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_第1页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_第2页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_第3页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_第4页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本文原是《桃

花源诗》的序言。记,古代一种文体,即记述

事物的文章。本文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

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文章最后写众人

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

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缘溪行:沿,沿着

2、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3、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5、赣然开胡:开阔的样子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黄发垂髯:借指儿童

7••

8、便要*还家:邀请

9、咸•来•问•讯都询问消息

10、遂与外人网隔:隔断,隔绝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邑人:指乡邻们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无

论:不要说

13、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指发现桃花源的

17、号向所志寻:寻找

18、欣然物往规:计划,打算

19、后遂无何停者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

路20、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

3、翻译

①自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

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

了。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

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

源外边的人说啊。”

④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

£然遇到一KM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

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

落花繁多。

⑤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

狗叫的声音。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

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园竹林之类。

4、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

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髯,并怡然

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

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

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

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

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

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

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

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

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

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

可能实现的。

8、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

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

想中的美好世界。

9、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

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

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

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10、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

的经过。

11、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

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

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12、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

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迫,自

由快乐。

1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

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

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4、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

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

了奇异的色彩。

15、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

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

定、批判。

16、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

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

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7、《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

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

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

处"奇”。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

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8、“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

换?

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

所以不能换。

19、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

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2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

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21、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22、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

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

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美好生活的向往,也

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3、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

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的梦幻。

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

现?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24、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5、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26、对联: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髯享太平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霭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

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

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

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

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

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

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

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

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

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

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

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

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

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

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

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

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

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

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

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

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

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

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

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

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

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慨和神态

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

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

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

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

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

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

同谁一道呢?

1、作者,作品:

本土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的

范仲淹。文章用精当优美的笔法描写了登楼观

洞庭湖浩荡无际,阴暗变化,气象万千的壮丽

景象;用凝练笔触叙写了登临者或悲或喜的不

同情绪;再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

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2、解释加点词语

谪守:特指贬官或流放

百废具兴具:都,全兴:兴办

增其旧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横无际涯:边

前人之述爸矣:全面,详尽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连月不开*:放晴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昂黑藏起光辉

薄幕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春和掌明:日光

不惊:平静

沙鸥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静影沉璧:园形的玉

何极:哪有尽头

若夫:像那

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朝晖*夕阴:日光

3、翻译(见译文)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

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说说“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重要意义。

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忧乐观应该充分肯定,表现了作者远大的

政治抱负,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

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

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5、迁客骚人两种览物之情:一种是“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的因物而悲的感情;一种是“心旷神

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6、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7、概括一,二两段的段意.

第一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盛况,作“记”缘由.

第二段:总写岳阳楼的大观及迁客骚人的览物

之情

8、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

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J前人

之述”指的是,从空间上写洞庭湖

胜境的语句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

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政通人

和,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唐贤今人诗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9、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

渔歌?(巴东三峡巫陕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1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中"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迁客、骚人

12、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亦吩

别指什么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3、“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

(古仁人)。

15、本文中心: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抒发

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16、本文线索:事——景——情——理

17、两种情(阴冷、晴明)激发(感极而悲和

喜洋洋)之情。

蓝、表达方式:⑴段记叙;⑵、⑶、⑷段描写

抒情;⑸、⑹段议论。

19、五六段:议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与古仁人

之情相异的原因,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20、作者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21、“予观夫巴陵胜状,以洞庭一湖。衔远山,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在结构上的作

用是:总起句

22、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都作了哪些事情?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3、从空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衔远山,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4、从时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

2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J与“前人之述

备矣。”的关系是:

前句为铺垫,后句为照应。

2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句式特点及作用:

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强调了迁客

骚人览物之情,得之“异

2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文章结构上的

作用:统领三、四段,是三、四段的总起句。

28、二、三、四段的结构关系:结构为总分,

三、四段是并列。

29、二、五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二段是迁客

骚人览物之情之”异、五段为迁客骚人览

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的异。

30、古人旷达胸襟的实质:忧国忧民

31、迁客骚人胸襟的实质:忧己。

32、哪句话表现了作者揣测古仁人说什么却反

而说自己:微斯人,吾谁与归?

33、表明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4、作者写迁客骚人情随景迁的目的:为后文

与古仁人之心比较作铺垫。

35、作者为了表示自己政治上孤独苦闷没有志

同道合者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

36、《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乐其乐”意境相同

的句子:后天下之乐而乐。

37、第五段概括三、四段两种景物所激发的两

种感情的句子:二者之为。

38、本文对偶句: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9、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

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和“喜“。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

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有如此,

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40、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

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41、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

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

副对联,你能想到荡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

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

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九年级上)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段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

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秋天里洪水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

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

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

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

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

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翰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

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一、字音:①泾(jing)②渚(zhti)③殆(ddi)④旗(si)

二、词语:①时:按时②河:黄河③辩:分辨④欣然:高兴的样子⑤旋:回转

⑥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⑦若:传说中的海神名⑧灌:注入⑨大方:得大道

⑩面目:面孔

三、文学常识:庄子,战国哲学家,道家代表。名周。主张:无为而治。

四、理解课文:

1、文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口:'闻道百,以为莫」若'者,我之谓也。

3,两个成语: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在多比喻做事情时因为不胜任或没

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

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

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片北海作比较,将自一年

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答: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山还比一山高。

五、字词、句式: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同“径”,直。②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词类活用

①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贤“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

②而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③秋水时至“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令

④顺流而东行“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⑤东面而对“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3、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应为“若己”,意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应为“谓我”,意为“说的是我”。

③闻道百定语后置,应为“百道”,意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⑤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固定结构,可翻为“不是……,就……”

愚公移山(选段)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翻译: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

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

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无话回答。

⑴字音:①孀(Shuang)②贵(kui)

⑵词语:①惠:聪明②固:顽固③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④若:像,比得上。⑤匮:尽⑥增:

增加⑦苦:担心⑧亡:无

⑶要点: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思想家,道家代表。

②选段分析: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

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

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

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

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

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③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④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答: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⑤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⑥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答: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

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

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⑦围绕愚公移山有哪儿种不同的态度?

答:主要有三种态度:愚公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二

⑧你怎么看待寓言里的愚公?

答:愚公不愚。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

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⑨成语: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含褒义。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

侯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

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J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

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媵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

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

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翻译: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

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