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检测(三)(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辟谣/鞭辟入里恫吓/杀鸡吓猴参劾/参透机关B.躯壳/甲壳动物划价/划一不二档次/安步当车C.果脯/惊魂甫定翘楚/翘首而望剽悍/骠勇善战D.提挈/锲而不舍阆苑/琳琅满目洗濯/擢发难数解析:选B。B项,分别读qiào,huà,dànɡ。A项,分别读pì,hè/xià,cān;C项,分别读fǔ,qiáo,piāo/piào;D项,分别读qiè,lànɡ/lánɡ,zhuó。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当年他常来我们宿舍下围棋,下完就惬意地数落我,因为他总会赢。不过总的来说,他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别人常常对任何事信口开河,他则沉稳多思,那时我就发现,当我们谈到什么时,他总是深思熟虑,随时凝练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他苦读不辍,对发硎新试的知识永远敏感。A.温文尔雅 B.信口开河C.深思熟虑 D.发硎新试解析:选D。“发硎新试”,硎,磨刀石。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使用对象错误。A项,“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没有闯劲;B项,“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C项,“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媒体人士表示,众多网友对“给力”的热捧反映了受众对语言的新期待。亲切、平民、通俗易懂的语辞,甚至包括网络流行语,都是被今天的受众喜闻乐见的。B.1月29日,被誉为“中国网坛一姐”的李娜获得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亚军,这一成绩填补了中国网球在世界网球大满贯赛事上的历史。C.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沿海向内陆延伸,重庆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的重要承接地。D.阳光有色金属公司为改变能耗偏高的局面,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争取五年内把单位能耗降低一倍。解析:选C。A项,成分赘余,“被”多余。B项,“填补……历史”搭配不当。D项,“降低”不能用倍数表示。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________,________,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________。“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A.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②①⑤C.③④①②⑤ D.③①②⑤④解析:选C。③句“前两者”承接上句“贫二代”“拼二代”,④照应上句“富二代”;①紧接“误解”“偏见”转入改变对“富二代”的看法之必要;②句中“也”照应第①句。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李姬传[清]侯方域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结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雪苑侯生①,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③。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侯生去后,而故开府④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注】①雪苑侯生:侯方域,号雪苑。②论城旦:被定罪判刑。一种服苦役的刑罚。③中郎:指东汉蔡邕,曾为官中郎。④开府:官名,又称督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亟:屡次B.公子盍叩之叩:询问C.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昵:亲附D.今乃利其金而赴之利:利用解析:选D。利:贪图。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eq\b\lc\{\rc\(\a\vs4\al\co1(①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②欲侯生为解之))B.eq\b\lc\{\rc\(\a\vs4\al\co1(①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C.eq\b\lc\{\rc\(\a\vs4\al\co1(①乃假所善王将军,②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D.eq\b\lc\{\rc\(\a\vs4\al\co1(①所见岂后于贱妾耶,②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解析:选A。A项为,①介词,被;②介词,替;B项以,都是介词,因为;C项乃,都是连词,于是;D项所,都是所字结构。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表现李姬“能辨别士大夫贤否”的一项是(3分)()A.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B.中郎学不补行。C.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D.田公岂异于阮公乎?解析:选C。主要表现李姬不为钱财而沦为玩物。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姬的生母贞丽虽然不善赌博,但生性豪侠,因此所结交的都是当代才华出众的人物。B.李姬特别擅长唱《琵琶记》,然而从不轻易唱给别人听,就算是遇见意中人侯生,也只应承唱一遍就再也不唱了。C.李姬责备侯生虽然读遍万卷诗书,但见识还比不上自己这样的妇道人家。侯生听后大为不满,便故意借醉酒卧床不愿相见。D.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姬在桃叶渡设宴饯行,临别时规箴侯生不要因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就不自爱而玷污自己的品行。解析:选D。A项,贞丽不是李姬的生母,而是养母;B项,文中并无“应承”一说;C项,“大为不满”错,侯生听后是大声叫好,不愿再与王将军相见。9.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2)①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②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这样的人呢!参考译文:李姬名香,她的母亲叫贞丽。贞丽颇有任侠的风度,曾经与他人赌博,一夜之间输尽千金。她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李香是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非常称赞她。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十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名作,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号为雪苑的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首先发起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坚持不肯放松停止追究。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求助于好友王将军,每日送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李香生疑道:“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等诸人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送他上路,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侯生离开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香断然予以拒绝。田仰恼羞成怒,便故意制造流言对李香恶意中伤。李香感叹地说:“田仰难道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她终于不肯与田仰相见。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7分)横塘[注]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1)全诗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写了雨中横塘的景物和雨后横塘的草色,要抓住雨中景和雨后景作答。答案:雨中景:暴雨使秦淮河水涨而与堤岸相平,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下;雨后景:桃李零落殆尽,唯有青草翠绿欲滴,长得整整齐齐。(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诗歌的最后一联中可以看出,诗歌采用了对比手法,歌颂青草的顽强和不怕风雨。答出手法及相关诗句的关键词,说出含意。答案:对比(或衬托)。桃李与青草对比(衬托),暗示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经落尽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4)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5)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6)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解析:名句名篇的背诵,重在日常积累,要多读多背,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答案:(1)吾尝跂而望矣(2)齐彭殇为妄作(3)久在樊笼里(4)徘徊于斗牛之间(5)阴阳割昏晓(6)乱花渐欲迷人眼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哲学视野中的艺术柳延延人类最早的知识之树是艺术(仪式)、神话。即便是原始先民,都没有仅仅满足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实用功能,而是极力进行装饰和美化,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洞穴中的壁画、器具上雕刻的图案。因此,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正是这一特点,打破了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而与生活的最终本质相联系。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是由人的自由的首创精神所创造的,则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个生活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事功和闲暇,战争与和平,某种以必然和有用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与某种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感到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去寻找是不会错的。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C.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D.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E.作者认为,呈现崇高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解析:选CE。A项,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是以“美”为目的的行为。B项,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的说法绝对而片面。D项,“卓有成效”错,程度不当。13.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需要艺术”的理由一项是(3分)()A.人类具有通过艺术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B.人类具有超越日常劳作规范,寻求意义、价值和美感的需求。C.人类具有超越狭隘实用目的,无私享用世界的审美需求。D.人类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实现文化双向度功能的审美需求。解析:选D。“人类需要艺术”不是为维持人的生命存在,而是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14.“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是什么?请据文意加以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从文章内容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在文章的第4自然段中。答案:原因:①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②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是当时社会心理状态的一种无奈的反应。特征:表现的是“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15.根据文意,请分条陈述“艺术”的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辨别与筛选文中的信息,在文章的1至3段中,作者分别介绍了艺术的特点,提取其关键语句概括即可。答案:①艺术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②艺术无过去和未来之分,能永葆青春;③艺术是时代的见证者,能反映时代的特征;④艺术具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猫城[日]村上春树青年背着一只包,独自游历山水。他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坐上火车出游,哪个地方引起他的兴趣,便在哪里下车。车窗外出现了一条美丽的河。沿着蜿蜒的河流,平缓的绿色山岗连绵一线,山麓有座玲珑的小镇,给人以静谧的感觉。这幅景致诱惑着他的心。列车刚在车站停下,青年便背着包跳下车。没有别的旅客在此处下车。他刚下车,火车便扬长而去。小镇一片静寂,看不见一个人影。所有的店铺都紧闭着卷帘门,镇公所也空无一人。唯一的宾馆里,服务台也没有人。他按响电铃,却没有一个人出来。看来完全是个无人小镇。要不然就是大家都躲起来睡午觉了。然而,这里其实是一座猫儿的小城。黄昏降临时,许多猫儿便走过石桥,来到镇子里。各色花纹、各个品种的猫儿。它们要比普通猫儿可大得多,可终究还是猫儿。青年看见这光景,心中一凉,慌忙爬到小镇中央的钟楼上躲起来。猫儿们轻车熟路,越过石桥,来到镇里。它们走进商店购物,在宾馆的餐厅用餐,在小酒馆里喝啤酒,唱着快活的猫歌。青年在钟楼上将这些光景收尽眼底。将近天亮时,猫儿们成群结队地走过石桥,回到原来的地方去了。天亮了,猫儿们都走了,小镇又回到了无人状态。等到天开始暗下来,他再次爬上钟楼躲起来,彻夜观察猫儿们的行动。火车在上午和傍晚之前开来,停在站台上。只要愿意,他完全可以坐上火车,离开这座令人战栗的猫城。然而他没有这么做。他年轻,好奇心旺盛,又富于野心和冒险精神,他还想多看一看这座猫城奇异的景象。第三天夜里,钟楼下的广场上发生了一场小小的骚动。“你不觉得好像有人的气味吗?”一只猫儿说。“这么一说,我真觉得这几天有一股怪味。”有猫儿扭动着鼻头赞同。于是,猫儿们分成几队,开始搜索小城的每个角落。没用多少时间,它们便发现钟楼就是那股气味的来源。青年也听见了它们那柔软的爪子爬上台阶、步步逼近的声音。完蛋了,他想。猫儿们似乎因为人的气味极度兴奋,怒火中烧。它们个头很大,拥有锋锐的大爪子和尖利的白牙。如果被抓住,不知会受到怎样的对待。三只猫儿爬上了钟楼,使劲儿闻着气味。“好怪啊。”其中一只说,“明明有气味,却没人。”“的确奇怪。”另一只说。它们百思不解地离去了。猫儿们的脚步声顺着台阶向下,消失在夜晚的黑暗中。青年松了一口气,也莫名其妙。要知道,猫儿们和他是在极其狭窄的地方遇见的,不可能看漏。但不知为何,猫儿们似乎看不见他的身影。他把自己的手竖在眼前。看得清清楚楚,并没有变成透明的。不可思议。不管怎样,明早就去车站,得坐上午那趟火车离开小镇。留在这里太危险了。不可能一直有这样的好运气。然而第二天上午,那趟列车没在小站停留,甚至没有减速,就那样从他的眼前呼啸而过。下午那趟火车也一样。他看见司机座上坐着司机,车窗里还有乘客们的脸,但火车丝毫没有表现出要停车的意思。正等车的青年的身影,甚至连同火车站,似乎根本没有映入人们的眼帘。下午那趟车的踪影消失后,周围陷入前所未有的静寂。黄昏开始降临。很快就要到猫儿们来临的时刻了。他明白他丧失了自己。他终于醒悟了:这里根本不是什么猫城。这里是他注定该消失的地方,是为他准备的、不在这个世界上的地方。而且,火车永远不会再在这个小站停车,把他带回原来的世界了。(译者:施小炜;原文有删改)16.小说中的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定要抓住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语句,并对此进行抽象概括。在这篇小说中应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答案:①年轻,好奇心旺盛,又富于野心和冒险精神;②不满足现状,又有着不为人知的精神追求;③孤独、对陌生的环境的恐惧。17.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有关内容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塑造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角度思考。答案:①烘托了一种美好、静谧的氛围;与下文猫城的静寂和主人公的恐惧形成对比。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正是这优美的环境“诱惑”了青年的心。18.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出你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再结合全文,阐释你这样理解的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有较强的主观性。能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围绕自己的观点分析,且语句流畅,有理有据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一:小说的主题是“逃离”。小说中说“他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坐上火车出游,哪个地方引起他的兴趣,便在哪里下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对现实生活感到无聊,他想逃离现实;而一旦到了“猫城”,他由于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又想逃离那另一个社会。他始终无法安定下来,总是在逃离的路上。观点二:主题是“珍惜”。青年在现实中感觉到孤独,对现实有所不满,于是想离开远行。他进入了“猫城”。猫城是一种隐喻,里面都是形形色色人样的猫在那里生活,就跟现实世界中的人是一样。在那个世界里面,青年是个异类,更加没有存在的意义,会给猫城里面的猫带来恐怖感和危机感,他更加孤独,他独自一人在猫城的塔顶偷偷眺望,窥视猫城里猫的生活,无法交流,无法呐喊变得更加压抑。反而凸显出现实世界中生存的意义,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人不是孤岛的存在,我们都是相互关联,要珍惜手中所现实拥有的幸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祭马思聪文①徐迟①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不白之冤。②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③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④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哽咽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猛打他们的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⑤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马思聪先生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②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⑥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⑦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士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天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以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赛丁》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神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⑧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⑧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⑩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奠祭。【注】①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县人,我国著名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②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19.文章以“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要结合句中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把马思聪先生与这两个人联系起来,说明其受冤屈之大。答案:以衬托(或正衬)手法开篇,引出作曲家马思聪先生被迫出走。暗示祭文主人公也跟屈原、但丁一样,是一个深受迫害的爱国者。20.作者在美国费城和马思聪会晤之时,作者“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包含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些不同?(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段文字的结尾“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