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高考真题•母题解密」
1分项汇编•逐一击破』
奋斗
专题2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母题呈现
【母题来源】2020年高考天津卷
【母题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今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修辱先人,始弃官不仕。
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
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
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烽;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
革带熟,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
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日:“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日:“吾家故时,数日乃啜
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曾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
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号黎蹩,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
此风放而不还,耳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
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
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犀,士之治生也。
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
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用。
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②终身未尝为越产
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⑥沦于市井、降于皂隶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④⑥
【答案】B
母题揭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
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①是指不愿在伪朝为官而向东迁徙,成为一般百姓,与“困约”无关;
⑤是小姑回家后见到笼饼而推辞的行为,只能是反映家中节俭的风气,而非“成于困约”;⑥是指家风放
任之后子弟可能会堕落于市井小民之中的情况,并非“成于困约”,而是“败于奢靡”。故选B。
【命题意图】此题命题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取。
【考试方向】本题的考试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给出6条信息,编排为4组,要求考生选出能表现题目规定
信息的一组;一种形式是两两组合,编排为4组,要求选出分别体现题目规定信息的一组。考查题型
一般为客观题,分值为3分。
【得分要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三个步骤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并整合的信息主要是主人公的品行、性情、爱好、功绩等,非传记类文言
文阅读要求筛选并整合的信息主要是情感、观点、景物特点等。解答信息筛选题,主要步骤是:
1.读做文段,明确大意。快速阅读材料,大致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包括人物性格、品行、主要事迹
等,或者大致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景物的特点等。
2.分析题干,界清概念。首先要分析题干,比如有的题目要求选出“分别表现……的一组”,有的要
求选出“全都表现……的一组”,其中的“分别”和“全都”显然不同;其次要界定所提供关键词的具体
含义,由此就可以断定哪些选项符合要求,哪些选项不符合要求,从而得出答案。
3.重点精析,逐项排除。解题时,对所给的信息逐条辨析,对没有把握的信息可先放一放,因为在所
提供的信息中,一般都会有干扰性最弱的信息,如果以此为突破口,就能排除一到两项;然后比照剩余选
项,对不同点做重点辨析,逐项排除。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干扰,提高效率,保证准确性。
一、【2020•天津市南开区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
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
势有所必至矣。”
.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意谆昼乎谁爸若不尽也W出于惟省甚丕入也口吗节此X母之,U也哉!师之
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
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带。父母则不然,子虽
不可,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不后止。《诗》曰:“涧©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解铸
,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
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⑤,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
"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目:“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理焉,是以为
此。合众父母之心,?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日:“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
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
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
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涧:从远处。②挹;舀。筋;煮饭,烹煮泰稷。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则谏,否则去去:离开
B.父母则不然,子虽不学肖:孝顺
C.为《贤母录》,以教其意致:表达
D.吾诙焉,是以为此病:遗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B.皆有礼存罩/然力足以至学
C.无憾则后止/君子博学加日参省乎己
D.以遗天下之人/但场刘日薄西山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①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
观念的理解。
B.第二段,苏辙举例老师、君主、臣子、孩子的言行,是为了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形成对比。
C.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
无私的爱。
D.作者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一定行得通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2)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3)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7.《古今家诚》属于家训一类的著作,请根据文言文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孙景修编著此书的原因。
【答案】
1.B
2.A
3.D
4.C
5.C
6.(1)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诚恳并且竭尽所能,更何况那
些贤明的父母呢?
(2)太常少卿,长沙人孙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
(3)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
7.①弥补古代此类图书内容不完整的遗憾;②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③启发人们的孝慈之心。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确定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并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其意义。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本题
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肖:贤、好、有出息。句意:父母却
不这样,即使孩子不好。故选B。
2.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确定例句中虚词的用法;
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
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两个“之”都是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第一个“焉”,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肯定。第二个“焉”,
代词,那里。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D项,第一个“以”,表
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介词,因为。故选A。
3.本题考查根据指定内容筛选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逐
一翻译理解所给语句,并结合文中语境进行思考辨析;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语句,并选出正确答案。本题
可使用排除法解答。本题要求选出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①句大意:君子的恩德深
广,更像是百姓的父母。是说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恩德,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表现的是
君子的和乐平易。④句大意: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直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这里是写儿子对
于父亲的尊敬。⑥句大意: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这是写君子不遗弃
百姓。据此排除A、B、C三项。②③⑤表现的是“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
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
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日”“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
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句意为: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恳切教导惟恐有没考虑到的地方,惴惴不安惟恐孩子
不能全部听进去,他们感叹道:“唉,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辙少而读书”是独立完整的结构,其后应
停顿。“父母之戒其子者”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父母之戒其子者”作动词
“见”的宾语;而且“其子”是动词“戒”的宾语,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从句式上看,“谆谆乎
惟恐其不尽也”与“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句式结构相同。根据以上分析排除A、B、D三项。
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翻译文章,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然后理解每一个选项,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考查的重点,针对选项并结合
语境对文章的文体、内容、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
爱”说法有误。作者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引用《诗经》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
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1)“虽”,即使;“及”,
动词,待、等到;“尽”,动词,达到极限、竭尽所能;“况……乎”,固定句式,“况且……呢”。
(2)“孤”,幼年丧父;“教于母”,被动句,受(被)母亲教导;“就”,成就。(3)“敛手”,缩手,
表示不敢妄为;“市人之过之者”,定语后置句,路过集市的人;“莫”,没有。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勾画关键语句;最后整理并概括答案。
阅读原文可知,答案涉及内容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原文语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
焉,是以为此”可知,孙景修编著此书是为弥补古代编写这种书的人的文章不完整的遗憾。结合语句“既
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合众父母之心”分析
可知,孙景修编著此书是感念母亲的教导养育,进而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结合语句''以遗天下之
人,庶几有益乎”可知,孙景修编著此书是也是想启发人们的孝慈之心。结合以上分析分三点作答即可。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
以省略。
参考译文:
老子说:“因为仁慈所以能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宽广。”有人问:“如果仁慈的话,那怎么会勇敢?”
回答是:“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爱得深,所以他们替孩子考虑事情很精细。因为爱得深,所以行事弹精
竭虑,所以他们为孩子躲避灾祸就很迅速,为孩子谋利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并
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人贤明,这是因为形势所迫才必然到这地步啊。”
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恳切教导惟恐有没考虑到的地方,惴惴不安惟恐孩子不能
全部听进去,他们感叹道:“唉,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来教授他们,贤
德的弟子,老师就引导他们;不贤德的弟子也不勉强他们。君主对于臣子,给他们号令来告诫他们,对贤
能的臣子就给予官职,不贤能的臣子就不选用他们。臣子对于君主,可以进谏的就进谏,不可以进谏的就
离去。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直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父母却不这样,即使孩
子不好,哪有父母遗弃孩子的呢?因此他们竭尽所有来告诫孩子,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经》说:“从
远方酌取积水潭的流水,把水注入这水缸中,可以蒸饭煮酒食,君子的恩德深广,更像是百姓的父母。”
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
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诚恳并且竭尽所能,更何况那些贤明
的父母呢?
太常少卿,长沙人孙景修,年幼丧父因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年已老,可感
念母亲的心意却不能忘怀,写了一篇《贤母录》来表达他的心意。既而又编辑《古今家诫》一书,收集了
四十九个人,拿来给我看,说:“古代就有编写这种书的人,但他们的文章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因
此编写了此书。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意,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或许有好处吧?”我读了这本书后感叹
道:“即使有凶悍的孩子在集市上发怒斗狠,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集市
上指责他孩子的人也没有不感动落泪的。慈孝的心,人人都有,只是担忧无法激发它罢了。如今这本书,
大概将会激发人的慈孝之心吧?即使推广于天下也是可行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训四十五人,母训
四人,孙公又要将加以增补,还没有编写完成。”元丰二年四月三日,四川眉阳人苏辙记述。
二、【2020•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延嗣传(石介)
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尝称:赵邻几①舍人死,递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内无兄弟以御其侮,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女稚弱,衣服饮食须人,何怙何恃?不多冻馁死,则为强梁暴之矣。有赵延嗣者,仆,
会人,愧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舍人死,无一区宅,一廛②田,延嗣为替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暑,如是凡数十年如
一日,未尝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长,使其女与同处。女之院,延嗣未尝至
其门。女皆适人,延嗣终不识其面。
初寓于宋,三女俱长,延嗣晨起白堂前,将西走京师。赵氏始不知,谓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长未婚,
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至京师,见宋翰林白、杨侍郎徽之,因发声哭。哭止,具道赵氏之孤,且言长
将嫁。二公惊婉,谢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读诵六经,学慕古人,况与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
不能恤,汝能养之,吾不及汝远矣!”二公日为迎入京师,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长配枢密直学
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次并适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皆归,
延嗣始去赵氏门。延嗣可以谓之贤仆夫矣。
石介日:若然,则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岂曾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昔在
汉,有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独不去,复为养其孤,虽去千载,客视延嗣,亦当羞于地下
矣。鲁有颜叔子者,尝独居一室,中夜暴风雨,邻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执烛以达晓,以免其嫌,后人称
其廉。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冬然不迟甚面甚节宣工叔子哉!唐韩吏部凡嫁内外及朋友孤子仅十人,天下
服其义,延嗣嫁赵氏三女,无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当时士大夫,视延嗣远不及也。叔子,鲁贤者;
吏部,唐大儒。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③韩并,延嗣可谓仆名而儒行者矣。
吁!仆名儒行,见之延嗣。夫儒名前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为如此,有可以厉
天下,因传之云。延嗣以令终。
(石介《徂徒石先生文集》)
[注]①赵邻几(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6n):古时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三孤女遗:留下
B.甄是诸孤,义不可去顾:视,看
C.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营:经营,料理
D.岂管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特:徒然,白白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冻馁死/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仆于舍人/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二公里为迎入京师/不如用而厚遇之
D.夫儒名顶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置之地,拔剑撞财破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B.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C.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D.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11.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是()
①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②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暑: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
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
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⑥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所以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
B.赵延嗣为舍人之三女都能有良好归宿,决定求访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嫁女的办法。
C.舍人的长女嫁给了戚舜卿,二女儿、三女儿一并嫁给了屯田员外郎张文鼎之子张季伦。
D.作者认为,赵延嗣所做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百姓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三孤女,如舍人生。
(2)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
(3)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14.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答案】
8.D
9.A
10.C
11.A
12.A
13.(1)侍奉三个遗孤,就像赵邻儿舍人活着时一样。
(2)三女都嫁人之后,赵延嗣才离开赵家。
(3)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是)他的志行品德令人敬佩,他的品行道义高直杰出,和颜
叔子、韩愈等量齐观。
14.(1)汉代时,当翟公丢了官那些离开的门客们和赵延嗣形成对比。(2)颜叔子是鲁国的高尚的人,韩
愈是唐代大儒,而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前两者的地位和赵延嗣形成对比。
【解析】
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
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
析。A项,“遗三孤女”翻译为:只留下三个女儿。遗:留下。B项,“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翻译为:看
到这几个遗孤,仗义不愿离开。顾:视,看。C项,“延嗣为营衣食之资”翻译为:赵延嗣为(她们)经营
吃穿的费用。营:经营,料理。D项,''岂特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翻译为:难道仅仅是仆夫中的贤德
之人。特:仅仅。故选D。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不以冻馁死”翻译为:不是因为冻饿而死。以:介词,因为。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翻译为:因为这个缘故,这之后命名它为褒禅山。以:介词,因为。B项,“仆
于舍人”翻译为:在赵邻几舍人家做仆人。于:介词,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翻译为:州官登门督
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于:介词,比。C项,“二公因为迎入京师”翻译为:那二人于是为赵延嗣(将
几女)迎接进京城。因:连词,于是。“不如因而厚遇之”翻译为: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因,介词,
趁机。D项,“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翻译为:那些打着大儒旗号却做出卑躬屈膝之事的人,也许
会有这样的人吧。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翻译为: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
来敲碎了它。而,连词,表承接关系。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
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孤女”为名词,做“养”的宾语,在“女”后断开,所以排除A和B;“识”
的宾语为“其面”,在“面”后断开,所以排除D。整句话的翻译为:赵延嗣亲力抚养三个孤女,(将她们)
抚养大并且嫁出去,最终连面都不见,赵延嗣的节操难道在颜叔子之下吗?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
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注意题干中的“直接体现”“高尚节操”等字眼,然后在理解
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辨析。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的主语为宋白翰林、杨徽之侍郎,所以并不
是直接体现赵延嗣的高尚节操。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是赵延嗣将去拜访赵邻几的旧友,寻求几
女出嫁的方法。并不能体现赵延嗣的高尚节操。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
并”是作者对赵延嗣的评价,并不是直接表现。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
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是错误的。赵延嗣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
的三个女儿,是因为他品行道义高直杰出。故选A。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事”,
侍奉;“生”,活着。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归”,嫁人;“始”,才;“去”,离开。第三句话的得
分点为:“延嗣为贱仆夫”,为判断句,赵延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凛”,高直杰出;“并”,
等量齐观。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
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然后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
础上进行分析概括。题目让找到对比的两个例子,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我们可以筛选出作者都
举了哪些人的事例,如除了写到赵延嗣,还写到汉代翟公的门客、颜叔子、韩愈。举汉代翟公的门客,是
将这些门客的所作所为和赵延嗣形成对比,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而举颜叔子、韩愈的事例,是
将这两个人的地位和赵延嗣形成对比,来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
【点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
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当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曾经说过:赵邻几舍人去世后,只留下三个女儿,一个老乳母罢了。(三
个女孩)家里没有兄弟来(帮她们)抵御外辱,在外(指宗族内)没有比蛟亲近的亲戚。三女幼小嫩弱,
吃穿用度需要仰仗他人,可是又能依靠谁呢,不是因为冻饿而死,就是被凶狠的人欺压凌辱。有个叫赵廷
嗣的,是赵邻几舍人的仆人,看到这几个遗孤,仗义不愿离开(按照道义不肯离开),竭尽全力庇佑抚养她
们。
赵邻几舍人去世,没有(留下)一间小屋,一点田地,赵延嗣为(她们)经营吃穿的费用,亲自为(她
们)承担(一切),身体被沾湿,足被沾上了泥土(形容耕作的劳苦)。不管天气冷还是热,像这群几十年
如一日,未曾有一点松懈倦怠的样子。侍奉三个遗孤,就像赵邻几舍人活着时一样。这三个女孩子从小到
大,(赵延嗣)都是让自己的女儿和她们在一起,几个女孩子的院子,赵延嗣从来不曾到那里。(直到)几
个女孩子都嫁做人妇,赵延嗣都最终没有见过她们的面。
最初在宋寄居,(后来)三女都长大了,(有一天)赵延嗣早晨起来,在堂前禀告,将要向西去往京城。
赵家人开始不明其意,认为(他)舍弃几人离开,都痛哭,赵延嗣因为赵家女子年龄已大(自己)却没法
(将她们)嫁出去,要求去访赵邻几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几女出嫁的方法。(他)到了京城,见到宋白翰
林、杨徽之侍郎,于是放声痛哭,哭完之后,详细地讲清赵家遗孤(的情况),并且说赵儿女已经长大到了
出嫁年龄。那二人又吃惊又惭愧,道歉说:“我们比不上你,我们穿戴读书人的衣冠,读着圣贤的经书,(自
以为)学习倾慕先贤,(是道德学养高尚的人)更何况还与赵邻几舍人为友,赵邻几舍人的遗孤,我们没能
抚恤照顾,你却能抚养她们,我们不如你太多了。”那二人于是为赵延嗣(将几女)迎接进京城,给她们
房屋居住,慢慢为她们找好的读书人做丈夫。老大嫁给枢密直学士威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
郎舜卿为妻;老二老三一起嫁给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都嫁人之后,赵延嗣才离
开赵家。赵延嗣,可以称他为“贤仆夫”了。
石介(我)说:真像(上述)这样,那么赵延嗣就是有上古君子的品行,上古壮士的节操,上古仁人
的善心,难道仅仅是仆夫中的贤德之人,(简直)就是天下人的楷模啊。过去在汉时,有给翟公作门客的人,
当翟公丢了官,门客们都离开了。(今天面临赵家这样的情况)赵延嗣却没有离开,还为死去的赵舍人抚养
他的遗孤,虽然相距上千年,那些门客(如果)面对赵延嗣,(我想)他们在地下也该羞愧万分吧。鲁国有
个颜叔子,曾经自己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一天)夜里刮大风下大雨。邻居家女子到他家投宿,颜叔子让她
手拿蜡烛照亮一直到天明,来避嫌,后人赘颂颜叔子正直。赵延嗣亲力抚养三个孤女,(将她们)抚养大并
且嫁出去,最终连面都不见,赵延嗣的节操难道在颜叔子之下吗?唐代韩愈总共帮助家族内外以及朋友的
遗孤出嫁仅仅十人,天下都叹服他的高义。赵延嗣帮赵氏三女嫁人,比起韩愈丝毫不差。唉!翟公的门客
们,都是名满一时的士大夫,比起赵延嗣却远远不如。颜叔子是鲁国的高尚的人,韩愈是唐代大儒,赵延
嗣(仅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是)他的志行品德令人敬佩,他的品行道义高直杰出,和颜叔子、韩愈
等量齐观(也差不多),赵延嗣可以说是名为仆人却有大儒之行的人啊。
吁!名为仆人却能行大儒之事,(这)在赵延嗣身上得到体现。那些打着大儒旗号却做出卑躬屈膝之事
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人吧,(他们)难道不会愧对赵延嗣吗?赵延嗣做出像上述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向
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赵延嗣凭借美名留世。
三、【2020•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解字》序(节选)
许慎
古者包羲氏与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
《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经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
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美象形。故谓之文。共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
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
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二目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话讪,“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警
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惠。会意,比美合谊,以见指摘,“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更籍,着大篆十五篇,勺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呼意可得
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
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宇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烧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
矣。
尉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7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相关链接)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
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造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
训诘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
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15.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统其事
厥意可得而说也它的,这里代古文
靡有同焉不,没有
D.涤除旧典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庖氏之王天下也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与古文或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其视若膺之学其孰能讥之乎
乃得为吏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7.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
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B.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
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C.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隶之繁/省沾沾自谓
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D.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
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
18.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体现造字所依据的基础的一项是()
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②结绳为治③近取诸身,远取诸物④庶业其繁,饰伪萌生⑤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⑥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⑤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阐述了文字的起源。作者提到了庖牺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受鸟兽痕迹的启示造字这
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B.第三、四段概括了周代到秦代文字的演变:从大篆到小篆。重点论述小篆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原因,认为
古文字断绝,隶书出现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提出,周代的士族子弟进入学馆,先学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
即“六书”。
D.相关链接的文字中指出有些人做学问,只注重简单的字形点划,却不懂得文字学中真正精深的内容,这
样的人却不能明白自己问题所在,反而沾沾自喜。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2)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21.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请你概括说明《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答案】
15.A
16.D
17.B
18.C
19.B
20.(1)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
(各行其是)。
(2)成绩最好的录取为尚书史。书写有不正确的就检举处分他。
21.《说文解字》是一部以文字为主,兼论音韵和训诂的专著。记录文字的发展起源、演变等。
【解析】
15.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
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
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统”,结合“结绳为
治”“其事”分析,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应该译为管理。故选A。
16.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
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连词,和。C项,代词,他们;副
词,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D项,连词,才。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
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
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两个“小学明”之间需要断开,排除D项。
“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应该独立为句,排除C项。“而”表示转折,
引出下文,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项。句意:训诂和音韵能够道理明晰,小学也就明晰;小学能够明晰,
而经学也就明晰了。自从《说文》问世之后一千七百年,大概是没有这样的作品啊!至于有些人辨别字形
的正俗,考察小篆到隶书之间的省变,沾沾自喜以为得见精要,但在转注假借上的各种常见条例,却茫然
而不曾听说。故选B。
18.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
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是“全都体现造字所依据的基础的一项”,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结合“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
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分析,往古的时侯,伏
羲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
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
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
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分析六个句子内容,①④⑤
为体现造字所依据的基础。故选C。
19.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
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B项,“认为古文字断绝,隶书出现是值得肯定的”错误。结合“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
由此而绝矣”分析,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隶书出现是值得肯
定的”于文无据。故选B。
20.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1)“力”,暴力;“统”,主管,率领,此处意译为率领;“恶”,憎恶;“害”,
妨害;“去”,抛弃;“其”,代词,那些。(2)“以为",以(之)为,把……作为,此处意译为录取;
“或”,代词,有的;“不正”,不正确;“辄”,连词,就;“举”,检举;“劾”,弹劾,处分;“之”,
代词,他。
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请你概括说明《说文解字》是一
部什么样的书”,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结合”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
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造大明”分析,《说文解字》是一部以文字为主,
兼论音韵和训诂的专著。
前两段阐述了文字的起源。第三、四段概括了周代到秦代文字的演变,《说文解字》还记录文字的发展起源、
演变等。
【参考译文】
往古的时侯,伏羲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
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
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
(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
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
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
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
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
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
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
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
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
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
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警的声符和
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
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
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
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