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_第1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_第2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_第3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_第4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梅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A卷)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掘,洛阳东周王城,东西长约2890米,南北长约3200米;曲阜鲁国故都城址,东西长约35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5000米,南北最长4500米,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址,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宗法礼制遭到僭越 B.专制王权遭到冲击 C.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

)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

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 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3.北宋李昭玘的《乐静集·属民》记载:“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此种现象反映出北宋(

)A.加强了军事领域控制 B.保甲制的推行有其必要性

C.社会矛盾已非常尖锐 D.儒学士人已投身基层教化4.下表内容是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由此可知清代江南地区(

​​​​​​​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人数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直系三代仅出低级科名直系三代未出科名但生活于城市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来自城市/市镇/农村402279(74%)89(22%)8(2%)11城市324(83.5%)市镇50(12.9%)农村14(3.6%)(14人不详)——资料来源:整理自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3—91册。A.科举制促进乡村社会流动的作用减弱 B.科举考试中沿用了明朝的南北卷制度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江南乡村社会转型 D.清代乡村教育已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5.据统计,我国从1840年到1861年期间写成的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有22种,其中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甫经付梓,即腾谤议”,史策先说《瀛寰志略》“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攻击《瀛寰志略》“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

)A.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对外学习热潮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C.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 D.守旧思想阻碍洋务运动深入开展6.19世纪60年代以后,国民逐渐认识到实业教育离不开美术。1902年,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在拟订学堂章程中正式提出“中小学都设有图画课”的问题;1904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格致、图画、手工皆当视为重要科目”。清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A.受到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 B.照搬西方实业教育模式

C.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要求 D.应对民主革命高涨形势7.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 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 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8.1931年2月通过的《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草案》,提出了没收地主、富农全部土地,“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1935年12月通过《关于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决定》,将没收地主富农全部土地,改为没收富农出租土地,保留其经营土地、商业和其他财产。土地政策的改变(

)A.得益于革命力量的发展 B.根植于社会性质的改变

C.依托于工农联盟的巩固 D.立足于主要矛盾的变化9.1949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这体现出当时(

)A.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革命的中心转移至山东解放区

C.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 D.报刊的宣传奠定民主革命基础10.1964年4月25日,总参作战部向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报告我国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时指出:我国工业过于集中,仅1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并且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等种种问题。这说明三线建设(

)A.其背景是当时国际冷战格局 B.其布局容易获得苏联的援助

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11.在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土的一件5000年前的雪花石膏大瓶上,刻画了一些裸体平民手捧酒罐、奶盆和粮斗等祭品走向神龛,一位祭司或首领穿着长袍,长袍带由其身后穿短裙的人举着,瓶上还刻画了水边的大麦田、羊队、水果和狮子等内容。由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A.土地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B.已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C.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D.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12.下图是中世纪一个庄园的图解,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图解反映出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是(

中世纪庄园图解A.自给自足 B.商品经济 C.封君封臣 D.城市自治13.《唐宁街岁月》书中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

)A.导致了政党分肥制现象的出现 B.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立的

C.有利于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 D.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14.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美国商人创办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还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这种经营模式(

)A.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C.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D.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15.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前,美、英、法三国对国联提出了各自的构想: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并要求由国联管理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法国规定德国不得加入国联,并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希望国联成为几个大国之间仲裁纠纷的组织。这反映出(

)A.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B.国联重新确定了欧亚国家版图

C.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 D.主要大国争夺国际事务主导权16.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国际移民在1970年只有8200万人,2000年增至亿,1980—2000年,发达国家接纳移民从4800万增至亿,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从5200万增至6500万。这一现象反映出(

)A.当代难民群体在持续扩大 B.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

C.移民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 D.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年—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

《张骞出使西域图》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时外交往的史实朝代史实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宋朝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清

(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幅壁画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各朝代对外政策变化趋势的理解。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在朝廷的支持下,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77年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和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五大通信干线。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临西湖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举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我国电讯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以下一个问题作答:

​​​​​​​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近代中国人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的。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说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是渐进的过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列强不同时期在非洲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时期主要方式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开始侵入非洲,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进行连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的殖民入侵非洲,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图》——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列强在非殖民地面枳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据刘猛《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材料三

二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中就有近30万非洲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二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

——摘编自《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活动主要方式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瓜分非洲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推动非洲国家独立的主要因素。20.历史事件(物)发生的时间无论是短还是长、主观意图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表10个重大历史事件(物)及所持续的时间,回答问题。1.约公元前2950年—公元前30年,埃及法老统治长达2920年。2.公元前7世纪—1568年,中国长城的建造长达2000余年。3.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为503年。4.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海,71天。5.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4年3个月零15天6.1922—1991年,苏联存在的时间为69年零2天。7.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6天。8.1945年,记者拍摄到美军攻占硫磺岛后升旗的一瞬间,用时1/400秒。9.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用时16分零1秒。10.2001年,“9·11”恐怖袭击,持续1小时42分5秒。——摘编自黄牧航《“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反思》《历史教学》2022年第5期通过解读表中相互关联的历史事物(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相互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的都城比洛阳东周王城大,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步瓦解,宗法礼制遭到僭越

,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破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初派遣监察官员对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监察并了解当地风俗,这有利于整顿地方行政秩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监察区的划分,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排除B项;唐中后期节度使制的实施致使藩镇割据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本题考查唐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李昭玘认为,当时有一些人,不进行农业生产,整天游手好闲,导致社会不稳定,其旨在说明推行保甲制度,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军事领域控制,排除A项;“社会矛盾已非常尖锐”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C项;“儒学士人已投身基层教化”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清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进士有402人,约95%以上来自城市或市镇,来自农村的进士极少,可知这一时期科举对于促进江南乡村地区的社会流动作用较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的南北卷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商品经济”“江南乡村社会转型”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清代的乡村教育是否已经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解析】解读材料信息,虽然在鸦片战争后出现了22种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但以《瀛寰志略》为例其受到各种谤议和攻击,这体现出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但这种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C项正确;题干中对于《瀛寰志略》的抨击可知当时并没有对外学习的热潮,排除A项;介绍西方的书籍和对此类书籍的抨击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排除B项;1840—1860年还没有开始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国民认识到实业教育离不开美术,在清朝大臣拟定的学堂章程和清政府颁布的学堂章程中对于美术课的重视是适应了实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美术教育并非美术流派,排除A项;中国的美术教育适应的是中国实业发展的需要,并非照搬西方教育模式,排除B项;美术教育与民主革命的形势没有直接关系,其适应的是实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认为这场革命使中国政治生活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运动迅速发展,思想解放出现高潮,B项正确;材料与“三民主义的社会作用”无关,排除A项;民国初年的主流思想不是“社会主义”思想,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民国政党政治”是否获得成功,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1—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变化,对富农和地主的态度较为温和,结合所学可知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及时对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受到削弱,排除A项;当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土地政策的改变依托于工农联盟的巩固”逻辑关系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一月来山东、苏北两地十余万翻身农民,在‘争取革命彻底胜利’口号下,积极参加解放军。其中仅鲁中南一地即有三万八千余人自动参军”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持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与手段进行政治动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即材料说明人民解放事业获得民众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未涉及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革命的中心转移至山东解放区,排除B项;D项夸大了报刊宣传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三线建设是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因为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容易遭到空袭,所以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可见三线建设的主要背景是在国际冷战格局下美国对中国施行敌对政策、中苏关系破裂,A项正确;此时中苏关系破裂,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出图的大瓶上的画中,有平民、首领的区别,由此可知苏美尔地区出现了阶级的分化,D项正确;瓶画中虽然出现了大麦田,但不能体现土地的所有权,排除A项;瓶画中出现了首领和平民的区别,但不能判断是否为君主专制,排除B项;题干中仅涉及一件大瓶的绘画,不能说明出现一系列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整个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A项正确;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并非是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封君封臣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自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政党分肥制存在诸多弊端,19世纪英国逐渐确立文官制度,“导致了政党分肥制现象的出现”的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可知,流水作业独立工序,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C项正确;肉类加工厂流水作业得益于科技进步,排除A项;蒸汽机的使用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排除B项;肉类加工不属于现代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美、英和法分别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国际联盟的方案,体现出大国对国际事务主导权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排除A项;国联无法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排除B项;“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0—2000年国际移民大幅增加,这正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导致的,B项正确;材料反映国际移民增加,并没有反映难民群体扩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化的多元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价值:西汉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可知此壁画并非真实场景,对于研究张骞出使西域史料价值不高;但壁画为唐代艺术家人为凸显佛教地位而进行的虚构场景,对研究初唐时期时代风貌(艺术、宗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趋势: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是古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世界形势的影响。从汉到明,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对外政策。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使我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1)价值:根据材料一“下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年—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可知此壁画并非真实场景,对于研究张骞出使西域史料价值不高;但壁画为唐代艺术家人为突显佛教地位而进行的虚构场景,对研究初唐时期时代风貌(艺术、宗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趋势:根据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是古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世界形势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从汉到明,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对外政策。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使我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18.【答案】(1)原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民族危机加深之际清政府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的需要;电报学堂的开设培养了大量人才;电报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巨大优势。(2)问题①:郑观应以英国电报事业为例说明电报的经济价值,用普法战争电线电报的作用说明电报的军事价值;主张在中国引进试用电报。其立论基础是古代中国历史智慧,主张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②:清末有识之士如郑观应等认识到电报的经济军事价值,力主引进电报通讯,清末全国电报网初步形成。但这个过程中也有人因封建迷信思想而阻挠电报发展,不少乡民仍不知电报为何物,发展极不平衡。【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可推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民族危机加深之际清政府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的需要;根据材料一“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可推出电报学堂的开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以及电报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巨大优势。(2)问题①:根据材料二“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可知郑观应以英国电报事业为例说明电报的经济价值;根据材料二“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可知,用普法战争电线电报的作用说明电报的军事价值;根据材料二“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可知,主张在中国引进试用电报。根据材料二“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可推出其立论基础是古代中国历史智慧,主张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②: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有识之士如郑观应等认识到电报的经济军事价值,力主引进电报通讯,清末全国电报网初步形成。根据材料二“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可知,这个过程中也有人因封建迷信思想而阻挠电报发展,不少乡民仍不知电报为何物,发展极不平衡。

19.【答案】(1)原因: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非洲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强谋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全面入侵非洲。(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激化了非洲与殖民国家之间矛盾;列强的扩张争夺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3)因素:反法西斯斗争中非洲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原则和组织产生。【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题干涉及两个时间段: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以前,19世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初,结合材料可知不同时期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涉及到影响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方式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主要是由于新航线的开辟,西方列强为发展资本主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在非洲开展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扩张主要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西方列强谋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全面入侵非洲。(2)影响: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图》可知,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由此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结合材料二列强在非殖民地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比例图可知,不同列强在非洲占有殖民地的比例是不均衡的,这必然会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列强的殖民扩张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