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之艾滋病流行与预防控制_第1页
青春期教育之艾滋病流行与预防控制_第2页
青春期教育之艾滋病流行与预防控制_第3页
青春期教育之艾滋病流行与预防控制_第4页
青春期教育之艾滋病流行与预防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春期教育之艾滋病流行与预防控制第1页/共128页重要信息人类正面对着两个威胁,恐怖主义和艾滋病。与恐怖主义相比,艾滋病在过去一年里夺走了更多人的生命。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艾滋病对世界造成的威胁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联合国报告

第2页/共128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第3页/共128页

艾滋病基本知识第4页/共128页

艾滋病:医学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

cquired=获得性

I

mmune=免疫力

D

eficiency=缺陷

S

yndrome=综合症AIDS什么是艾滋病?第5页/共128页导致人类艾滋病的元凶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医学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艾滋病病毒HIV研究新发现:

1、病毒来源于非洲猴子携带的SIV;

2、病毒毒株重组频繁;

3、病毒很容易耐药;

4、病毒十分脆弱(常温干燥环境下几小时死亡,

100℃20分钟灭活,酒精和氯十分敏感)。第6页/共128页艾滋病病毒通过破坏人体的CD4等淋巴细胞,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入侵艾滋病如何致病?第7页/共128页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死亡严重症状一般症状抗体产生感染成功2-12周8-10年1年0.5-2年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类感冒症状第8页/共128页急性HIV感染的皮疹第9页/共128页Kaposi’s肉瘤第10页/共128页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第11页/共128页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第12页/共128页全身消耗第13页/共128页第14页/共128页诊断经血液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证试验为阳性者诊断临床症状判断或经血液检查CD4细胞计数小于200/mm3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如何诊断艾滋病?第15页/共128页艾滋病流行的特点:隐匿性和欺骗性,不但别人从外表不能看出感染者,而且感染者本人往往也感觉不到。抽血检测HIV抗体是目前艾滋病诊断的金标准。我市现有7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HIV抗体初筛检测,初筛阳性后送广州市CDC确认实验室确认。我市“四免一关怀”政策规定,全市13家市、区(县级市)疾控中心提供免费HIV抗体初筛检测,检测实行实名制。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艾滋病?第16页/共128页在人类共同的努力下,艾滋病已不再是当年人们眼中的超级癌症。虽然艾滋病仍然无法根治,但通过高效抗病毒药物治疗(鸡尾酒疗法)后,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生命,长期存活。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规定:抗病毒治疗免费。艾滋病可以治疗吗?第17页/共128页治疗前治疗后第18页/共128页HIV体内分布危险体液可以传播HIV所有体液安全体液不会传播HIVDANGERSAFE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第19页/共128页可以传播HIV的体液DANGER危险精液乳汁血液阴道分泌物伤口渗出液第20页/共128页不传播HIV的体液唾液尿液汗液SAFE第21页/共128页

艾滋病传播的两个必要条件?皮肤有缺口或粘膜暴露有足够量的病毒进入体液

第22页/共128页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AIDS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第23页/共128页血液传播1主要是通过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第24页/共128页2血液传播注射纹身穿耳器官移植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第25页/共128页3共用注射器吸毒血液传播第26页/共128页血液传播的概率接受血液或血制品:主要是指接受污染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大于90%;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为0.67%;医源性感染:不慎被污染HIV的器具如针头刺伤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3%~0.5%。第27页/共128页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的方式在同性或异性之间传播;经性接触传播是目前全球主要的HIV传播途径,大约全球70%~80%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上HIV,其中异性间性接触传播占70%以上,而男性同性恋性接触传播占5%~10%。男-女男-男双性性接触传播第28页/共128页一次无保护性交1%0.03%~0.09%0.05%~0.15%性接触传播的概率第29页/共128页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将HIV传染给下一代。母婴传播的概率为15—50%。

第30页/共128页不会传播HIV的途径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拥抱和握手一起吃饭同一游泳池游泳礼节性接吻工作中的接触第31页/共128页法式接吻、湿性接吻第32页/共128页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1、HIV在蚊体内不能复制!2、蚊虫在叮咬时吐出的只是唾液以便更好的吸血!3、即使蚊口沾有病毒,其量也不足以构成感染!4、尚未发现因蚊子或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第33页/共128页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三大环节传染源特定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隔离切断疫苗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第34页/共128页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倡自体输血;使用有正规来源的血液和血制品;慎重为别人处理伤口。经输血传播的预防第35页/共128页远离毒品避免静脉注射毒品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筒如果要重复使用针头/针筒,必须用漂白水和清水冲洗干净HARMREDUCTION经静脉吸毒传播的预防减少危害四步法:第36页/共128页WHO推荐——安全性行为:A-B-C经性途径传播的预防Condom,正确地使用安全套AAbstinence,禁欲BBefaithful,忠于配偶(只有一个性伴)C第37页/共128页Abstinence,禁欲

第38页/共128页我宣誓:我将忠诚于希拉里,至死不谕!BeFaithful

忠于配偶第39页/共128页你真的会正确使用安全套吗?第40页/共128页

每次使用、全程使用、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第41页/共128页第42页/共128页母婴传播的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要避免怀孕;一旦怀孕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否终止妊娠;选择继续妊娠者应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阻断传播,产后要避免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第43页/共128页全球艾滋病流行25年概括1981年2006年底第一次报告累计死亡超过2500万人

5例艾滋病存活感染者/病人3950万人第44页/共128页最严重地区第二严重地区第45页/共128页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2006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情况”报告中指出:2006年全球感染者累计3950例,比2004年增加260万;现在每8秒钟就有一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每天8000人死于艾滋病。第46页/共128页我国流行概况截至2006年12月31日,历年累计报告HIV/AIDS19156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7713例;累计死亡3632例。2005年最新估计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54~76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6.5~8.5万人)。平均每天新感染190多人。第47页/共128页1985-2005年全国报告HIV感染者按年份分布

(数据为卫生部公布各省当年报告数汇总)

第48页/共128页1985年1989年1995年1998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范围的变化第49页/共128页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

1、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吸毒人群HIV感染率从1996年1.95%上升到2005年7.54%;暗娼HIV感染率从1996年的0.02%上升到2005年的0.51%;高流行地区孕产妇感染率从1997年0上升到2005年0.26%。2、艾滋病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河南和云南省报告感染人数累计超过30,000例;广西、新疆和广东省超过10,000例的;宁夏、青海、西藏3个省(区)报告数低于100例。不同地区的吸毒、暗娼人群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第50页/共128页3、三种传播途径并存,吸毒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疫情评估结果显示,现有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注射吸毒传播占

44.3%,经性传播占43.6%,经血/血制品传播占10.7%,母婴传播占1.4%。

全国历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传播途径构成图

4、艾滋病发病及死亡情况严重2004—2005年,全国报告艾滋病病人数占累计报告病人总数的60.7%,报告艾滋病死亡人数占累计报告艾滋病死亡总数的63.4%。第51页/共128页5、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监测资料表明,艾滋病正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在云南、河南、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中,孕产妇、婚检及临床检测人群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6、存在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国家疫情监测数据表明,有45.5%的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11%的吸毒者有危险性行为,增加了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艾滋病在吸毒人群和暗娼、嫖客人群之间的传播加剧。感染者的流动成为艾滋病疫情加快传播的重要因素。此外,大量人口流动、性乱行为增加以及很多城市的性病发病增长,也都是促进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第52页/共128页流行的危险因素STD流行率高。男同性恋问题越来越严重。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开展有差距,社会歧视严重,高危人群KAP差。流动人口众多。无牌诊所,消毒不规范。减少危害措施贯彻有差距。

注射吸毒人数持续增加,共用针具普遍。

性态度、观念改变巨大,初次性交年龄提早,非婚性行为流行。

商业性活动屡禁不止,安全套使用率低。第53页/共128页Source:UNAIDSWhichPathWillChinaFollow?中国将采取哪种方式?我国正处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

艾滋病1990-2000在泰国和南非流行的警示

第54页/共128页2005年1月15日,年已八旬的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在故乡古努参加因艾滋病去世的长子马克贾托的葬礼。他在葬礼上佩戴着象征抗击艾滋病的红丝带。第55页/共128页自1986年至2006年10月底,全省累计报告数HIV病毒感染者17855例,AIDS病人596例;估计目前全省共有HIV/AIDS40,000例;报告数位居云南、新疆、广西、河南之后,居全国第五位,以吸毒传播为主。广东省艾滋病流行现状

第56页/共128页广东省估计存活HIV/AIDS地区分布(2004年)第57页/共128页全国HIV/AIDS病例排行榜前五名BECDA云南河南广西新疆广东第58页/共128页2006年报告HIV感染者1619例,较去年46.25%。艾滋病病人322例,死亡病例33例;既往感染病例中有49例发病,其中死亡10例。累计报告HIV感染者4839例;艾滋病病人799例,死亡病例207例。广州市艾滋病疫情概况第59页/共128页传入期扩散期快速增长期历年广州市HIV/AIDS病例报告情况第60页/共128页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性别分布:男性为主;年龄分布:青中年为主;地区分布:中心城区和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流动人口为主;感染途径分布:吸毒为主。第61页/共128页疫情报告地区分布(含流动人口)第62页/共128页本市户籍疫情报告地区分布第63页/共128页本市户籍病例地区分布情况第64页/共128页艾滋病流行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造成年轻劳动力损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医疗费用急剧增加,卫生资源大量消耗。某些非洲国家,与艾滋病相关的医疗费用占了国家卫生预算的1/2至2/3。

第65页/共128页艾滋病流行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艾滋病流行导致贫困人口增加,加大贫富差距。造成大批致孤儿童。孤儿不仅失去亲人的关爱和照顾,其基本的居住、饮食、健康和教育的权利受到严重影响。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度降低。第66页/共128页非洲部分国家人群期望寿命的变化

1995–2000Source:UnitedNationsPopulationDivision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65605550454035津巴布韦赞比亚乌干达博茨瓦纳马拉维98036-E-23–1December1999第67页/共128页1990年及其2002年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成人中传染病的负担构成情况结核病51.4%呼吸系统疾病10.0%艾滋病病毒感染8.6%疟疾6.4%其他23.5%结核病54.7%呼吸系统疾病2.6%37.1%疟疾1.3%其他4.4%19902002艾滋病病毒感染第68页/共128页平均期望寿命中国全国平均期望寿命:71.8岁。239例艾滋病死亡年龄:28.4岁。(资料来源:云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第69页/共128页津巴布韦艾滋病流行造成的劳动人口减少%15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第70页/共128页艾滋病流行抵销了非洲国家自独立以来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绩

(经济增长率

) 19771987 1998

津巴布韦 3.9% 2.0%0.4%南非 2.1% 1.6% 0.5%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供)

第71页/共128页艾滋病孤儿占孤儿的百分比刚果乌干达津巴布韦海地泰国(%)第72页/共128页08年估计存活数08年累计报告数08年报告数感染者AIDS死亡感染者AIDS死亡广东省疫情概况

HIV/AIDS:比去年同期增长27.9%AIDS:比去年同期增长72.9%第73页/共128页2008年新报告艾滋病地区分布2008年新报告HIV地区分布HIV前8位地区依次是:深圳占14.5%广州占12.7%阳江占11.2%东莞占10.9%江门占9.4%佛山占9.9%云浮占6.5%中山占4.4%

第74页/共128页广州市疫情概况2008年全市共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1571例,较2007年(1413例)增长11.18%。其中AIDS病人517例,死亡89例。历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8205例,其中AIDS病人1978例,死亡522例。1986-2008年广州市报告HIV/AIDS变化趋势第75页/共128页性别分布第76页/共128页年龄分布2008年新报告病例中,最小1岁5个月,最大78岁,平均年龄34.31岁。第77页/共128页传播途径分布第78页/共128页地区分布第79页/共128页疫情特点疫情在全市进一步扩散经注射吸毒传播维持稳定经性传播快速上升,尤其是男男同性性传播母婴传播呈明显上升趋势年龄组以青壮年为主,逐渐向较高年龄组扩散逐渐已进入艾滋病发病高峰期第80页/共128页疫情进一步在全市扩散第81页/共128页经性传播快速上升,尤其是男男同性性传播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广州从2003年1.71%上升到2008年的5.2%,深圳从2002年的0.91%上升到2008年的7.9%。

08年全国61个城市,调查18101人,HIV+4.9%。西南地区贵阳、重庆、昆明、成都感染率超过10%;华东地区感染率在7%左右;华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部分城市感染率在4-5%左右。第82页/共128页25%不知晓75%知晓HIV感染者数:1,039,000-1,185,000每年通过性传播的新增感染数:~32,000占54%新增感染46%新增感染Marks,etalAIDS2006;20:1447-50HIV知晓情况和传播风险第83页/共128页艾滋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患病使收入减少,拉大地区和家庭间的贫富差距。2、患病使医疗花费增加,占用我国、特别农村地区极其有限的卫生资源。3、青壮年死亡留下孤儿和老人,增加了社会负担。4、影响社会秩序,造成社会恐慌。5、威胁少数民族生存,影响中华民族素质。河南省干部进驻“艾滋病村”2004.02.28第84页/共128页全球艾滋病防治的主要策略措施强调政府责任,促进多部门合作。2、消除歧视、偏见和保障人权。3、提倡安全性行为。4、扩大对注射吸毒人群的降低危害干预项目。5、推广保密的自愿咨询检测。6、提供从家庭关怀到抗病毒治疗的综合关怀和治疗。7、加强投入,加强研究开发。第85页/共128页艾滋病的传播模式(亚洲)

注射吸毒者妓女嫖客、配偶、性伴儿童高危人群桥梁人群普通人群第86页/共128页艾滋病流行正处于从高危人群

向一般人群扩散的临界点

注射吸毒者暗娼嫖客、配偶、性伴儿童高危人群桥梁人群普通人群非法采血第87页/共128页

感染者

/病人高危人群一般人群直接阻断二代传播间接阻断二代传播一刻也不能耽误第88页/共128页“四免一关怀”政策“四免一关怀”政策内容:

1、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

2、提供免费自愿咨询和初筛检测

3、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品和婴儿检测试剂

4、孤儿免费上学

5、对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救助等。按照《条例》规定,制定本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第89页/共128页25%不知晓75%知晓HIV感染者数:1,039,000-1,185,000每年通过性传播的新增感染数:~32,000占54%新增感染46%新增感染Marks,etalAIDS2006;20:1447-50HIV知晓情况和传播风险第90页/共128页美沙酮维持治疗和针具交换第91页/共128页什么是美沙酮维持治疗?

(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进行长期维持治疗,以减轻他们对阿片类物质的依赖,减少由于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违法犯罪,使阿片类物质成瘾者回归社会。第92页/共128页关键还是要用套!艾滋病不只是通过商业性行为传播,还可以通过多个性伴无保护性交传播。当严打收效越大,临时性性行为的网络就越大,艾滋病传播发生的几率就越大。

第93页/共128页在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中推广安全套可以切断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性工作者年轻人/学生双性恋人群各类技术人员会议/疗养人员流动人口农民商人军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研究发现:一个性工作者一生可以传染高达80人。第94页/共128页深入、广泛和持久预防知识、反歧视和耻辱外展服务、同伴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第95页/共128页同伴教育(PeerEducation)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相似年龄、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第96页/共128页外展服务(outreach)

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到有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去为目标人群提供有效的保健、防治、健康教育等服务以减少性病/艾滋病传播。第97页/共128页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多次就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看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进展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第98页/共128页2004年,国务院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召开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实施了“四免一关怀”等一系列积极防治艾滋病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围绕有关要求的贯彻落实,加强领导,密切合作,出台政策,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第99页/共128页200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九项重要措施。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吴仪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做了全面部署。第100页/共128页全国31个省(区、市)和88%的地(市)级政府都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协调领导机构。卫生部、公安部、财政部、司法部、铁道部、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团体)建立了协调工作机制,有关部门制订了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8月,25个省份制定了基层领导干部培训计划,25个省份制定了落实“四免一关怀”的相关配套政策。第101页/共128页开展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工作。全国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由1998年的22%上升到2005年上半年的94.5%。

进展二: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有效遏制经采供血传播

第102页/共128页目前,全国抗病毒治疗范围已覆盖31省(区、市)、605个县(区),累计治疗艾滋病病人20400余人,中医药治疗也在逐步扩大。河南艾滋病的病死率由2001年的15.4%下降到2005年的7.7%。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已经推广到28省的271个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发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商保险药品目录”,明确了6种抗病毒药物为甲类药物,并在乙类药品中新增5种抗病毒药物,扩大了参保人员临床治疗用药的选择范围。进展三: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第103页/共128页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由2003年15个省扩展到2005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的2850个门诊,累计检测467287人,发现阳性6868人。全国共有因艾滋病致孤儿童8644人,其中学龄致孤儿童4730人,获得免费上学的学龄致孤儿童4385人(免费入学率92.71%)。第104页/共128页举行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海报进村入校启动大会”,为全国74万个村、5万个居委会、2100所大学和9万所中学发放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海报。进展四: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第105页/共128页在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了针对妇女和青少年的“面对面”防治艾滋病宣教活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开展了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第106页/共128页中央党校把艾滋病防治知识列入讲课内容。铁路、民航和交通部门在大中城市的地铁、机场、火车站等场所张贴艾滋病公益广告。第107页/共128页开展了全国农民健康促进行动。2005年国艾委十个成员单位和全国工商联联合启动了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第108页/共128页

学生知识竞赛上街宣传各省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2亿份;累计接受艾滋病培训及“面对面”宣传教育人数达3490万人。第109页/共128页2003年卫生部相继在全国28个省127个县建立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各示范区开展宣传教育、咨询检测、行为干预、母婴阻断、医疗救助和关怀支持等一系列综合服务,率先落实国家各项防治措施和政策。达到了挽救艾滋病患者生命,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对于探索防治模式,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发挥作用。

进展五:综合防治示范区取得初步成效

第110页/共128页卫生部等6部委下发了预防艾滋病推广使用安全套实施意见,明确了在高危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策略、方法和部门职责。各级疾控预防机构成立了2686个“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共有队员19938人,组织、开展对以性传播为主的高危人群预防干预工作。第111页/共128页

卫生部、公安部和国家药监局启动了128个美沙酮门诊试点,到2006年3月底,累计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者达10754人。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项目扩展到91个。第112页/共128页2003年卫生部相继在全国28个省127个县建立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各示范区开展宣传教育、咨询检测、行为干预、母婴阻断、医疗救助和关怀支持等一系列综合服务,率先落实国家各项防治措施和政策。达到了挽救艾滋病患者生命,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对于探索防治模式,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发挥作用。

进展六:综合防治示范区取得初步成效

第113页/共128页中央财政投资12.5亿元国债、地方配套10亿元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血站基础建设和设备配套。共新建、改建血站、血库459个。加强了中西部疾病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进展七:加大防治经费投入

第114页/共128页自2003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到3.9亿元;2005年又增加到8.01亿元,其中7.01亿元为中央转移地方支付经费。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省级财政2003年为0.98亿元,2004年为1.9亿元,2005年为2.8亿元。第115页/共128页设立国家艾滋病防治重大科研专项,在河南、云南建立艾滋病防治研究平台。目前,国际社会对我国防治艾滋病的捐赠已承诺约18.67亿元人民币。其中,2003年拨付2.56亿元,2004年拨付4.21亿元。国际合作项目已覆盖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进展八: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第116页/共128页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艾滋病防治条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