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_第1页
4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_第2页
4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_第3页
4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_第4页
4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第二节技术转移与国际贸易本章教课目的和要求认识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掌握代表性需求、重叠需求、产品周期的看法掌握重叠需求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一、花费者偏好的假定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三、重叠需求理论与因素天赋理论的比较斯特凡·林德StaffanB.Linder自李嘉图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大多是从供应的角度出发,研究生产成本从而产品的相对价钱如何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础。瑞典经济学家斯特凡·林德第一个从需求的角度观察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于1961年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该理论又称为偏好相像理论)。林德的看法林德在1961年第一版的《论贸易和变换》一书中,从需求方面商讨了国际贸易的因由,提出了需求偏好相像理论。1、林德认为,因素天赋理论只重申了供应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工业制成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所以,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因由和格局应当从需求方面来解说。林德的看法2、林德认为,只有国内需要的产品才会是该国拥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3、林德还提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像,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林德将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代表性需求,另一种是重叠需求。这两种需求是各国间部门内贸易产生的又一动因。代表性需求:反应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

一、花费者行为假定1.假定在一国以内,不同收入阶层的花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花费者就越偏好豪侈品,收入越低的花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假定世界不同地方的花费者假如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品质平均收入最高需求最低需求CADBy甲y乙贸易区y丙EF核心思想1、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主要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2、一种产品第一有国内需求,才可能成为出口产品;3、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越凑近,花费(需求)偏好越相像,张开贸易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凑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像的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也即可能越亲密。依照重叠需求理论,假如各国的公民收入不断提高,则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三、重叠需求理论与因素天赋理论的比较研究角度不同合用范围不同合用范围不同因素天赋理论主要解说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说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第二节技术转移与国际贸易一、技术差距论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三、雁形模式理论一、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在1961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说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新产品老是在发达国家第一出生,其余国家因为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拟性生产,需求会先于模拟产品而出生,因为供应和需求之间的时间差距,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遇与可能了。技术差距理论依据波斯纳的分析,创新国与模拟国之间的贸易取决于模拟国的花费者和生产者对创新产品的反响即“时间滞后”。需求滞后指从技术创新国开始产品创新到模拟国的花费者产生需求的时间,它取决于模拟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反响滞后指从创新国开始产品创新到模拟国以创新方式开始生产的时间,它取决于模拟国花费者对创新产品的反响和公司家的创新精神;掌握滞后指模拟国以创新方式开始生产到停止进口的时间,它取决于技术的传导、扩散与消化汲取等因素;模拟滞后指从创新国开始产品创新到模拟国模拟生产直至停止进口的整个时间,是反响滞后和掌握滞后之和。技术差距论表示图创新国生产和出口创新国出口创新国生产T0T1T2T3T(时间)反响时滞模拟国出口需求掌握时滞时滞模拟国生产模拟国生产模拟时滞和出口二、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贸易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第一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此来解说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流向。弗农认为,产品和生物相同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和衰败阶段的全过程,以及陪伴着这一过程的技术流传,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进行转移过程的统称。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与技术差距模型重申模拟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重申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所需投入因素比率的规律性变化。(一)初始期(Introduction)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量先进国家与其余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凑近。(二)成长远(Growth)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变为资本(物质资本+管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依据因素天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三)成熟期(Maturity)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正确规模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获得相当见效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净出口发展中国家其余发达国家创新国时间贸易开始发达国家成创新国家成发展中国家为净出口国为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净进口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产品生命周期表示图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照重趋势数据本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第一版社,2003。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抓住转移的机遇2、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的利处:节俭时间、节俭花费、减少风险。1950年-75年,日本用57亿美元购买先进技术250700项专利,这些技术假如自己研制需要12-15年时间,花费2000亿年。3、早引进比晚引进好4、中国能够当二传手,在技术贸易上有所作为。对发达国家的启示1、经过转让技术填补开发花费的损失。2、该放弃的就放弃。当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的时候,试图经过国贸易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是靠不住的,该放弃就要放弃。3、经过不同市场进入方式来延长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许说来延长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四)产品生命周期说的理论意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拥有创新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并同其余因素比方资源的价钱,薪资的高低等联合起来,共同解说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化,比传统理论行进了一大步;它用一种动向的眼光来分析产品在不同阶段所拥有的不同特点和各国在不同阶段拥有的不同比较优势,由此出现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上能够解说产品在国际间的转移,有利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小结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商讨了比较优势的动向演变。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远和成熟期。三、雁形形态理论“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是由赤松要教授对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所进行的历史观察而成立的利用生产因素国际挪动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发展的模型。(1956年)这一理论要求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