合作1.南南关系既有团结合作,又有矛盾冲突2.20世纪90年代南南合作的趋势更加明显表现在: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如从东盟到大东盟的发展,区域一体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3.南南合作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促进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它们的经济实力。第二,有利于以经济合作促进南方国家在政治、外交上的协调合作,提高它们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维护其国家的主权独立,捍卫世界和平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有利于增强南方国家的整体力量,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进而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4.影响南南合作的主要因素第一,一些发展中国家间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错综复杂,以及由这些矛盾引发的冲突和战争,使合作无法进行。第二,经济上的矛盾。南方国家之间经济互补性较差,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南方国家进入世界市场的风险增大,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加剧,南南合作的外部制约因素增大。第三,地区霸权主义的影响。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统治集团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外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不断恶化与邻国的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o"伊拉克"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了海湾战争的爆发,给中东各国都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危害,直接破坏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六)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并不太长的时间内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3)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消灭私有制的尝试,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4)对国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战后,社会主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这是改变20世纪面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伟大力量。第二次\o"世界大战"世界大战中,苏联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首先走上改革道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模式。5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开始酝酿和实行改革,但起步并不顺利,颇有波折。到8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普遍形成一股潮流。在这些改革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后人研究、汲取。它们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1.南斯拉夫最早开始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探索南斯拉夫开创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率先突破了传统的“苏联模式”,对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起了积极的借鉴作用。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三次程度不同的改革浪潮。(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之后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开始明显减弱,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推动苏联东欧国家提出改革传统体制的问题。(3)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动乱之后,于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的方针和原则,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探索。苏联从80年代初开始,也逐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但由于改革的道路不同,一个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放弃社会主义,导致亡党亡国。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变成了改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开始在苏联推行改革。戈尔巴乔夫对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要对苏联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确定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为之奋斗的目标,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多党制,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在戈氏新思维的指导下,苏联的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在苏联造成严重的后果。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而他也从此被逐出政治舞台。战后苏联对外政策战后苏联对外战略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制定的,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1.战后初期斯大林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制定了和平对外战略(1945-1953年)。2.赫鲁晓夫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赫鲁晓夫执政之后,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对苏联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制定了新的对外战略,强调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其目标是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3.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霸权主义政策勃列日涅夫时期,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发展,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战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大国主义变化为霸权主义。在七十年代初苏联逐步形成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4.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新思维”外交(1985年至1991年)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公开提出了“新思维”,并用该思想作为苏联内外政策的指导。“新思维”的核心是“全人类价值高于阶级利益”,主张国际关系人道化,国际关系非军事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家关系非军事化。2、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东欧各国的剧变东欧剧变指的是1989年至1990年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政局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纷纷倒台,反对派上台执政,东欧各国放弃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轨。2.苏联的演变和解体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对苏联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反思,重新估计了苏联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新的全面改革路线,并为实施这一路线准备了新的领导机构。在对外政策方面,戈尔巴乔夫于1986年提出了“新思维”概念。1988年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启动了以“公开性”、“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改革,后局势失去控制;1991年8月19日,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八人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为了拯救国家的统一,实行紧急状态,并取代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对戈实行隔离。“8•19事件”之后,局势迅速变化。一方面,各共和国独立势头无可挽回,苏联注定要解体;另一方面,反社会主义势力无法遏制,苏共与社会主义制度难以为继。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随之解体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概括的说,苏东剧变是这些国家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在特殊历史条件的一次破坏性爆发,其导火线是各国不成功的改革,在改革遇到危机时社会便自发向西方发展,加上执政党未能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紧密联系群众,使反对派利用西方思潮的影响和执政党的困境,迅速控制了群众,夺取了政权。具体来说,苏东剧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政治原因苏东国家的政治体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权主义、以党代政,缺乏监督机制等弊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领导层与群众都未能清醒地认识西方民主的实质,轻率地接受了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政治等对社会主义有危害的政治理念,直接导致政权的丧失。2.经济原因苏东国家原来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潜伏着很多矛盾,在改革中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至于有些人将所有矛盾与危机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改革的方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结果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解体,整个国民经济遭到致命破坏。3.意识形态原因意识形态的斗争是苏东剧变过程中最明显、最激烈的一个方面,苏东国家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可是在演变过程中为什么抵挡不住西方思潮的冲击呢?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苏东国家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教条式的对待马列主义,从而丧失了对全体人民的凝聚作用。二是在改革中许多苏东国家都对原有的意识形态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自我否定,不切实际的追求所谓“全人类的利益”,向往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主动交了旗帜,滑向西方意识形态。4.民族原因民族与国家的交错是现代政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多民族国家与跨国民族的存在更增添了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苏东国家的剧变与这一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不无关系。5.国际原因苏东剧变内因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否认国际因素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6.国际战略的失误苏联长期以来执行闭关锁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对抗的国际战略,输出革命,加速扩展世界革命。为此,在国内也采取加速战略,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由此,非但难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反而使整个国民经济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历史教训苏联解体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并不断发展的路线:(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4)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不懈地与之开展有效的斗争。(5)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紧密结合。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肩负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的使命,其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曲折、漫长。首先,20世纪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经济、文化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佛山2024年度技术服务协议
- 科学四下第二单元教育课件
- 面向高校的2024年度事业编制教师选聘合同
- 《尔林兔中心幼儿园》课件
- 钢管模板租赁合同价格分析与比较(2024版)3篇
- 委托催收协议完整版
- 2024年度保险代理与风险评估合同3篇
- 基于二零二四年市场调研的广告投放合同2篇
- 生意合伙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企业对个人特许经营合同3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3-国开(NMG)-参考资料
-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
- 食品研发思路
- 消防管道维修施工组织方案
- 会计学专业 天富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经济业务与财务分析设计
-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沥青搅拌站建设方案(完整版)
- 电子物料代码编码规则电子物料编码制定编写规则与方法
- Opera操作流程实用教案
- 智力活动、商业方法申报专利技巧漫谈
- 冀教四年级数学《垂线的认识》及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